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沉墨I方之城

    “天予弗取,必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這句出自《史記》典故非常的適合送給景泰帝朱祁鈺,說的是如果上天賜予你的,你拒絕,那麼上天就不再眷顧你;如果時機到了,你還不行動,最後反而會遭殃,受到傷害。

    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率軍親征瓦剌,二十多萬大軍被瓦剌幾乎全殲,皇帝也被俘虜,瓦剌大軍一路向南,兵鋒直指北京,大明危急。

    朝中的很多精英大臣大部分都在土木堡死的死,俘的俘,北京城一片混亂,此時的兵部侍郎于謙站出來,與孫太后商議,決定立朱祁鎮的同父異母兄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穩定朝局。

    朱祁鈺在幾次推讓後被擁立登基,史稱景泰帝,南明時期被尊稱明代宗。朱祁鈺當上皇帝后,展現出了非凡的領導力,啟用賢臣,重用於謙,組織軍隊,保衛北京城。

    帝都北京城得以保全,大明能夠平穩渡過建朝以來最大的危機,朱祁鈺的作用非常的關鍵,皇帝權威得到了加強,朱祁鈺的皇帝位置算是穩當了。

    朱祁鈺當了皇帝,而明英宗朱祁鎮並沒有死,還在漠北草原喝風呢,關鍵是他還被瓦剌給送了回來了。滿朝大臣都很尷尬,朱祁鎮的至親也很尷尬,親生母親孫太后當然高興,親兄弟皇帝朱祁鈺卻高興不起來。

    一個王朝兩個皇帝算怎麼回事兒。

    朱祁鈺對待回來的朱祁鎮很仁慈,不但沒有殺他,也沒有虐待他,甚至給了他一座破落的宮殿居住,還被尊為“太上皇”,而更多的人卻稱他為“南宮”。

    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眼看不行了,卻沒人繼承皇位,他的親生兒子夭折了,原來的太子朱見深又被他給廢了,朱祁鈺死了,誰來當皇帝是個大問題。當時的選擇有三種:1、復立廢太子朱見深為太子繼位;2、太上皇朱祁鎮復位;3、異地藩王如今繼位登基。

    當朝重臣及孫太后還在猶豫期間,一幫政治投機者們看到了機會,在諮會了孫太后以後,前往南宮接出了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鎮,連夜破宮門而入,搶先復位登基了,史稱“奪門之變”。

    朱祁鎮再次登基的時候,景泰帝朱祁鈺都還沒死呢,史上最為奇葩的一個王朝兩個合法皇帝的局面出現了,奄奄一息的朱祁鈺還活了一個多月,估計這一個多月對他來說感慨良多。

    上天賜予朱祁鈺當皇帝的機會,朱祁鈺把握得很好,承擔了皇帝的責任,他當政的那八年時間非常有建樹,是個合格的大明皇帝,甚至比兩登帝位的哥哥朱祁鎮更適合做大明的天子。

    當朱祁鎮回來後,朱祁鈺卻沒有對他下狠手,就算不殺了他,也不應該留在京城;就算留在京城,更不應該留在皇宮呢,這太危險,自己給自己留下了禍根。

    如果是一個考慮成熟,政治嗅覺很敏感的皇帝,要麼會找個藉口殺了朱祁鎮,要麼會流放到外地當個異地藩王就好。就算朱祁鈺無後,他至少可以從容的選擇繼承者,大機率會是選擇廢太子朱見深繼位,總比好過讓朱祁鎮用這樣的方式強行復闢,給朱祁鈺名譽上帶來很大的汙名。朱祁鈺死後連個正規的皇陵都沒有。

    明代宗朱祁鈺是個非常賢明的皇帝,但是在處理與前任皇帝朱祁鎮的事情上,缺乏足夠的敏感性,最後導致發生生前奪權篡位的事情。真應了那句:“天予弗取,必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 2 # 伊耆角木

    奇怪的邏輯,怎麼叫“天予弗取”?取什麼?如果說皇位,他取了,怎麼說“弗取”?如果說哥哥英宗的性命,取了又能如何?他自己還是病死,兒子還是早逝,皇位一樣給別人。

    明代宗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又非皇后嫡出,論理皇位自然與他無關,必屬大哥,也是嫡出的朱祁鎮。所以,父親朱瞻基駕崩後,哥哥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當年,年僅七歲的朱祁鈺獲封郕王,不過可能因為年紀太小的原因,沒有按照一般情況,像其他藩王一樣就藩外地,而是奉藩京師。這也成了他後來一切機會的來源。

