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蕭立誌

    這次戰役叫井陘之戰,名氣不得了。因為它為中國文化創造了兩個成語,一個是“背水一戰”,還有一個是“置之死地而後生”。

    故事情節你肯定知道。我們簡單複習一下。

    公元前205年,韓信以3萬人的兵力,擊敗了趙軍20萬人。怎麼贏的呢?過去知道的情節是這樣的,韓信讓軍隊在水邊列陣,面對敵軍,也就是說,後面是河,前面是敵人,沒有退路,於是激發起了部隊計程車氣,一戰而勝。

    這一仗打贏了,事後他手下人就問了:兵法上都講,列陣要在山前和水後,你偏偏在水前列陣,居然還能贏。這是什麼神奇的搞法?韓信就教他們了:“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這事兵法上有,只是你們不知道而已。所謂“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只有當所有人都沒有退路的時候才能打仗嘛,有退路,人都跑了。大家都說,服!

    那韓信說的兵法上的話,有沒有錯呢?沒有,《孫子兵法》上確實有這樣的說法。但是奇怪的事情來了。後世所有想學韓信的人,沒有一個成功的。比如三國時期的徐晃,也是搞背水一戰,結果被趙雲殺得人仰馬翻。

    想想也是,大多數人如果身臨絕境,那恐怕第一反應是驚慌失措,得有多大的勇氣才能拼死一戰啊?

    實際上,冷兵器時代,打仗拼的不僅力量,更重要的是士氣。有句話叫兵敗如山倒,一千人計程車氣高昂的隊伍完全可以屠殺幾萬人計程車氣崩潰掉的軍隊。我就曾經聽一位研究冷兵器戰爭的朋友講過。古代的守城戰,如果兵力不是特別弱勢,守城的時候,往往是倚城而戰,就是軍隊開到城外,背後是城,和敵人開打。我方知道自己還有後手,大不了退回城內,敵方知道很難消滅我們,在士氣上就拉開差距了,我方更容易贏,這才是古代城牆真正的價值。情況真要演化到城頭爭奪,那我方計程車氣反而就瀕臨崩潰了,其實城是很難守得住的。

    你看,這個原理豈不是和韓信的背水一戰正好相反嗎?到底是身臨絕境的人,還是有希望的人有士氣呢?那麼哪個對呢?

    我們來看一下具體過程:戰爭的背景,我們就略過了。直講核心戰場。背水一戰,總有個水,就是一條河。這條河當時叫“綿蔓水”,今天叫“綿河”,位於太行山井陘口。

    韓信的部隊在河西,趙軍在河東。隔水對望。韓信做的第一件事,是半夜悄悄地派了2千名輕騎兵,脫離大部隊,在另外的地方,悄悄渡河,到了河東,在趙軍大營北邊的山上埋伏了起來。請記住這顆棋子。後面有妙用。

    第二天,韓信的大軍3萬人,先派出了1萬人的精銳部隊渡河。在河邊列陣,也就是背水列陣。趙軍一看,什麼?韓信背水列陣,這是不是傻?都笑。這一笑,也就錯過了這場戰爭中趙軍唯一的機會:這時候該出擊,把韓信的軍隊趕下河。

    我囉嗦一下,幫你再整理一下戰場上這個時候的形勢。

    自西向東,最西邊是韓信的2萬人的主力部隊,然後是那條河,然後是韓信1萬人的先頭精銳部隊,然後是趙軍的大營。然後在趙軍大營背後的山上,還有韓信的一支2千人的伏兵。當然了,這隻伏兵的存在,趙國的軍隊是不知道的。就是這麼個形勢。

    然後就是奇蹟上演的時刻了。

    韓信壓陣,帶領主力2萬人渡河。那豈不是和那1萬人的先頭部隊會合了嗎?並沒有。這2萬人過河之後,沒停,繼續前進,到趙軍的大營前列陣求戰。那先過河的那1萬人呢?沒動。還在河邊。這顆棋子,後面有妙用。

    趙軍將領一看,那真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偏來,你捨得死,我就捨得埋。我這裡是20萬大軍,你韓信帶了2萬人就到我營前叫板,而且你還背河列陣,身陷絕地,犯了兵家大忌。那好吧,出營打它!

