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溪巖茶百科
-
2 # 東家APP
茶,有獨屬於自己的語言,這種蘊含了極大資訊量的“語言”,就深藏在每一縷茶的內部。武夷巖茶有它獨特的魅力,但具體的每個茶人內心的感受都不一樣,如果有機會,你可以實地前往,真正感受它的山場,沖泡品嚐時巖韻……
在此,還是遠端先分享一下今年武夷巖茶茶山的一些情況。
隨著武夷山茶農們用一聲聲迴盪山間的“茶發芽咯”,沉睡中的武夷茶樹們紛紛被喚醒,開始吐露新芽。而這聲聲“喊山”也預示著茶季的到來,召喚著辛勤、淳樸的每一位茶人。
茶季中的武夷山,每一寸角落都充滿著忙碌的身影與期待的目光。
此時,位於武夷山竹坑的茶本初主廠區也不例外,採茶製茶,各司其職,火熱朝天。
在茶季中,所有茶人的辛苦並不算什麼,至關重要的是天氣。採茶做茶首要條件就是要有個好天氣,晴朗的北風天是最利於做青的,白天炎熱,夜間涼爽。
若是天公不作美,不僅無法讓青葉發揮出最佳的品質狀態,甚至會出現發酵過輕、過重或者不均勻的情況之外,還會出現一種叫“返青”的現象,不是成品茶受潮的“反青”,而是青葉到後期出現漲水,葉片和茶梗含水狀態接近新鮮茶青,梗葉一折就斷,沒有花果香的現象。
這就是所謂的"看青做青、看天做青"。
這一點,是我們在武夷山,反反覆覆地喝茶,聽茶人說茶,去茶山看茶之後,才頓然體會到的。只有最熟悉茶的人,才能品味出茶葉們波瀾起伏的“心事”。
只在此山中,讀懂武夷茶,武夷茶與武夷山互為註腳,茶本初本次特地派出了攝製團隊,從茶到山,從山到茶,不斷奔走,採集素材,就是為了讓愛茶之人能夠更加深入的瞭解武夷巖茶,瞭解愛茶人在武夷山的樂趣,瞭解茶本初的茶人匠心。
攝製團隊不僅與茶農們一起忙碌於茶山中,記錄下了與天氣賽跑的茶本初採茶人的敬業場景。同時也深入茶本初茶廠車間,為各位展現製茶的箇中環節:
萎凋(兩曬兩晾):採取先日光萎凋後陰處攤晾,控制萎凋失水程度,控制水分,使之恰到好處。這對提高巖茶品質十分重要,萎凋必須根據日光程度、鮮葉老嫩及不同品種,靈活把握。
做青(搖青發酵的過程)是形成巖茶醇厚滋味、茶果香和“綠葉紅鑲邊”的過程。做青史巖茶製作過程中一次重要的技術工序,關係到茶葉品質的優劣,因此要有高超的技能和豐富的經驗。武夷巖茶特有的做青工藝,是透過搖青與晾青的交替進行,厚攤靜放,動靜結合,利用“走水”使青葉“退青”又“返青”(返陽)。
在“走水”的過程中,青葉梗脈中的內含物向葉面分佈,從而使葉面的兒茶素、氨基酸組成發生變化,同時也促進青葉內質的變化。因此在做青的過程中,要及時觀察青葉狀況和溫、溼度的變化,採取相應的措施。整個做青過程即是一個使鮮葉由彈性到柔軟,從軟青到硬青的技術過程。
雙炒雙揉:是武夷巖茶製作工藝特有的方法。復炒復揉可以改進第一次炒揉不勻、半紅半青的花青狀態,使外形條索緊結美觀、形成武夷巖茶獨特的“蜻蜓頭”、“蛙皮頭”、“三節色”。
雙揉雙炒復炒的時間雖短,但對品質的提高至關重要、特別是對香氣、滋味能產生有利的影響。初揉之後,在復炒中液汁外溢,與高溫炒鍋直接發生接觸,使巖茶的內含物產生急劇變化,特別是糖的“焦糖化”過程及水化果膠的增加,使巖茶產生一種特別的韻味,這種韻味就是透過獨特的雙炒雙揉工藝得以充分體現。
