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imon叔的商業觀察
-
2 # 湯圓回鍋
產品硬體成本是隨著時間推移和產銷量增加降低的,其供應鏈的價格並不是恆定的。舉個栗子:intel的處理器剛上市的採購價格是200美金,到了半年以後可能就會降到150美金。只要市場存在競爭和新老迭代,硬體的價格就會不斷的降低,整機產品價格自然也會逐步下調來保持其競爭力!整合廠商的定價是隨著市場和供應鏈得價格逐漸下調的!
-
3 # 亓紀的想法
說點自己知道的:成本和元器件的價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便宜。比如驍龍865,比如LPDDR5等等,並且開模,研發等成本的分擔也會越來越低。成本和市場決定了前期不會買低價。
-
4 # 交通安全記心間
僅從經濟利益的角度看,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以時令水果為例,荔枝剛上市的時候供不應求,商人為了多賺錢價格可以去到幾十塊一斤。等到扎堆上市時供過於求,商人只能走量薄利多銷,於是價格掉到了幾塊錢一斤。
-
5 # 黑暗科技世界
手機廠商一開始按照現在降價的價格開賣,不是更好嗎,為什麼比釋出的時候價格差距那麼大,反正降價的價格還有利潤空間,如果一開始就賣這個價格應該會更火爆啊,為什麼不這麼做?
這個問題嘛看起來似乎是這麼回事,但是也得反過來看看啊。
手機新品上市如果按照現在降價後價格銷售,那麼期間相差的差距就不是一星半點,比如魅族16s上市是3199元,現在價格是2349元(來源拼多多),兩者相差了850元,如果按照降價前百萬臺的銷量計算,損失的金額達到了850000000元,多少個0我是數不清了,不過看起來很是嚇人,就算銷量縮小10倍,減掉一個0依舊是千萬級別的損失。
為何不能這樣做,除了前期的金錢損失外,還會打亂定價規則,一個品牌會有高中低三個檔次,價格也是從上往下分級別的,高階機降價幅度大,低端機降價幅度小,如果按照降價後的價格來定,那麼很容易攪合再一次,沒有一個層次分明的感覺,也分辨不錯高低配,因此不合適。
再者一款手機的上市,前期需要投入巨大的研發費用,這些錢都是投資,沒有比較高的利潤是很難收回來的,加上配件價格也是慢慢下降的,因此釋出的時候必須價格高一點,結合使用者預期把利潤最大化才能賺錢。
簡單一點做個對比,賣手機好比賣豬肉,一般早上能夠買到成色不錯的豬肉,而這個時候由於豬肉新鮮老闆肯定不會跟你降價,不過到了中午或者下午的時候,還沒賣完的豬肉就要降價趕緊賣掉,不然早上賺的錢夠本了並且還有一定的收益,而下午剩下的豬肉要是賣不出就砸手裡了,如果一大早就按照下午的價格出售,老闆會虧得褲子都沒得穿了,白忙活一天還賺不到錢。
-
6 # PM宋先生
這個問題充分說明了:站的角度不同,看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角度就不同。
站在消費者的立場而言,當然是希望手機價Grand SantaFe低越好,所以才會說:反正你們都會降價,為什麼不直接把價格降一點給我們呢?;站在場上的立場而言,當然是希望手機價Grand SantaFe高越好,大家都想衝進高階市場,價格賣得越貴當然賺的錢就越多了。
供應鏈為導向的定價策略但是,目前的手機市場既不是消費者為導向,也不是手機廠商為導向,而是供應鏈為導向的定價。都知道老羅那句話:大家都是方案整合商,裝什麼孫子呢?這句話可以描述絕大多數手機廠商,一臺手機的定價其實是嚴重依賴於供應鏈上游供貨價格的。比如說小米近兩年釋出的旗艦手機,起售價都在2799這種價格,雷軍還苦兮兮的說這個價格真的是不賺錢的,小米以後很難再把旗艦機的價格賣到3000元以下了,很多人就說了:“誒!你小米當年可以賣1999元價格的哈,為啥現在漲了這麼多!”沒辦法啊,供應鏈漲價,小米不得不漲啊,即便不賺錢,為了抹平成本也得跟著漲價,難道要小米做慈善賣一臺虧一臺麼?