    正統十四年,英宗朱祁鎮聽從宦官王振的教唆,御駕親征瓦剌,命朱祁鈺監國,結果兵敗被俘。在於謙等大臣的幫助下,身為監國的朱祁鈺成功穩住了朝局。並在瓦剌以英宗為要挾騙取財物土地時,接受眾臣勸諫,即皇帝位(眾臣認為英宗太子朱見深時年僅兩歲,恐主少國疑,無法凝聚人心),是為代宗,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斷絕了瓦剌的陰謀。並組織軍民打贏了瓦剌進犯的北京保衛戰,一時軍心大振。從而,朱祁鈺也坐穩了皇位。

    不過,瓦剌失敗後,希望以送回英宗換取些好處。太后和群臣也都希望儘快贖回英宗。不過代宗朱祁鈺卻不願意了,這也是人之常情,畢竟做了皇帝豈能輕易讓出,而一旦迎回英宗,皇位難分歸屬。不過,于謙等人依然堅持應會英宗,並表示已經繼承的皇位不會改變,代宗才勉強答應。英宗回朝後,代宗為防止英宗奪權,將其軟禁在南苑,雖名為太上皇,實則高階囚徒。

    隨後朱祁鈺為了不僅自己做皇帝,還像古往今來千千萬萬的統治者一樣,想讓自己的子孫後代一直繼承皇位。實際上,代宗即位之初,孫太后明確,皇位仍然是英宗的,代宗只是個“代理”.,所以太子一直是英宗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並沒有更改。而到了景泰三年,代宗不顧群臣反對,改立自己年僅五歲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廢朱見深為沂王。這時候,朱祁鈺連今後千秋萬代的基業也“取”了,談何“弗取”?

    不過也是他運氣不好,僅僅一年多以後,朱見濟夭折。而朱祁鈺也沒有其他親生兒子,所以之後太子之位一直空缺。群臣諫言讓朱祁鈺復立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為太子,都被朱祁鈺拒絕。他打心眼裡是抗拒把江山還給哥哥或者哥哥的子孫的。

    直到景泰八年,朱祁鈺身患重病,恐不久於人世,他依然不肯立朱見深為太子,更不肯釋放哥哥朱祁鎮。直到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擁立英宗朱祁鎮復位,廢朱祁鈺仍為郕王,遷於西內。一個月後,孤寂無助的代宗朱祁鈺去世,其所造陵寢被毀,改葬金山,加惡諡戾,妃嬪皆被賜死殉葬。

    說了這麼多,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一點,朱祁鈺該“取”的都取了,皇位、儲位。如果非要說他沒取什麼,就是朱祁鎮和朱見深的性命。可是一來阻力太大,二來殺掉哥哥和侄子需要冒天下之大不韙,這一定會給自己帶來無盡的惡名,三來就是殺了他們,又能如何?自己兒子還是死了,自己也還是命不久矣,能改變什麼?如果說身後之名,殺了哥哥侄子名聲更差。所以,什麼“天予弗取,反受其咎”,純屬胡說八道。

  • 3 # 文史逆旅

    “天予弗取,反受其咎”一語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曰:“會稽之事,天以越賜吳,吳不取。今天以吳賜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罷,非為吳邪?謀之二十二年,一旦而棄之,可乎?且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

    意思是上天賜給你的你不接受,就會遭受災禍。

    明代宗朱祁鈺,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年號景泰,是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沒有葬入十三陵的皇帝。

    臨危受命

    正統十四年(1449年),朱祁鈺的皇帝哥哥明英宗御駕親征,結果爆發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一時之間,朝野動盪,京城人人自危。

    當時的皇太子朱見深年僅兩歲,為免主少國疑,眾大臣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九月擁立朱祁鈺為帝,改元景泰,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明代宗

    英宗回朝

    朱祁鈺登基之後,瓦剌氣急敗壞,發兵攻打北京。朱祁鈺任用於謙等人,組織北京保衛戰,整肅內部,最終在同年十一月擊退瓦剌,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突如其來登上皇位,大權在握,朱祁鈺也就不願意放手。瓦剌首領想放了明英宗,藉此求和。可是朱祁鈺卻不願意接。最後派去瓦剌的使臣楊善隨機應變,竟將太上皇迎回,無奈之下,朱祁鈺隨即把哥哥軟禁在南宮,一鎖就是七年。

    易儲風波

    朱祁鈺希望自己兒子朱見濟能夠取代明英宗的太子朱見深成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就這樣,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鈺把侄子朱見深的皇太子廢掉,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沒想到第二年,朱見濟就夭折。朱祁鈺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奪門之變

    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朱祁鈺突然得了重病,臥床不起。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凌晨四更,在石亨、徐有貞等人協助下,明英宗復位。

    暴斃身亡

    明英宗復辟隨即廢朱祁鈺為郕王,將其軟禁到西內永安宮。一個月後,朱祁鈺死去,死因不明。明英宗復位後,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並廢其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

    為什麼朱祁鈺迎回明英宗後沒有殺他,最後反而被推翻?