燉火:即低溫久烘,使提高巖茶香氣、滋味重要而獨特技術措施。透過低溫久烘,以火調香,以火調味,使香氣、滋味進一步提高,達到熟化香氣、增進湯色、提高耐泡程度的效果。燉火的過程,需7小時左右,每個時段的動態溫度、火候的掌握,全憑焙茶師傅的手感和溫度對感覺的衝擊力來判定。在烘製中,觀察茶的變化極為重要,巖茶在“吃足火”情況下,會在表面呈現特有的寶色,這是優質巖茶特徵的體現。焙火的高超技術,為武夷巖茶所獨有。
製作的每個環節都與天氣息息相關。做茶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可見天氣的重要性。
武夷巖茶的製作工藝也是所有茶類最為複雜、最為講究、最為特殊。一泡半成品茶的形成過程要經歷:釆青、涼青(萎凋)、做青(搖青發酵過程)、炒青(殺青阻止茶葉的發酵)、揉捻(形成茶葉的條索)、烘乾(穩定成形),這也只是半成品、道道環節可見一泡茶的來之不易。
俗話說:高山雲霧出好茶、竹坑獨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也使得這裡的山場氣息高山韻明顯獨特。
山場——撇開專業的解釋,比較通俗的理解便是茶樹的生長環境。什麼樣的土壤?是處於潮溼的山谷底部,還是在日照比較充足的山頭?其周邊有什麼樣的植物?
平均海拔800多米、常年雲霧繚繞、特別是雨後的竹坑有如仙境一般;茶樹在高山自流泉水灌溉下、加上原始生態環境保持完好、出來的毎一款茶都格外甘爽清幽。
其主要特點體現在:
溼度高:
茶葉的保水度就高、內含水份足;葉片的柔嫩性高、葉底也相對肥厚、這樣的成品茶也持久耐泡。
溫差高:
晝夜溫差大,有利於茶葉內含物質的積累,使得滋味更加豐富醇厚。
霧氣高:
有效緩解了Sunny直射、漫射光增多,有利於茶葉中茶氨酸等形成,這是形成一泡好品質武夷巖茶滋味香氣的重要條件。包括我們核心正巖及坑澗的山場也是因為這個重要的因素。
海拔高:
茶本初在竹坑的山場平均海拔在800多米、使得茶葉具有獨樹一幟的“高山韻”,體現為:茶水甘爽、香氣高揚、滋味清幽醇正。
樹齡高:
平均樹齡40年以上、加上天時地利賦予茶樹杆上的青苔、寄生植物帶來的青苔木質味等大自然的氣息、這種樹齡出來的茶品滋味醇厚幽長、深受茶人喜愛。
自然養份高:
由於形成了"山頂帶帽、山中有腰帶、山底有溪流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完整、這樣原始植被所形成的一些養份被茶樹吸收;加上茶園自然生長物保持良好、沒有形成"光頭強"也保證了養份與水土流失等優勢。合理有效的人工管理更加鞏固了茶樹的生長。
“喝茶人與巖茶的相遇必然會是比較晚的,一來是因為巖茶口味重,二來,巖茶的內涵太豐富。一個人喝茶喝到第十年,可能才會慢慢喜歡上巖茶,但是隻要喜歡上了,要想再喝回去其他茶,就難了。”
武夷巖茶對於愛茶之人來說,就是一個深奧、難懂的終極問題,它不單單是單純的口舌滿足,茶本初始終希望,能夠與每位愛茶之人共同探索、發現、印證巖茶帶給我們的驚喜與喜悅。
-
3 # 沐梵正巖茶
武夷巖茶,屬烏龍茶系,半發酵青茶。古語云:巖巖有茶,非巖不茶。每個山場都有其獨特的山場氣息,品種有800多個,每個品種都有其獨特得品種味。加上烏龍茶獨到的做青工藝(武夷巖茶製作工藝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獨步天下的焙火工藝(三分做,七分焙,焙茶更是難上加難的一門手藝),使得武夷巖茶在口感,香氣,滋味,氣息,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