    兩軍開始正面硬剛,殺得天昏地暗。趙軍相對漢軍,數量上佔優勢,所以漸漸的,漢軍就落了下風。打不過,就且戰且退,一直退到了河邊上。

    這時候發生了什麼?韓信留在河邊的那一萬精銳部隊,這個時候已經休息得差不多了,以逸待勞,加入了戰團。兩軍就在河邊開打,這個時候,韓信喊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名言:“退無可退!諸君何不奮力而戰!”

    我們把眼光從河邊這個區域性先拿開,看整個戰場,這時候,戰場上誰最難受?不是激戰中的軍隊,而是在趙軍大營中看家的那部分軍隊。畢竟20萬人,肯定要留一部分看家的。算是趙軍的預備隊吧。他們一看,只要再加把力,韓信肯定完蛋啊。再說了,這功勞,再不搶就沒了。於是趙軍傾巢而出,下山摘桃子來了。

    你應該想到這個時候該發生什麼了。還記得我們前面講的那顆棋子嗎?韓信提前埋伏在趙軍大營後山上的2千輕騎兵上場了。趙軍大營這個時候已經幾乎是一座空營,2千人足夠拿下了。拿下之後,迅速拔下趙軍的旗幟,換上了漢軍的旗幟。然後大喊,趙國已滅,趙王已成俘虜。這當然是虛張聲勢。

    現在你再看20萬趙軍,本來好好的優勢,突然自己被包了餃子,老家被佔了,前方還有如狼似虎的韓信主力。趙軍軍心就亂了。前面我們講,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士氣是關鍵。一旦軍心不穩,軍隊越多,崩潰得就越厲害。後面的事就發生得很自然了。趙軍主將被斬,趙王被擒,韓信一戰成名。

    我們回顧這個過程,不得不感慨,韓信真是一個心理大師。

    他要經營的,其實就是趙軍心理崩潰的那個瞬間。20萬大軍一旦軍心崩潰,後面就是屠殺了。那怎麼讓它崩潰呢?要讓趙軍意識到自己被前後夾擊。怎麼才能前後夾擊呢?畢竟趙軍有絕對的人數上的優勢啊。3萬人怎麼夾擊20萬人啊?關鍵是把他們騙出大營。怎麼騙出大營呢?必須讓趙軍看到全殲韓信的希望。所以,前面的什麼短兵相接,什麼且戰且退,什麼背水列陣,都是為了讓趙軍走出大營而演的戲。

    當然這麼做,也是有風險的,萬一自己退兵的時候,韓信這邊的軍隊士氣不穩,先崩潰了怎麼辦呢?所以先過河,背水列陣的一萬精銳就是保險。以逸待勞的一萬精銳生力軍,就像一塊鋼板一樣,穩住了自己這一方的局面。

    你看,環環相扣,算無遺策。韓信真名將也。

    今天我給你介紹這篇文章,是想說兩個感慨。

    第一,不要相信什麼精神勝利法。表面上看到的那種用一兩句話、一兩個口號激發出來的精神力量,如果真的能贏,那背後一定還有一些深藏不露的東西。打雞血、喊口號,不是沒有作用,而是要在精心規劃的佈局上才能起作用。

    第二,永遠不要相信那些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經驗。韓信並沒有說謊,“置之死地而後生”。但是如果沒能深入現場,深入細節,怎麼個置之死地?又是怎麼個後生?只聽了一句,我們就什麼也學不到。

  • 2 # 檸檬愛跳舞

    關鍵是 司馬懿(張合)不是 陳餘有勇無謀 ,更何況 韓信在決戰前 故意遺棄了大量的物資與裝備,陳玉軍(趙軍)亂成一團,沒有了陣型。之後韓信 戰前動員,擊潰陳軍!遺棄物資,擾亂敵軍,戰前動員。這些馬謖都沒有做。另外,陳餘如用李左車之計,韓信也不能勝。所以,背水一戰是險中求勝。敵將必須是無謀之輩才行。而馬謖面對的卻是百戰名將 張合(猜忌多權變的司馬懿) 所以····

