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圖說圖
-
2 # 夏天味的老阿姨
當今社會是一個看臉的時代,但長得好看不一定善良,長得醜陋也不能代表他是壞人,當然,兒時不懂事自然會以貌取人,可是相貌並不能代表一個人,就那馬雲來說吧,雖然馬雲生的並不俊俏可他卻成為了人生的贏家,獲得了成功,這與兒時所想的壞人一定醜陋有著天差地別,當然,以貌取人還是會有的,畢竟相貌不能代表一切
-
3 # 陽光普照998
這種現象很普遍。而且還具有一定的道理。 儘管現今的主流心理學觀點很排斥這些,但是這種事情依然很多見,甚至直接就是在利用這一點。比如,我們去拜訪客戶時,為了表現得更專業,更有誠意,往往也會刻意的對自己的裝扮做一些必要的整理。或者不自覺地遠離面目猙獰的人以求得自身的安全。 這種行為是存在一定淵源的,也是具有合理性的。首先從人類的長相上來說,身心健康的人往往是有勻稱精緻的五官,這種表現是由內到外的,反過來也成立。在人類千百萬年的演變中,由於身心存在缺陷的人,其延續後代的機會相對更少一些,一方面他們獲得交配的機會相對較少,另一方面,其後代也會遺傳他們的缺陷,在自然競爭和社會競爭中更不利。久而久之,就逐漸形成了擇偶的判斷根據。中國的面相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發展,已經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認知體系。透過對人面部的觀察,分析,比對,進而預言到其人未來的禍福病休等情況,雖然無法跟所有的案例都100%吻合,但總體的準確率還是較高的,究其原因就在於他也是基於古人對一定數量樣本的大資料的統計分析完成的。憑藉我們很主觀的經驗,對別人面部做出一些判斷和選擇以何種形式與之交往,雖然不能全對,但是對的時候還是佔多數。而我們判斷錯誤的那部分,主要是一些比較特殊的情況,那些特殊情況往往會同時存在特殊的面部細節,我們一般分不了那麼細緻,因為我們一般人缺少對更多樣本的統計和分析比對。 曾經有人做過調查,讓人說出看到的照片中的人的感覺,一張是一名被納粹關押的兒童,一個是美國的農場大叔,還有一個就是圖片中的這位,這三個人都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姓名和事蹟,就只是有三張臉,但所有人對第三張照片的感覺都是不寒而慄的,一直以來都找不到其中的原因。直到後來技術和理論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之後,才透過先進的技術,比對與其面部相近的幾百人,才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大家注意看人臉的皺紋,它的位置並不是處在臉部的中間,這跟老人的皺紋長在額頭是完全不同的,跟一般人微笑的皺紋會勻稱的分佈在嘴巴四周也是不同的。究其原因,就是他的身份——希特勒手下的得力干將,令人毛骨悚然的蓋世太保。這個壞人為什麼會長著一張壞人的臉呢?因為在長期的特務生涯中,他需要說很多心口不一的假話,為了以假亂真,他還要裝出很誇張的笑容,面部肌肉在這種扭曲之下,留下了一些與常人極不相符的痕跡,給人怪異、惶恐、虛偽的感覺。令人不安。 我們的潛意識比我們的意識更早地、更細緻入微地捕捉到了這些微乎其微的細節,然後悄無聲息地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樣本進行快速的比對,比對結果就是受到具有這種面部特徵的人的傷害遠多於從那裡得到的幫助,於是我們的潛意識帶來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恐懼不安,想逃避,手腳發抖,突然性出汗增多等外在表現。 俗話說,相由心生,是存在一定的道理的。內心不真誠的人,他的面部表情再會偽裝,也會留下痕跡,表現的不自然。我們在一般情況下並不會察覺到這些狀態的變化,但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並且也在影響我們的判斷、選擇、行為等。另一方面,由於相貌異常者受到他人不一般的對待,其自我認知也會發生一些影響,貌美者得到一些額外的機會以及自信,醜陋的人變得自卑、心理扭曲,甚至變態。這樣的案例不勝列舉。綠箭廣告裡面,人家嚼一片口香糖都能在面試中獲得額外的加分破格錄用,廣告電視電影裡面也都是五官精緻的靚男靚女,如果這不是一個普遍現象,沒有其內在的客觀規律,媒體還需要去迎合大眾審美追求嗎?
