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老李笑談古今事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且聽老李為您細細道來!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中國古代史,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做一部戰爭史。一場戰爭,帶走的人命往往成千上萬。其中不乏戰死沙場的軍人,可更多的卻是無辜的平民百姓。

    在古代戰爭中,屠城作為一種軍事手段屢見不鮮。

    以一個現代人的思維來看,屠城是一種極端殘酷血腥的行為;可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屠城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老李今天就試著為您分析一下古代將領屠城的目的。

    目的一:掠奪物資、以戰養戰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往往是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只有充足的後勤補給才能保證軍隊的戰鬥力。

    即便是在本土作戰,後勤仍難以完全保障,更何況是在敵方勢力範圍內作戰呢。因此,軍隊的指揮者為了後勤補給往往下令屠城,從老百姓那裡掠奪物資。

    有人會說難道不能用一種和平的方式獲取物資嗎?

    答案是否定的!我們都知道善財難捨,即使是面臨死亡的威脅,也有很多人不願放棄自己的財產,更別說在那種戰爭的年代,沒有了糧食最終也難有活路。所以,屠城這種高效快捷的掠奪手段就成了很多將領的首選。

    別說古代了,二戰時期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不也有著獲取資源的考量嘛。

    目的二:施加壓力,威懾敵人

    當一個人兇名在外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對他產生畏懼的心理,這是一個淺顯易懂的道理。

    個人如此,軍隊亦然。當一支軍隊有了屠城的行為後,與它作戰的軍隊往往會承擔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對於站在它對立面的百姓表現得更加明顯。

    三國時期,曹操率軍攻打荊州。面對來勢洶洶的魏軍,當時的荊州牧劉琮直接選擇了投降。

    陶謙劇照

    劉琮為什麼不敢抵抗呢?這是因為曹操早有屠城的先例,比如他在攻打徐州的陶謙時,就屠戮過數十萬男女。

    “初平四年,曹操擊謙,破彭城傅陽。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還。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後漢書》

    因此面對魏軍,無論是荊州的軍隊還是荊州的百姓,都打心底裡害怕。劉琮心知在這種情況下荊州難以戰勝魏軍,便直接投降了。

    曹操劇照

    曹操這次不戰而屈人之兵,靠的就是他屠城的兇名。

    目的三:發洩壓力,釋放怨氣

    在戰爭中,面對生命的流逝、死亡的威脅,士兵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從戰場上退下來的美國士兵,就常常因為戰後心理問題做出自殺或他殺的危險舉動。

    再者,作為攻城的一方,不利的地理位置和險惡的進攻方式使得他們的傷亡大大增加。看著戰友在面前一個個死去,面前的城池卻久攻不下,士兵們的自然而然地滋長怨氣。

    倘若士兵的壓力得不到發洩,怨氣無法釋放,暴亂就極有可能爆發

    因此領兵的將領為了軍隊的穩定和作戰能力的保持,常常會向戰士們許諾“城破不封刀”“金銀財寶任意取用”

    (曾國荃)

    著名的就像太平軍與湘軍的安慶之戰,面對頑強抵抗的太平軍,湘軍久攻不下,被擋在城下一年多。城破之時,統帥曾國荃就曾下達過屠城的命令。

    目的四:降低風險,便於控制

    屠城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降低戰後統治的風險。我們都知道戰爭的實質是資源的爭奪,所以維持統治的穩定同樣至關重要。

    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城中的人口要比佔領城池的軍隊多得多。這無疑將大大增加控制城池的風險。

    “城破,不問老幼妍醜、貧富逆順,皆誅之,略不少恕。”—《蒙韃備錄》

    歷史上威震歐亞大陸的蒙古軍隊也經常幹屠城的事。在蒙古打敗西夏、金國、南宋的過程中,都曾大肆屠殺。

    因為蒙古雖然戰鬥力及其強悍,但數量並不是很多。若是攻下城池便派很多人去守,那他們為數不多的軍隊勢必更加捉襟見肘。

    因此他們必須用屠城的方式讓人們畏懼,使佔領區的百姓不敢反抗,便於他們的戰後管理。

    目的五:屠戮人口,削弱敵方

    在生產力落後的古代,人口就是生產力,人口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指標。

    很多時候戰爭的目的直接就是減少敵方人口。減少敵華人口有兩種方式,一是掠奪,這樣不僅削弱了敵人,還壯大了己方。

    但其實多數情況下,將人口運回到自己一方實力範圍內是難上加難的。因此,屠城便成了唯一的選擇。

    秦趙長平之戰

    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吧,戰國時期,秦趙長平之戰。在取得最終的勝利後,秦軍主將白起下令將四十萬趙軍全部坑殺。自此以後,原來可與強秦一戰的趙國一蹶不振。

    難道一代戰神坑殺四十萬趙軍只是為了圖一時之快嗎?當然不是,他這麼做,還是為了替秦國統一六國掃清障礙。

    白起劇照

    雖然這不是實際意義上的屠城,但這也足以證明削弱敵方實力確實是屠城的目的之一了。

    老李有話說

    所以說,古人之所以屠城,固然有殘暴的將領以洩私憤的存在,但更多的還是利益的考量。

    透過這篇文章呢,老李最後想表達兩個意思。

    第一,對歷史事件,要放在它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去分析,當然了,歷史人物亦然。

    第二,反對戰爭,遠離災難,要牢記一點,戰爭中受傷害最大的永遠是我們這樣的平民百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爭,是人生至境”,怎麼理解這個“爭”字?哪些方面不該“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