-
1 # 二哥略知曉
-
2 # 醉愛侃足球
在明朝,權傾朝野的大宦官掌握著極大的權力,並利用自己的權力為非作歹,壞事做盡,同時伴隨著宦官出場的還有一個名詞——廠衛制度。
那麼廠衛制度究竟是怎樣的制度?它有包含著怎樣的內容?這個制度的確立與發展給大明朝又帶來了何種影響呢?
廠衛制度由錦衣衛、東西廠以及內行廠構成。雖然四者建立的時間不相同,但其都是作為特務機關而存在的,起到了監察、逮捕和詢問辦案等職能。那麼接下來筆者就為您一一介紹這四項內容。
一、錦衣衛錦衣衛前身是“親軍都尉府”,建立之初的目的便是是監督朝臣,最終卻成了皇帝儀仗隊和侍衛的直接管理者。錦衣衛由指揮使領導,指揮使由皇帝直接任命,可以擔任這個官職的一般都是皇帝的親信。錦衣衛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以不經批文逮捕任何人,也可以對被逮捕的人進行私下的審問。
《明史》中有這樣的記載:胡惟庸、藍玉兩案,株連且四萬。這兩個案件中被株連的人員全部都是錦衣衛逮捕的。
也是因為胡、藍的案子使朝中可用之人大大減少,朱元璋對始作俑者錦衣衛實施了懲罰,他下令廢除錦衣衛制度。多年後朱棣登基,為了對百官實施監督,他又下令恢復了錦衣衛制度,同時又建立了一個新的特務機構——東廠。
二、東廠前面已經說過東廠是明成祖朱棣主張建立的,他建立這個特務機構也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當年朱棣清君側奪了自己親侄子的皇位,而後坊間便有傳言說建文帝其實沒有死。這些謠言使得朱棣內心慌亂,於是下定決心懲治那些散播謠言的人。
但朱棣覺得錦衣衛設立在宮外,使用起來有些不方便,於是東廠出現了。而後東廠地位也超過了一直居於特務機關首領地位的錦衣衛。
三、西廠西廠的壽命相對於錦衣衛和東廠來說短了不少,它成立於明憲宗年間,但僅五個月之後便被撤銷。不過被撤銷一個月後,西廠又被重新建立,並重拾了其監視並鎮壓官吏的行為職能。五年後大宦官劉瑾下臺,西廠也永遠的在歷史上消失不見。
四、內行廠相對於上述的三種廠衛制度,內行廠的名聲可是一點也不大,它和西廠一樣也是一個短命的特務機關。它最初的設立是因為宦官劉瑾權力受限,他為了讓自己手握重權而設立了內行廠。多年後隨著劉瑾的下臺,內行廠和西廠一樣被埋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
上述便是廠衛制度的具體內容了,同時這一制度的存在也給大明朝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影響:
首先三廠一衛的存在打擊了許多腐敗分子,也使權力得到了制衡與分散,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其也對明朝的司法監察制度造成了極大的損害,這種制度還迫害了許多知識分子與朝廷忠臣,以至於最後宦官專政,朝廷無人才可用。
筆者以為這種制度的存在無形之中加快了明朝的滅亡,如若不是廠衛制度的發展與集中大明朝還會興盛幾年吧。
-
3 # 歷史總探長
明朝是一個特殊的王朝,這個在中國曆代王朝之中被視為最為正統的王朝,也被稱之為皇權專制最為嚴重的王朝。中國幾千年的王權在明朝洪武年間開始走向專制,專制制度也愈來愈成熟。
其實在明朝是有著專門的監察機構的,它有一個官方的稱呼---都察院。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對於這些人不放心,所以給自己設立了一個專門服務於自己的特殊機構---錦衣衛,而正是因為如此,“監察之餘還需監察”的理念深入到明朝的每一位帝王心裡,錦衣衛監察都察院,東廠監察錦衣衛,西廠監察東廠,內行廠監察東、西兩廠,一系列的監察機構應運而出,如果明王朝不是200多年就滅亡的話,可能還會滋生出很多的監察機構,或者說是專屬於皇帝的特務機構。
錦衣衛的由來
而題目中所說的廠衛制度換做我們今天的大白話來說,其實就是特務機構,當然了這些特務機構不僅僅是隻有一個,而是有著四個特務機構,這四個字特務機構合起來才稱之為“廠衛”。
所謂“廠衛”,就是“三廠一衛”,它們分別是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
錦衣衛(明太祖朱元璋時期),主要負責詔獄
東廠(明成祖朱棣),主要負責監察百官,監督錦衣衛
