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玲瓏文史

    蔡襄,字君謨,是宋代的名臣兼書法家。他在《讀樂天閒居篇》中曾說:

    “嗟予出寒遠,家世嘗力農。”

    由此可知,他家境清貧,出身於農家。在他與運使王殿院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從少年時代就開始刻苦攻讀詩書,其文中說道:

    “幼而從學……繼而孜孜刻志,臨文自省……自強不息。”

    在蔡襄勤奮努力之下,學識精進不少。於是在天聖八年,年僅十九歲的他,便在科考中得以入進士甲科,因而聲名大噪。這可由他的詩作中得知一二,其詩中曾說:

    “十九登科第,聖彀參英雄。”

    蔡襄為官認真,從政謹慎,他努力為民造福,自始至終皆秉持聖人之道而行,他曾自述說:

    “從政之術無他也,必先本諸先聖人之道也。”

    他歷任判官、推官、館閣校勘,在慶曆三年知諫院,輔助慶曆年間之政事;嘉祐五年入朝為翰林學士,後因遭宋英宗猜疑,出知杭州,卒諡“忠惠”。

    《清平樂》蔡襄劇照

    蔡襄與歐陽修

    蔡襄品格高尚,而且學識、修養皆豐富,所做的詩文備受尊崇。歐陽修和蔡襄交誼深厚,於蔡襄死後,為其所作墓誌銘中曰:

    “嶷嶷蔡公,其人傑然……凡閩之人,過者必肅。”

    歐陽修在這裡道出蔡襄所作之偉大功績,於文中盛讚他人品之高潔。

    由此可知,蔡襄不僅入朝為官做事勤奮、謹慎,且為人亦正直不阿;他治理地方政事時,又為人民施行許多有益之政策,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因此受到人民無限之崇敬。

    《清平樂》歐陽修劇照

    蔡襄與蘇東坡

    嘉祐五年,蔡襄時年四十八歲,因治理地方政績出色,遂奉詔命入京,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總理財政。

    蘇軾與蔡襄二人在此時相識,蘇東坡論及其曾與蔡襄論書,在《記與君謨論書》一文中說:

    “往年,予嘗戲謂君謨言……今思此語已四十餘年,竟如何哉!”

    時隔數十年,而蘇東坡對於蔡襄久久不能忘懷,連兩人所論書的內容都還記憶深刻,蘇東坡對蔡襄之崇仰由此可知。

    蘇軾畫像

    又蘇東坡《跋楊氏所藏歐蔡書》中曾雲:

    “蔡君書……為本朝第一。”

    除了對蔡襄為人的崇敬之外,蘇東坡對於蔡襄的書法,也崇仰不已。他極力推舉蔡襄的書法,認為蔡襄書法堪稱“北宋第一”。

    對於蔡襄的偉大成就,蘇東坡認為這是因為蔡襄本身具有良好之天賦、廣博的學識以及高超的書法技巧,故其作書得以“心手相應”。

    此外,蘇東坡又有多篇評蔡襄書跋,如《跋君謨飛白》、《跋君謨書賦》、《跋君謨書》等文,都展現了他對蔡襄書作的欣賞。

    由此可見蘇東坡對於蔡襄之敬重,敬慕之心溢於言表。

    《清平樂》蔡襄劇照

    直至蔡襄死後,蘇東坡仍常翻看蔡襄遺留之書跡,為蔡襄之離世而感傷萬分,他在《題蔡君謨帖》中寫道:

    “偶出蔡公書簡,觀之反覆,悲嘆耆老凋喪,舉世所惜。”

    蘇東坡不僅僅在言談中肯定蔡襄的書法成就,更在舉止間自然流露出對蔡襄之深厚情誼。

    蔡襄的書法有多牛?

