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極智觀察
-
2 # 半顆豆豆
我是蘋果安卓都在用,xs max與三星S9,個人覺得蘋果的優點是順滑整潔,缺點是太封閉,少兒不宜的東西不沾邊,安卓的優點是開放,可玩性強,缺點一大堆,如果喜歡順滑流暢,省心乾淨就用蘋果,如果喜歡獵奇的選手可以考慮一下安卓。
-
3 # 拾壹六
我以前是一個安卓手機的發燒友,酷愛刷機。對於安卓的螢幕想怎麼整就怎麼整,後來換了蘋果,開始用的時候發現這就是老年人用的東西,因為太過簡單了。蘋果手機我用過兩代,5用了兩年,6sp用了5年到現在,前段時間螢幕被兒子摔碎了,又重新換了塊螢幕,換了兩次電池,記憶體擴充到128G,換了外殼。執行速度一樣快,所以綜上所訴,蘋果的優點在於,外觀耐抗打,耐摔,執行系統和軟體下載的內在環境乾淨,操作簡單快捷,介面乾淨。安卓系統操作介面複雜,後臺執行機制繁雜,軟體下載平臺多樣化很多時候會捆綁銷售,你下載一個需要的軟體會連帶其他軟體一起下載下來,另外手機外殼是硬傷,任你內部作業系統再牛逼,一旦用了兩年以上外殼磨損就是慘不忍睹,還有一個致命弱點,安卓系統的記憶體損耗一定比蘋果損耗快,同樣128G記憶體,裝在蘋果裡的軟體顯示需要佔用幾G就是幾G,安卓系統的顯示佔用的記憶體和後臺實際佔用記憶體一定不一樣,我64G記憶體用到第五年的時候才用滿,但換做安卓系統可能第三年就得重新刷機了。這就是兩者的區別,其實很多人都說支援中國產抵制蘋果,為何不去承認別人的優點確實有比中國產手機過人之處呢,抵制蘋果手機的同時是不是忘了中國產手機依賴的安卓系統同樣也是出自美國的,拋開民族情懷不說,同樣價格的安卓和蘋果擺在你面前,5000的蘋果可以用五年,5000的安卓能用2到3年,你們會選誰?個人認為,中國產手機最應該改變的是手機外殼上的設計,減少外殼磨損性,簡化安卓系統的後臺執行程式消耗的記憶體,不過說了也是白說,安卓系統也不是國內自主品牌,期待國內自主研發的手機執行系統出現,到那時我會堅定的支援中國產品牌~
-
4 # 滇中外客
很多身邊的朋友都有用蘋果手機和安卓機,據我瞭解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很安全,得益於蘋果質量和體驗的穩定性,只要是在正規渠道購買的蘋果手機,實際使用上遇到問題的機率微乎其微,但是因為安卓手機品牌型號繁多、質量也參差不齊,很容易花大價錢買到自己用著不爽的手機。其次為了面子,大家身邊應該都有這類人,不知道iPhone好在哪,但是他們知道iPhone是牛逼哄哄,有面子,在此不多說。再次,iOS的封閉性,所以在系統上很多優勢,與iTunes、AppleID、iCloud、iMessage等等能讓你在各個裝置之間無縫對接。 正是因為蘋果完整的產品線打造了這樣一個生態系統,而這個優秀的生態系統又服務於所有的裝置,完美的迴圈,多數人接觸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其實安卓機高階機我沒用過,或許現在流暢度和響應等都已經和iOS 不相上下,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中國手機廠商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實實在在的超越,相信未來華為小米等手機廠商會以自己的優勢超越iOS 成為世界頂尖!
回覆列表
在OPPO、VIVO圍剿廣大少男少女後,小米華為在高階機愈演愈烈的廝殺讓人們似乎忘了還有一個廠商叫——APPLE。
而接力當年風靡市場的iPhone SE 的iPhone 9即將上市,似乎沒了那麼多關注度?而在眾多預測中,主打中低端市場的iPhone 9 將會在同價位的中國產廠商中突出重圍,無他,僅僅是Apple這一個詞就已經解釋了所有原因。
從oppo,vivo出道即打顏值正義的旗號以來,國內各家手機廠商每年釋出的釋出會上似乎都滿滿的科技感,唯獨Apple看起來似乎無動於衷,不思進取。但,Apple依然穩坐全球手機廠商頭把交椅……
這又是為什麼呢?
