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刀十豆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看清朝嬪妃的服飾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燻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

    看看這些服飾,想想嬪妃們每天必須衣著得體,點綴的金銀首飾太多,身上帶著丁零當啷的東西,自己行走是十分不便,不得不讓人攙扶著走。

    其次,儘管清朝多次下令嚴禁纏足,但是受漢文化影響越來越深,滿族婦女纏足也成為時尚。八旗女子發明了一種不同於漢族三寸金蓮的纏足方式,把腳纏得“既瘦窄又平直,瘦削有如利刃,故名刀條兒,光緒中葉最盛行時,八旗女子幾乎無人不纏“刀條兒”。旗人婦女的馬蹄底鞋,也與漢族婦女纏足有異曲同工之妙,旗下婦女穿上這種古式的高跟鞋,既有漢族傳統文化習俗的浸染影響,也有追蹤社會時尚的心理原因。

    嬪妃們穿戴複雜,又纏足穿馬蹄底鞋,體態是雍容華貴了,身材之美也盡展,但是確實不方便走路。這時得有人攙扶行走,有時左右兩側各一個丫鬟攙扶,身後還有一名丫鬟負責衣服,看著確實挺尊貴。

    再次,嬪妃受孕後,肚子越來越大,穿得又複雜,還是小腳,在這樣的情況下更需要丫鬟攙扶著慢慢行走了。生在皇室,禮儀之重是不可想像的,作為嬪妃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儀表言行,如有不慎則會犯大不敬之罪,輕則被宗人府訓斥,重則被貶到冷宮之中。

    現在看嬪妃為什麼走路讓人攙扶著,簡單來說:其一、彰顯身份尊貴;其二、小腳不方便行走;其三、受孕後防止跌倒。嬪妃不管有沒有受孕,平時走路都是有丫鬟攙扶,畢竟她們穿金帶銀,衣服拖得長長的,沒有人攙扶著不好行走,一旦摔倒了,更有失皇家禮儀。

  • 2 # 有觀點讀歷史

    由於裹腳的惡俗,女子的腳從小就受到了摧殘,走路不方便

    裹腳也稱為纏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陋習,但是這種陋習卻在封建社會中延續了很久,裹腳就是指用布將女子的雙腳緊緊地纏住,使之畸形變小,在那個時代,女子一般從四、五歲便開始纏足,一直到成年的時候,才不用纏足,但是這之中也有著終身纏足的女子。

    這纏足的陋習是來源於古代審美觀念上,當時的時候,人們認為女性美就是要體現出陰柔、嬌小的一面,而小是女子的特性,像櫻桃小嘴、小蠻腰,這些都是形容女子美麗的。女子纏足可以改變女子的風采和步態,並且可以產生一種拘謹纖柔的步態,使得整個身軀有一種弱不禁風的樣子,這種模樣給人一種楚楚可憐的樣子,這種形態正好滿足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古代以男子為尊,男子本就是壯碩的、有力的,對於這種弱不禁風的女子自然會有好感,所以這便使得纏足的風俗越來越流行,並且經久不衰。

    纏足雖然滿足了男人們的審美,但是這殘害了廣大女性,嚴重殘害了婦女的權利。纏足時期女子以沒腳蟹自比,腳小十分難行,走路的時候必須要扶著牆,杵著杆子,而有條件的小姐夫人便會有著婢女下人攙扶著,出門一會兒便氣喘吁吁,纏足妨礙了女子的一舉一動。富家女子雖然不需要親自操勞家務,但是因為纏足之痛,富家女子便不願走動,終於坐著、躺著,而長此以往這便導致了氣血不和,身體虧虛,之後身體更加虛弱;而貧苦家的女子和一般的平民女子纏足之後,還需要做家務,幹農活,苦不堪言,這也摧殘了她們的身體和心理。

    古代嫁給皇帝的女子,一般都是有身份的大家閨秀,她們從小受到纏足的損害,身心俱疲,一般走路的時候都是需要下人攙扶,所以後宮中的妃子由宮女和太監攙扶是很常見的事情。

    除了纏足之外,繁複的裝飾和鞋子也是原因之一

    古代後宮中的嬪妃,哪一個不是傾國傾城,美若天仙的,而身為皇帝的女人,沒有人是不想得到皇帝寵愛的,而這爭寵必須要點排面,這妝容、頭飾、服飾每一樣都得是新鮮的、是新樣式的,只有這樣才能夠吸引皇帝,才能獲得皇帝的寵愛,但是美麗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這就是這些頭飾、服侍是很重的,而且不能夠亂動,不然妝發會亂,亂了就不美了,所以這個時候,必須要人來攙扶。

    到了清朝的時候,對妃子的約束就更加多了,當時妃子們穿的鞋子基本是花盆底的鞋子,這種鞋子是滿族特有的繡花鞋,這種鞋子以木製成,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木底一般高為五釐米到十釐米之間,也有十釐米以上的,最高可達二十五釐米,穿上這麼高的鞋子,人走起路來是很容易摔跤的,所以為了能夠平穩的走路,後宮嬪妃需要下人來攙扶。

    有人攙扶會顯得自己身份高,有排面

    在古代後宮之中,等級制度也是十分明顯的,在後宮之中,就比如皇后,皇后的俸祿是最高的,宮中所擁有的宮人也是最多的,所以一般位分低的妃子是隻有一兩個侍從的,而這後宮中的妃子就是喜歡爭風吃醋,身邊的下人多自然顯得自己有面子,並且從另外一個角度就是,妃子在得到寵幸之後,更加會讓下人攙扶自己,表示自己受寵了,被皇帝寵幸一晚上之後,走路也不能正常走了,非要讓人攙扶才能夠正常走路。

