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誰是我知心

    我家附近就有一家工廠醫院,以前在這家醫院看病的人挺多,附近的居民們也在這家醫院看病,前幾年不知道何故與原廠分離改成了社群醫院,現在已經沒有病人去看病了,挺大的醫院只剩下寥寥無幾的新聘用的大學生在裡面值班,現在連裝置也沒有了,據說是廠院分離前讓工廠搬走了。

  • 2 # 藍天54948

    這觀點並不正確,有可能是胡說。中原油田職工總醫院是三甲醫院,改制前生活的很好,自己養活自己完全沒有問題,而且活的很滋潤。而且技術力量也是濮陽數的著的。改制後,技術力量流失,醫療質量下降,大股東每年抽取億元資金(轉移走),造成中原油田職工總醫院半死不活,欠供應商億元資金不還,經營艱難。改制實為國有資產流失,哪裡來的煥發第二春?中原油田職工醫院的例子不是個例。

  • 3 # 瓜瓜果果7

    百花齊放才是春。有一點競爭不好嗎?競爭讓行業進步。這個企業醫院難道是動了誰的奶樂嗎??試問是那個狗屁專家的餿主意?

    還有企業辦學,那麼多的企業辦學讓地方望其頸背,讓企業向知識靠近,時刻培養與企業有感情的高精端人才,同時也提高企業文化,讓企業瞭解學生所想,學生知道企業結構和企業專長,殊不知又是那個狗屁專家和大人物一句話把如此旺盛的企業辦學給扼殺。企業辦學和地方辦學,同樣是競爭制,更有利於學校管理和方方面面的競爭,有競爭才能比較,才能發現,不能一家獨大。但更具有戲劇性的是,消滅了企業辦學,卻引來了私人辦學,私人私企的銅臭味等等奇臭無比。私人私企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誰還會在乎學生的全面發展。試問還有私人私企比企業更適合辦學嗎?企業培養人才那是有社會責任性和國家性的。

  • 4 # 人社寶

    首先,央企瘦身健體、聚焦主業是完全正確的。央企的醫院實際已經脫離了職工醫院的概念,更多的承擔了社會義務。都2020年了,還玩企業辦社會,顯然不合適。

    再一個,相對於企業,醫院屬於特殊行業,舉個例子,職工醫院的醫生和護士工資福利待遇到底是跟當地醫療系統對接,還是跟企業的工資體系掛鉤。

    等等類似一系列問題就決定了企業職工醫院很難真正跟市場接軌,沒法長期良性發展,從而浪費了大量的資源。

  • 5 # 追逐日光11

    建國後城市發展落後,地方政府服務跟不上,所以央企建廠後職工的吃喝拉撒,住房,子女教育,看病就醫都要同時建設。就成了企業辦社會了,有些企業領導不僅是廠長還是市長了。如大慶,武鋼,攀枝花等。隨著社會發展,央企的定位也發生了變化,要求企業主業清楚,聚精會神抓生產經營,所以那些社會職能的部門就交到地方,由地方管理了。職工小學就變為地方小學校,醫院前幾年的政策是交到地方。職工醫院的醫生工資按企業標準,工資很低,同等級市立醫院工資很高,市政府接受就要多出錢解決醫生工資。所以地方政府現在不積極接受職工醫院了。於是,中央又出一招,由一個有實力的醫藥業務的央企把這些職工醫院統統兼併一起,走市場化經營了。

  • 6 # 醫者醫心

    我是在央企長大的,父母也都是從央企退休的,自己對央企很有些與生俱來的感情。

    央企涉及的行業比較多,就說說我自己看見和經歷過的。

    我現在居住的小區,實際上是一家曾經的央企新建家屬區,只是公開向社會出售才有機會買到。

    小區這一帶曾經是四家以牆相隔的軍工電子企業,當初廠址可是朱德元帥親臨現場敲定的,初始發展階段得到了前蘇聯老大哥技術上的大力扶持。每家工廠都建有衛生所,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都升級為職工醫院了。

    企業後勤部門脫鉤企業主體,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衷是為企業減負擔。隨著國有企業改革深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那四家企業中兩家走到了破產地步,一家所屬醫院移交地方,改成社群服務站,緊鄰一家三甲醫院,毫無發展空間,病人稀少,以提供公共衛生服務為主,維持發展,主要靠財政補助資金生存。另外一家已經被其他職工醫院合併。另外兩家企業雖然是行業龍頭老大級別,在省內也是重點企業,年產值都是幾百億,但是那兩家所屬醫院多年來並沒有什麼發展,還有些萎縮,基本上就是一個衛生所的規模和水平,與分別都服務上萬人極不相稱。看來,企業規模、效益不一定和所屬職工醫院的發展及技術水平成正比。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參加市衛生局主辦的學習班,參觀過本地座落在縣上應該是國內最大的特殊鋼廠,當時有3萬多職工,總醫院院長介紹醫院時始終充滿著一種自豪,確實醫院實力很強,業務開展的非常好。十年不到,企業虧損的一塌糊塗,還反過來讓醫院每年必須向工廠繳費,無論你醫院是賠是賺,都得上繳規定的額度,道理有呀,醫院的資產是企業的!我當時第一次聽該醫院醫生告訴我,竟然還有這樣的。大概十年前,醫院整體交給地方政府了,那以後日子明顯好過多了,醫院進入了正常發展軌道。看來,早點和企業脫鉤還是好處多。

