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海浮沉假行僧
-
2 # 零點扒娛樂
在很多文學和影視作品中,劉墉、紀曉嵐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站在同一陣營機智幽默地與和珅鬥法。歷史上,紀曉嵐確實與劉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他不僅與劉墉關係密切,而且還是劉統勳最得意的門生。他倆雖不是一輩分,但是劉統勳卻給紀曉嵐很大的幫助,紀曉嵐比劉墉小四歲,他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進士,與嘉慶帝老師朱珪同年中舉,皆出自劉統勳門下。乾隆晚年,紀曉嵐官拜從一品協辦大學士,也擔任過兵部、禮部尚書,但他的政治成就遠遠比不上他的文學成就,後人提起他,最推崇的還是他總纂的《四庫全書》。
而這一切,很大一部分都要歸功於劉統勳,他是紀曉嵐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不僅僅是指兩人的師生名分,在事關紀曉嵐仕途乃至命運的最重要的兩件大事中,劉統勳幾乎就是那個定鼎之人。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兩淮鹽引案發,劉統勳負責查辦,結果發現給前兩淮鹽運使盧見曾通風報信的人正是紀曉嵐(他們為親家關係)。劉統勳生性剛直,他秉公辦案,不徇私情,照實奏報,盧見曾被判秋後問斬,剛授予翰林院侍讀學士不久的紀曉嵐獲罪革職,發配新疆。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跌入低谷。
五年之後,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帝詔令開設《四庫全書》館,下令選拔翰林院官專司編纂,劉統勳擔任總纂官。這是紀曉嵐命運發生的轉折的一年,他因盡心竭力,官職扶搖直上,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時,他已經由六品翰林編修調任正二品的兵部侍郎,之後平步青雲,拜從一品協辦大學士。
可以看出,紀曉嵐是靠《四庫全書》而走上人生鼎峰的,而這一切又是劉統勳的舉薦。劉統勳在擔任總纂官之後十個月便去世了,他對待紀曉嵐不偏不倚,先是鐵面無私將他發配新疆,之後又內舉不避親推薦他為《四庫全書》總纂官,為他展示人生的輝煌提供了最好的平臺。
紀曉嵐與劉統勳是師生之誼,而跟劉墉卻是平輩相交,兩人從認識到相繼離世,相交竟長達57年。兩人之所以能維持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友誼,原因有很多,譬如他們同樣詼諧幽默又剛毅正直,但最重要的還是志趣相投。
首先,劉墉與紀曉嵐書、文互補。劉墉書法雄視有清一代,而紀曉嵐也以文章享譽天下。據後輩英和說,“文達凡自制聯語,皆求文清書”,從中我們可以知道,紀曉嵐每每擬好對聯等文字,往往都要去求劉墉書寫。
劉墉本人對自己的書法相當自負,但卻十分推崇紀曉嵐之文,樂意與之合作。他還曾主動找紀曉嵐合作碑面,而且只要有人求劉墉書寫墓誌銘,劉墉就提出讓紀曉嵐寫銘文,只要如此他才肯親自書寫。各自領域的泰斗能結下這般互相賞識的情誼,實為千古美談。
其次,兩人都有藏硯之好,互相贈換、鑑賞、品評硯臺的事例的不在少數。正如紀曉嵐所言:“餘與石庵皆好蓄硯,每互相贈送,亦相互攘奪,雖
回覆列表
劉統勳對紀曉嵐是有知遇之恩的,他是紀曉嵐參加鄉試的主考官,也是他舉薦紀曉嵐擔任的四庫館總纂官。
除此之外,關係並無過多,畢竟劉統勳相當於紀曉嵐父輩那一代的,成長軌跡肯定就不一樣了,這不,紀曉嵐從政的時候,劉統勳早就位高權重了,他們不再一個階層上。
倒是劉統勳的兒子劉墉,就是著名的“劉羅鍋”跟紀曉嵐年歲相仿,且很要好。和珅作為一代權臣,專權數十年,也只有劉墉紀曉嵐等少數幾個官員以依附他為恥!
劉統勳(1700年—1773年)劉統勳出自書香門第,爺爺劉必顯,進士出身,曾任戶部廣西司員外郎;爸爸劉棨也是進士出身,歷任羌州知州和四川布政使,劉統勳年少有為,雍正二年(1724年),僅24歲的他就考中了進士。
他一生,把牛氣哄哄的官兒幾乎做了個遍,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從部門一把手到帝國核心,而且他這個官都是實打實的稱職,並不是那種左右打太極的混子。
從政四十餘載清廉正直,敢於直諫,在疏通漕運,治水方面有顯著的政績,稱他為治世之能臣,清朝的肱骨,那是一點不誇張!
說一個細節,足見其品。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皇帝下旨編修《西域圖志》,由劉統勳、傅恆、褚廷璋、何國宗等負責,劉統勳親自帶測繪隊,踏遍天山以北,最遠的到達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吹河、塔拉期河,獲取了大量實地測繪資料。
要知道,那時候可是沒有飛機,動車以及柏油路的,天山以北,環境惡劣,寸步難行。並且此時已經56歲高齡的他身為帝國核心的“軍機處行走”,並沒有功高自傲,倚老賣老,最終成就了《西域圖志》,而這本書,就是新疆地圖的藍本。
劉統勳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六日,猝逝於上朝途中,乾隆皇帝馬上派御醫前往救治,但斯人已故;皇帝親臨弔唁,還親自作輓聯和懷舊詩。回宮路上忍不住流淚,並對朝臣說:“我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追贈三師之一的“太傅”,賜諡“文正”。
說到這個“文正”,那是古代文人夢寐以求的諡號,而皇帝通常是不會輕易把這個諡號賜出去的,整個清朝,獲此諡號的只有8個人。晚清扶大廈之將傾的曾國藩也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見,劉統勳在皇帝,在眾人心目中的地位。
紀曉嵐(1724年8月3日 -1805年3月14日)“曉嵐”是他的字,名為“昀”(與‘雲’同音)。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進士,最高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
我認為他一生中最大的貢獻不是《鐵齒銅牙紀曉嵐》系列裡面的“鬥和珅”,而是為中華文化的流傳和發揚光大,增光添彩。
他一生中領導和參與多部重要典籍編修,包括著名的《四庫全書》,他幾乎為其付出了一生的心血,這本著作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一次最系統、最全面的總結,中國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源頭和血脈。
包括他個人的著作《閱微草堂筆記》和《紀文達公遺集》,前者是筆記形式的志怪小說,歷史上曾在一段時間內同《紅樓夢》和《聊齋志異》同享盛譽;後者則是他的詩文合集!
於嘉慶十年(1805年)去世,享年81歲,人活七十古來稀,他這算是壽終正寢了!
結語劉統勳和紀曉嵐,各有世人所傳頌的功德,風骨,兩人一生中有交集,且劉對紀有重要的知遇之恩,但畢竟兩人所處的軌道和階層不同,就好比你進一個集團公司的時候,那人已經是總經理了,你一開始要忙基礎業務,那人操心的是公司運營和發展方向,顯然工作不會有太多的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