    為何有些后妃是由太監攙扶的,按照常理說,后妃身為皇帝的妃子,有男子靠近都是對皇帝的一種打臉,而為何嬪妃還能由太監攙扶呢?這就要說到太監本身了,太監都知道是什麼人,太監指的是古代宦官中的高階官員,太監是被閹割了的男子,失去了效能力的男子,即便是待在嬪妃身邊,也不能夠做什麼,所以皇帝是放心的,而且這太監也只是在白天攙扶、服侍嬪妃一下,到了晚上他們是不能夠出現在嬪妃的宮中的。

  • 3 # 閒情逸致66

    清朝妃子走路時,要宮女扶著胳膊,一是走路穩,二是妃子胳膊累了。其實只是需要而已,也沒有什麼說法。

    妃子裹腳走路容易摔跤,處於禮貌需要宮女扶著胳膊走路顯得妃子受尊重,也是為了安全不摔倒。這樣妃子走路就穩重了,自己也有高貴典雅的形象了。要說說法也是妃子擁有左臂右膀,宮女伺候安然無恙,妃子也是宮中有福之人,一人走路,兩人胳膊攙扶,妃子不是一般人,走路不能摔倒,所以妃子走路宮女攙扶。同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為了把妃子保護,不讓壞人和男人靠近,是為了保護妃子的人身安全,也是妃子走路宮女扶著胳膊的原因。

    二是妃子走路宮女扶著胳膊,是因為妃子胳膊累了,妃子不是在宮中啥也不幹光享福,白天有事做,晚上要快樂,哪一樣的動作都離不開胳膊,為了生活為了快樂,累的總是胳膊,胳膊累了就難受了,所以妃子走路,宮女扶著,即使坐著或躺著,也是宮女給妃子按摩胳膊,就是因為妃子胳膊累。這是說法不多,都是宮女伺候妃子的日常生活,妃子胳膊累了,宮女也就扶著胳膊走路了,這沒有什麼說法,宮女都是伺候妃子衣食住行的生活。

  • 4 # 三觀粉碎機

    大家在看清宮劇的時候,一定會被清朝妃子們腳上那個奇形怪狀的鞋子所吸引吧,它的名字叫做“旗鞋”,俗稱“清代花盆底鞋”,也正是由於清朝貴婦都需要穿旗鞋,可平時走路又非常不穩,特別是在鵝卵石路上,導致了走路需要別人攙扶的事。

    不過這件事呢,也沒這麼簡單,是由多種因素結合起來才最終導致旗鞋的產生,然後才需要宮女“扶著胳膊”走這樣子的。

    關於花盆底鞋,她是以木為底,高5-15釐米,上細下寬、前平後圓的“高跟鞋”,在清朝,只要在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女性就得穿著玩意。而關於為何要穿這種“高跟鞋”,大家都知道清代女性的服飾以旗袍為主,然而旗袍極挑身材,沒有一個高挑的身材穿旗袍簡直慘不忍睹,所以清代的貴族就藉助厚厚的鞋底來增加自己的下身比例。

    但問題就這麼來了,下面是高跟鞋,妃子們更要梳“旗頭”,也就是我們在電視劇中見到清朝妃子那個非常複雜的“冠”,簡直就是“名副其實”的頭重腳輕,再加上長旗袍會蓋住腳,讓人一下摸不清前面的路,非常容易拐腳。

    反正有錢人,這一身行頭都搞了,自然不差錢再找個人來攙扶自己咯。這就好比人家買豪宅了,總部至於缺幾個保姆。

  • 5 # 藍色博物館

    需要宮女攙扶走路的第一因素首先是封建社會的糟粕,裹小腳,人直立行走後腳的負擔就已經加大了,糟粕的裹小腳更是削弱了腳的行走能力。

    再有就是清朝皇宮女子們穿的鞋子,皇宮裡的女子穿的都是花盆底的鞋子,一般都在十幾釐米高左右,這也就讓本來腳就小不便行走的女子走起路來更加不方便了。

    走路不便還是小事,若是在皇宮大內摔了跤,栽了跟頭那可是失儀關乎到顏面問題的,能夠成為皇帝的女人那個不是名門望族,書香門第,自幼學習女德禮儀的大家閨秀,顏面和名節那可是比生命還重要的。

    讓人攙扶同時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排場越大越能體現身份的高貴,即能體現皇家顏面,也同時給孃家爭了光。

  • 6 # 和珅不貪財

    在近些年來,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清宮劇,但是不知道各位是否注意到這樣的一個細節,那就是嬪妃在走路的時候,都要將手搭在太監的胳膊上,要知道這些妃子大多年紀輕輕,又沒有什麼毛病,為何要這樣做呢?

