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玫瑰家途
-
2 # 嶺外榕邊客
這是人生的修行,可以理解為如同一種信仰,一種自我道德的構架,當然會越讀越喜歡,讀來琅琅上口不過,甚至可以說生津止渴,當然因人而異吧。皇漢自古以來以華夏自稱,自然是詩書鼎盛,文武傳世,代代相傳,不然何來百家爭鳴,文化傳承,薪火不滅?亦可謂基因傳承尚不足言,華夏文化傳承可謂紮根於骨!
-
3 # 宸175863
四書五經是儒家的經典。只所以稱為經典是因為不論何時何地都不過時,不論管理者還是老百姓都能受益,從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營養。儒家思想是入世的學問,是實踐學問,不是理論。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他不是多麼高深的學問,而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為人處世、管理自我,治理天下的要求,其終極目標是實現和諧社會。今天我們只所以覺得高深是因為我們丟失了好多傳統,主要是文言文,即書面語,什麼都是口語即白話文。這也是急功近利的一種表現!試想一下,口語隨著時間的變化很快再過二百年,現在的口語誰還能理解清楚?另一個難理解的原因是中國的思想是要靠“悟”,而不是理論推導,沒有一定的社會閱歷,達不到一定程度的高度是悟不到的。這個悟是獲得知識的法門,靠現在的“學”是學不來的。這也是今天的主題,經典越讀越有味的原因所在!在誦讀中不斷悟出學問,獲得知識。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的開頭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個人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認識。這就是經典的魅力所在!我記得我剛開始覺得朱子的集註是錯的,因為把時解釋成時時,經常,習解釋成了複習、溫習。隨著社會閱歷的變化,經常重讀時又有了新的理解,原來不懂的在誦讀時忽然明白了,你說這不很悅嗎?所以朱子的集註不能說是錯的,那隻不過是自己還沒有達到一定程度而已!後來又認識到第一個樂是成長學習階段,第二個樂是有一定成就可以和同行探討共同提高的階段,第三句是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別人不理解不認可的態度階段。不同的行業的人有不同的解讀,個人、團隊、主管也是一種理解!真是越讀越有味啊!
-
4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論語》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不是越學越喜悅的意思。
以往對《論語》首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解釋與其原文的本意相反,是“剃頭洗臀部,大錯一脊背"
對以往《論語》開宗明義的第一篇第一章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錯誤解釋:“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提出質疑,這是中國文化覺醒、文化復興的一個表現,意義非常重大!以往對《論語》“的錯誤解釋不是小錯誤,而是“剃頭洗臀部,大錯一脊背"。把“說”的反意詞“悅”解釋為同意詞,這是文化人的幹古奇恥!
《論語》開宗明義的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正確解釋是:
學習用主導意見指導人選擇時,而要練習成一個明白的習慣,只能提出一個明確的指導意見,不能像說白話一樣,說亦左亦右,模稜兩可的話,讓人接受!
例如:講指導意見、答問題、報價格等,只能講一個意見、答案、準價,不能講模稜兩可的意見、答案,報三五元的兩可價。但人們不同意,可以商量。
這也是孔子《論語》的本意。以往把《論語》開宗明義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解釋為反意,而且反其道而行之,講亦說亦悅的話,其它解釋能正確嗎?大多是“剃頭洗臀部,大錯一脊背"。
理由:
一、《論語》的“語"不是人與人交流“說話”,可以說模稜兩可的話,而是像太陽一樣指導人,只可以“曰"一個明白準確的意見。
二、“而”字不是現代漢語中連詞那麼簡單的意思,而是用主導意見指導人選擇的意思。
三、“說”與“悅”是反意詞。喜悅的心情是無法用語言表達言說的,是不可以與人“兌"換的。例如新婚的喜悅,能具體給人說明嗎?可以與人兌換體驗嗎!
四、以往對《論語》這第一句話的解釋,明顯違揹人們正常的心理反應,也不符合孔子《論語》原文的本意。
所以說,以往對《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解釋與其原文的本意相反,是“剃頭洗臀部,大錯一脊背",大錯特錯。
原始龍型造字規則詳見拙著《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含《道德經》譯文) 、《破譯<論語>背後的龍學密碼》中的“說明”。
-
5 # 愛讀名著的小星老師
我先解釋這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如果把它理解為,學習後經常溫習,難道不是快樂的事嗎,就會導致後面讀“四書五經”等帶來的枯燥問題。
但凡有一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在學校裡,不但學習不快樂,如果加上溫習,簡直就讓人痛苦。
到社會,進公司,入單位,各種學習和培訓應接不暇,別說溫習了,連學習都是能躲就躲,哪裡還談得上快樂?