  • 3 # 橫店老大哥

    背水一戰,為什麼能打贏?戰爭結束後,當將領們問韓信這個問題的時候,韓信的解釋是:“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

    韓信的意思是,當把人放入絕境的時候,為了求生存,他們身上往往會爆發出巨大的能力,從而以少勝多,打出不可思議的戰爭。

    韓信的話,雖然對,但是,韓信的話其實並沒有說完。“陷之死地”其實有兩種結果:一種是“而後生”,一種是“而死”。

    如果別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一味地生搬硬套這種戰術,可能就會像趙括那樣“紙上談兵”而失敗。

    那麼,韓信是如何做到“而後生”的呢?

    有幾點我們可能沒有太注意。

    第一,韓信的對手,趙國統帥陳餘,是一個只能打正規戰的傳統軍人。當時從春秋戰國傳下來的所謂“正規戰”,是一種交戰雙方把軍隊開到一個開闊地,硬碰硬地打仗。也就是所謂的“君子戰”。當時有個叫李左車的謀士,曾給陳餘提了建議,說韓信遠道而來,最困難的問題是糧草問題,所以最好偷襲他的糧草。但陳餘不同意,認為自己兵多,而且地勢好,所以打韓信很容易。因為遇到這樣一個只能打“正規戰”的人,他看見韓信背水列陣還嘲笑他,最終才會鬆懈。如果陳餘聽了李左車的,韓信可就倒黴了。所以戰爭結束後,韓信千金懸賞捉拿李左車,最後把他抓來,成為自己重要謀士。

    第二,韓信瞭解對方的主帥是個什麼人。《史記》中記載:“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也就是說韓信的情報工作做得好,對敵人一舉一動都很清楚。如果韓信不瞭解,他也不敢打這種仗。

    第三,配合背水一戰的是,韓信派了兩千輕騎兵搞後方突襲。這兩千輕騎兵每人手拿一面漢軍的旗幟,在衝進趙軍營地後,拔掉趙軍旗幟,全部插上漢軍旗幟。這一點非常關鍵。趙軍在和背水的漢軍作戰的時候,因為漢軍激發了巨大的能量,所以,雖然趙軍人數眾多,依然打不敗漢軍。但是,就算打不敗,他們可以圍而不攻。漢軍缺乏糧草,這樣圍困,過不了多久就把漢軍困死了。而漢軍輕騎兵在趙營“易幟”後,讓趙軍產生恐慌心理,主動撤退,這樣背水列陣計程車兵才會找到反敗為勝的機會。

    第四,配合背水一戰的,還有後續的埋伏。韓信前往攻打趙國的,總共是幾萬人,背水一戰列陣的,只有一萬人。除了這一萬人,除了拔營的兩千人,剩下的人,都用來埋伏了。《史記》上並沒有說埋伏的事情,但是做了這樣的記載:“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擒趙王歇。”這裡說了夾擊,顯然是剩下的軍隊埋伏起來夾擊,不可能是那兩千人,畢竟趙軍是二十萬人。所以,這埋伏的軍隊非常重要。

    第五,背水一戰要成功,一定要把漢軍陷入死地。怎麼陷入死地呢?一是人數不能太多。二是韓信只讓士兵早上吃了很少一點食物,並說:“今日破趙會食。”也就是打贏後才會餐吃飯。士兵們都餓著肚子,要想吃飽飯,唯有賣力地打。所以,韓信對尺度的把握是非常好的。

    正因為有這麼多的配套條件,因此,雖然大家都知道韓信這是妙計,但條件不具備,後世再也沒人使用過。

  • 4 # 風塵濁酒

    1、首先刺探軍情,明白陳餘沒有使用廣武君的計策才繼續行軍,這叫謀而後動。

    2、戰爭中因為對方人數上佔優勢,想要自己隊伍拼命的幹那就只能做出視死如歸的態度,讓士兵們沒有退路可選,橫豎都是死,所以士兵們一個個視死如歸,戰鬥力超強,不說以一敵十,一個打三四個的戰力也被逼了出來。

    3、韓信的攻心戰也使用的非常好,他趁著趙軍出動大軍進攻的時候,派了兩千輕騎闖入敵營中,將趙國旗幟都換上了漢軍的旗幟!

