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8
回覆列表
  • 1 # 張鐵柱日食記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鐵柱我得誇你一波:問題提的好,有回答價值!

    食物在烹飪過程中,發生的化學反應其實是相當複雜的,這裡鐵柱就著重說說蛋白質。

    我們以前學過,蛋白質是由氨基酸透過肽鍵相連而成的生物大分子,人體內蛋白質的種類是比較多,蛋白質流失,其實從化學角度來說,就是蛋白質的變性。

    影響蛋白質流失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高溫、酸、鹼等環境,所以烹飪過程中蛋白質必定會流失,只是多少而論。

    一、煎炸

    食物在高溫煎炸過程中,化學反應是比較大的,蛋白質的結構會受到影響,所以流失比較嚴重。

    二、煮

    在煮的過程中,蛋白質的流失也是比較大的,比如我們煮肉,煮其他食材時,蛋白質會有一定流失。

    當然啦,第三點就是炒菜啥的,綠色的蔬菜中,維生素的含量比較高,相對而言,流失比較大的應該是維生素。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各位網友姥爺,若是看到了此回答,給個小心心唄。常來看看鐵柱呀。哈哈哈

  • 2 # 沿街美食記

    蛋白質分子是透過肽鍵連線氨基酸形成的生物大分子。人體內具有生理功能的蛋白質大多是有序結構,每種蛋白質都有一定的氨基酸型別、組成百分比、氨基酸排列順序以及在肽鏈空間中的特定排列位置。

    當食物中的蛋白質在高溫下烘烤時,蛋白質的空間結構被破壞,導致蛋白質變性。

    蛋白質變性後,其理化性質和生物性質發生變化,包括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易被蛋白酶水解等。

    然而,食物中的總蛋白質含量不會因為高溫烘烤或其他烹飪方法而損失,而一些怕熱的維生素也會損失。有些食物煮熟後更容易消化和吸收蛋白質。例如,煮熟的雞蛋比生雞蛋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和吸收,因為生雞蛋的蛋白質結構比熟雞蛋緻密,不容易被人體胃腸道中的消化酶分解和吸收,所以生雞蛋的消化和吸收速率低於熟雞蛋

  • 3 # 村裡村外小意哥

    蛋白質是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是生命活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是食品成分中比較複雜的營養素。人體因食物中長期缺乏蛋白質,或者人體處於負氮平衡,會嚴重損害健康。當然,如果長期過量攝入蛋白質,大大超出人體的需要,也可能造成多種慢性疾病風險的增加,如心臟病、骨質疏鬆、肥胖、腎結石、癌症等。

    烹飪過程中,我們會看到各種無數的神奇變化現象,有食物顏色的變化,硬度柔韌性以及形狀的變化等,比如,我們在吃魚肉時為什麼要把魚兩面煎黃,只是為了好看嗎?豬牛羊肉在熱鍋為什麼會變色?麵粉為什麼會可以變成拉麵?黃豆什麼會變成豆腐?其根本的原因在於蛋白質流性的變化。正是由於存在流性變化,傳統煎、煮、炸、煲等烹飪方式中,食材中蛋白質會減少,這就需要我們正確掌握一些食材中蛋白質的變性和水解情況,以及科學的烹飪手法與技巧。

    下面結合自己的生活常識情況,給大家分享一些減少食物蛋白質的烹飪小竅門。

    1,利用加熱蛋白質可以凝固這一特性,加熱一些動物的肉質等食材,由於原材料表面高溫作用,可以使食材表面蛋白質凝固,從而使年內肉質鮮嫩可口。比如在吃整條水煮魚類時,先把魚兩面表皮油煎至金黃色,吃水片時需要先裹澱粉或者雞蛋清再下鍋等。