    宋四家之中,其餘三家皆有自己的風格,僅蔡襄的行書,以平和蘊藉為度,字裡行間呈端整秀雅之姿,作書謹守法度。

    《清平樂》蔡襄劇照

    黃庭堅讚美蔡襄書法說:

    “真行簡札甚秀麗,能入永興之室。”

    又言:

    “蔡君謨行書筆札,甚秀麗可愛。”

    由此可見,蔡襄的書法,在清秀圓潤的筆勢中,蘊含著秀氣。米芾對於蔡襄書法亦持和黃庭堅相同的見解,以為蔡襄書法姿態秀麗華美,他曾說:

    “如少年女子,體態嬌嬈,行步緩慢,多飾繁華。”

    雖然蔡襄的書作在某些書家的眼裡並不十分讚賞,然而蘇東坡對於蔡襄之推崇卻從未改變,蘇東坡曾說:

    “論者或不然,殆未易與不知者言也。”

    蘇軾劇照

    面對眾人對於君謨書法過於秀麗華美的批評,他挺身而出,一心為維護君謨書法在北宋時期的地位而努力,可說對蔡襄極盡崇仰之至,蘇東坡又於《跋君謨書》中言:

    “僕論書以君謨為當世第一,多以為不然,然僕終守此說也。”

    由此可見,當時蘇東坡對於君謨的一番稱許,曾招來許多議論,雖如此,蘇東坡仍堅持己見,不為輿論所動。

    蔡襄書法有什麼特點?

    蔡襄的書法是取法百家,汲取眾家的特長而成的,當中影響他最深刻的,是二王的書法。

    蔡襄書法深具二王的神韻,得二王書中之“秀逸”及“天真爛漫”之氣韻;其書法作品當中,尤以行草和小楷,最得二王書之風骨。

    《清平樂》蔡襄劇照

    除此之外,蔡襄亦受顏真卿書法的影響,他不僅景仰顏真卿的人格,對於他的書作更是奉如珍寶。我們可以在《魯公告身跋》中得到一些資訊:

    “魯公末年告身,忠賢不得而見也。莆陽蔡襄齋戒以觀……”

    蔡襄寫此帖時,年四十四,書風已臻於成熟,加上態度十分嚴謹,及對顏真卿的仰慕之情,不僅筆法切近魯公(尤其是大楷,和顏真卿極為相似),而且秀雅過之。

    所以說,蔡襄的書法,既具有二王之遒勁,又兼得顏魯公之渾厚,不論筆畫、間架、氣韻,皆隱含著二王及顏真卿的風神。

    在汲取各家特長之餘,蔡襄仍力求突破,開拓出自己的創作風格。就像黃庭堅曾說:

    “蔡君謨……雖得一體,皆自到也。”

    《清平樂》宋仁宗劇照

    宋仁宗對蔡襄之書法也是讚不絕口,喜愛不已,《宋史》本傳中記載:

    “襄工於書,為當時第一,仁宗尤愛之。”

    由此可證,蔡襄的書法在當時具有相當大的魅力。

    遺憾的是,由於蔡襄不輕易替他人作書,所以他所流傳下來的作品並不多。

    結語

    蘇東坡、歐陽修,甚至宋仁宗,均認為蔡襄的書法成就,於當時是獨一無二的,無人可以與之相比擬。

    由此可知,蔡襄的書法在北宋一朝,表現得相當出色,不僅列為宋代四家之一,且又備受當代及後世書家的推崇和肯定,成就極高。

  • 2 # 墨君坊

    書史上眾口一詞的說法是,“宋四家”蘇、黃、米、蔡的“蔡”,原指是蔡京,因他是大奸臣,為人所不齒,遂讓蔡襄補位,蔡襄只是個“替補隊員”而已。仔細學習、研究了蔡襄書法,覺得這樣評價他,多少有點“冤”。他學識十分淵博,工於詩文,與同時期的賢達名流,如蘇舜欽、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等人交誼深厚,互有唱和。書法在當朝聲名顯赫,極負盛譽,文壇盟主歐陽修讚譽其書“獨步當世”,大學士蘇東坡說他“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可見,蔡襄在北宋書壇上,無疑是佼佼者。

    更可貴的是,是蔡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糾正了宋初書風委糜不振、固步自封的狀況。蔡襄崇尚魏晉書風,追求清簡虛曠之氣,格調淳淡雅淨,筆致溫潤放逸,在宋初獨樹一幟,起到了“引領”作用。而年齡小了一代人的蘇軾、黃庭堅、米芾,甚至於蔡京、蔡卞諸君,應該受蔡君謨的影響不小。我認為,以蘇軾為旗手的尚意書風的創立與發展,其中應有蔡的一份貢獻在內。 再說說“宋四家”的提法,有人說為南宋先提出的,有人說是元代先提出,明代更是對此評說、爭論甚多。明不少學者,言辭鑿鑿,說是“蘇黃米蔡”的蔡,最初是蔡京,後因他人品惡劣,換成了蔡襄。爭議的一個焦點是,蔡襄年齡最長,卻排在“宋四家”最後,是因為“後補”而形成了這樣的排序。另種說法是,按“尚意書風”的貢獻大小而排,蘇、黃、米書法創新力度大,標新立異,當排前面,而蔡書法過於傳統,書風平淡,缺少個性而屈居於後等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我想說的是,這些歷史的迷霧一時很難廓清,謎案實難追究,但僅從書法藝術上看,蔡襄排在四家之列,應當之無愧,名至實歸。

