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螺號說影視

    對溫度的錯覺:

    我在山區搞礦產普查的時候,有一次要測量溪流的水溫,我們一般人感覺山間小溪的水一定是很涼的,所以會比空氣溫度低,但其實溫度計顯示的結果是溪水的溫度比空氣高1℃。

    這是因為人感受到的冷是根據面板流失熱量速度來的,雖然水的溫度比空氣高一點,但水的導熱性比空氣好,面板在水中散失熱量的速度更快。所以人感到更冷,但溫度不一定更低。

    如果大家要解凍冰箱裡的食物,可以打一大桶水,把食物浸沒進去,解凍速度比放在空氣中快。即使這桶自來水在我們感覺上比空氣“更涼一些”,但因為水的熱容量大,供給凍肉的熱量比空氣更多。

    同理,南方某些地方的冬天,同樣的氣溫下,人在室外會感到比北方更冷。(注:秦嶺,淮河以南都是南方,不僅僅是廣東,福建)

    所以“感覺更冷不一定是因為溫度更低!”,這也是科學研究中為什麼要用資料說話的一個例證。

    ******

    沒想到這個回答收到了這麼多的贊,使我想繼續把它寫得完善一點,我又回去翻了翻物理學史。

    18世紀中葉以前,人們一直都是把熱量和溫度混為一談,認為兩個概念是相等的。即使在科學家群體內也是如此(和我們普通人的感覺一樣)。

    不過有一位叫布林哈夫的化學家提出了一種當時沒法解釋的實驗現象:

    把40℃的水和同體積80℃的水混合在一起,混合後都溫度為60℃,這符合我們的直覺,但是如果換成80℃的酒精來混合,就不會是60℃,而是低於60℃。

    英國化學家布萊克繼續研究不同溫度的水和水銀混合後的溫度,發現等量的熱質加熱水銀後得到的溫度比同重量的水更高。於是,他便提出了“熱容量”一說。人們才開始區分熱量和溫度。

    雖然我們現在都上了物理課,理解了比熱容,熱量這些概念,但在當時時代,或者如果沒有受到物理教育的人群,還是很難擺“直觀感覺”的束縛的。比如我們小時候還能接觸到那種提水的水井,人們都知道井裡的水“冬暖夏涼”,大部分的人是不知道為什麼的。我家鄉周圍的人認為井裡的水溫度冬天比夏天高,但其實科學的解釋是:地下水的溫度全年變化不大,因為土層有隔熱作用,基本上冬天井水比夏天低3-4℃。只是冬天氣溫比井水低,夏天氣溫比井水高,在感官上形成對比,讓人誤以為冬天井水更暖。

    *******

    1自然空氣由於有對流,所以在一個比較小的區域,空氣溫度相差不大,我們在戶外感受到熱的一個主要來源是“曬”,也就是太陽的熱輻射。夏天的時候,有些天氣節目很嚇人,說是放個雞蛋在地面,一會就熟了。大家不用怕,這個地面溫度是被太陽曬的,離開地面向上,很快氣溫降下來。再比如夏天乘涼,躲在房子陰影裡面,就算隔一步的距離就是外面大太陽,人也會感到明顯的冷熱差別,但這個差別主要是來自太陽輻射,空氣氣溫其實相差卻很小。

    2“熱傳遞”是兩個物體同時互相發射和接受熱量的結果。所以“變冷”是由於這個物體被改變環境,導致它自己發散了熱量很多,但接受別人的熱量很少。而不是那種被外界“主動奪走”。

    這裡就要反駁一下我初中物理輔助教材寫的一個故事了:故事為了說明“蒸發吸熱”,講一個教授跑到非洲去考察,碰到一個村莊便向當地婦女討口牛奶喝,那位婦女答應了,接著卻驚人地提出先把“把牛奶曬涼了更好喝”,只見婦女把溼毛巾裹著一瓶牛奶放在太陽底下曬,過一會拿給教授喝。教授了一口果然冰涼,然後恍然大悟“蒸發吸熱!”。

    我小時候自己手動驗證過,不光換了牛奶還是水果,根本不不能變涼!當溼毛巾的水被太陽曬乾後,裡面的東西就變熱了!

  • 2 # 寧死不979

    答:這樣的事情多了去了。

    比如幾千年來,大家一直憑直覺認為,地是方的,事實上地卻是圓的;古希臘有哲學家認為地球是圓的,不得不說這一點上,古希臘人要比華人聰明。但大多數並不贊同。這是1622年麥哲倫航海以後才證明的。

    比如,華人一直說,心想,心裡說什麼的,而事實上是腦子是神經系統,才能想,而心是迴圈系統,不能想。不得不說,西方的解剖學,有又比華人聰明。

    比如,西方人信奉叢林法則,信奉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信奉競爭。世界上許多動物的現象支援這種觀念。西方人正是憑藉這種理念,把黑人,猶太人等等黃種人界定為落後的,愚昧民族。進而征服,殖民。但事實上,歐美國家現在生育率下降,反智現象普及,民主制度落後停滯(政治腐敗,政府無能,政策失調),卻又窮兵黷武,準備亂扔核彈,恐怕最先滅絕的就是這些號稱為高貴人、上等人的玩意。

    而華人講究和諧,和平共處,這就比西方人高明很多。

  • 3 # 飛哥說史

    金屬的味道。

    在我很小的時候,每次練完琴,觸控硬幣,鐵釘等等金屬,我的手上總會有一股金屬的味道。那種味道臭臭的,很不好聞。這件事深深地埋在了我的腦海裡,以至於我不喜歡練琴也不喜歡用硬幣,而且每次觸控金屬之後都很快去洗手。

    可是,當接觸了簡單的物理和化學之後。這個問題變得十分詭異。因為金屬不可能有味道,或者說就算有,你是聞不見的。簡單來說,聞見一個物體產生的味道需要兩個條件:1. 這個物體具有揮發性,也就是說它能在室溫變成氣態;2. 你鼻子裡的受體感受器可以與它結合讓你聞見。對於化學品來說,由於分子內作用力,一般來說,固體大於液體大於氣體。對於金屬來說,分子內作用力(金屬鍵)很大,通常我們就認為這玩意根本沒有揮發性。

    你也許會提到汞,沒錯汞是金屬,汞也會產生汞蒸氣,可是汞蒸氣不會被氣味的感受器捕捉,所以你還是聞不見。要不然,中世紀西班牙也不會有罪犯去開採汞礦的這種實質意義上的“死刑”。

    說回來,常見的金屬並不存在揮發性,你的鼻子也沒有和它結合的氣體感受器。那麼我們聞見的那股味道又是什麼呢?

    其實絕大多數金屬都具有催化的活性,你的手也並不是一個乾淨的系統,油脂,汗等等都在你的手上,這些化學物質裡面主要是有機物,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lipid peroxide,當你的手觸控金屬(尤其是含鐵的),lipid peroxide 就會被金屬催化發生反應。產生各式各樣的產物。這些產物中,很有意思的一個就是1-辛烯-3-酮,而這個化學品就是“金屬”味道的源頭。

    所以,謎底揭曉,下次你可以試試帶著手套好好地洗乾淨一枚硬幣,然後擦乾後仔細的聞一聞。這樣你絕對不會聞見那股“金屬”的惡臭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闆比去年發的紅包還多,但今年開工紅包不給,請問這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