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辰落君

    明朝與北韓王朝保持著兩百餘年的友好外交關係。1392年,北韓王朝太祖大王李成桂稱王,明太祖賜予“北韓”國號。兩國建立宗藩關係。

    1592年,日本侵略北韓,明神宗發兵抗擊日軍,1598年徹底擊敗日軍。明軍兩次出兵,與北韓軍民並肩作戰,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也在兩國關係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北韓王朝視明朝此舉為“再造之恩”。三百年間明朝與北韓基本上保持著往來聘使的關係,但從未親自訪問。

    1636年,皇太極逼迫北韓王朝斷絕與明朝的宗藩關係。但北韓王朝此後仍然心向明朝,李氏北韓除對滿清的公文賀表之外,一切內部公文都不用清朝年號,更不要說親自訪問。

    明朝冊封

    明初的交往明初北韓稱高麗,國王為王顓。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即位,朱元璋即遣使持書前往高麗諭告。次年,高麗國王顓也遣使上表慶賀明朝開國,並請封號。朱元璋應其之請,於洪武三年遣使持金印文誥,封王顓為高麗國王,從而確立了兩國的宗藩關係。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六日,高麗大將李成桂廢高麗恭讓王,在松京壽昌宮即位,其時五十八歲。李成桂以“權知高麗國事”的頭銜嚮明朝上表,稱高麗王昏聵,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明太祖朱元璋不予批准。

    不久,李成桂擬定兩個國號——“北韓”和“和寧”請朱元璋決定,朱元璋選了北韓二字,但是又因為李成桂“頑囂狡詐”而不正式冊封賜印。於是李成桂的頭銜改成了“權知北韓國事”。

    李成桂即位後,次子李芳遠被封為靖安大君。經過兩次王子之亂,在建文二年(1400年)被封為世子,十一月十三日受其大兄禪讓於松京壽昌宮。

    此時,明朝發生了一場極大的變局。太孫朱允炆即位,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明惠帝用人不當,漸處下風,被迫對北韓更多地採取懷柔政策。為了在內戰中拉攏北韓站在朝廷一方,便敕諭禮部,“北韓本禮文之國,辭位傳襲之事,……若果無虧天理,悖人倫的事,任他國中自主張”。於是賜李芳遠國王誥命,及親王爵的九章冕服。這樣,李成桂和李芳果多次求而不得的明朝冊封,終於被李芳遠得到了。他的頭銜也從其父兄的“權知北韓國事”變成了北韓國王。

    明成祖“靖難”成功登基之後,李芳遠又再次上賀表,請冠冕服飾,於是再次得到了明朝所賜的金印、誥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墜、經籍彩幣表裡……封北韓國王。

    此後,歷任北韓統治者均循例受封為北韓國王。只能自稱孤,寡人,不能自稱朕;只能被大臣稱大王、殿下,不能稱皇上、陛下,否則即為僭越。

    北韓王朝時期(公元1392-1910),北韓國王的官服是紅底金色圖案的蟒袍,北韓王后則飾以鳳。公主、翁主和嬪妃則飾以花型圖案。赤翟衣是明朝皇帝明惠宗朱允炆下賜給北韓國王的,是特許的親王級別的服飾。天青色翟衣作為中國皇后的等級,北韓王妃不能僭越。

    抗倭戰爭

    萬曆二十年(1592)初,豐臣秀吉正式釋出命令,出征北韓。侵朝日軍共計十八萬餘人,舟師數百艘,分為九軍,四月十二日在北韓釜山登陸,分兵北犯。日軍迅速佔領王京(漢城),進而攻佔平壤。在三個月時間裡,日軍幾乎佔領了北韓全國。北韓國王李昖逃到義州(今遼寧義縣),遣使嚮明朝告急,請求出兵援助。

    明朝得報,遂派副總兵祖承訓、遼東遊擊史儒率軍三千餘去北韓作戰,結果明軍全軍覆沒,史儒戰死,祖承訓隻身逃回。敗報傳來,明朝大為震動。神宗即命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為經略,以提督陝西總兵李如松為東征提督,部署軍事,前往支援。次年一月,抵達平壤城外。平壤東南臨江,西枕山陡立,迤北牡丹臺高聳,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日軍築設炮臺。李如松指揮攻城,城上日軍炮矢如雨。李如松坐騎被擊斃,仍換馬再戰。部將吳惟忠被鉛丸擊中,也仍奮呼督戰。經過激烈戰鬥,明軍大敗日軍,史稱“平壤大捷”。收復平壤後,明軍與朝軍乘勝追擊,相繼收復了開城、漢城等地。日軍連戰皆敗,傷亡慘重,退到釜山一帶。

    於是漢江以南千有餘裡的北韓故土都被收復。然而在援朝抗倭戰爭即將取得完全勝利之際,明朝兵部尚書石星卻力主與日和議罷兵,豐臣秀吉以和議為緩兵之計,不僅留駐釜山的日軍始終未撤,而且暗中加緊準備,企圖捲土重來。萬曆二十五年(1597)二月,豐臣秀吉又調集十四萬大軍,再次侵入北韓。

    明朝以兵部尚書邢玠為總督,僉都御史楊鎬為經略,麻貴為提督,再次赴朝抗倭。在北韓軍隊的密切配合下,連敗日軍。次年七月豐臣秀吉死去,日軍人心動搖。明軍乘勢加緊發動進攻。日軍企圖從海上逃走,副總兵鄧子龍和北韓統制使李舜臣,統率水軍邀擊於釜山南海,大敗日軍。鄧子龍年逾七十,意氣風發,直前奮擊,日軍死傷無算。北韓李舜臣也曾在日軍第一次侵朝時,多次打敗日軍。在這次海戰中,鄧子龍和李舜臣都壯烈犧牲。這次海戰,取得了抗倭戰爭的最後勝利。

    萬曆年間的援朝御倭戰爭的勝利,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擴張的氣焰,維護了北韓的獨立和明朝邊境的安全。也為兩國抒寫偉大的友誼。

    清朝與北韓關係

    天啟七年(1627,後金天聰元年)二月,皇太極不宣而戰,派遣阿敏等人統率三萬多八旗兵進入北韓,連陷義州、定州等地。北韓國王李倧逃往江華島,派使者前往阿敏駐地求和。北韓政府在後金強大的軍事壓力下,被迫簽訂“江都和約”,這個和約基本上割斷了北韓和明朝的聯絡。  崇禎九年(1636,清崇德元年)十二月,皇太極以北韓“助明害我”為藉口,第二次對朝用兵。皇太極率十萬大軍渡過鴨綠江,直指北韓京城。次年一月,後金兵圍攻京城,北韓國王李倧退守南漢山城,後金兵又將該城包圍,迫使北韓國王投降,簽訂城下之盟。北韓斷絕和明朝的一切來往,向清稱臣納貢,變為清控制下的藩屬。

    北韓獨立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

    1895年4月1日,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議和條款,要求中方在三到四日內答覆,主要包括:

    確認北韓獨立;中國向日本賠償軍費庫平銀三萬萬兩;中國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遼東半島給日本;中國向日本開放北京、沙市、重慶、蘇州、杭州、湘潭和梧州七處通商口岸;長江、西江、吳淞江及運河等內河航行權範圍;日本駐軍地點及所需軍費。

    1897年,北韓高宗在德壽宮登基,成為日本的傀儡,並宣佈成立大韓帝國,稱大韓皇帝,改年號為"光武",改王世子為皇太子,追封閔妃為明成皇后,終止了和中國的藩屬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的手機廠商為什麼一開始就不賣降價的價格,反正也能獲得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