    朱祁鈺身為皇帝,遠沒有他的祖先朱元璋、朱棣的狠辣手段,在迎回英宗之後,他一方面害怕失去皇位,一方面還在想著以前兩兄弟之間深厚的感情,所以只是對英宗軟禁而並未加害。其次他沒想到子嗣早夭,同時自己突遭重病,給人可乘之機。

    英宗能夠復辟成功,也是有一批人的幫助,由此看來,代宗並沒有掌握朝綱,反映出當時明朝官員的忠君思想、正統思想。

    歷史就是這樣,成王敗寇,自作自受罷了。

  • 4 # 欣姐資料庫

    天予弗取,必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這句話出自於司馬遷的《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翻譯成現代的白話文就是:上天賜予你的,你不要,反過來卻遭到了上天的責怪,時機到了不行動,就會自己遭殃。

    代宗皇帝(朱祁鈺)於國家危難之際,任用於謙等人成功組織了北京保衛戰。擊敗也先,至此一役,培養出大批忠臣良將。明王朝中興有望。

    然而對待英宗(朱祁鎮)回朝,優柔寡斷。沒有及時處理掉這個定時炸彈,最終被囚身死。于謙等人也被英宗殺了。明王朝至此由盛而衰。

    明代宗朱祁鈺(1428年—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母賢妃吳氏,明朝第七位皇帝,年號景泰(1449—1457年)。朱祁鈺生於宣德三年(1428年),長兄朱祁鎮即位後封其為郕王。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爆發,明英宗被瓦剌俘虜。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次年改元景泰。朱祁鈺在位七年間,知人善任,啟用於謙等正直之人,使得江山社稷轉危為安,可謂英明之主,但是在天性之間未能盡善盡美,因而使得奸臣乘機作亂,這是他的缺點。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奪門之變爆發,明英宗復位,改元天順。二月,明英宗廢朱祁鈺為郕王,軟禁於西苑。不久朱祁鈺去世,享年三十。

  • 5 # 史文書苑

    在明代宗朱祁鈺短暫的一生中,遇到兩次改變自己和大明王朝命運的機會。

    其一,土木堡之變之後。

    明英宗朱祁鎮成為瓦剌的階下囚,大明朝廷亂作一團。此時的京城很快就會面臨瓦剌大軍的進攻,危在旦夕:兵力不足,人心惶惶,官員中投降派和逃跑派成為主流。代理國政的朱祁鈺,臨危受命,在於謙等重臣的擁立下登上皇位。這個時候的朱祁鈺本不願當皇帝,為了大明江山社稷,挽狂瀾於既倒,不得已而為之。事實證明,朱祁鈺不是個庸才,算是個比較稱職的皇帝。

    其二,京城保衛戰之後。

    君臣一心眾志成城,京城保住了,大明無虞。品嚐到帝王權威的朱祁鈺,逐漸適應了高高在上俯瞰眾生。於是他決定不光自己要把皇帝繼續當下去,死後更要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孩子。當然,這麼做是有阻礙的,那就是他的兄長朱祁鎮回來了。

    朱祁鈺多少還感念兄弟之情,給他的哥哥朱祁鎮一個名號“太上皇”,沒有下什麼黑手,而是給軟禁到南宮。

    朱祁鈺兒子早夭,自己不堪打擊也臥病在床。這就給投機的大臣和不甘寂寞的朱祁鎮創造了機會。“奪門之變”發生,朱祁鎮捲土重來,成功登頂。朱祁鈺被囚禁,不久離奇死去。當初擁護他的大臣如於謙等,以謀逆之罪下獄,後全部被殺。

    “且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這是范蠡勸諫越王勾踐的話。意思是說,上天給予的,必須接受,反之就會受到上天的懲罰。

    用這句話來評價朱祁鈺的話,也算比較中肯。

    畢竟皇位之爭,成王敗寇,任何情義都是浮雲。而優柔寡斷的朱祁鈺最終失敗,在朱祁鎮歸來之日就已註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遊穿越火線怎麼能把倉庫裡的武器保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