    皇帝在走路的時候,扶著太監很正常,因為這是有講究的,以來顯示出皇帝的穩重,也能展示出皇威,另外清朝屬於滿人,他們擅長騎射,在年紀大了的 時候,身體難免出現不適,這個時候就需要身邊的人進行攙扶。那麼後宮的女人為何也要這樣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妃子們基本上穿著的都是旗袍,很大程度上連鞋子都遮擋住了,因此在走路的時候就極為不便,說不定不小心還會栽跟頭,所以需要太監的攙扶,另外就是為了顯示出尊貴,因為他們的頭上也是戴著很多的頭飾,這些都是真金白銀,於是就造成了頭重腳輕的現象,不小心這些頭飾有可能會掉下來,為了安全,他們也需要太監的攙扶。

    有關資料記載,末代皇帝溥儀也曾回答過這個問題,因為從小生活在皇宮中,他的答案還是比較有權威的,溥儀曾說,由於那個時候嬪妃的鞋子鞋底都是採用的木頭,十分的堅硬,在走起路來就顯得不是十分的穩妥,因此這才會讓太監扶著自己的胳膊。

    透過這些講述,相信大家又多了一些瞭解。相信再看清宮劇的時候,就不會覺得奇怪了,每一個民族和時代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不能違背,還要遵從執行,只有更好的適應這個時代的生活,才能更好的生活。

  • 7 # 歷史知事

    後宮嬪妃受到寵信後,為什麼要人攙扶著走路呢?

    這個問題有點汙。

    在很多小說中,新婚第二天的女子,常常休息一天才能下地走路。也許是新郎官武功高,也許是洞房花燭夜消耗太大。反正沒人會給出解釋的。

    在清朝的後宮中,情況會有所不同。

    小腳?還是花盆底?

    總所周知,清朝是一個滿族建立的王朝,這個王朝和宋明這樣的漢人朝廷最大的區別是,他們一以貫之得執行了女性相對獨立的政策。放在個人生活選擇上,滿洲女人就不裹小腳。

    漢族男人讓女人們裹腳,主要是為了避免跑路,一旦發生家暴,女人打也打不過,跑也跑不掉,只能乖乖捱打。這些儒家知識分子真夠齷蹉的。而滿洲人不一樣,滿洲人興起於東北,t天寒地凍,人口稀少。小孩當大人用,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牲口用。如果學了漢人貴族那一套裹指令碼事,豈不是自尋死路。

    所以,滿人嬪妃絕不會裹小腳,他們會穿花盆底的高跟鞋,一方面能走出嫋嫋娜娜的身姿勾引皇帝的寵信,一方面還能脫下鞋和人幹仗。

    家暴東北老孃們的那些人,墳頭草都長老高了。

    穿著花盆底自然不能走快,沒人扶著,摔個狗吃屎,夠別人笑話一年半了。

    所以,必須有人扶著。

    武功高?還是消耗大?

    很多網友說,讓皇上寵信了一晚上,傷口撕裂比較大,走路不小心,扯到傷口就悲催了。那時候沒有消炎藥,沒有創口貼,一旦感染,別說受寵幸了,能保住命就不錯了。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科學研究表明,部分處女在行房之後會造成一些器質性損害,如果不注意保養,真的後悔都來不及。

    所以,畫面是這樣的:

    哎呀!皇上太威武了,你們快扶著點我!

    不過,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們認為,皇帝和妃子洞房,每一下消耗的卡路里都超過了40,算下來一夜的消耗,絲毫不亞於10公里拉練。這對於弱不禁風的妃子來說,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不得不說,有道理!

    所以,畫面是這樣的:

    哎呀!人家好累,快扶我坐下歇息一下!

    賤人就是矯情?撒嬌女人最好命?

    《甄嬛傳》中,蔣欣扮演的華妃娘娘給我們留下了一句經典臺詞“賤人就是矯情”。在華妃看來,受到皇上寵幸的狐媚子們,浪蹄子們,都是主動勾引皇上的。吃的鹹魚耐得鹹,幹嘛那麼矯情,其實本質來說就是賤!

    可是,在宮斗的大環境中,如果不夠賤,不夠矯情,就會受欺負,甚至莫名其妙丟了小命。

    所以,所有被皇帝寵幸的女子,都會自動很高調的找十七八個宮女好好扶著——瞧見沒?老孃是皇上的女人,你們誰敢動我?

    矯情是裝給妃子們看的,讓他們知道,咱這玉體金身,那是他們能碰的!

    可是,在皇帝面前,則是“撒嬌女人最好命”。

    在皇帝面前撒個嬌,賣個萌,寵幸值增加100點,細水長流,早日主持六宮才是王道,一次兩次算什麼本事!

    所以,畫面這樣的:

    皇上,你要憐惜臣妾啊!上次都弄疼人家了!

    以上都是戲說,不是嚴肅歷史,聽聽而已,不要當真了!

  • 8 # 小黎日記呀

    在我看來,清朝時期後宮嬪妃為何走路需要丫鬟攙扶著走?原因有兩點:

    其一,清朝女子以瘦弱窈窕為美!一般的官宦人家的女子都是為培養皇宮內後宮嬪妃。而她們本人呢,又是知書達理,性格溫和,同時又是有一種柔弱之美。經過重重篩選之後呢進入後宮,每個嬪妃身邊都有幾個貼身的丫鬟在旁伺候,有時為了在皇上身邊裝的溫文儒雅、楚楚動人,所以走路或者做別的什麼之時都需要自己貼身丫鬟攙扶,這可能也是一種虛榮心吧!