-
4 # 五峰果農1
以貌取人自然不對,有人生來其貌不揚,但是博學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為國家棟梁,有的人儀表堂堂,眉清目秀,可是胸無點墨,不識大理,遇事懦弱沒主張。
-
5 # 我是軍長4
以貌取人當然是錯誤的,常言不說的好嗎(知人知面不知心)所以取(娶)人是要知心才能取(娶)啊,如果喜歡外表就買張漂亮的畫或雕塑擺在家裡而後找個和自己心心相印的人也行啊。
-
6 # 和親34
可以又不可以。
1、可以,因為人性的方方面面都寫在臉上,所以有經驗的人可以以貌取人,特別是年長者外加身經百戰……
2、不可以!因為伴隨著科技的發展,美容整形等偽裝技術越發成熟,傳統的以貌取人已經靈敏度大幅下降。――偽裝者專門針對經驗進行面部偽裝及其他偽裝,造成經驗失靈。
3、又可以!
因為無論怎麼偽裝,都存在顯著的行為邏輯、思維邏輯,一旦邏輯存在失常――偽裝者就會出現面貌形態漏洞……
再不斷累積這類經驗,就可以高比率擊敗偽裝者,成為高階以貌取人者!
-
7 # 事以明順乃祥
謝邀,我的潛意識裡肯定會的,但我以經過了那個年齡,一切的問題最重要的恐怕是思想是見識。一般人讓領導管死了,象個應聲蟲,早沒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有涉及個人根本利益時才奮力一搏。被安在地面上的雞,站起來也是草雞。再有一批人向上當奴才,向下當勞爺,屬於那種沒有骨頭,卻有靠山,在那裡撐著的人,沒有腦的人讓我何從喜歡,專害人的人誰喜歡誰去接觸吧。相貌再不是評價人的唯一標準。
-
8 # 職場人自助餐
會以貌取人,30歲以後一個人的相貌基本就是自己決定的了,一個人有一個什麼樣的內心就會有一個什麼樣的外貌,從來不相信一個邪惡的人會有一個多麼好的外貌。
回覆列表
在人際交往中,特別是第一印象或對不太熟悉的人進行評價時,人們常常會陷入和我媽媽一樣的主觀誤區:以貌取人、以偏概全,利用最少量的情況對別人作廣泛的推論。例如年輕女孩看到外表帥氣、出手闊綽的男孩,就認為他是個家境良好、品質優良的青年,其實他可能只是個徒有其表、遊手好閒的花花公子;樸素的老師看到打扮時尚、愛追流行的青年學生,就認為他貪圖玩樂、不務正業,是個不思進取的不良學生,其實他可能是個容易接受新事物、富有創新精神、追求上進的好學生;望子成龍的父母看到調皮貪玩、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就認為他將來不會有多大出息,其實他的優勢和特長可能在其他領域,可能會是未來的優秀運動員或者音樂家。 這一現象可以用心理學上的“暈輪效應”來解釋。暈輪效應(halo effect)又稱光環效應,最早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於上世紀20年代提出的。是指人們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某個或某些特徵出發,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尚不知道的特徵。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被感覺某一點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得到各種良好的評價;如果一個人被感覺某一點是壞的,他就會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籠罩,並得到各種不好的評價。 暈輪效應的錯誤在於社會認知的片面化、表象化和絕對化。它使人們對人物、事物或現象的本來面目發生模糊感,影響人們對人物、事物或現象的全面、本質和相對準確的認知。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克服知覺偏見,小心不要陷入暈輪效應的誤區:不要被外表所迷惑;不要過分相信第一印象;不要過早對一個人下結論;不要對人心存偏見。 暈輪效應在人際交往中一般具有負面影響,我們要注意克服。但如果使用得當,有時候也能發揮積極作用。例如當你發現自己對某人印象不好或者看不慣某人時,為了改變這一看法,你可以反用暈輪效應。那就是儘量去發現他(她)身上的某一閃光點或者你最欣賞、喜歡的優點,然後把這一閃光點的光環不斷擴大,利用暈輪效應,看到他(她)更多優點。如果你真的用心去做到這一點,你會驚喜地發現:即使是原來最討厭的人,其實也有他(她)可愛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