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上黃庭
-
2 # 鄉下老果
吾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
一直被當作金科玉津,激勵著人們對知識的進取,被後人理解為生命有限,知識無限,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尋無限的知識,從而達到人生的寬度與深度。
這句話出自《莊子.養生主》,原句是“吾生有崖,而知無崖,從有崖求無崖,殆哉矣。”意思與後人理解的完全相反: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那是很危險的。也就是說,莊子真正想表達的是:生命有限,不該沒完沒了地去追無限的知識。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句話被後人理解為,不孝有三個方面,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 。這句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沒有做到後輩的本分為最。舜沒有稟告健在的父母就自行娶了妻子,是無視尊卑、沒有盡做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多大的區別(因為舜取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極大的偏見,稟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
-
3 # 有緣有愛意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聖人對待(宇宙學上的)事情的基本原則是按規律來加以處理,且這種規律也是“天地”的規律。規律與規律在本質上是平等的、相同的。聖人即是發見和認知世界的先驅,也即是人中之一。
老子以風箱來作了比喻:從表面現象來看,風箱在不停地被運作著,然而在整個運作過程中,風箱中間的“軸”卻總是保持著自身位置上的相對穩定,這個軸心,正是仁心的相互作用力。老子以此比喻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中”,而這個“中”都同樣是相對穩定的,所以,如果找得到一確定事物的“中”,就是找到了其相對穩定的狀態,也就是找到了該事物的本質的方面。這種去找到事物的“中”的辦法就叫做“守中”,亦即所謂“中而用之”,這個中即是心中,也就是守仁。
你們是怎樣理解這句話呢?
-
4 # 滿目皆琳琅
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具體到文學來說,可以置換為:文學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但這是一個被廣泛誤解的文學常識:很多作者都把生活和文學混為一談了,既只看到了上半句“來源於生活”,忽視了下半句“高於生活”,尤其是在寫小說的時候,更容易產生誤解。
在工作中,給某些作者退稿,有時候會談到該作者的小說不真實可信,顯得虛假了。可能會有作者說,這小說取材於生活,有生活原型,寫真人真事,貼著真實人物、發生過的事件去寫,怎會虛假呢?作者這樣說,就是誤解了我們所說的“文學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這個常識。我們可以再具體一點:小說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這時候,我往往會給作者解釋:如果你寫真人真事,你去寫報告文學,去寫紀實文學,甚至去寫人物通訊,這些文體更適合寫真人真事,你寫什麼小說呢?小說就是一個虛構的文字,一個優秀的作者創作小說,如果能把虛構的東西寫得讓讀者感覺是真實可信的,那就基本上成功了。而某個作者,假如把真實的東西寫得讓讀者懷疑其真實性,感覺是胡編濫造,那麼,他這篇小說就沒寫成功。
小說素材來源於生活,這一點大家都沒有異議。可關鍵的是後半句:高於生活。這句文學常識很微妙,實際上是講文學(這裡以小說為例)與生活應該保持的微妙的距離——若即若離,恰到好處。比如小說取材於真人真事,但你真的不能按照真人真事去寫,記錄真人真事,那不是作家而是記者乾的事。作者寫小說,就要進行合理的藝術加工,讓小說中的人物與生活中的人物保持一定的距離。換句話說,衡量一篇小說是否優秀的指標之一,不是小說中的故事和人物離生活有多近,而是離生活有多遠。
以上為個人觀點,不一定正確,請各位方家不吝賜教。
-
5 # 五千年看山西
成語“空穴來風”的使用,我們生活中常常說一件事並非空穴來風,認為它等同於憑空捏造,無事生非。但它實際上是比喻訊息和謠言的傳播不是沒有根據的。
這個成語出自宋玉的《風賦》中的一段話,王曰:“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今子獨以為寡人之風,豈有說乎?”宋玉對曰:“臣聞於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其所託者然,則風氣殊焉。”
-
6 # 蘇鶴辭以德報怨
意思是指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這個成語很多人都誤以為是孔子的主張,因為它的出處是孔子的《論語·憲問》,但實際上原文並不是這個意思,只是後人斷章取義後曲解了它的原意,也並不符合孔子“仁愛”思想原則。
原句是:“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大意是,有人說:“用善行回報惡行,怎麼樣?”孔子說:“用什麼回報善行?用公正無私回報惡行,用善行回報善行。”
相濡以沫這個成語比喻一同在困難的處境裡,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現在也用於形容夫妻感情。這句話的原句出自《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xǔ]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意思是泉水乾了,魚吐沫互相潤溼,何不各自到大江大湖裡去更自由。比喻一同在困難的處境裡,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有時不妨放棄執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
這個成語也是被後人斷章取義,只擷取前半截,卻掉了後半截,導致與原意背道而馳。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百姓”原是指官員“百姓”,今天的意思是相對於官員和公職人員而言的普通人。但是在最早的時候,“百姓”卻是指官員。
在周代之前,只有貴族才有姓,普通百姓是沒有姓的。因此,那時候的“百姓”是指貴族和官員。“百”是概數,言其多,眾多的貴族和官員合稱“百姓”。
“百姓”指官員的時候,常常與“黎民”對言。普通百姓則被稱為“細民”,“細民”即平民。黎民的地位要低於細民,因為黎民是受過刑的犯人。
回覆列表
最常見的一句成語空穴來風。以前指的是空穴才能夠通風,意思是有根據的話,後面意思變的相反了,變成沒有根據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