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畫風雪夜歸人
-
2 # 使用者言午澤群
魔,最早見於《說文》小篆,是隨南北朝佛經譯文開始產生的。本義為梵語“魔羅”的簡稱,引申泛指惡魔、怪物;又引申為邪惡的人或勢力。如《大智魔論》:“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佛教把一切擾亂身心,破壞行善者和一切妨礙修行的心理活動均稱為“魔”。《說文解字》解義:鬼也。從鬼麻聲。
妖,《左傳》曰:“人之所忌,其氣焰以取之,妖由人興也。人無釁焉,妖不自作。人棄常則妖興,故有妖。”其意說妖是由人造或者是人化成的,我們說畜牲植物是成精,而怪指的是異物。人一旦失去倫常,那麼妖就岀現形成了。又例元代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一折:“我家東人好傻也,安知他又是個妖魔鬼怪,便信著他跟將去了。”
在古代大多文學作品中,引以妖魔為題材而構思故事、刻畫人物時,通常是作者對當時社會現狀的不滿,以及個人志向抱負難以實現或境遇坎坷而採用的借喻寫作手法,目的是以虛擬的“妖魔鬼怪”渲染表達自己的感情和心境。
古代文學作品關於妖魔鬼怪的主要有《山海經》、《搜神記》、《神仙傳》、《聊齋志異》、《封神榜》《西遊記》等。這些作品角度和體系是不同的,道教、佛教、民間信仰,體系各不相同。但總的來說,魔和妖的內涵區別可以如下簡析:
妖怪、妖精屬道教的概念範疇,“精”指自然物體及器物造化成精和動物修出元神成精;“妖”則特指蠱惑和危害人類的那部分“精”。可以幻化人形或近似人形,有一定的法力,白天夜間均可活動。著名的有樹精、白骨精。在文學作品裡妖也有好妖,比如精衛、白素貞等等。
“魔”是“魔羅”的簡稱,屬於佛教概念。佛教中的惡魔,指奪人生命,且障礙善事之惡鬼神,亦稱魔障。原指居住在天界的天人,首領波旬,出於嫉妒,曾經企圖阻止釋迦牟尼證悟成佛。也曾經多次擾亂僧團弟子。後來任何能夠阻擾修行的障礙,也都可稱為魔。因此,內心的不安、憤怒、貪心等煩惱,都能被稱為魔。
也因此,魔有許多種,但總體可分為兩種,一是內魔,二是外魔。
內魔就是修行者自身的慾望與思想的煩惱。
外魔是阻礙修行者覺悟的一切外道或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