  • 3 # 飄移scorpio

    書史上眾口一詞的說法是,“宋四家”蘇、黃、米、蔡的“蔡”,原指是蔡京,因他是大奸臣,為人所不齒,遂讓蔡襄補位,蔡襄只是個“替補隊員”而已。

    仔細學習、研究了蔡襄書法,覺得這樣評價他,多少有點“冤”。

    蔡襄(公元1012一1067年),字君謨,福建仙遊人。官至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又以大學士知泉州、福州、杭州,是個不小的官員,且為人耿直,政聲頗佳。他學識十分淵博,工於詩文,與同時期的賢達名流,如蘇舜欽、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等人交誼深厚,互有唱和。書法在當朝聲名顯赫,極負盛譽,文壇盟主歐陽修讚譽其書“獨步當世”,大學士蘇東坡說他“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可見,蔡襄在北宋書壇上,無疑是佼佼者。

    更可貴的是,是蔡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糾正了宋初書風委糜不振、固步自封的狀況。蔡襄崇尚魏晉書風,追求清簡虛曠之氣,格調淳淡雅淨,筆致溫潤放逸,在宋初獨樹一幟,起到了“引領”作用。而年齡小了一代人的蘇軾、黃庭堅、米芾,甚至於蔡京、蔡卞諸君,應該受蔡君謨的影響不小。我認為,以蘇軾為旗手的尚意書風的創立與發展,其中應有蔡的一份貢獻在內。

    再說說“宋四家”的提法,有人說為南宋先提出的,有人說是元代先提出,明代更是對此評說、爭論甚多。明不少學者,言辭鑿鑿,說是“蘇黃米蔡”的蔡,最初是蔡京,後因他人品惡劣,換成了蔡襄。爭議的一個焦點是,蔡襄年齡最長,卻排在“宋四家”最後,是因為“後補”而形成了這樣的排序。另種說法是,按“尚意書風”的貢獻大小而排,蘇、黃、米書法創新力度大,標新立異,當排前面,而蔡書法過於傳統,書風平淡,缺少個性而屈居於後等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我想說的是,這些歷史的迷霧一時很難廓清,謎案實難追究,但僅從書法藝術上看,蔡襄排在四家之列,應當之無愧,名至實歸。

    從蔡襄存留的作品來看,筆墨細膩溫潤,格調淳樸雅靜,彰顯出他獨特的個性稟賦、才情氣質,從中可以看出詩書對他的浸潤,以及他對魏晉書法神韻的深刻領悟。

    他的書法以行草為最。其《陶生帖》,僅八十七字,寫得自由灑脫,既抒發性情又恪守法度,大小參差,欹正錯綜,連帶顧盼,點畫多變,姿態橫生。此帖並非一味溫潤平和,而是激情四射,充滿活力,令人刮目相看。

    他留世信札較多。名札《腳氣帖》,則秀勁婉美,恬淡虛和,閒適中得靈動,灑脫中見悠遊,以意馭法,顯示出駕馭筆翰之高超功力。

    他的《思詠帖》,只覺得煙雲龍蛇,隨心所運,奔騰縱橫,殊可駭也。他將思想感情融入草書之中,氣勢貫通,韻追魏晉,此帖不愧為一件上乘的草書之作。

    宋代以降,蔡襄及蘇黃米等人開創的尚意書風,開啟了以風格流派為核心的書法新時代。對個性化風格的關注與探索,成為書家追求、關注的時尚焦點。以此來看,蔡公書法的確溫潤細膩有餘,而險峻、新意不足,但其逸韻高致迥出時人之上,也是不爭的事實。