    其二,都知道清代時期都盛行裹小腳!女子的腳從小時候幾歲就開始裹,讓它在也不能長大。還有就是進入後宮穿的鞋子,稱之為"花盆鞋",又稱"旗鞋"。其木底根高一般在5~10釐米左右。有的甚至高達25釐米。由此可見,清朝女子在走路時不得不依靠外界力量,這也就是為什麼說清朝女子在走路時需要宮女在旁攙扶的原因了。

  • 9 # 秉燭讀春秋

    清朝的貴族女子或者皇宮裡的皇后妃子們,往往要讓宮女或者僕人攙扶著胳膊走路。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有如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清朝妃子們喜歡穿“高跟鞋”。

    我所說的高跟鞋和現在的高跟鞋有所不同。現在的高跟鞋的“跟”在鞋後,清代的高跟鞋的“跟”在鞋的中間,準確的說叫清代“花盆底”鞋,也叫“旗鞋”。這種鞋鞋跟高5~10公分,最高的達25公分。估計女人穿這麼高的鞋有種踩高蹺的感覺吧?

    還別說,據說發明“花盆鞋”的起源是清朝先祖在和敵人爭地盤時,為了透過一片沼澤地,士兵們踩著高蹺才走了過去,為了紀念也為了不忘祖先打江山的不易,於是讓女人穿花盆底鞋。

    其實這個說法有點牽強附會。

    我覺的妃子們穿“旗鞋”是為了美觀,穿上旗鞋要邁小碎步,這就避免了女子不雅的大步跨。這和漢朝的裹腳有異曲同工之妙。

    清朝女子是禁止纏足的。風俗和漢人有所區別,但在審美上大體相同,都認為女子柔弱讓人愛憐才美。

    穿“旗鞋”的好處能夠增加女人下身的修長,有增高的效果。旗袍不但遮住了大腳丫片子,而且走起路來如春風擺柳,腳步走不快,為了保持平衡,女子就會加大手臂的擺動頻率,雙手擺動起來煞是好看。大家從清宮電視劇中能看到。

    第二個原因就是清朝妃子們要梳別緻的髮髻。

    清朝妃子們的腦袋上頂著一個大“頭飾”,上面插滿了各色的金銀玉釵,還有金箍之類的東西,據說金箍是來區分妃子的等級的。除了這些還有流蘇、點翠等七七八八的物件,我猜梳個頭沒有個把小時完不成。髮式更是五花八門,比如流雲髻、參雲髻、美人髻等

    現在明白了吧?下面穿著“高跟鞋”,走路不穩,上面戴著頭飾,搖搖欲墜。於是形成了“頭重腳輕”的感覺,這就是為什麼妃子必須要讓宮女扶著走路的原因。

    第三個原因是妃子們讓人扶著走路顯得有身份。

    我倒覺得讓人扶著走路有派是主要原因。難道這些妃子真的不會走路嗎?其實是有權有勢養成的壞毛病。清朝妃子穿“旗鞋”並非我們漢人想象的踩高蹺那麼難,對於從小穿慣旗鞋的女人來說簡直小菜一碟。我倒認為她們穿平底鞋會摔跟頭,這和我們穿“花盆鞋”一樣的道理。

    所謂“習慣成自然”。我在登泰山時,曾看到一個70歲的小腳老太太,走起山路來比我這個小夥子都利索,這是真事。我也沒看到有人扶著老太太上山。老太太雖然沒穿著“花盆底”鞋,但小腳金蓮和穿著“花盆底”鞋沒啥區別。

    也許是環境改變一個人,當外部環境不具備時,妃子們穿著“花盆底”沒有人扶著照樣能行走。

    慈禧在八國聯軍進北京時,“西狩”(逃跑)沒有人扶著不照樣跑的快嗎?慈禧知道跑慢就被洋人砍了。沒有山珍海味慈禧不照樣能吃糠咽菜嗎?

    臨逃時,慈禧嫌棄珍妃“臭美”打扮慢慢騰騰,說了她幾句不服氣頂嘴。慈禧大怒讓太監崔玉貴把她投進井裡,珍妃沒人攙扶一樣跑的飛快,然再快也跑不過太監,最後被扔到井裡去了。所以我說,讓人扶著走路是一種特權的表現,表明高人一等。

  • 10 # 小鎮月明

    其實不僅是清朝的妃子走路要宮女攙扶,前朝之時,也有妃子需要攙扶。除了生病的問題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原因,導致她們需要宮女扶著。

    第一個說法就是她們的鞋子太高了。女子穿高更鞋的習慣很早就有了,甚至能上溯到周朝。這樣的習慣,一開始可能是有地位的女性為了避免衣裙被水浸溼,但是不管什麼原因,後來就成為了一種時尚,一種“美”的表現。

    後來這種習慣又上升為一種禮教習慣,說女子應該把自己的身體保住,那為了包裹得更加嚴實,通常衣裙還會拖地。而穿了帶跟的鞋子後,則可以進一步包裹,只露出鞋的底子和幫子來。

    當然,在古代很多的時候,人們的審美還是和現在差不多的,對於身材頎長的女子,人們常常會生出美好的感覺。於是基於這種觀點,女子就更加鍾情這種鞋子,這樣走起路來搖曳多姿,再配上頭上的首飾,那就是一個搖擺的孔雀。

    但是鞋子高了,顯然是不利於行走的。古代可不像現在,到處都是水泥硬化的道路,比較好的就是碎石子路了。但是如果是小石頭鋪成的路,穿這種鞋子上去經常會走得歪歪扭扭,不小心就會摔倒,所以是很需要隨從攙扶的。對於清朝的妃子來說,她們的鞋子也是很高的,一個不小心就會崴倒,當然要人扶著。那些窮苦人家的女子,沒人扶著所以一生中極少會穿這種鞋。