    接觸過東北老資格兵工企業的醫院院長們,企業日子都不好過,醫院都還不錯,醫院完全靠自己的實力在發展,說是屬於企業管,實際上,企業什麼也不管,根本就沒有能力管了,早點脫鉤出去,醫院的日子只會更好過。

    重慶市兵工全國聞名,幾個大的集團,如建設、嘉陵、長安的職工醫院實力都很強,背靠企業,醫院得到了很大發展,在與地方同規模醫院競爭中,醫院也是憑實力爭得一席之地,究竟脫鉤好還是不好,那就各有利弊了。

    而那些出於保密、安全等原因建在山溝溝裡的軍工企業醫院就慘了,企業轉產很困難,醫院本身規模小,周圍常住人口少,主要是廣大農村,企業不行了,醫院就跟著倒黴,前些年如果搬遷出來還好一些,再不濟,交給地方政府組建個社群衛生服務站,有事情做,至少基本生活就有保障了,否則,多年在山裡,業務開展少,個人技術能力有限,出去應聘都沒有底氣。

    我得出的結論是,脫不脫鉤,決定權在企業。搞的好的企業醫院脫鉤不脫鉤不重要,關注自己如何正常發展最重要,當然如果有機會脫鉤,條件談好,那就毫不猶豫說“拜拜”。搞的不好的企業,醫院那就要想法子,早點脫鉤,肯定有生路,地方政府既然敢接,就有辦法消化,只要一入編,哪怕是社群衛生的編制,都比在那要死不活的企業裡耗著強!

  • 7 # 量子糾纏速度之謎

    當時搞減員增效,原來央企辦的醫院、學校、幼兒園、設計院、研究院、商店等通通從央企中剝離,這樣就使得央企的人均產值變高。

  • 8 # 天問3962

    據我瞭解央企醫院脫鉤後大部分走向了衰退。我們企業醫院前身是北醫的附屬醫院整體搬遷過來的,是一所三甲醫院,和企業脫鉤前有的裝置比省會城市的三甲醫院都好。和企業脫鉤後變成所謂的非贏利民營醫院,所以醫生無編制,也沒了經費來源,醫生走了很多。後面的故事很多就不多說了。

  • 9 # 小酒喝著美

    企業職工在企辦醫院住院看病不花錢或少花錢,企業效益好時資金能隨時到位,效益不好醫院也難以維持,市民只看到企辦醫院人流不斷,床位緊張,注意過看病的大部分是職工和家屬,對醫院來說看得越多賠的越多。央企隨便哪個職工加家屬都有幾十萬人,企業不想承擔便推向社會甩包袱。

  • 10 # 使用者9737742113684

    央企瘦身後都把原所屬的醫院較低價位賣給個人了,成為私立醫院,私人又搞人員重組,使原是企業員工的醫護人員變成合同工,私立醫院將按效益好壞隨時裁撒科室和工作人員。醫院領導和醫護人員變成了僱主和僱員的金錢關係。醫護人員也有妻兒老小,也得生活,之後不得不違心的按老闆要求開大處方,大檢查,小病說大病,輕病說重病,協助騙保等。國企醫院私有化,國有資產流失嚴重,醫院風氣越來越差,老闆只認錢,員工為完成掙錢指標一步步學壞,坑人辦法屢見不鮮。私有化產生的見利妄義進一步推高了看病貴看病難的局面。

  • 11 # 使用者4374046129154

    醫院本身就是福利性質,國家要贏利,肥了誰,醫療就是這樣被玩死了。看看住房,教育哪一樣不是市場化,集中壟斷造成的。多元經濟並存個體,集體,企業,社會,國家都要有,認為撤併不利於醫療發展。

    企業醫院,面對群體侷限,服務更易於合理,拿的起錢的企業才會辦醫院,以醫院倒閉說企業辦醫院不好。請問市場化醫院倒閉,市場制度就全盤否定嗎?醫療企業就全都不行嗎,不要以偏概全,包藏禍心殺企業醫院,建莆田診所。

  • 12 # 使用者9173239586216

    有的是真改革,有的是瞎折騰。

    減人增效也敢稱改革?誰都明白人減了,工資省了,只能說費用減了,咋能與效益扯上的呢?

  • 13 # 手機使用者58803017646

    不明白央企醫院為什麼,一夜間變成私企,中石油各油田醫院辦的好好的,為什麼毫無代價的移交給給私企寶石花,究竟什么套路?不明白!

  • 14 # 手機使用者7090627759

    說是給企業減負,其實給某些企業領導減負了,他們絕大部份人,把企業的幼兒院、學校和職工醫院,當負擔,看不到這些後勤保障部門的作用,特別是近十幾年來,我公司取消了幼兒院和職工醫院後,絕大部分職工為孩子的入托和入學發愁!過去有一個教育科,平時為職工提供學習服務,其中就包括職工子女入托入學的企業與學校的關係連線,基本上不用職工做難,現在早幾年就要準備,否則不能就近入托入學,特別是取消了職工醫院後,老年人看小病拿一些常用藥物,非常不方便,需要一些打個針吃個藥,還要跑到大一些醫院檢檢視病拿藥,給社會醫院同樣增加了負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機器人可下圍棋,將來有無可能讓機器人代替中西醫診斷治療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