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遠方天寒

    這個,應該誰都有過經歷,可以說屬於正常的。

    自己能知道自己的不是,確實是好事,也不用太自責,儘量控制自己的情緒,偶爾的一些壞情緒,父母不會計較的,有句話永遠不會錯的,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一句話裡包含的太深的感情。調整心態儘量使自己身心健康的成長。過了這青春期你會更好!

  • 2 # 得而不惜都該Si

    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永遠都是世界性難題,也是一門極難的技術性問題。

    青春期的孩子相對來說,其實不是真的叛逆,而是成長過程中,人格逐漸獨立的一種表現。因為孩子逐漸變得開始獨立思考,變得有了主觀意識。有了屬於自己的獨特理解和想法。而這種想法很有可能和身為父母的長輩的想法存在一些衝突。

    所以,建議儘可能的拉進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親情關係牢不可破,但是否與孩子建立友誼是另一回事。

    孩子其實就像我們的家庭合夥人,他有獨立的思維模式,所以在每一件事遇到的時候,儘可能的以他的思維模式去理解,去和他們成為朋友,當我們和孩子成為朋友之後,也許我們對待孩子的想法和態度,就會慢慢轉變。關係也能緩和。

  • 3 # 一生最服王陽明

    對這種狀態,必有先前的惡因,要麼是三歲到七歲性格可塑視窗黃金期父母沒把握好,要麼受到惡劣理念的荼毒,或許無為中積極有為,不直接教育他就是最大的教育,做好父母以身作則的典範,創造一個積極的向上的家庭好環境,不能再用用負面情緒影響他,兩人相敬如賓是最好,如果要勸他,讓他最覺得最愛他的人悄悄點明一下即可,不可亂罵,慢慢就會好的。

  • 4 # 花間小酌520

    惡劣這個詞該怎麼理解?如果是父母或者孩子這樣描述的話,可不可以具體化,針對不同的情境做具體的分析,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還是要先有一個客觀的公平的態度。

    但是青春期男生和父母之間有衝突,這就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何止男生,女生也一樣。因為這是由這個階段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決定的,這個時期孩子們快速成長和變化,有些是生理上的,有些是智力上的,還有來自於情感和社會性的。而在10歲至18歲的青少年還會存在不同年齡段的需求和關注點。

    青春期的孩子存在著獨立與依賴並存的矛盾。而家長卻通常習慣了掌控模式,還一貫保持權威的角色“家長說了算”,或者在親子關係上沒有發展出良好的溝通模式和對話方式,成了只有“說話”沒有“對話”的單向形式,孩子沒有真正表達自我的空間,也不被看見,自然就形成了防衛,逆反的心理和應對策略。有的家長還會只看到青少年特別是男孩子容易發生的抽菸,酗酒,犯罪,不負責任的性行為等等那些問題行為,就會採取懷疑或者監視的態度,更加重了孩子的憤怒和反抗。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當孩子出現了對父母所謂惡劣態度或行為時,父母不要失控,對孩子不問青紅皂白就是變本加厲的懲罰或宣洩自己的情緒,要知道孩子的背後是有訴求的。同時更要反觀自己的教育方式。北京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認為,一個關係中的問題在陷入僵局的時候,只有強勢的或者處於優勢的一方先做出改變,破局的可能性更大。作為更加成熟的成年人,父母來說,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如果問題的提出者是男生本人,要誇誇你,察覺到自己的問題,也要學會調整自己,擔當起自己改變的責任。其實惡劣的態度解決不了問題,和父母也是可以有合作的雙贏的局面。溝通很重要,如何達到有效的溝通,還是要放在自己的家裡去努力嘗試。

  • 5 # ondey

    正常,因為我也有個青春期的兒子,今年高三,窩在家裡複習已經快100天了,可以說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鬧。可以說對我相當不客氣,只要是學習方面,他也知道監管他是對的,就是想偷偷玩一會,我不允許,所以娘倆就吵起來,鬥智鬥勇吧,還是我佔上風,主要是孩子心裡明白就是試探家長的底線,所以你要是認為是對的就堅持到底你要讓步。教育孩子最好是家裡以一個家長為主,不要兩個人都上,有點欺負小孩的意思,青春期嘛,氣盛不一定服氣把事情弄僵了反而不好。

  • 6 # you已陌路

    換位思考吧,我們每個人都是從那個年齡段過來的。想想是不是父母的一些做法才讓孩子對父母態度不好。多些耐心,少點指責,換種方式去跟孩子溝通。

  • 7 # 綠茵樹下養精神

    大概是正常的吧。

    一直被呵護,一直被管教,都是因為小。青春期了,自己覺得不小了,不想再被呵護、被管教了。可父母還覺得小,還持續地呵護、管教,衝突似乎就是必然了。

    解決的方式,就是父母徹底把孩子當“成人”看待,不呵護、不管教。徹底讓孩子自己處理問題,自己去經風雨、見世面。這樣,不但孩子容易成長,也更容易讓孩子體會父母的苦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親兄弟都成家後,是在一塊兒好?還是分開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