西廠(明憲宗朱見深),主要負責偵查、監督官民,監督東廠
內行廠(明武宗朱厚照),主要負責監督東、西二廠
這些廠衛其實就是為了相互監察,他們監察的範圍從平民百姓到中央官員,甚至還包括廠與廠之間的相互監督,而這些廠衛的權力隨著歷代帝王的更迭相應的權力也在漸漸降低,幾乎呈現出一種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的規律。
廠衛制度所帶來的影響
其實在任何一個統一的古代王朝之中,中央政府都有著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機構,即便是君權高度強化的明朝也一樣,即便明朝擁有廠衛制度,但是中央政府仍然有著合法的管理行政的機構,這些機構便是“三法司”。
三法司是指都察院(監察)、刑部(審判)、大理寺(複核)。透過以上三個專門的管理機構我們能夠得知中央政府對於刑法的管理和處置是有著嚴格的程式來進行的,但是明朝的君主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專制統治能夠更加合法和合理,他們所創立的廠衛制度幾乎已經將三法司所能行使的職權完全取代。
而廠衛制度帶給人們的往往是冤殺、陰謀、恐懼等等黑暗元素,作為中央集權制度下的產物,廠衛在很多時候其實都是在行使皇帝自己的意願,那些文人士大夫和歷代帝王之間的隔閡變得便來越深,君臣關係呈現出一種空前的緊張,這種緊張關係甚至一直延續要崇禎亡國的每一分每一秒。
作為掌管廠衛的那些宦官們,更加利用這項寄生在皇權至上而形成的廠衛特權來打壓異己,延續到明末,明朝正常的法律體系已經無法維繫一個王朝的統治,甚至在王朝的行政機構中變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機構,它的存在可以說簡直就是王朝的毒瘤。
-
4 # 騎豬搶蘿蔔
廠衛狠不狠?肯定狠的,廠衛惡不惡,肯定惡的。那崇禎那時候有廠衛出來翻江倒海,禍害朝野的記錄麼?可笑的是沒有。廠衛跟宦官在崇禎那段歷史中,不見蹤影。禍國殃民的又是是誰?明朝這種情況就好玩了,因為廠衛的機制只喜歡辦大案,辦重案,結黨營私,謀後叛國,貪汙腐敗。有時不惜斷假案,屈打成招,那明朝的文字獄跟清朝比呢?你就會發現,廠衛這杆宦官手上的槍基本都不屑於打擊百姓。事太小了,崇禎那時候跟著魏忠賢一起被收拾了,沒有宦官階層抑制大臣階級。明朝的皇族貴親大多都是吃喝混死,那真是玩的個屁平衡。錦衣衛是世襲的,到後面其實也站在了大臣階級一邊。
回覆列表
廠衛制度是明代君主在傳統的封建司法機構(三法司:刑部、大理寺和督察院)建制之外設定的特務特勤機構的統稱,按照創立時間排序,可以包括錦衣衛(衛)、東廠、西廠和內行廠(合稱廠)。其屬於明代官場首創的特務特勤制度,且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明代官場無法抹滅的一大政治“汙點”。
有學者認為,正是由於廠衛制度對明代社會法制秩序的破壞,才嚴重激化了社會矛盾,直接導致了明末官場的腐朽頹廢,加速了朝代的更替和滅亡。
既是保鏢又是警察的錦衣衛錦衣衛的任務:“盜賊奸佞, 街塗溝洫, 密緝而時省之。《明史· 職官志五》”
錦衣衛是廠衛中最先創立的機構,“衛”實際上是明朝的軍隊編制,一“衛”是五千六百人,人數相當於現代軍隊編制大概兩個旅大小。
錦衣衛最早的雛形是明初的親軍都尉府及其統轄的儀鸞司,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禁衛隊和儀仗隊。由於朱元璋本人疑心極重,唯恐臣下對其不忠,於是便命令身邊親軍作為密探在全國各地進行巡視,開始執行“特殊任務”。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正式將親軍改編,建立錦衣衛組織,正式形成與此前各朝代截然不同的禁衛軍組織。從之前主要保障君主安全的“保鏢”的角色,演變為了集偵察、緝捕、審訊等職能為一體的特勤人員。
過於集中的權力讓錦衣衛在成立之初就迅速失控,破壞了明朝初建政權的穩定性。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迫於輿論壓力將錦衣衛廢除,並下令銷燬錦衣衛所用的處刑工具,重大案件的審判權也短暫地回到了三法司手中。
