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iumiu7

    說教的教育方式也不是完全沒用,而是時機把握,如果應景說教還是有一定作用的,例如:孩子愛吃冰淇淋,平常無事時你說N次冰淇淋對他這不好那不好,一點用都沒有,但如果有一天,吃完冰淇淋孩子肚子疼了,你告訴他:冰淇淋是用什麼做的,有害身體,太冰了傷到胃與肚子……會疼會痛,難受的是他自己,所以我不是不讓你吃,而是考慮你的身體,因此你應該控制吃,這時大多孩子還是會聽的。還有就是孩子的個性,有些孩子的個性偏在實踐中去成長,不太聽說教,也有些孩子你正面的說教還是會激勵他的。但無論哪種,說教都應少用,因為沒有經歷沒有體會,感覺就不深刻,也只是聽聽。就像成人,要真正從內在的改變自己的思想,把目光從外往內觀自己,往往需要經歷極限的痛苦(也許是特別的特別的觸動),否則都只是表現的改改或是成長中的各種知識積累。那麼為什麼還是有人喜歡用說教教育孩子?我個人認為情況一:大人情商有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憋不住。情況二:說教是最簡單的方式,隨時隨地可以實施,為何不用?。情況三:慣性思維,用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別人的思想與行為。只要回觀一下自己的過往人生,什麼時候別人的說教對自己有用過?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在你讀書時說了“一萬次”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有出息,而你是否做到了,就此對孩子是教育是否採取說教,而三思。說教多,不如自己在生活中工作中做榜樣,真正幫助孩子遇到事情時用最好的心態、方式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停留在說上。

  • 2 # 倌倌2

    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很多父母喜歡不停地、帶著厭煩的口氣對孩子進行說教甚至訓斥、打罵,這是最要不得的。

    因為,這容易讓孩子覺得父母愛的不是他這個人,而是他的行為和成績,這種做法易打擊孩子,讓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的愛。

    因此,無論孩子做得好不好,父母都要表達出對孩子的愛,這樣,孩子才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我也是一樣,總是不自覺的對孩子進行說教,就想早上他賴床不上幼兒園,開始我還很耐心叫他,勸說他,後來就火了。我還是發現大多數時候,自己跟孩子說的話也一樣,就像背景噪音,其實並沒什麼用。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如果外來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使人感覺不耐煩,甚至產生心理逆反。

    當家長對相同問題不斷重複著同樣的叮嚀時,就是一種反覆、單調的刺激,孩子慢慢就會關閉自己的耳朵,很多話就成為有聽無進、充耳不聞。

    意識到這點,我開始慢慢的調整方法,閉上嘴巴,行動起來,結果我很快發現孩子聽的認真多了,並且我可以將用來嘮叨、提醒和解釋的時間節省下來,和孩子談談有趣的話題或者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嚥下不必要的話,給予孩子動作上的幫助比言語的囑咐更有正向支援力。不嘮叨,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反而更強,更有成就感、也更自在的完成自己的事情。

    當一件事說了幾遍起不了作用時,就要學會閉上嘴巴,觀察孩子行為,改善自己的引領方式,剩下的就是給孩子改正的時間。

    對孩子必須要做的事,家長應當用明確的語言:“吃飯時間到了,洗手吃飯吧。”“遊戲時間馬上要結束了,收拾一下,5分鐘後我們回家”等等。

    有些家長批評孩子時,東拉西扯,把對孩子各方面的不滿一併發洩出來,“叫你這麼多遍都不起床,你這孩子就是懶。吃飯也懶,幹什麼都懶。”孩子會覺得:反正我也不可能全改了,改一個你也會嘮叨別的,索性你說個夠吧。所以家長最好面對當下問題,就事論事,用盡可能簡明的話語表達你的希望。

    美國傑出的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說“如果父母能夠少說多行動,與孩子之間75%的問題很可能都會消失”。

