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毗陵滾錢記
-
2 # 小鳥零距
不合適,貪圖便宜先上車要不得!
貨物都有其對應的身價,房子也一樣。
如果買商住,你是考慮自住,你的生活成本並沒有降低。商住房都是商用水電,比民用高出好多。
商住房自住很少,出租居多,那就帶來一個住房舒適度和安全問題。
商住房層高一般在4.2-4.5米之間,宣傳美如畫,買一層送一層,犧牲了空間,在房子裡待久會有壓抑感。而且很多都是到了上層直不起腰。
最後,商住房你打算先上車後置換,那就狠狠打臉了。增值稅和附加稅高達35%.試問下家還敢買嗎?
如果你是用來投資,宣傳都很完美:統一運營包租10年統一管理。你仔細想想,你付了全款,銀行放了貸款額度,開發商回本了,中介拿到了提成,政府增加了稅收,而你得到了一套10年動不了房子。
-
3 # 小扒說房
20世紀40年代的時候,LOFT這種居住生活方式首次在美國紐約出現。
當時,藝術家與設計師們利用廢棄的工業廠房,從中分隔出居住、工作、社交、娛樂、收藏等各種空間,構造各種生活方式,創作行為藝術,或者辦作品展,淋漓酣暢,快意人生。而這些廠房後來也變成了最具個性、最前衛、最受年輕人青睞的地方。
作為房產型別,LOFT起源於西方,2000年之後才開始在國內市場出現。這種建築風格主要講求的是高大和開敞的空間,以及開放性、透明性和藝術性。這種特性對於年輕購房者來說,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我有一個朋友最近一直在看房,五一有一個新樓盤開售,江景,5.3米層高,滿足了他年輕的設想,畢竟沒有經驗,一切全憑感覺。
這樣說吧,我看的公寓樓盤,商業性質,40年產權,不落戶,學區就更別提了,房價一萬多點,毛坯比精裝便宜一千。五線城市的房價自從恆大和碧桂園進入以後就出現了一年兩千的漲幅。真是坑爹了,要知道這裡很多人還只領著3000多塊錢的工資呢。這個售價跟住宅相差,差不多。完全沒有其他答主說的比住宅更低更優惠的情況。
首付需要50%這是肯定的,看房的人都以年輕人居多,銷售一直鼓吹可以租給別人什麼的,我看的是一套60多平左右的,稍微擁擠一點,小三房都能給你隔出來,但是,一梯n多戶,首付就要30萬了,還不加上七七八八的雜費,對比中心地段的碧桂園,同樣的價位,同樣的首付金額,我幹嘛不買住宅啊對吧?
不說月供什麼的,有30萬的年輕人,月供壓力也沒那麼大,但公寓型的變現能力太差了,談談租金,市中心的房子同等的在1000—1200左右,租售比一算,划不來吧,這還沒算上裝修呢。而且由於整個城市都在進行棚戶改造,很多人手上大把的房子,很多樓盤晚上一看,黑乎乎的。
作為單身或者同居居住,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算上手電,也問題不大,但是對於以後有孩子,老人,就很不方便了,隱私真的顧慮不到那麼多,你說以後想要換房吧,脫手又難。我一個朋友,買的公寓型70年產權的靠市中心的住宅性質房,都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不管是貸款還是找客戶,耽誤的時間太長了。
所以已經完全放棄公寓,買個兩房或三房的,還不操那麼多心了~
回覆列表
理性角度:不建議。
首先,題主提到是LOFT公寓。
公寓的優點在於可以註冊公司,LOFT 結構有兩層,可居家可辦公,非常受年輕人喜愛。
但後期稅費較多。
一般來說,公寓為商業辦公產權,年限一般為40-50年,也有少量公寓是70年,比例較少。因此,公寓到期後面臨一個續期問題:要根據土地價格進行補繳,而住宅目前是免費續期的。
其次,很多城市規定公寓不能落戶、不能上學;當然,這也導致公寓一般不限購。
而這恰恰是問題所在。
和住宅相比,公寓至少首付5成,佔據的資金量並不少,貸款利率也可能高於同地區住宅。
大多數公寓採用商水商電,比一般民用水電費貴,很多不通煤氣,物業費至少是住宅的兩倍以上。
再次,最關鍵的是交易稅費問題:當你要賣出公寓時,面臨增值稅=差價的5%,附加稅=差價的0.55%,印花稅=總價的0.05%,土地增值稅=差價的×30%到60%,個人所得稅=差價的20%,契稅=總價的3%,印花稅=總價的0.05%,等於賣出時,稅費要佔掉大部分利潤(如果有利潤的話)。
有些人會投資公寓,主要是沒有購房資格,且資金量多。投資公寓一般以穩定的租金為主,而不是像住宅一樣求增值;
但對於年輕人來說,還是建議能買住宅先買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