    第二個,是清朝的女人們腳太小了。事實上這種習慣從明代就開始了,那時候人們就普遍喜歡腳長得小的人,所以從明代開始,在北方的很多地區,女性就開始裹腳了。到了清朝,這種習慣更是發展到了極致。但是她們只是裹腳,卻不是裹著整個身體,所以其他部位依然是正常的。這也就導致了她們的身體失衡,小腳根本不能托住大身體。於是這樣的女子走兩步路就累得需要擦擦汗,看起來非常孱弱,惹人憐愛。為了可以正常走路,走得輕鬆一點,就需要人們扶著了,不然不但走得累,還容易摔倒。

    第三個,這就是純粹的一種心理了。很多時候,被人摻著那是一種上等人的感覺,相信很多女子都喜歡這種虛榮的感覺。尤其是那些曾經為奴婢的女子,一旦翻身做主,再也不必此後別人了,為了顯示自己的不凡,為了壓下曾經的自卑,她們很願意有人來攙扶。所以很多時候,也許妃子們並不需要人攙扶,特別是參加什麼宴會的時候。

    這種時候的出場顯得比較重要,如果自己走出來,那是多沒面子的事情,但是有人攙扶著就不一樣了,特別是如果能讓那些重要的人物,比如妃嬪、皇子來攙扶著,那是極有面子的事情。

    其實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當時的女性發髻和首飾太沉了,導致她們身體更加失衡,所以走路需要人們攙扶。

    這種說法細想還挺有道理,滿人的髮髻很高,到了後期首飾很大,確實是容易導致身體失衡。如果碰到颳風,還真是需要幾個人攙扶著。

  • 11 # 歷史趣文

    為什麼馬路上的老奶奶你扶不起,因為貴!

    為什麼娘娘走路需要人扶,因為尊貴!

    摔倒了,三個小時做的髮型不就亂掉了嗎。

  • 12 # 上將軍潘鳳

    我是歷史小明王,我來回答。

    滿清入關以前都是生活沒有禮儀規矩的部落裡,突然得到了中原的大好河山他們變得無所適從,一個窮屌絲變成了暴發戶第一件事會做什麼呢?當然是把自己弄的像個非常有文化素養的人,這樣才符合他們有錢人的身份,所以要弄的與眾不同才顯得比普通人高貴,這也就是為什麼走路必須得有人扶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清朝宮裡穿的鞋子也是與眾不同的,鞋底中間凸出了一塊,這樣是非常難以把握平衡的,比現代的高跟鞋穿起來難度更大,而且根據考證那凸起來的部分起碼是十釐米以上,所以如果沒人攙扶是很容易摔個狗啃屎的。

  • 13 # 歷史好奇怪

    為什麼在清宮劇中很多妃子走路要由宮女來扶著胳膊呢?

    而且似乎越高貴的人需要扶的越多,你看慈禧太后走路的時候,旁邊一定要有一個太監彎著腰伸著手扶著,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鞋太高

    有人說,是因為清朝人的服飾比較獨特,尤其是他們的格格服飾的鞋太高了,是踩著高蹺一樣才能走過去的感覺,而且是中間高,兩邊是空的,這樣走起路來就很不穩,也是因為鞋的原因需要別人來扶著。

    鞋其實叫花盆兒鞋,鞋高5~10公分,最高的有25公分,高的跟踩高蹺真的差不多,能力就失去平衡,比今天的高跟鞋難穿多了。

    為什麼他們要穿這種鞋呢?

    因為這是民族服飾,而這種民族服飾的起源傳說中是由於清朝先祖在和敵人爭地盤時,由於要透過一片沼澤地,踩著高蹺才過了過去,因而就成了一種女性傳統,可能也是為了讓女性走起來更有一種飄飄的柔弱美,走起來衣袖飄飄的很是好看。

    高貴的象徵

    除了鞋高之外,還是有一種比較獨特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覺得讓人扶著走路顯得比較高貴,而且身份越尊貴的人,身旁簇擁的人越多,越顯示自己身份不同,這和今天的地位象徵也沒什麼太大的區別。

    由於貴族中主人和下人是有著嚴格的界限的,為了彰顯主人的尊貴,尤其是在宮廷之中,透過一種攙扶的效果,可以向其他的嬪妃或者是女性撿自己的權勢和地位。

    第3種就是說在彰顯皇上能力強悍。

    這就體現出來後宮的心機之多了,在後宮之中,他們所伺候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皇帝,所有的人都是圍繞皇帝轉了,那你是宮女,太監還是嬪妃,你必須要掌握皇上的心,只要能夠得到皇帝的心,那麼你就是至高無上的主宰。

    所以嬪妃們自然要想方設法的去爭寵,爭寵的另一面就是不能讓皇帝不高興,我一個嬪妃射完井之後的第2天大搖大擺的走,也沒有問題。

    只是這個馬屁就沒有利用好了,畢竟如果第二天表現出一種非常虛弱,甚至是嬌弱的表現,對外界的訊號就是昨晚皇上很強!無形之中是對皇上體力的一種誇耀,同時表明自己非常受寵。

    那麼在皇帝眼裡,是不是男性自信心就得到了一種滿足呢?

