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923老石油
-
2 # 漩渦鳴人yy
講實話怕縱深戰略,如果真的能玩得好的話,那麼為什麼當時法華人的馬奇諾防線會敗得一塌糊塗呢?
要論對於自家公式修建誰都比不過,發過來發過來的馬奇諾防線真讓德華人來打,確實德華人得頭疼好一陣子!可是最後呢,馬奇諾防線還是被德華人給突破,天下沒有不長縫的雞蛋!就算沒有找個薄弱點,敲個縫,縫也就產生了!
沒有一條防線是十全十美的,肯定會產生自己的弱點!你提出的這種大縱深的防禦戰略肯定會留給敵人包抄或者是突破的點,那麼德國的閃電站就是找到這個突破點進行突破!
與其說朱可夫的提議是在提出大縱深戰略,到還不如說朱可夫是在竭盡全力的維持前線的軍隊!只有維持自己軍隊的規模,敵人發動進攻的時候才有更多選擇的餘地,否則軍隊數量太少,一下子就被敵人給打敗了,沒有任何戰略預備隊,那你這仗怎麼打?鬼來了都打不贏啊!
所以朱可夫的大縱深戰略一直要求提升前線的軍隊數量,這一點不是不可以理解怎麼講的,只要前線的軍隊夠多,就算德華人找到了前線防線的弱點突破出去,我也有兵力做好防備工作,比如說派軍隊把這缺口堵上,或者是我直接去追擊已經突破進去的德國軍隊,給他來個側面截擊!德華人就算在精銳也會因此遭受重創!
這點德華人心裡面最有數,為什麼當時在突破馬奇諾防線進入阿登森林,然後突破到法國西海岸的時候就遇到了這個情況,英國和法華人就是太迂腐了,他所有的軍隊全部集結於馬奇諾防線和當時的法國北部,面對德華人突擊慌成一團,如果這個時候英國和法國能夠聯合組建起一支快速縱隊去攔截德華人的裝甲部隊,戰爭的結果尚且難知啊!
這個才是縱深戰略的要點,敵進我退,敵疲我擾!等到時機成熟實力成熟,我再發動鉗形攻勢把敵人徹底消滅,我就是等著最後那一集!
如果說我淺顯兵力夠多能夠做到自保,等到德華人入侵以後,德華人頂多兩個選擇,要麼去進攻我前世的這些據點,但是重兵防守你要打下來也得付出重大傷亡,而且我後方可以做足準備,要麼德華人直接突擊我的後方,放棄前線的防線和據點!那麼我可以在後方組織兵力,然後與前線的部隊前後夾擊,先消滅德華人的突擊部隊和精銳部隊,然後再回過手來去對付德華人的後續部隊!
總之戰場就是這樣一種運作,在區域性地區實現兵力優勢,快速吞掉敵人的兵力,然後再總的戰場上面行程單點上面的壓力最終壓垮對手!
這個戰爭方法在軍事上面有一個專業名稱叫做斜擊!
但是很顯然,朱可夫所提的這些事情,不僅前蘇聯沒有這個能力,短時間之內把它組建起來,就連前蘇聯高層對於這場戰爭發動的時間也基本上保持一種異常的樂觀行為,當德華人發動進攻的時候甚至以為德華人就是在挑釁!
所以說有的時候,為一個元帥,他考慮事情要比一個將軍要多!不僅要保證軍事上面的時間,還得去維持後方的政治問題!
-
3 # 歷史扒糞機
搞笑的問題!蘇德戰爭前期有大縱深防禦體系嗎?還朱可夫?整個蘇德戰爭期間,蘇軍實施大縱深防禦作戰僅存於庫爾斯克戰役前期。明斯克戰役沒有,斯摩稜斯克戰役沒有,基輔戰役、列寧格勒戰役,甚至莫斯科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皆沒有!
1941年6月戰爭爆發時,蘇軍執行的是總參謀部3月制訂的DP—41保衛國境線計劃,西部四個軍區中,6月22日共部署170個師。第一戰役梯隊56個師佈防在距邊境10—50公里處,第二戰役梯隊52個師部署於距邊境50—100公里處,第三戰役梯隊62個師分散於邊境100—400公里處。看似大縱深,實則除了邊境線上粗淺的師級野戰工事和營、團級築壘地域外,軍級、集團軍級和方面軍級的防禦工事皆無,軍隊純屬鬆散駐紮狀態!