所以用應試教育的思維來解釋孔子和《論語》,無非兩種結果,一是覺得它遙不可及、不靠譜、枯燥、說教味道重。第二,大概就是那句一輩子無法入門的警告了。
那麼,要明白這句話的意思,需要明白兩個地方:
第一,學的是什麼?習的又是什麼?舉例說明。《論語》中有句話叫“民無信不立”,就是說一個人得講信用。
如果有人學了這一句,從今天開始起守時不遲到。
那麼他學的就是守信。而每次赴約都提前到,為了守時不惜提前準備、多花錢,這些就是習,就好像哲學家康德為了準時赴約拆房子修橋一樣。
話說回來,我們是為了說清楚問題,才把學和習分開說,其實就守信這件事來說,學就是習,習也是學。
其他如儒家所說仁義禮智信都是這樣一個過程。
第二,快樂的又是什麼呢?這種快樂跟一般的快樂不同,他不是像看場電影,去娛樂一下,吃個火鍋或者聽個笑話後的快樂。後者只能叫開心。
這裡說的快樂,是在追求人生終極意義的路上,經過磨難後有所得的快樂。
這樣的快樂,才是“不亦說乎”。
-
6 # 夏薇496
從我的體會覺得確實是學而習之不亦樂乎。我現在每天早晨讀書先讀論語和詩經,四書五經。然後學文,讀具體的文學藝術教育財經養生等專業書。我現在參加工作幾十年了,沒有人規定我要求我讀這些書,“好之不如樂之”純粹是樂趣的美妙導向。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習是踐行,我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學本身是一種樂趣,那麼當你在踐行的時候“知行合一”就如那句話: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以及如弗洛姆《愛的藝術》所言:給是一種快樂。論語最主要是講做人做事的修養,如何為人處事,所以當朝著君子的這個目標邁進的時候,為人孝弟,仁愛又寬容“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不器”,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能夠讀到這樣的文字隨時隨處學而見習這樣的境界,能不樂而忘憂,不亦樂乎?
南懷瑾《論語別裁》像“真人與假人”這些段落讀起來挺有意思的,我覺得論語是很貼近生活的。請國學名師林棲老師推薦有關人性論方面,不那麼晦澀抽象的書時,林棲老師推薦的《論語》。意料之外但馬上恍然大悟,《論語》是一本最感性的人性論經典。善與惡,仁愛、孝弟都是和我們生活休慼相關的,論語接地氣。
從我的體會我覺得讀四書五經,一定得有好老師名師解讀,如果光讀原文這幾句話沒有解讀,覺得枯燥情理之中。上大學的時候那時比較早,我也沒有接觸到現在這麼多大師級的解讀,對吾日三省吾身這句話我就理解錯了,我理解踐行成這樣,每做一件事要反思三遍,弄得性格過於內向,時時刻刻的在想這件事我做的對嗎?其實這麼想多了,實際上是沒有答案的,特別容易遇到事情明明自己是對的,“吾日三省吾身”後覺得是自己錯了,一知半解,那時候經常頭疼厲害,心情也因此鬧得有點鬱悶。聽著不讀書不思考的,快快樂樂的。我也覺得納悶為什麼讀書的反倒不快樂了?但我還是覺得讀書是好事,寧願頭疼鬱悶“寧願心碎也要心中有愛”仍然看好和堅持讀書,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後來看到名家解讀《論語》“一日三省吾身”是這樣的: 做學問很簡單,每日用三件事考察自己“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豁然開朗。對了,今天我寫時現在才發現,大學的時候,其實我只是讀的那一句“吾日三省吾身”,就和那個情形性質是一樣的“父母在,不遠遊”後面還有一句沒讀到“遊必有方”感謝回答問題機會!使我自己長進
歸納一下,學而時習之,確實不亦樂乎?!如果沒有名師好老師的解讀,可能會不亦傷腦筋頭疼乎?名師好老師解讀學四書五經,學而忘憂,樂在其中,不知老之將至!讀書還可以使人更加善良,四書五經又可謂書中經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四書五經”、“三字經”等古籍中有大量的枯燥的哲學和道德說教,真能學出樂趣和快樂嗎?你怎麼看?