    所以既可以達到打擊不同情敵囂張氣焰的目的,同時又能夠間接的奉承皇帝,所以就很心機了……

  • 14 # 小閔學歷史

    當你看到清宮劇之中妃子走路的時候總是被人攙扶著走,你的第一感覺是不是昨晚皇帝又“幹壞事”了,居然如此生猛的讓妃子連走路都走不穩了。

    不過當我們看到別的朝代的古裝劇時就沒有這種現象,因此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懷疑難道清朝皇帝就這麼富有幹勁?其實這個問題千萬不要想歪了,清朝妃子需要有人攙扶並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樣,而是有多方面原因:

    高跟女人走路難

    在我們中國古代經常會有這麼一種說法是“小腳女人走路難”,指的是在我們古代封建時代的女子很多都是都需要纏足。

    關於纏足的歷史源自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在當時古代人的審美觀念和如今是不同的,當時古代人的審美觀念就是女子自然要體現他們“柔弱、賢淑”的一面,比如就有“楚王好細腰,窮人多餓死”,再比如“楚女細腰,魏女歌甜,趙女多姿”。

    也就是這個古代君王的“病態審美”以至於讓封建時代的各種“糟粕”有了市場,因此就有了各種各種習俗文化,而纏足也基於此誕生了。

    當然,此時關於纏足並非那個時代的特色,有證據表明在宋朝之前女子是不纏足的:

    《周禮.天官冢宰》:"屨人掌王及後之服屨。為赤舄、黑舄、赤繶、青句、素屨、葛履。辨外內命夫命婦之命屨、功屨、散屨。"

    而到了宋朝時期,中國歷史則進入了一個節點,在宋朝以前中國歷史還是屬於世家專政,而宋之後則是“士大夫治天下”,而對於女子的約束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在北宋初期纏足風俗也是較少的,可是到了北宋末期宋徽宗時代,纏足則迎來了一個巔峰,由於宋徽宗本人的病態審美,以至於北宋掀起了一股“纏足潮”,同時開封城中還有專門的“纏足館”。

    然而由於“靖康之恥”,最終導致北宋丟失了半壁江山,南宋時期程朱理學開始興起,由於靖康之恥的慘敗讓宋朝廷一度蒙羞,甚至許多的女子都淪為了金人的“侍妾”,這對於當時中原王朝來說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可是當時士大夫卻並未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加大了對女子的約束,而“女子須纏足”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的,也正是因為程朱理學的“興盛”,到了南宋末期,女子纏足則已經成為了一個“鐵律”。

    至此,到了明清時期,纏足發展到了一個巔峰,但是在當時清朝上層貴族之中,他們自己本身不纏足,可是也不反對漢族女子纏足,因為當時的社會就是一個這樣的“病態審美”,女子的腳以小巧玲瓏為最好。

    但是清朝女子不纏足,但是愛美卻是女子的天性,因此為了體現這種“病態審美”,當時清朝貴族女子都穿著一種屬於滿族特有的奇形怪狀的鞋子“旗鞋”,屬於清朝的“高跟鞋”。

    的確,這鞋子穿上之後的確顯出了女子高挑的身材,同時這又避免了類似漢族女子“小腳女人走路難”的窘境,但是這種鞋子就如同高跟鞋一般,一開始走還真有些不習慣,因此為了避免這種尷尬,需要有人從旁協助。

    而這種走路方式在當時看起來極為拉風。

    貴族女子不差錢,還不能享受享受了?

    當然我們知道,其實在古代能夠穿得上這種“旗鞋”的還真不是一般的人,在當時清朝貴族之中可以說是非富即貴,這樣才能夠彰顯地位身份。

    而這又是另外一種心理,這種心理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虛榮心”。現實生活之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明星出行是前呼後擁的,在現代都尚且是如此,古代人雖然和我們所處時代不同,可是很多方面還是共通的。

    雖然我們常說“人不分彼此”,可是這在古代來說完全就是一句空話,因為在那個時候還沒有很明確的人權觀念,

    而在皇宮那個“大染缸”之中更是如此,在當時清朝妃子有相當嚴格的等級:皇后、皇貴妃、貴妃、常在、答應等等,每個等級都有每個等級的禮儀制度,而就連服裝首飾都需要相應的搭配。

    出行規格之上更是如此,我們可以看到皇帝出行的規格是最高的,除了擁有眾多妃子之外甚至還有許多的軍隊替其保駕護航,而按照封建時代來說,那時候這些軍隊嚴格意義上來說都是“私人物品”,這種氣勢磅礴的出行方式也彰顯了皇帝的與眾不同。

    而相應的嬪妃身邊簇擁的人越多,其身邊跟著的人越多,也就說明一件事,那就是這個人的身份地位很高,從另外一種角度來說就是顯得非常有氣派,這無疑體現了皇家的氣派。

    就拿《三國》之中劉皇叔在東吳求親的一個片段,“我打了一輩子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嗎?”如今我們可以把他改改::“我地位這麼高,就不能享受享受嗎?”

    當然了,有些人說為什麼說也有可能是清朝的皇帝確實比較生猛,關於這一點你想多了。在清朝時候,妃子侍寢是有嚴格的制度的,不能說皇帝喜歡誰就專寵於誰,這不但會加劇後宮的爭鬥,同時假設這個妃子沒有生育能力的話也會導致皇室血脈的人丁不旺,太子之位空懸,在中國古代無疑是大事。

    因此從皇嗣的角度去考慮,當時後宮制度之中不允許皇帝專寵一個人。

    當然,這種清朝妃子走路需要有人攙扶,對外界不理解真相的人往往會讓人想歪了,不過這種訊號對於皇帝來說也是很受用的,無形之中也是對皇帝的一種誇耀。

  • 15 # 薩沙

    溥儀曾經回憶,那個扶著主子的太監,是標準的配備。

    即便溥儀當時很年輕,動輒撒丫子跑的沒影子,這個太監也是要存在的。

    看看,其實很清楚了,這個太監的作用是什麼?