    特別是,他的書法符合中和之美,合乎大多數人一致的審美需求,在傳承經典上有著無可取代的獨特價值,這也是他能得到歐陽修、蘇東坡等人推崇的根本原因。

    但從風格強烈、創新力度大而言,蘇東坡、黃山谷,米襄陽佔了先機,而蔡襄稍遜風騷,故後世將蔡往後排一排,亦在情理之中。

  • 4 # 真誠QQQ

    你要是問該不該,那肯定是應該的,為什麼這麼說?如果那個人的書法寫得好,但是人格不行的話,那他是不會受到後人的崇拜和尊敬,所以他也不會得夠後人的認可。這不,把奸臣蔡京卸下換上蔡襄了,理由即是他也姓蔡,書法還行,人品不錯。其實蔡京的書法寫得比蔡襄好,蔡襄的字顯俗,普普通通,缺泛宋代書風尚意之特點的那種大氣,對比一下米芾的刷書八面出鋒的痛快,蘇軾寒食帖的氣象山河與黃庭堅的幾何空間分隔裡抑揚頓挫的個性就會知道了!

  • 5 # 最美字型

    書史上眾口一詞的說法是,“宋四家”蘇、黃、米、蔡的“蔡”,原指是蔡京,因他是大奸臣,為人所不齒,遂讓蔡襄補位,蔡襄只是個“替補隊員”而已。

    仔細學習、研究了蔡襄書法,覺得這樣評價他,多少有點“冤”。

    蔡襄(公元1012一1067年),字君謨,福建仙遊人。官至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又以大學士知泉州、福州、杭州,是個不小的官員,且為人耿直,政聲頗佳。他學識十分淵博,工於詩文,與同時期的賢達名流,如蘇舜欽、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等人交誼深厚,互有唱和。書法在當朝聲名顯赫,極負盛譽,文壇盟主歐陽修讚譽其書“獨步當世”,大學士蘇東坡說他“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可見,蔡襄在北宋書壇上,無疑是佼佼者。

    更可貴的是,是蔡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糾正了宋初書風委糜不振、固步自封的狀況。蔡襄崇尚魏晉書風,追求清簡虛曠之氣,格調淳淡雅淨,筆致溫潤放逸,在宋初獨樹一幟,起到了“引領”作用。而年齡小了一代人的蘇軾、黃庭堅、米芾,甚至於蔡京、蔡卞諸君,應該受蔡君謨的影響不小。我認為,以蘇軾為旗手的尚意書風的創立與發展,其中應有蔡的一份貢獻在內。

    再說說“宋四家”的提法,有人說為南宋先提出的,有人說是元代先提出,明代更是對此評說、爭論甚多。明不少學者,言辭鑿鑿,說是“蘇黃米蔡”的蔡,最初是蔡京,後因他人品惡劣,換成了蔡襄。爭議的一個焦點是,蔡襄年齡最長,卻排在“宋四家”最後,是因為“後補”而形成了這樣的排序。另種說法是,按“尚意書風”的貢獻大小而排,蘇、黃、米書法創新力度大,標新立異,當排前面,而蔡書法過於傳統,書風平淡,缺少個性而屈居於後等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我想說的是,這些歷史的迷霧一時很難廓清,謎案實難追究,但僅從書法藝術上看,蔡襄排在四家之列,應當之無愧,名至實歸。

    從蔡襄存留的作品來看,筆墨細膩溫潤,格調淳樸雅靜,彰顯出他獨特的個性稟賦、才情氣質,從中可以看出詩書對他的浸潤,以及他對魏晉書法神韻的深刻領悟。

    他的書法以行草為最。其《陶生帖》,僅八十七字,寫得自由灑脫,既抒發性情又恪守法度,大小參差,欹正錯綜,連帶顧盼,點畫多變,姿態橫生。此帖並非一味溫潤平和,而是激情四射,充滿活力,令人刮目相看。

    他留世信札較多。名札《腳氣帖》,則秀勁婉美,恬淡虛和,閒適中得靈動,灑脫中見悠遊,以意馭法,顯示出駕馭筆翰之高超功力。

    他的《思詠帖》,只覺得煙雲龍蛇,隨心所運,奔騰縱橫,殊可駭也。他將思想感情融入草書之中,氣勢貫通,韻追魏晉,此帖不愧為一件上乘的草書之作。

    宋代以降,蔡襄及蘇黃米等人開創的尚意書風,開啟了以風格流派為核心的書法新時代。對個性化風格的關注與探索,成為書家追求、關注的時尚焦點。以此來看,蔡公書法的確溫潤細膩有餘,而險峻、新意不足,但其逸韻高致迥出時人之上,也是不爭的事實。