和國內各廠商相比,小米每年釋出會“為發燒而生”的MIUI系統,這幾年華為如日中天的拍攝鏡頭,超前的5G通訊等等,而蘋果每年的釋出會上,技術都不是重點,也沒有過刻意渲染,但這卻是蘋果最大的優勢所在——體驗為王。
蘋果一直信奉的都是積累性技術應用,不執著於最新技術都第一時間往產品上貼。以Face ID為例,人臉識別這項技術早就在某家專注於人臉識別的公司裡醞釀,當時國內廠商紛紛用人臉解鎖作為營銷賣點,而當時Apple似乎無動於衷。
直到2017年,蘋果才正式推出了Face ID。這背後的重要原因就是蘋果信奉的積累性技術應用原則,只有當一項技術相對成熟後,蘋果才會將其應用於產品當中。而國內廠商前一段時間還爆出洩露使用者人臉資料的訊息……
蘋果為什麼能這麼做呢?是因為蘋果的技術更新已經黔驢技窮了嗎?
不,從喬布斯執掌蘋果開始,蘋果就一直在極力收購各種專利,併購各種科技公司,蘋果在技術領域的積累與突破一直都始終走在全球各大科技巨頭(並不侷限於手機廠商)的前列,這也是蘋果是目前唯一一家市值過萬億美元的科技公司的重要原因。
但,讓iPhone歷久彌新的卻依然還是自喬布斯開始的——“使用者體驗”為中心的第一原則,蘋果永遠領先的工業設計,一枝獨秀的作業系統,所有的技術應用等等,一切都是在建立在使用者體驗的前提上。這也是蘋果和國內各大廠商的最大的區別,也是最大優勢。
“體驗為王”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以華為自P系列走入高階機市場主打拍照開始,華為每年釋出會上,拍照總是一個極高頻率的出現的賣點。
但現實是,市面上拍照無論是似乎最領先的P40系列,還是國內其他所有哪怕定價過萬的高階機,其攝影能力依然輕鬆被一臺2000+的入門級單反吊打。物理層面的碾壓是沒有辦法的,只能靠自家系統的AR演算法等技術來稍微彌補。
而對於手機系統,蘋果的IOS依然領先於所有的手機系統,包括小米最為人稱道的MIUI系統。蘋果對於攝影拍照的追求一直都與自己領先的作業系統同步進化,它所內建的攝影技術與同行廠商相比,只有更多更合理而不會更少更激進。
比如最新Iphone11上,從拍照一滑就可以轉換到錄影這樣的微小細節,蘋果都能站在使用者體驗角度進行技術應用的更新。
這也是為什麼,即便拍照似乎不再是蘋果的第一優勢時,坊間依然有“蘋果原相機”傳說的重要原因。
說回Face ID的例子,相信不少人看過FBI請求Apple幫助他們開啟嫌疑人的手機,而Apple從一而終就沒有答應過這個要求的例子。蘋果對使用者資料的保護是令人汗顏的,與國內泛行Android不知使用者資料為何物相比,蘋果是值得敬重的。
再說回蘋果的晶片,即便華為Quattroporte餘承東在華為釋出會上,亮出麒麟晶片的速率似乎比蘋果的晶片更高,但即便是到了現在,業內也依然不會去承認麒麟晶片比蘋果晶片更優秀,這個無關乎公關或者其他因素,麒麟晶片相對於蘋果晶片在整體架構等等一眾方面依然有著一定的差距。
“體驗為王”的第一原則,造就了蘋果即便是現在都依然超前的工業設計、極佳的上手感、流暢的作業系統(IOS)、快而穩定的充電技術(非充電五分鐘使用五分鐘)等等。這一點與國內各家廠商都有著本質的不同,這也是為什麼蘋果每年的釋出會上不會去刻意渲染技術的原因。
因為它始終堅守:一部好的手機不應該以滿滿華麗的資料引數為便籤,而應該以提高使用者體驗為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