    第一,真的用於攙扶的。

    溥儀雖年輕,但皇帝、太后,太妃之流則未必年輕。

    尤其是太后太妃,往往都是七老八十。

    誰都知道,老人最怕跌跤。即便是今天醫學這麼發達,老人一旦骨折以後無法很快恢復,很容易活不了多久就去世了。

    而古代只有接骨術,不能應付複雜的骨折。

    而老年人骨頭脆,一旦跌倒很容易粉碎性骨折,這在那時候就是直接殘疾了。

    所以,有兩個太監用於攙扶主子,是必須的,也是應該的。

    即便是老年人,只要有人攙扶了,跌倒的可能性就很低。

    第二,擺架勢的。

    陳恭澍曾經回憶自己見到汪精衛老婆陳璧君的情景。

    陳璧君當時並不算很老,腿腳也沒問題,出來見他的時候仍然讓一個丫鬟扶著。

    陳恭澍認為,這完全是擺架子,把自己裝作貴婦人,到哪裡都要人伺候。

    其實,這兩個太監也是跟班的一部分,就像儀仗隊一樣是擺架子的。

    溥儀明明不需要這兩個太監,為什麼也要設定呢?

    主要就是用於擺架勢,壯聲勢。不要說皇家,就算王爺、大官甚至地主家庭,也有事這樣的配備。

    大家看《紅樓夢》就知道,賈母的身體其實不錯,自己能一天走完大半個花園。

    但無論賈母到哪裡,都有鴛鴦跟著隨時攙扶,主要就是擺架子。

    第三,旗人婦女專用。

    皇宮內每當有大事的時候,太后、皇后、妃子之內都要盛裝。

    而盛裝除了那個巨大沉重的髮髻以外,最要命的就是花盆底的鞋子。

    這個鞋子其實就類似於高蹺,底部是一塊高高的木頭,最高可能有25釐米。

    穿著這種鞋子走路,當然是不穩的,萬一遇到比較滑的路,立即就是一個大馬趴。

    但這是旗人的規定,不穿是不行的,所以即便年輕婦女也只能找太監宮女攙扶著,防止摔倒後出洋相。

  • 16 # 風起青萍之末three

    第一、清朝女子都裹小腳,進宮被選為嬪妃的女子絕對是小腳,小腳走路不穩,所以作為嬪妃,肯定有人攙扶。

    第二、清朝的嬪妃穿的鞋子是“花盆底”,與現在的高跟鞋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感覺花盆底更不穩,稍不留神就會摔倒,而且是向前趴著摔,所以走路要人攙扶。

    第三、作為嬪妃,在宮裡也是有一定地位的,皇家最講究的是排場尊卑,出門走路被人攙扶,也顯示出主子的氣派和地位。

    第四、清朝的嬪妃頭上會根據自己的位份戴著不同的髮飾,而這些髮飾多為金銀珠寶打造,比較重,再加上“三寸金蓮”的腳和“花盆底”的鞋,如果沒有人攙扶,那絕對是頭重腳輕的感覺,必須得有人攙扶。

    第五、清朝皇宮內有好多地方門檻高、臺階高、還鋪有鵝卵石,就是我們的大腳、平底鞋走上去也有一定的危險係數,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有人攙扶。

  • 17 # 芒月

    關於這個問題,大致有兩方面的說法:

    貴族標配

    與其說是貴族標配,我覺得說成是擺架子、撐場面更貼切一些。

    就像年輕的妃子一樣,她們無論去到哪裡都會有宮女攙扶,是她們真的需要麼?

    並不是,主要就是為了擺架子。

    特別是那些妃子,地位越高、越受寵,身邊的跟隨之人就越多,很明顯的就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不要說皇室,就算是王爺、大臣,甚至是士紳家庭,他們也都會有這樣的配製。

    而且如果我們仔細的話,就會發現真的是身份越尊貴之人,身邊的隨從越多。

    如果只是一個士紳家庭的小姐、夫人,她們身邊的隨從是萬萬不會超過王公大臣的。

    至於窮苦人家,那根本就沒有這一項。

    攙扶

    第二個方面的說法,那就是真的就是用來攙扶的,這個是出於兩方面的考慮:

    年邁

    第一方面是出於年紀的考慮,比如那些上了年紀的皇帝、太后,這些人最怕磕磕碰碰,一不小心可能就會一命嗚呼。

    所以這些人跟在身邊,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他們摔倒的機率。

    服裝

    第二方面是出於服裝的考慮,我們都知道那些太后、皇后和妃子她們穿的鞋,那跟它不是一般的高。

    而且這種鞋跟和現在的高跟鞋還不一樣,現在的高跟鞋是後跟和腳尖部位同時著地,很容易平衡。

    但古代的鞋子那是隻有一個跟,雖然這個跟很寬大,但它和高蹺其實區別不大。

    更重要的是,那高度堪稱恐怖,是現在“恨天高”的兩倍。

    你說,就這樣的鞋子他走路能穩麼?

    再遇見下個雪、結個冰什麼的,她能不摔倒麼?