4 # WetMan
1/工藝的魅力(做青+炭焙)
同一種原料採用不同做青工藝和炭焙工藝會形成截然不同的口感
2/品種多樣性的魅力
武夷巖茶,品種繁盛,常見品種肉桂,水仙,黃觀音,金觀音,金牡丹。。數十種。稀少品種更甚,多大二百六十餘種(羅盛才老師的茗從錄有收入)
每一個品種和其他品種的口感有區別又有共性
3/山場的魅力
同一個品種在不同的生長環境,表現出來的香氣滋味都有所不同。例如
向陽山崗香高水薄,向陰坑澗香幽水厚。。。
4/拼配工藝的魅力
二款以上(含二款)品種按不同比例拼配呈現的風格各異
5/時間的魅力
武夷巖茶精製完成後,隨著不同的時間段口感香氣都有變化。
巖茶的“活”
6/樹齡的魅力
同一品種不同樹齡,香氣滋味都不同
以上不同因素還存在交叉影響,還有未知的因素影響,所以說武夷巖茶博大精深
-
5 # 嘉樹茶葉商行總經理
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構成了奇幻百出的武夷山水之勝,“有碧水丹山”之稱。三十六峰,九十九巖,無巖不產茶,巖巖茶皆好。
武夷巖茶,外形肥壯勻整,條索緊結;色澤光潤,葉背起蛙皮狀,葉緣硃紅或起紅點,中央呈淺綠色,香氣豐富、馥郁,滋味濃醇,醇厚回甘。古人有云:美玉溫潤而厚重,水晶清透而脆薄,以之比喻巖茶與江南綠茶的不同。
回覆列表
最愛《七碗茶詩》種的“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這句詩可以形容許多人被巖茶折服的第一步,要我來說就是通體舒暢。巖茶魅力在於:環境、火功、香氣、巖韻、功效
1、環境——巖茶山場
武夷山擁有特殊的丹霞地貌,巖坑、巖洞遍地,形成的山場適合巖茶的生長。優質的水源土壤、山石中的礦物質滋養出來的茶葉品質上層。 茶種豐富,在傳統工藝的製作下,各樣的巖茶風味皆有不同。
2、焙火功力
武夷巖茶在製作上需要十幾道工藝,傳統的武夷巖茶焙火,採用的是明火烘焙,以木炭的熱量為主要熱能。其中焙火還分為初焙,復焙,慢燉,三道火的掌控不同,最終形成的茶葉也會有所不同,焙火的過程就是激發巖韻的過程。巖骨花香的魅力這時候久潛藏在茶葉中了。
3、香氣
武夷巖茶只是一個統稱,小山場氣候和品種花色為主要因素影響了豐富的巖茶口感,每一種巖茶的香氣都各有不同,比如我就獨愛大紅袍的韻味。果香、花香、乳香、叢味、木質味,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看你喜歡哪種啦~
4、巖韻
巖中精品,武夷巖茶最讓人稱道的就是它的巖韻,當你理解了以上3點後就會明白我說的巖韻來自何處了。“活、甘、清、甜”,回味無窮,一口入喉溫潤舒適,茶香在舌尖徘徊,彷彿不張口就能鎖住這股味道一般。當然這不是品茶的正確方式,我就給大家形容一下。
5、功效
武夷巖茶為什麼那麼多人喝?只是因為它好喝嗎?喝茶養生,巖茶的魅力怎麼可能缺少這一塊。舉例大紅袍,冬喝巖茶健脾養胃,正巖大紅袍就是不錯的選擇。武夷巖茶具有抗衰老、防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保溫杯裡泡枸杞不如來杯巖茶更健康。
我是溪水巖,一名愛喝茶的痴人,巖巖有茶,非巖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