    少說多做,想好再說,把用來嘮叨,叮嚀,爭辯的時間節約下來,和孩子談談有趣的話題或者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不僅能讓你的話更加有效,還能收穫良好的親子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 3 # baby的童年足跡

    感謝邀請,我覺得這就是原生家庭對於我們的影響了,因為我們自己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這相當於一種刻板印象深入骨髓。如何擺脫這種情況,除了約束自己還得不斷學習。我常有這種感覺,明明很多道理自己懂,可是仍會犯低階錯誤,但當這一段時間常看書,或者常跟寶媽在交流,你會發現約束自己的能力更強點,這也不斷地督促自己不斷充電。我曾看過一本有關原生家庭的書《當我遇見一個人》,看完之後淚流滿面,太多的共鳴,有機會你也看看去。

  • 4 # 書影殘香

    首先,我認為說教對孩子不是沒用,反而是非常有效。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家長,他從家長這裡獲取各種知識和技能,他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家長說的什麼他都會認真去聽去嘗試理解。所以,家長向孩子指出危險和錯誤的時候,孩子其實是完全有在聽的。

    但是,為什麼大家有說教對孩子沒用的錯覺呢?因為情緒。

    家長在說教時不自覺的使用了憤怒、指責、埋怨、輕蔑等口氣,將攻擊性的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沒有人喜歡這種情緒。於是孩子為了自我保護,下意識的把情緒反彈回來。家長感受到孩子的不合作,所以認為說教對孩子無效。其實家長感受到的只是家長自己傳遞給孩子的負面情緒罷了。當家長意識不到這一點,繼續加深了憤怒,那麼孩子就會將所有得到的資訊都遮蔽並反彈回來,自然就進一步加深了家長“說教對孩子沒用”的印象。

    其實,家長只需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無論要對孩子說什麼,先蹲下來,平視或仰視孩子的眼睛,這樣會大大降低你的攻擊性,你的內心也得到平復。然後用擁抱去平復孩子的情緒。(當然,當孩子無理取鬧並宣洩自己情緒時,特別是有以此要挾家長以達到目的的習慣時,可以先站在一旁保持沉默,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達不到目的,等他情緒開始平復時再開始說教。)

    等孩子安靜下來,再用溫和但認真的語氣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像在給孩子講故事一樣,告訴孩子事情發生的原因,你的情緒和行為的根源。而不是“你是我生的就該聽我的!”

    讓孩子專注於發生的事情本身,而不是你憤怒的情緒。如果不奏效,家長走開,讓孩子單獨呆一會,不安撫,不責備,給他自己消化吸收的空間。然後抽時間用同樣蹲下擁抱、平靜陳述的方式繼續這個話題。

    然後你就會發現,你的說教慢慢有效了。

  • 5 # 果愛沫

    說教其實是父母對自己不滿情緒的一個發洩,明知道並沒有任何效果,還是忍不住把心裡的話說一大通,這樣帶來的結果是父母內疚孩子難過,孩子只顧著難過了哪裡還有心思去反思自己做錯了什麼,心裡反而是多了一份恐懼。有時候也許是懶的以身作則,懶得平心靜氣,只想嘴巴一張說完了事,也算是教育孩子一番了。

  • 6 # 手機使用者50814980446

    怎麼說呢,儘管父母的說教對孩子沒用,孩子不喜歡聽,但是做父母的總想讓孩子變得更成熟,更懂事,更優秀,好像不說說,總覺得沒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還是要身教重於言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 7 # 愛生活的熊爸爸

    什麼是說教?