回覆列表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話,不是
高興那麼簡單。
俗話講,開始就是結束,論語的精
髄,就在這第一句中,學習論語,
此句為核心中核心,必須精確把
握,否則差之亳釐,謬以千里,下
面逐字解讀之。
一.學
學的甲骨文,由左右雙爪,六爻或
六乂幾個字元構成。
左右雙爪的意思很明確,即是正反
兩面全面掌握。
六爻則是易的概念,指萬事萬物的
各個階段的發展規律和成果,六爻
構成一個事物的完整發展過程。
乂,陰陽交暢,萬物協和,庶類獲
乂。
學的意義,乃是透過與事物的充分
交流,瞭解事物各個階段的發展規
律和特性,從而全面掌握事物的整
體規律。
易曰: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
時乘六龍以御天。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儒家的學問,和易是相通的,學,
對應於乾卦。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在儒家而言,君子自強不息的表
現,就是學。
學如天行健,君子學而不息。
《論語》以學而開篇,儒家思想的
核心之核心,在學。
二.而
而表示萬事萬物累積到一定程度後
的發展,是個量變的過程。
三.時
時的甲骨文,畫成之日。
時是神識的記憶順序,萬物規律變
化的自然順序。
然而縱觀整個變化,都是迴圈往
復,呈圓滿之象,孰前?敦後?哪個
是起點?哪個是終點?
實際上,都可以是起點,亦都可以
是終點。
只能講,時是變化的過程,是規律展開的一個引數,空間亦如此,時空是變化的一體兩面。
學的目的,是掌握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而規律與時空密切關聯,不
同的時空階段,展現的規律是不同
的,因而學的知識,必須瞭解知識的邊界條件,如何瞭解?
從實踐運用中瞭解,這便是習。
四.習
習這個字,很有點意思,甲骨文畫
成羽日。
萬物分陰陽,對稱而平衡,對稱性是物質世界的最高法則。
一個變化,必然同時引起對稱的變
化,在量子世界,叫量子糾纏。
對變化的感應,叫羽。
風動而羽拂,自然相應故。
羽,就是這個自然相應。
自然相應寫入神識,則是習。
習意謂著對自然變化的總體記憶。
是規律的藍圖化,物質化,所謂
虛空藏種。
所以,不要把習輕輕帶過了,習有
極高的要求:
1.反應要靈敏
2.反應要正確
3.反應要入神,永不忘記。
習在現代的語境中,勉強可稱之為
下意識,潛意識反應。
庖丁解牛中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可能更符合習的境界。
五.之
之的甲骨文,畫成止一,即融匯貫
通合為一體。
與萬物交流,觀察其變化,總結出
規律,然後根據實際情況,運用其
規律,得出規律的邊界條件,再運
用於萬事萬物,達到應付敏捷自如
,應對正確無誤,入神的程度。
這叫學而時習之。
六.不
不,表示否定。為什麼表否定,這
裡不展開了。
七.亦
亦的甲骨文,畫成八大。
表示大的分身,發展,有也的意思
,即等身。
大,是個整體,其實不可分,硬要
去分,則是盲人摸象,看到的是局
部,區域性之於整體,即是對大的否
定。
不亦,就是否定之否定,即肯定。
八.說
說這個字,傳統的解釋,通悅,高
興的意思。
不能講,說通悅,高興是錯的,說
一定高興,只不過把說的內涵大大
淡化了。
說,寫成言兌,其準確的含義,要
去看《易經.兌卦》。
易曰:
兌,亨,利貞。
彖曰:
兌,說也。
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
象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易經》中講,兌即是說,兌為澤
,說即是澤。
那什麼是澤?
澤,由水睪構成。
幸,甲骨文表達得很清楚,陰陽居中而平衡,是一種難得的機遇。
而睪,則是網羅平衡的機遇並小心盡力維持之,故睪有伺察之意。
澤,即是水中的自平衡系統,水利萬物而不爭,是萬物共生最好的媒介。
故澤者,潤生萬物,謂之恩澤。
保持本身固有的獨特性,與萬物和諧交流,完整平衡地發展,是兌的內含。
說,兌也,澤也,是一種自平衡的生態系統,在此係統中,萬物既保
持其獨立完整,又能互通有無,和諧交流,共生共榮,就好象日月在天上執行,萬物因之相生,其喜也融融。
說,其實就是華人的世界觀,和
諧共生,世界大同。
大同當然高興,只是為什麼高興,
不知其所以然。
九.乎
氣化神,為乎,這裡不展開講了。
十.總結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孔夫子講,君子與萬物交流,掌握其變化規律,然後運用規律,不斷與變化相應,提高應對的能力,將其化為神識,繼而否定之否定,不斷粹煉,最終做到人天合一,形成自身獨立平衡體系,達到與萬物和諧交通,共生共榮的境界,該多麼喜悅啊!
簡而言之,就是透過學習,有了偉
大的思想,正確的世界觀,天人合
一,與萬物和諧共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