    特別是,他的書法符合中和之美,合乎大多數人一致的審美需求,在傳承經典上有著無可取代的獨特價值,這也是他能得到歐陽修、蘇東坡等人推崇的根本原因。

    但從風格強烈、創新力度大而言,蘇東坡、黃山谷,米襄陽佔了先機,而蔡襄稍遜風騷,故後世將蔡往後排一排,亦在情理之中。

  • 6 # 韶光悠悠

    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別指蘇軾(東坡)、黃庭堅(涪翁)和米芾(襄陽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從書法風格上看,蘇軾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拗崛;米芾俊邁豪放,他們書風自成一格,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 蔡襄擅長正楷,行書和草書。其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一縷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氣息。其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蘇軾、歐陽修。蘇軾在《東坡題跋》中指出:“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又嚐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為過。””歐陽修對蔡襄書法的評價真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歐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漠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歐陽文忠公集》)黃庭堅也說:“蘇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傑。”(《山谷文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評論蔡襄的草書“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於飛白,自成一家。存張旭懷素之古韻,有風雲變幻之勢,又縱逸而富古意。”《宋史·蔡襄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尤愛之。”許將《蔡襄傳》說:“公於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朱長文《續書斷》:“蔡襄書頗自惜重,不輕為書,與人尺牘,人皆藏以為寶。仁宗深愛其跡……及學士撰《溫成皇后碑》文,敕書之,君謨辭不肯書。” 從以上三段記載中,可以知道,蔡襄書法從天子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於他頗自惜,不妄為人書,所以傳世作品較少。另外可以看出當時書壇的風氣已完全轉向了詩文尺牘,而書碑則被看作是一技伕役役之事,為士大夫所不屑為,甚至連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這與唐代以前的情況有著根本的不同。不是一個開宗立派的大師。 總體上看,他的書法還是恪守晉唐法度,創新的意識略遜一籌。但他卻是宋代書法發展上不可缺的關紐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備的書法成就,為晉唐法度與宋人的意趣之間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橋樑。 蔡襄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謝賜御書詩》,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跡多種,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忘歸石、”“國師巖”等珍品。

  • 7 # 書法天下

    蔡襄(1012-1067),字君謨,興化(今福建仙遊)人。天聖八年(1030)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諡“忠惠”。蔡襄為人忠厚、正真,講究信義,學識淵博。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別指蘇軾(東坡)、黃庭堅(涪翁)和米芾(襄陽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從書法風格上看,蘇武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拗崛;米芾俊邁豪放,他們書風自成一格,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蔡襄書法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一縷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氣息。 蔡襄其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蘇東坡、歐陽修。蘇東坡在《東坡題跋》中指出:“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又嚐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為過。””歐陽修對蔡襄書法的評價真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歐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漠獨步當世,然謙 讓不肯主盟。”(《歐陽文忠公集》)黃庭堅也說:“蘇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傑。”(《山谷文集》)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評論蔡襄的 草書曰:“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於飛白,自成一家。存張旭懷素之古韻,有風雲變幻之勢,又縱逸而富古意。” 《宋 史·蔡襄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尤愛之。”許將《蔡襄傳》說:“公於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朱長文《續書斷》:蔡襄書頗自惜重,不輕為書,與人尺牘,人皆藏以為寶。仁宗深愛其跡……及學士撰《溫成皇后碑》文,敕書之,君謨辭不肯書,曰:"此待詔職也。儒者之工書,所以自遊息焉而已,豈若一技伕役役哉? 從以上三段記載中,可以知道,蔡襄書法從當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於他頗自惜,不妄為人書 ,所以傳世作品較少。 另外可以看出當時書壇的風氣已完全轉向了詩文尺牘,而書碑則被看作是一技伕役役之事,為士大夫所不屑為,甚至連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這與唐代以前的情況有著根本的不同。 蔡襄不是一個開宗立派的大師。總體上看,他的書法還是恪守晉唐法度,創新的意識略遜一籌。但他卻是宋代書法發展上不可缺的關紐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備的書法成就,為晉唐法度與宋人的意趣之間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橋樑。蔡襄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謝賜御書詩》,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跡多種,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 “忘歸石、”“國師巖”等珍品。從以上介紹來蔡襄進入“宋四家”行列當之無愧,當然這個話題由來爭論已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二婚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