    4、趙軍勢必會軍心渙散,而漢軍則是更加英勇殺敵,一個個更是像開了掛一樣在戰場上大開殺戒。

  • 5 # 時間的合流

    樓主你好,很榮幸為你解答。

    背水一戰為何只有韓信能贏?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有誤解。大家都以為韓信打的是士氣戰,其實是錯的,韓信真正打的其實是心理戰。

    題目中用了“只有”,說明除了韓信還有其他人用過背水一戰,但是都輸了,只有韓信是贏了。為什麼同樣的操作會有這樣不同的結果,其實大家看到的只是表面,韓信真正打贏不是靠著背水一戰的勇氣。

    我們來看看當時的情況,在公元205年,韓信以三萬人的兵力擊敗了趙軍20萬人。過去我們所瞭解的情況都是,韓信讓軍隊在水邊列陣對敵,前有敵人後無退路,由此激發起部隊計程車氣來絕地反擊。

    但實際上這是跟兵法相反的,都說列陣要在山前和水後,而韓信水前列陣居然打贏了。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打仗拼的不僅力量,士氣更重要。如果一隊失去士氣的軍隊,即使是十幾萬的兵力也有可能被幾千人給屠殺。

    而古代的守城戰,往往都是倚城而戰,正面對敵,背面靠城,打輸了打不了退回城裡,而對方知道難以消滅我們,往往士氣上都會更低,這才是城牆的重要性,而韓信的背水一戰卻是相反的。

    前面說過,韓信打的是心理戰。我們來看看韓信是怎麼操作的,韓信先是半夜偷偷派了兩千名輕騎兵,悄悄渡河,埋伏在趙軍大營北邊的山上。

    第二天,韓信先是派出一萬人的精銳部隊渡河,在河前列陣,然後自己帶著主力二萬部隊渡河,去趙軍大營求戰。趙軍一看,在河前列陣,斷了自己的後路。然後現在還敢帶著區區兩萬兵來叫板,既然你想找死,那我就成全你,然後帶著大軍殺了出去。

    韓信的2萬部隊當然不是趙軍20萬大軍的對手,韓信只能且戰且退,一直退到河邊和自己先前的部隊會合,之前在河邊的一萬部隊也休息得差不多了,這時加入戰團,幫助穩定軍心。

    這時我們再來看看後方的情況,趙軍畢竟有20萬大軍,肯定會留下一部分看守大營。此時他們一看,韓信軍隊已經被逼入絕境,此刻不出動,功勞都搶不到了,於是就傾巢而出。

    這時韓信之前埋下的棋子就該上場了,對於一座空營,兩千兵力也足夠拿下了,再將趙軍的旗幟換拔下,換上漢軍的旗幟。然後大喊趙國已滅,生擒趙王。

    這時再看看戰場的局勢,本來具有優勢的趙軍,面對韓信的主力,大本營被端了,軍心一下就亂了。即使是遠大於對方的兵力,一旦軍心崩潰,又被前後夾擊,趙軍立馬成了一堆散沙,被韓信的軍隊隨意屠殺。

    先自斷後路來麻痺對方,引對方全軍出動,再端了對方的大本營,前後夾擊,亂了對面的陣腳,這些計策都是環環相扣的。所以韓信打的根本不是士氣戰,而是心理戰。

  • 6 # 陳參

    在古代所有名將中,我最欣賞敬佩韓信!沒打過敗仗,而且每次戰鬥,都是以最小的損失來戰勝對手,最值得敬佩的是,韓信不殺俘虜!這個應該得到尊敬!喜歡韓信,還因為雖然他作為兵仙,卻為中國文化課堂供獻太多的成語:胯下之辱,一飯千金,推陳出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抜旗易幟,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十面埋伏,多多益善……韓信可以說是成語製造者,當然這還得歸功於太史公司馬遷的文筆牛!韓信的每場戰鬥都值得深究,也都能發現其中有不同的玄妙,下面讓我們從史料中復原這場經典的背水一戰:

    公元前204年,韓信向劉邦提出: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的戰略。對項羽實施戰略包圍的目標。劉邦同意了韓信的趙略,於是韓信領兵三萬北上,負責攻取趙地。趙國軍為首的是成安君大將軍陳餘,集齊兵馬二十萬駐紮在井陘,抵擋擊退韓信來犯之軍。

    井陘就是今天河北鹿泉市獲鹿鎮西邊的土門關,是太行山著名的關隘之一,地勢險要,只有一條狹窄的小道可以通往太行山,可以說是易守難攻。韓信只有三萬兵力,是攻擊方。而作為防守方的陳餘,卻號稱兵力二十萬,這裡或許有水份,但是兵力肯定在十五萬以上。不過韓信打仗從不靠兵力多取勝,所以在距離井陘口三十里處紮下大營。雙方開始戰前準備階段:互相偵探對方軍情,研究戰鬥方案。陳餘的副將李左車建議:韓信能征善戰,士氣旺盛,我們處於有利地形且人多勢眾,只要守住此地,給我三萬軍兵,我去抄了韓信的糧道,將軍你再堅守不出,韓信求戰不得,守無糧草,必定退軍回走,我們再隨後追擊,必定大勝!

    但是李左車的建議遭到陳餘的反對:《孫子兵法》雲:十則圍之,倍則攻之,韓信只有三萬兵力,且遠道而來,士卒疲憊,我有大軍二十萬,如何堅守不出?若此,他人以我為弱,皆來攻之,若何?

    主帥陳餘的反駁有理有據,更有權!李左車的建議只是個建議就沒有了。於是趙軍在陳餘帶領下,前出到韓世大營對面立下營寨,兩軍隔綿蔓水(今綿河)相望。

    韓信連夜部暑戰鬥任務,兩千人從另外一個地方偷偷渡過河,埋伏在趙軍大營後的山坡裡,一旦趙軍出營交戰,這兩千人迅速衝入趙軍大營,拔去趙軍旗幟,立起韓信軍旗。剩下的兩萬多人馬,分兩匹過河,以防趙軍趁半渡出擊,兩萬人先過河,剩下的八千精銳兵力,過河以後立在河邊,作為預備隊,當前方第一梯隊兩萬人擋不住攻擊,退至河邊時,預備隊再馬上出擊。韓信不愧是兵仙!雖然兵力不多,但是有謀,有勢,有氣!派伏兵拔旗易幟,是為謀也!可以亂敵軍心敗其士氣,分批過河,兩萬人置前,八千精銳置後,戰鬥留有餘步,保持兵力士氣,前方攻擊部隊抵擋不住後退到河邊,第二梯隊迅速補上奮力拼殺,同時高呼趙軍大營失守,只要有一部分趙軍驚荒後退,韓信就贏了。所謂兵敗如山倒,沒有啥能擋住!

    一切都如韓信所料,大軍第一批過河時,陳餘沒有發動攻擊,想等韓信三萬人全過河以後,一次全殲。結果韓信得以兩次渡過全軍,戰鬥打響以後,趙軍全力進攻,韓信兩萬前軍拼命抵抗,但還是擋不住衝擊,於是後退至河邊,而趙營留守的人馬看到韓信軍敗退了,覺得機不可失,再不出去追殺敗逃敵軍就沒有功勞了,於是全部衝出大營追擊韓信軍馬,而此時敗退到河邊的韓信大喊:當此絕地,諸君何不奮勇向前?於是近一萬士氣旺盛生力軍加入戰鬥,擋住了趙軍的攻擊,這個時候韓信埋伏的兩千人,迅速衝入趙軍大迎拔去趙軍旗幟,立起了韓信大旗,之後兩千人馬衝出,從後方攻擊趙軍,並大喊趙軍敗了,漢軍勝利了!趙軍在前後夾擊中回頭看到大營丟失,後邊的人馬上掉頭逃跑,所謂兵敗如山倒就在此時,韓信率兵追擊大獲全勝!

    這就是井陘背水一戰的經過,後世雖有戰將模仿,但都沒有韓信的經典,所以韓信才有兵仙之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你明白你將會老無所依的時候,你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