    如果身邊沒有人攙扶,這太后、皇后、妃子摔倒……

    想想這種畫面都覺得太美麗……

  • 18 # 愛妮品歷史

    首先在從元代開始,女子大腳則會認為是個人沒有教養。明代更是裹足之風盛行,女子均以“三寸金蓮”為美。漢族的女子們都穿弓鞋,但是滿族是靠騎馬打獵為日常,女子都是不裹足的,大清入主中原後,當時的滿族人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審美標準被同化了,認同了大腳不美,且滿族的女人大都喜好長衫,所以在清朝時就出現了這種鞋子。將腳藏於長衫內,輕易不會露出來。

    而且好多人在電視裡面看到了皇上走路的時候是不用太監扶著的,那麼為什麼這些妃嬪需要人扶著呢?其實皇上不用太監扶著是有原因的首先就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威嚴,其次就是那時候清朝的皇上都喜歡打獵 以及騎射,因此在老了的時候,身體就會出現不適,因此就需要太監在左右扶著,年輕的似乎如果讓太監扶著會讓人猜忌!

      慈禧在八國聯軍進北京時,“西狩”(逃跑)沒有人扶著不照樣跑的快嗎?慈禧知道跑慢就被洋人砍了。沒有山珍海味慈禧不照樣能吃糠咽菜嗎?臨逃時,慈禧嫌棄珍妃“臭美”打扮慢慢騰騰,說了她幾句不服氣頂嘴。慈禧大怒讓太監崔玉貴把她投進井裡,珍妃沒人攙扶一樣跑的飛快,然再快也跑不過太監,最後被扔到井裡去了。所以我說,讓人扶著走路是一種特權的表現,表明高人一等。總之一句話,有條件、有權勢、不差錢別說讓人扶著走路,即便讓人揹著走路,讓人抬著走路都不是問題。否則,你見過冷宮的皇后和妃子走路誰扶過她們?

    所以大家沒有見過冷宮的妃子會有人攙扶吧,這就反映了一種現實狀況。當你沒有權利沒有地位的時候,真的沒有人會搭理你。其實現實社會也是這樣,當你有權有勢會有很多人圍繞著你。如果你落魄的時候,還有朋友在你身邊,那麼這就是真朋友。

  • 19 # 一尊還靁江月

    清朝妃子走路時,為何要宮女扶著胳膊?有哪些說法?

    裹小腳 穿長袍 鞋子跟比較高 走路不便!

    古代的人需要裹小腳

    並且他們還穿著花盆鞋,所以走路的時候是非常不穩的。他們頭上戴的頭飾也是比較重的,每天早晨洗漱後都要把這些東西帶上去,所以他們走路時是非常緩慢的,再加上被纏裹的小腳,所以說走路很不穩,需要別人去攙扶。

    後宮裡妃子是不允許與其他男子有過分的接觸,雖然宮裡有很多的太監,但是能夠攙扶妃子走路的都是那些宮女。

    滿清就是這麼規定的

    皇宮中一般有點身份的妃子穿的都是很隆重的。

    如果在加上過年過節,穿的更隆重。

    而她們身上的裝飾也很沉重。

    在有這個花盆鞋也是挺尷尬的。

    穿這個等於踩了個高蹺。

    你說說不服點,能不摔到嗎!

    花盆底鞋也原因。

    我倒是覺得這不是最大的緣故。

    畢竟宮女也會穿花盆底鞋的。

    最大的緣故應該是身份尊貴吧。

    而且低位分的“小主”都是自己走的,證明了只有高位娘娘才可以有這樣的特權。

    這些妃子走路需要宮女扶著胳膊是為了姿態優雅也為了安全。

    弱柳扶風啊惹人憐愛啊。

    儀態好好吸引要吸引的人,好有更多人跟在後頭攙著呀。

  • 20 # 歷史研究院院長

    不僅僅是身份的象徵,同時也和她們腳底下的鞋子有關係。

    我們知道清朝的時候皇帝是滿族人,所以大多數女人也是滿族來的女人,滿族是馬背上的民族,也是遊牧民族,正常來說她們的身體應該非常的強壯,所以需要人攙扶,真正的原因是她們腳底下所穿的那一雙鞋子,這種鞋子的名字叫旗鞋,同時也稱之為花盆底鞋。

    這種鞋子就有如我們今天的高跟鞋一樣,而且有的鞋子底部是在腳心處突起一塊,最高的高度大約是在15釐米左右,所以宮裡面的女人穿上這樣的鞋子,走路時就好像在踩高蹺一樣,自然就走的非常不穩了,所以為了安全,同時也是為了形象,所以宮裡的娘娘走路的時候,就需要讓婢女或者太監在旁邊攙扶自己。

    除此之外,後宮佳麗三千人,能夠得到皇上寵愛的自然就非常的自豪,在出行的時候,自然也就會帶有一大批人馬,誰的排場比較大就代表誰在後宮比較得寵,一些不認識這個嬪妃的人,看到了也會對她心生敬畏。這不僅是由於女人天生的攀比心,而且也是一種身份上的象徵。

    所以當這些受寵的妃子出行的時候,身邊多多少少會跟上好幾個隨行的婢女,這些婢女就需要在旁邊伺候這位娘娘,其中就包括要攙扶著走,有些甚至要兩個婢女一起攙著,這樣整體看起來也會讓娘娘的形象變得更加的金貴一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教會狗狗咬自己的狗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