第一戰役梯隊分佈稀疏,甚至一個步兵師的防區寬達70公里(依據PU—36條令,一個步兵師防禦地帶為8—12公里寬、4—6公里深),它們的作用僅在於確定敵軍的突擊方向、遲滯敵人的進攻。第二、三戰役梯隊負責消耗、破壞、阻止敵人攻向德維納—第聶伯河,並實施反攻將對方逐出國境。
蘇軍自建軍始崇尚進攻,防禦階段不過大反攻短暫的序曲。22日21時15分,鐵木辛哥和朱可夫聯合簽發第三號令,要求西部各方面軍使用一切力量和手段進攻敵軍並將其殲滅在邊境地區。這個命令最災難性的後果是,讓西方面軍急於實施大反攻和避免合圍前調第10、13集團軍,造成後方空懸德軍趁虛而入。西方面軍的覆滅緣於德第二、三裝甲叢集的雙鉗分進合圍,西4北、西南方面軍能安全退卻得益於德北方、南方集團軍群僅一個裝甲叢集。
-
4 # 島主說事
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看,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軍到底有沒有大縱深概念,似乎先要分析一下。
一方面,蘇軍的大縱深理論在蘇德戰爭中有沒有發揮作用?許多人認為,蘇德戰爭,蘇軍是用大縱深理論擊敗德軍閃擊戰的,實際上這是個模糊概念,德軍閃擊蘇聯以後,蘇軍來不及也沒有很好的引用大縱深理論,原因是大縱深理論還沒完全建立起來,或者說戰爭爆發時,蘇軍的大縱深理論還只是紙上談兵階段。
另一方面,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軍的作戰體系是按進攻方式展開的。按朱可夫在回憶錄中的記載,戰爭打響前,蘇軍有16個軍區,其中在西部邊境線上有5個軍區,列寧格勒軍區有21個師防守,其它4個軍區有149個師防守,總兵力達到了290萬人。但在作戰部署上卻是按照進攻隊形部署的。蘇軍之所以在戰爭初期損失較大,是因為將大量步兵部署在前線,主力和裝甲部署在二線,當德軍的裝甲突然襲擊時,蘇軍的步兵當然不是對手。況且,戰爭打響時,蘇軍的空中打擊力量由於在邊境擴建機場,大量的戰鬥機集中在一起,給德軍空襲創造了方便條件,失去制空權也是造成戰爭打響後蘇軍重大損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再一方面,人們所說的蘇軍大縱深理論,實際上是個廣義的概念。蘇軍在戰爭中真正使用這一理論的成果應該在大反攻中才得已體現。按時間起算,庫爾斯克戰役時,蘇軍才開始放德軍進來,然後關門打狗,這是個實際的戰例。但真正用這個理論應用到實踐,還要算到1944年的巴格拉季昂行動。
從蘇德戰爭中分析看出,所謂大縱深理論實際上就是用遠端打擊力量深入到敵人的後方實施迂迴作戰,或者說誘使敵方深入到己方縱深陣地再實施圍殲,要達到這個條件,除了有兵力和裝備上的優勢外,還需要戰場環境的配合,對於德軍閃擊蘇聯的初始階段,蘇軍並不具備這個條件,所以更談不上戰爭初期有沒有大縱深崩潰的問題了。
-
5 # 小卒過河拉大車
戰爭初期,西部邊境地區很多築壘地域還在修呢,而且機械化軍也不夠數,很多師還是簡編師,拿什麼抵抗。
要說初期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做彈性防禦儲存有生力量,造成幾十萬部隊被俘。
當然,現在我們在這裡有足夠多的資料可以讓我們在這裡指手畫腳。我相信放任何一個人在當時的情況下,做的不可能比朱可夫好。
-
6 # 青青說史
朱可夫的大縱深防禦體系頭重腳輕很容易被德軍突破!其最大的失敗就是太集中兵力和裝備,導致一旦被偷襲主力部隊很容易被一鍋端!後來事實證明的確如此,可以說朱可夫是個戰術家,卻未必是個戰略家,所以斯大林讓他離開總參謀部去前線是個明智的決定。
從德軍能這麼輕易突破蘇軍的防線,甚至能包抄蘇軍的主力,側面能說明蘇軍最高統帥部沒人能真正領悟大縱深防禦體系的精髓,當然也包括朱可夫,這是為什麼?當然因為斯大林的大清洗導致蘇聯很多優秀軍事統帥被害造成了蘇軍專業人才的斷層。
事實上朱可夫的大縱深防禦體系是效仿他的前輩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可惜的是朱可夫沒有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的戰略遠光,無法組建一個真正的大縱深防禦體系,依葫蘆畫瓢卻於事無補。
當然蘇聯初期的節節敗退不能歸責於朱可夫,畢竟戰場前線指揮官的應變能力才是決定戰場勝負的主要因素,只能說朱可夫負有領導責任,但當朱可夫主張放棄基輔的時候,已經表明朱可夫意識要了他領導的總參謀部前期的工作已經失敗,他在為彌補損失而在努力。可惜的是斯大林比較固執,而沒有采納。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胡說,戰爭初期的戰略部署都是斯大林親自安排的,只是在遭受了巨大損失之後,不得已才讓朱可夫頂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