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果假宕梗
-
2 # 那年雨肥
你是老師。則需要逐字逐句全文翻譯,如果不是,只是個人愛好閱讀,只需心領神會即可。因為古文之意蘊現代文是翻譯不出的。
-
3 # 飛天巨龍
文言文閱讀有能必要看全文並翻譯嗎?
首先回答,文言文閱讀有必要看全文。因為前後句都有聯絡,不能斷章取義,孤立的分析一句話有時就不能完全正確的分析這句話的意思。
如:《岳陽樓》“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其喜洋洋者矣。”這段文字是對岳陽樓晴天時的景物描寫。最後一句是寄景抒情。“其喜”是指代看到.前面的岳陽樓晴天景色後,那種喜悅心情。如果你不讀前段景物的描寫,就不知“其喜代替什麼。這種情況很多。如“之”等指示代詞也必須通讀全文才理解“之”指代什麼。又如“之所以”,“是以”“故”都是表示結果的。:你心須通讀先文才能理解後面的結語。例子很多,不再煩敘,
所以說文言文閱讀必須通讀課文,背頌全文,在通讀背頌中理解文言文虛詞和實詞的用法,文言句式的運用,,瞭解散句,對偶句如何壓韻,及其語言特點。
至於用不用看翻譯,初學者要看翻譯和註解幫助理理解,文言文讀多了懂得虛,實詞的用法,及句式等的運用,自已就能翻譯。別人的譯文,對你來說也只是參考。學習文言文最好賣一本文言文詞典,遇到難處問問詞典什麼都解決了
我如沒說明白請指正
-
4 # 馬火蟻
該問題分兩部分。一是有無必要看全文,二是有無必要看翻譯或有無必要自已翻譯。
第一,讀書看全文好像是大家遵守的好習慣,即使讀現在的白話文文章也應全文閱讀,否則容易斷章取義,而且對作者的思想思路摸不著頭緒,不易理解文意。現在語文老師教學生學習文章往往還要給學生講“寫作(時代)背景”,就是為了幫助學生全面深入理解文意。
比如,我們看到“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這句話,如果不讀全文,就不能準確理解作者本義。
古代有個笑話:甲走路時看到走路人乙在吃柿子又吃了蔥,甲讀書時曾看到書上寫吃柿子就蔥立即斃命。於是甲就在心裡默唸“死了、死了”以便去撿乙的錢財。可乙像沒事兒人一樣站起來揹著錢袋子就上路走了。於是甲跟著乙走,兩人都累得滿身大汗,這時乙回頭笑著對甲說:“讀書要讀全文。你回去再讀書時翻過頁再看看。”甲回去拿出書翻到原文,原文明明寫著“吃柿子就蔥立即斃命。”翻過書頁原來還有一句:“出汗立解。”甲氣得大呼:“壞習慣誤我!”
第二是否翻譯。這要看讀書人的語言水平如何了。如果文言文水平很高,一目十行照樣看懂了書中所寫,那麼再翻譯或看翻譯不就是浪費時間嗎?如果是讀了這本書還一知半解,那就很有必要看翻譯或自已翻譯一下以便窮究事理。比如讀一些歷史書,有時不解釋一下就不能準確理解文意及事件的本質。
所以,讀書時我們以準確理解文意,準確把握作者思想為標準,看不看全文,翻譯不翻譯或看不看翻譯由自已決定。
回覆列表
那要看你為什麼要讀文言文了。如果為了讀故事,看譯文就好了。如果你想學習知識,提高知識水平還是不要看翻譯。
對此,我可以給你三個不看今人翻譯的理由。第一,有些經典的翻譯沒有標準答案,幾種不同的翻譯均可。如《道德經》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對於這兩句的翻譯恐怕任何兩部譯著都不會完全相同。如果你總是讀別人的翻譯只能永遠拾人牙慧,而不能形成自己的見解。
第二,有些專家學者署名的書,個別之處翻譯不準確,甚至完全錯誤。據筆者曾從事六年圖書編輯工作的經驗瞭解,這些專家學者有些是礙於人情關係,有些是為了錢財在一些書中署名,然而他們日理萬機,只能將翻譯工作交給自己的學生,過後自己只是簡單的看一下,無暇細審稿件。圖書出版後,專家學者的翻譯出來了,就被奉為圭臬到處引用。專家發現錯誤後也無法補救,只能將錯就錯。
第三,一些有了權、有了錢,又想附庸風雅的人,會用權或用錢出一些包裝精美、價格不菲,但水平難以恭維的譯書。這些書署名的都是一些省部級、廳局級、最差也是處級領導,而實際圖書的翻譯工作都是外包到某工作室或圖書公司,然後由圖書公司再去找一些廉價的中文系在校學生來翻譯。此類圖書的整體水平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