手機的定價是供應鏈決定的,那麼不同的供應鏈市場就導致了手機價格的差異,也就導致了低中高手機的分層。高階手機就是好用這不是廢話嘛,都叫高階手機了,硬體都給的是供應鏈裡面最好的,但是你要想把高階手機賣到千元機價格,可能嗎?當然不可能了。所以每一臺手機在立案之初,就已經大概確定好了銷售區間,比如說定價就是在1500-2000元之間的千元機,然後就要開始計算硬體成本,按照一個最高高價儘量去配最好的硬體,後者犧牲部分滿足部分,比如說螢幕用中國產屏,但是相機部分可以花大價格定製。
主觀成本與客觀市場那麼既然已經知道,手機是先確定好價格,再去儘量配置最好的硬體,實現最高的價效比。所以實際上目前對於手機品牌方而言,除了三星、蘋果、華為的旗艦手機是真正賺錢的,其它中低端手機都是處在收回研發成本維持公司運轉的情況。
手機硬體的成本會跳水,任何產品隨著量產規模增加,邊際成本就會減小,晶片螢幕是這樣,手機組裝也是這樣,這是摩爾定律決定的。供需關係也控制著價格的走向,物以稀為貴,這個道理在商業社會一直都存在,手機這種產品本來就是早買早享受的東西,蘋果即便把iPhone的首發價格壓到3000元,前一個月還是會被黃牛炒上來,你信不信?
真的不是手機廠商的問題,手機發布之前就已經定好了價格區間,硬體成本被頂死短時間又降不下來,還要考慮收回研發成本和維持公司正常運營的問題,最後還有市場供需自發對價格的調節。種種的原因,導致手機的價格不是說降就能夠降下來的,在如今的商業社會中,也不是一味搞低價傾銷就可以成功的。
-
7 # 嘟嘟聊數碼
現在的手機儘管降價很快,但是手機的價格對手機廠商的利潤影響非常明顯,誰都想在新品上市時賣一個儘可能高的價格來獲取更多的利潤,何況手機新品往往擁有更多的新技術,更強的效能,完全具備賣高價獲取高利潤的能力,第一批購買者往往又是不差錢的忠實粉絲,為什麼不賺這個錢呢?
從成本來說,由於新手機在研發過程中花費了大量資金,賣的越多成本回收的越快,而在手機市場競爭這麼激烈的今天,一部手機的銷量高潮基本就是集中在上市一到兩個月的時間,如果這段時間廠商抓不住,把價格還定的很低的話,那基本算是賠本賺吆喝了。
拿小米9舉個例子,2999元的上市價格用了幾個月的時間跌到了2599元,但是你別以為小米的利潤也在隨著價格一同下跌,因為一部手機新品在初期的零部件成本是比較高的,比如驍龍855在小米9上首發,價格肯定比現在的要貴不少,而且生產線還不夠成熟,初期的良品率也會比較低,這都會帶來額外的成本。
但是隨著小米9的產能增大,零部件成本也都在降低,再加上其它手機廠商的競爭,小米完全有資本對手機進行降價了,而且降價後的利潤還真不一定比一開始少多少,但是如果一開始小米9就定價到了2599元,那恐怕真的沒什麼賺頭了,如果僅僅為了銷量的話,未來的手機和技術研發又能如何保證呢?
手機廠商一開始按照現在降價的價格開賣,不是更好嗎,為什麼比釋出的時候價格差距那麼大,反正降價的價格還有利潤空間,如果一開始就賣這個價格應該會更火爆啊,為什麼不這麼做
回覆列表
造成這個現象的核心原因是手機行業的摩爾定律,以及消費者對價值感知的錨定心理導致的。
第一,手機行業的摩爾定律是指手機的主要部件(CPU,記憶體,螢幕等)每三個月到半年效能都會升級一次,而價格會下降。所以在手機剛釋出的時候,成本是高企的,所以價格會高。等過了半年到一年,成本是會大幅下降的,所以降價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第二,從消費者心理錨定來說,原價比較高,然後打折銷售,這樣消費者的獲得感會更多。這一點在淘寶上買服裝最明顯,永遠有一個並不存在的高企的原價,然後有一個三折起促銷價。但女人們就是吃這一套。
以上兩點可以解釋大部分手機定價的現象。不過,定價上還有反向操作比較成功的,典型就是豐田阿爾法和雷克薩斯的定價。把原價定得比較低,讓大家再加價買,一直保持關注度,省下了營銷費用,還容易安排採購和生產計劃。
小米就是學習了雷克薩斯的定價方法,再加上深諳摩爾定律。所以小米手機被稱作發明了手機行業的期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