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幸福之花
-
2 # 學點厚黑
有些人就是三季人
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門外掃地,來了一個客人問他:“你是誰啊?”他很自豪地說:“我是孔先生的弟子!”客人就說,“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學生很高興的說:“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麼奇怪的問題吧?客人問:“一年到底有幾季啊?”
學生心想,這種問題還要問嗎?於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搖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哎,你搞錯了,四季!”“三季!”最後兩個人爭執不下,就決定打賭: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學生磕三個頭。如果是三季,學生向客人磕三個頭。
孔子的學生心想自己這次贏定了,於是準備帶客人去見老師孔子。正巧這時孔子從屋裡走出來,學生上前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啊?”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說:“一年有三季。”這個學生快嚇昏了,可是他不敢馬上問。客人馬上說:“磕頭磕頭!”學生沒辦法,只好乖乖磕了三個頭。
客人走了以後,學生迫不及待地問孔子:“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麼說三季呢?”孔子說:“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色的嗎?他是螞蚱,螞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從來沒見過冬天,你講三季他會滿意,你講四季吵到晚上都講不通。你吃虧,磕三個頭,無所謂。”
-
3 # 醉龍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既是門學問也是藝術,修煉的好了會讓人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做事自然也就事半功倍。
感覺有人總是糾纏不清狡辯不休,一般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兩人的性情反差極大,是看事角度和行為觀念的錯位所致。比如,你個性直爽、言行利索,有一天同事可能誤會了你,然後向你道歉。
第一次你接受了,即便心裡不滿但也沒說啥。第二次又向你表達歉意,表明誤會的理由,即便你還有心結,但也有點不耐煩了。第三次再三跟你解釋誤會形成的根源和感受,在你看來對方可能有點心虛狡辯了。第四次還要向你表明無心之舉的愧疚感,你是不是有要瘋的感覺。第五次對方剛要說話,你是不是有轉身而逃的衝動。但實際上,對方若不是對所有人都這樣囉哩巴嗦、糾纏不清,那對方很可能在性情上跟你有點相生相剋。對方若是心思細膩、自尊心強、比較敏感,可能對你的態度就會產生誤會,繼而再三表明自己的清白。
這種情形是相互個性碰撞的心理變化導致,不一定就表明對方真是這樣的人。若要驗證,只要看對方對別人是不是也這樣表現就明白了。
這種情況,不妨多花點時間,與對方徹底溝通交流清楚,解除對方的疑心,後續也就少了很多糾纏。第二種情況,對方就是這種糾纏不清狡辯不休的人。本性難移,個性就是如此,接人待物總是不放心自己,也不放心別人。好勝心理比較強,總想表明自己的高明和道理,尤其不想讓別人看不起。
有一種勢必要得到別人認可的強迫心理,並且對別人普遍有種不信任的態度。不達到目的,心中就不踏實,言行就表現的黏黏糊糊的十分不爽快。
這種情況,與對方交流時,就要乾脆利落,儘量不要說模稜兩可的話,避免對方總有空子可鑽的心理。第三種情況,對方別有用心,或者有所圖謀,才故意表現的糾纏不清狡辯不休。這只是手段方法,與本性和性格無關。但是對方若是因此得利或者達到目的,日後可能就會形成這種處事方法的習慣風格。
這種情況,就要旗幟鮮明的表達厭煩之感,甚至可以矯枉過正,越是這樣糾纏狡辯,反而越不讓對方稱心如意。只要對方不傻,自然就會有所收斂。
總之,千人千面,人情往來不能總是自持本心如何,還要考慮到對方的感受,調整相適應的觀念和方式,如此才能相處愉快。
回覆列表
這種人一般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心智也不成熟。而且小肚雞腸。這種人是很麻煩的。遇到了就遠離,遠離不了就別深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