後來,明成祖朱棣借靖難之變上位,因為深知自己皇位的“來路不正”,變本加厲地想要壓制臣民對他的怨氣,並對官僚階層進行有效的制約。於是他再次恢復並擴充套件了錦衣衛的權力設定,增設了負責詔獄的北鎮撫司,專門處理由黃帝下詔書定罪的犯人。自此,錦衣衛的機構設定一直沿用到李自成起義滅明,貫穿明代歷史長達262年。
權勢滔天的司禮監東廠的職責:“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 與錦衣衛均權勢。”
明成祖朱棣的另一個“創造”,是設立了日後更加黑暗、更加臭名昭著的“東廠”。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為了對政治上的反動勢力進行壓制,在錦衣衛之外又設立了東廠這一新的監察機構(或稱之為特務機構會更貼切)。
東廠的鮮明特點是由宦官擔任提督,之後明朝歷代的東廠廠公,一般是由司禮監秉筆太監中的第二、三位者擔任。司禮監是明朝內廷宦官管制衙門“十二監”之最重,是跟黃帝走得最近的太監,其法定職權主要有三:
一是,批答奏章,傳宣諭旨,即秉筆太監;二是,總管宦官事物,是太監裡面的頭頭;三是,作為黃帝心腹,兼任其他重要官職。
由於明朝中後期“小黃帝”們普遍的怠慢朝政、花樣作死,司禮監太監往往能夠代替黃帝批閱公文奏摺,漸漸形成了宦官極端專權的政治格局。在東廠設定伊始,其權力就在錦衣衛之上。
一方面,其設定的初衷主要就是為了監視朝臣官員、貴族階級等政治勢力,所管轄的範圍更大,權位更高,且在客觀上形成了與錦衣衛之間的權力制衡;
另一方面,宦官的身份和位置特殊,東廠的提督們可以直接向黃帝彙報,而錦衣衛則需要以奏摺的形式來上報偵察事宜,一不小心就會被東廠“截胡”。除此之外,東廠有權對錦衣衛進行偵伺,相反錦衣衛卻無權偵伺東廠之事。
這樣看來,東廠更像是遮蓋在錦衣衛之上的一張無形的黑網,用權勢通天來形容並不為過。
敏感皇帝的失敗決策西廠的職責:“廣刺督責, 大政小事, 方言巷語, 悉採以聞。《明史紀事本末》”
就這樣,進入明朝中葉後,由於政治利益上的鮮明對立,以內閣為代表的朝臣集團和以司禮監掌印為首的宦官集團之間形成了日趨激烈的權勢爭奪。
為了對臣宦進行有效控制,明憲宗朱見深在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立了西廠特務機構。西廠設立的契機是源自“黑眚見宮中案”,當時宮中的太監韋舍、鮑石、鄭中等迷信道術,將妖道李子龍放入宮中,雖然之後錦衣衛及時將其擒獲並誅殺,但卻使得憲宗皇帝深感不安。
於是明憲宗便任命當時的御馬監掌印太監汪直作為西廠提督,並從錦衣衛中選拔比東廠人數多一倍的精銳,喬裝成平民,出宮伺察。上到朝廷重臣,下到平民百姓,均在偵察範圍之內,整個將東廠與錦衣衛的職權包攬起來,再次促成了凌駕於所有特勤機構之上的“怪物機構”。
然而,西廠的成立,明顯觸及了朝臣集團的根本利益,短期內便造成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對。
之後明憲宗逐漸意識到汪直等人的狼子野心,面對日益嚴峻的朝野形式,又擔心西廠權力過大威脅到皇權,先後經過兩反覆,終於罷廢了西廠。
宦官的鬧劇,黃帝的悲哀此後,明武宗朱厚照時期,大太監劉瑾專權,其先是恢復了西廠建制,又因懼怕東廠和西廠的權勢,設定了大內行廠(也稱內行廠),以期對東廠和西廠進行監督,再次形成了對此前所有特務機構的“政治套娃”。
然而,黃帝畢竟不是傻子,不會輕易允許一個宦官權勢滔天、胡作非為。在朝野群臣的擠兌和明武宗的猜忌下,劉瑾最後於正德五年(1510年)因謀反罪而倒臺被殺,西廠、內行廠隨即被撤銷,自此在歷史上落了幕,明朝又恢復了以東廠和錦衣衛為主的廠衛格局。
此後,晚明時期的官場上之上的東廠和錦衣衛便成了宦官集團沆瀣一氣、狼狽為奸的腐敗機構,繼續利用著君主的昏庸無能而大肆胡作非為。
明朝這些皇帝們彷彿進入了迴圈往復的“作死”之路,認為特務機構只要由自己親自領導,就能確保江山萬無一失。然而,盲目輕信身側宦官本身就是最大的錯,認為將一個壞太監換掉就可以扭轉局勢,殊不知朝廷的腐敗已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廠衛制度的弊端盡顯,最後的結局只能是惡性迴圈、自取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