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文瑾說茶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第一、我們喝茶的時候,並不是口渴的時候,因為你口渴的話,那麼你的品茶口感就會消失,因為人口渴的時候會急於喝水,忽略了茶水本身的香味和韻味,所以喝茶的時候一定要在平常的狀態之下。

    第二、大家在生活中喝茶要保持自己的心情平靜,每一道工序都要做好,茶道講究的就是寧心靜氣,所以我們有煩心事情的時候,可以仔細的沉靜在茶道之中,這樣就可以很好的調節自己的心情

    第三、茶道第一水是很講究的,首先把開水澆在茶壺和茶杯上面,這主要是為了加熱茶具,使茶葉放進去的時候,茶具是溫熱的,這樣可以很好的保持茶葉的香氣,儘量保證茶葉在泡水前的原汁原味。

    第四、茶水倒入開水的時候也有很多的講究,如果你喝的是紅茶,那麼倒入開水先倒滿茶壺一半,等待茶葉完全泡開之後,繼續倒入開水,這樣泡出來的紅茶才會口味不錯,大家可以嘗試一下。

    第五、泡茶的第一波水,大家最好不要飲用,因為現在的茶葉一般都是炒製出來的,這些炒製出來的茶葉,本身有一定的汙染,所以我們要倒掉第一波水,然後在倒入開水,這樣茶葉喝起來才會健康。

    第六、我們的茶葉在喝到第三次的時候,口味會變的有些淡,這時候大家不要倒入新茶,因為兩者混合味道會很差,正確的方法是將茶水喝完,茶壺裡的茶葉水完全倒幹,之後將新茶和舊茶混合,這樣味道才會不變。

    第七、我們在喝茶的時候,如果是綠茶的話,一方面需要水溫在七十度左右,一方面保證水質,最好使用礦泉水來煮茶比較好,這樣可以完全的發揮出綠茶的香味,所以我們喝茶的時候要注意這些細節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2 # 草田社總前委微評

    講究,廉——推行清廉、勤儉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減少“洋飲”,節約外匯。

    美——名品為主,共嘗美味,共聞清香,共敘友情,康起長壽。

    和——德重茶禮,和誠相處,搞好人際關係。

    敬——敬人愛民,助人為樂,器淨水甘。

    這是古人的精髓,形式化的東西越少越好。

  • 3 # 齊國一柱

    1、我們先明確什麼是茶道?

    提到“茶道”,我不得不聯想到另一個茶文化的詞”茶藝”。兩個都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藝“是制、烹、品茶等藝茶術。”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

    ”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

    ”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是無形的。

    2、茶道有什麼講究?

    茶道是有講究的,在讀《紅樓夢》時,就對曹雪芹筆下的妙玉的品茶之道印象較深,自己對茶道的認識也起於此。現摘抄有關段落如下,供大家分享:

    a、嫌劉姥姥喝過的茶杯髒,吩咐人擱在外面,不要了。

    b、請喝茶時,給寶釵用的是“弧爬簞”。

    c、繪黛玉用的是”點犀盞“,笑斥黛玉是俗人,將梅花雪水誤識為”舊年雨水“。

    d、給賈寶玉自己平時常用的茶杯綠玉斗,笑罵寶玉海飲的行為,講品茶之道。

    e、品茶之道為:”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這些是妙玉高潔脫俗的品行特徵。可讓我們認識到古代人喝茶有多講究。

    茶道最基礎知識有

    一、茶煎道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煮,有時加入鹽等調料,喝茶時與茶葉一起喝下,所以叫”吃茶“,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二、鬥茶道

    鬥茶道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形式。透過將茶麵湯與花進行比較,品嚐、鑑賞茶湯,來確定品茶藝術的品質。鬥茶又稱茶戰。茶的色、香、味俱佳者是鬥茶者的最後勝利。

    三、工夫茶道

    清代至今某些地區(一般在南方)流行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四、茶道的重要理念

    1、天人合一。道家哲學注入“茶道”中,確立了”茶道“的靈魂。

    2、尊人。其思想表現形式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

    “三才杯”:杯託為“地”,杯蓋為“天”,杯身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三者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子手法叫”三才合一“。

    3、貴生。是道教注入茶道的功利主義思想。受道教崇尚健康、養生、享受健康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的功徳“,即:茶的養生作用和茶的快感和營養作用。

    以上回答,不足之處,請指正。

  • 4 # 大隱茶院

    中國茶道的歷史,由來已久。但20世紀中葉起,單純把茶作為解渴工具,一直延續了整整大半個世紀。客觀的說,當時茶道完全處於一種貧瘠的停滯狀態。

    這一段歷史時期,關於茶的片段記憶,往往是兒時家有訪客,長輩從大茶缸隨便抓茶,還是悄悄吩咐從小茶罐裡取茶的待客尊卑。

    大多數8090後對茶的日常點滴印象,更多來自於衚衕口老人的竹椅和茶壺,或者計程車司機灌滿了老草青茶葉的雀巢咖啡改裝玻璃大茶缸。

    這種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現象,一直持續到八九十年代港式粵菜風靡,廣東早午飲茶的菊普、壽梅、大茶壺習慣,伴隨著生猛海鮮敲開了全國各地的尋常百姓生活。

    進入21世紀初,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需求,身邊一些茶文化協會同仁和有心人士,才慢慢開始系統挖掘中國茶道的歷史。在整理中我們發現,中國茶道的歷史博大精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光按人群,可分為中國四大茶道,即:宮廷茶道、仕族茶道、僧侶茶道和市俗茶道。

    近年來在茶壇流行的,往往是唐宋兩代盛行後東渡扶桑和高麗所演變的僧侶茶道。這一發現的產生,最早來自於八十年代第一批留學日本茶友帶回的資訊:他們欣喜的發現,在當時日本各地不少寺院中,還保留有唐代日本遣唐使,和當年鑑真大師帶去保留完整的中國唐宋茶道衣缽。

    這幾年,隨著國力的強盛,更多人走出國門。同樣也從日本、南韓等地帶回了比如抹茶、插花、鐵瓶等茶道技藝和美學,也延續了中國唐宋代茶道盛行以來,僧侶茶道大有照搬回歸的趨勢。

    迴歸茶道,我們更多的希望創新與發現。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同樣經歷了歷史上的千錘百煉。

    早年的研究學者們以敬畏文化的心態,從近代沿革的斷層歷史痕跡中挖掘和編纂,坦誠還原茶道原貌,目的也是為了不偏居一隅,推陳出新、百花齊放。

    茶道者,道以術顯,術以道存。形而下者為術,形而上者為道。過度簡單的一味照搬和包裝其一,所有的道都淪為了術。

    古人云:心在一藝,其藝必工。術到極致,幾近乎道。前人留下的財富,只是汲取營養的精神。專注生活與創作藝術,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成大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