    我的理解是,大人從自己的立場和角度出發,用自己的語言,在自己的情緒狀態下,用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跟孩子進行交流的方式。

    我們來簡單分析下,就能明白,為何說教對於教育孩子的效果非常差,甚至會帶來反效果。

    1、立場和角度。孩子能接受的家長能從他的立場和他交流,心理學上有個重要的概念叫:共情,意思是你在跟孩子交流前,首先要跟孩子處於相同的立場和情緒中,先做到理解孩子,再來交流具體的事情,孩子才願意聽,你說的話才能產生效果。

    2、用自己的語言還是用孩子喜歡的語言。說教為什麼會讓孩子煩或者不願意聽,重要原因就是你的語言方式是自己的,你用一種大人的表達方式去跟孩子講道理,或許道理很對,但語言方式不對路,孩子不喜歡聽,你說的道理再好再多,也被孩子過濾了。

    3、情緒是否合理。一般說教是在孩子做了一些錯事的情況下產生的,這時大人的情緒往往是生氣、發怒,用一種不合理的情緒,加上一堆繁瑣的道理,有哪個孩子會愉快地聽你講呢?

    4、姿態。每個孩子都希望大人能跟他交朋友,平等地相處,那些在生活中跟孩子平等相處的父母,往往能成為孩子的好朋友,好朋友之間,溝通當然會非常愉快、和諧。但很多父母在跟孩子溝通時,不自覺就是居高臨下,以命令的方式跟孩子說話,孩子懾於大人的威嚴,會很害怕,會聽你講一通話,但你認為這會有好的效果嗎?

    綜上,做父母是極為需要自我成長、自我學習的,或者可以說是一門需要自我修煉的事情,其中,控制情緒,放下身段,理解孩子,都是跟孩子相處和溝通中需要努力去做到的。否則,你一味地說教,不顧及孩子是否理解,是否接受,是否改變,當孩子長大後,他會把你定位為一個只為說教,不會溝通的爸媽,那時,你對孩子的影響會蕩然無存。

  • 8 # 無名快樂6666666

    誰喜歡唐僧,尤其是這些熊孩子,別說教,他們還不懂,用他們明白的語言,接受的方式和他們過招,就好比我兒子就經常對我說,媽媽你別說咯,我頭疼,他還對我說打人是愚蠢的行為,媽媽你得和我好好說,他們什麼都懂,就看你的智慧是不是高於他了,家裡的戰場是愛的碰撞!

  • 9 # 薛小波2

    以身作則的效果明顯好,但是難度很大啊!說教動動嘴皮子,裝模作樣,裝腔作勢,還能給自己臉上貼金,多好多划算啊!效果不好又有什麼關係呢,多大點事啊!反正孩子是我自己生的,我說了算嘛!

  • 10 # YoKID優兒學堂

    說教並不一定對孩子沒有用處,孩子需要的有科學的教育。爸爸媽媽為什麼慣用說教這種方式是因為這是最為直接的方式。孩子犯了錯,我們都知道要去教育孩子,以防下次出現同樣的錯,但是,爸爸媽媽也不是聖人,不是所有時間都會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有時候爸爸媽媽也會帶著情緒去教育孩子,這就成了說教。說教並不是沒有用處的,科學的、合理地說教對孩子來說更有益處。當然,爸爸媽媽首先需要的是平復自己的情緒,帶著情緒去教育孩子往往會適得其反,有很多家長會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將說教變成了拳打腳踢的教育,這才是錯誤的。爸爸媽媽需要找到自己情緒的宣洩方法,當孩子犯了錯,先去壓制自己的情緒,壓制不住的時候,用自己的宣洩方式釋放出來,當然,物件一定不能是孩子。然後再去和孩子心平氣和的談論他的行為。比如孩子打了別的小朋友,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可能是那個小朋友先動的手,也可能是那個小朋友搶了孩子的玩具等等,結果可能並不是我們看到的那樣,所以不能在自己有情緒的時候去教育孩子。詢問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然後再去評估孩子的“錯誤”,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又或者,孩子就是做錯了,家長可以讓孩子換位思考,想象自己被打是不是很傷心難過來讓孩子明白打人是不對的,這種說教要更能讓孩子接受與糾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對學生早早放學,教育機構專門給出空餘時間回家補課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