    2,在做魚丸、肉餡時,向打碎肉泥中加入適量水和鹽,順一個方向攪拌,是一個方向哦,不能打破已經形成的蛋白網,這樣肉質更Q談。

    3,瞭解蛋白質的水解。蛋白質在酸、鹼、酶的作用下,其分子中的鈦鏈會收到破壞,發生水解作用,最終分解成氨基酸,可能有利於人體的吸收,對菜餚的色、香、味也起到很重要作用。例如,我們平時煲湯或者吃魚肉湯不是肉時,煮肉魚湯要用冷水下鍋,而不是熱水。用冷水下鍋,逐漸加熱,肌肉中的蛋白質含氮浸出物會慢慢溶於水中,增加湯的鮮味。

    生活處處皆學問,搞懂一些基本原理和把握相應技巧,可以收穫更有更多健康!

  • 4 # 隨心美食Yummy

    眾所周知,牛肉、雞肉、魚肉、豆類以及蛋類都富含蛋白質,烹飪過程中,都會對食材內蛋白質有所影響。根據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高溫烹飪不論是煎炒烹炸,都會嚴重影響牛肉、雞肉、魚肉與豆類的蛋白質,降低營養價值。然而,唯獨蛋類,適當的烹飪能夠增加可食用蛋白的比例。

    首先,我們來了解烹飪對牛肉、雞肉內蛋白的影響。

    發表於2016年食物科學與食物安全雜誌的文章顯示:肉類包括牛肉、雞肉在高溫烹飪時,蛋白比例將大幅縮水。肉類在烹飪溫度100℃時,將損失40%的纖維蛋白;當溫度上升到140℃時,這一數值飆升至80%。

    相關標準推薦,烹飪牛肉的最佳溫度為63℃,最高不超過71℃;烹飪雞肉的最低溫度為74℃,要確保燒死肉裡的細菌以及其他寄生蟲。

    當然,避免一些高溫烹飪方法可以有效減少蛋白的流失。比如說碳烤,其溫度很快達到190℃。還有直接在火上烤,溫度將近260℃。

    因此,只有慢火烹調才能最大限度鎖住蛋白流失。比如水煮、燉肉就是不錯的方法。如果用電烤箱烤肉,一定要把握住烤箱溫度,避免過熱。如果用平板鍋煎牛排,一定要盯住油溫避免過熱引燃。同時也要考慮油品的類別。通常橄欖油能夠更好鎖住蛋白流失。

    接下來,談談烹飪對魚肉內蛋白的影響。

    其實跟牛肉、雞肉一樣。高溫會導致蛋白嚴重流失。

    2017年,發表於食物健康雜誌的研究顯示,烤魚跟炸魚塊將導致魚肉內蛋白嚴重氧化,無法吸收。推薦烹飪方法是煮跟蒸,溫度同樣不要超過100℃。

    研究顯示,高溫烹飪魚肉時,肉內將進行一系列複雜的化學反應,直接影響魚肉細胞結構,嚴重減少了魚肉內的蛋白與抗氧物質的含量。魚類最好的烹飪方式就是壽司。但是要確保壽司的儲存溫度,一般來說,零下20℃能儲存7天,而零下35℃只能儲存15個小時。

    再有,聊聊烹飪對豆類內蛋白的影響。

    2017年,發表在國際食品科學雜誌上的文章表明,即便烹飪會減少豆類內蛋白,但食用前仍要煮熟。 從健康角度出發,建議食用黑豆、豌豆與菜豆,避免採用油炸過的豆子。如果購買罐裝豆類,推薦選用低鹽無糖的,並且仔細檢視標籤,清楚內部成分。

    最後,蛋類算是比較特別的,不太會受烹飪的負面影響。

    2018年3月,發表於食物科學雜誌的文章顯示,烹飪能夠增加雞蛋的食用蛋白。一粒白煮蛋,含6克蛋白以及77卡路里。因此,蛋類富含營養成分,反而不用太擔心會增加腰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跟兒媳說孫子就像是我生的,兒媳立馬就不開心了,我應該生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