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aylor-楊

    因為窮人暴富。

    以前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只要老子不死逃到那裡都能扯起一杆造反大旗,那時候連年大旱滿地饑民,拉只隊伍去搶糧食太簡單了,真被打的不行了就投降,過幾天再拉人造反。

    定都西安後三個月打到北京,其實真不應該用“打”這個字,這時明朝的軍事力量在松山之戰後基本就被打空了,再加上崇禎也沒錢發軍餉,李自成其實也就是三個月“走”到北京,崇禎自縊。

    進入北京那還不是齊天大聖進了蟠桃園啊,能搶什麼搶什麼,然後就把搶來的東西往關中老家運,這時候李自成想的是怎麼回家享福,不是怎麼打仗。老大都是這樣下面的人當然是有樣學樣。

    以前打不過是隨便跑,能跑一個算一個,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現在就不一樣了,大家苦了這麼久終於撈了一票大的,當然要保住;以前是隨便跑,哪裡能活命就往哪裡跑,現在又不一樣了,就往關中跑。

    這樣的軍隊遇到當時無敵的後金鐵騎當然是被窮準猛打、圍追堵截,最後全軍覆沒。

  • 2 # meteor流星

    也不是一次被打敗了,而是和以前一樣,機動部隊在山海關被打光,又學以前跑到山溝裡裡準備打游擊,結果被農民刨死了,他手下李過高一功打了很久,和南明聯手掀起好幾波高潮,但都因為沒有統一領導內訌完蛋了

  • 3 # 紅黑聖西羅

    這個問題一句話就可以說清楚:明朝自己折騰自己的後果!

    李自成被抓了多少次,他自己可能都忘了。每次被抓都投降,先保住一命再說,然後洪承疇們放了他立刻又反了。

    就這樣抓抓放放好幾次後,明朝終於把自己玩死了!

    不是李自成能打(實際上他是既不能打,人品還又差),而是朝廷在瞎折騰。他被曹文詔、盧象昇、洪承疇他們打的屁滾尿流,抱頭鼠竄,如果抓到第一次就咔嚓了,哪還有那麼多麻煩!

  • 4 # 黑水河爵士_波隆

    明軍因為崇禎不忍心屠殺百姓,對付農民軍的政策是投降不殺,所以雖然李自成敗了,但他的軍隊並沒有太大損失,一旦起事能即刻召集起來。而清軍不管你這麼多,殺了一了百了,死的越多越好。

  • 5 # 張冰1991

    明朝的時候,崇禎說“賊亦我赤子”,把投降的起義流民當成百姓,所以李自成雖然失敗了,但是他的軍隊被安置了,而且由於明朝後期稅收問題,一直有赤字,而且沒有辦法解決。所以招撫的流民也不可能得到妥善安置,因為明朝的軍人都沒辦法吃飽,流民怎麼可能安置好。這樣一來流民很容易就降而復叛,而吃不飽的軍隊都有可能加入反叛軍,這樣一來李自成失敗後可以召集舊部,有舊部就有了骨幹,加上一些吃不飽的政府軍骨幹,有骨幹又有流民,這樣有領袖有骨幹有兵源自然能屢仆屢起。再看清朝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你就知道他是怎麼對待反抗者的,失敗的時候,你是沒辦法重來的,失敗就是屠滅,所以只要失敗就全死。李自成失敗後他的舊部死的差不多了,沒有骨幹,有流民也難以組織起來,自然就悲劇了

  • 6 # 一枚明粉

    李自成屢敗屢戰的根源

    李自成屢敗屢戰的根源是因為大清存在。

    舉幾個時間點:

    1629-1630年,己巳之變,皇太極入關。各地明軍紛紛調入北京,陝西五鎮精銳17000全部東調,也就造成陝西空虛,流寇肆虐。甚至流竄到山西。

    1632年,隨著明軍紛紛回撤,陝西流寇被剿滅殆盡,餘下逃入山西;但這時候山東孔有德叛亂焦頭爛額。

    1634年,山東叛亂剛平,皇太極西征林丹汗,又擺了一刀,宣大防禦體系迅速瓦解,重兵援救宣大。農民軍渡過黃河,在年底進入鳳陽。

    1636年,明軍設定總理、總督分割槽剿匪,議兵72000,邊軍勁旅紛紛南下,在盧象升指揮下節節勝利,然後皇太極派阿濟格入關。諸將紛紛北調防衛京師。

    1638年,在楊嗣昌的四正六隅計劃下,議兵12萬、餉280萬,陝西在洪承疇、孫傳庭指揮下作戰大勝,在中原也被圍困在豫西一帶。然後年底阿濟格、多爾袞入關,明軍有戰鬥力的部隊紛紛北調防衛京師。

    (1640年左右的形勢,喀爾喀、準噶爾、大清、大明鹿死誰手有未可知;李自成能崛起就得益於大明的內外環境)

    總之,明軍作戰剛有點起色,皇太極給來一下,誰也頂不住哈。你說這怪誰?

    要不是皇太極幾次入關,李自成能保證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但清軍真要入主中原就又沒機會了。

    機會怎麼來

    那李自成有機會沒機會東山再起呢?

    (大順打不過大清,只能等待內亞局勢變動)

    答案是有的:

    第一:俄國哥薩克擴張快點,沿松花江騷擾到開原附近。剛入關的順治不能不管。

    第二:蒙古蘇尼特部騰機思、騰機特等叛奔喀爾喀,反出清廷。提前一年半。

    (可惜沒等到)

    第三:1640年,巴圖爾琿臺吉在蒙古世界會盟後,幫顧實汗打下青海,然後集結蒙古諸部東征漠南,與清軍決戰。提前烏蘭布統

    總之內亞局勢變動晚了點,沒有機會拯救李自成了。比如騰機思叛亂在1646年,哥薩克引起清朝注意在1653年,顧實汗佔了青海、關注的是西藏和西康的白利土司;葛爾丹東征到了1689年。

    李自成趕上了第一次內亞格局變動;但沒趕上第二次內亞格局變動

    三藩都沒抓住內亞局勢的變動,何況李自成呢?也是天命吧。

  • 7 # 讀歷見聞

    當時的明朝如同快要傾覆的大廈,李自成和滿清則好比是兩隻拆遷隊,分別拆著這座大廈的西牆和東牆。在西邊拆牆的李自成,之所以被明朝無數次打跑後還能回來接著拆,那是因為有拆東牆的滿清在,明朝在東、西兩面牆上的抗拆都無法用盡全力。

    等到李自成僥倖拆掉西牆,接管這座破敗的大廈後,滿清正在拆的那面東牆,就變成了李自成的東牆。所以,在西牆被拆掉的情況下,滿清在山海關拆掉這座大廈另一面的東牆後,強拆明朝的工程就完成了。於是,先行拆完西牆、躲進危房歇腳的李自成拆遷隊,便被倒塌的大廈一起埋葬。

    以上當然是戲謔的說法,但李自成也無疑是農民起義界奇葩中的奇葩。明朝搞垮了他那麼多次,都沒能阻止他對悲催命運的不懈追求。而等到他僥倖搞垮了實際上一直“庇護”著他的明朝後,已經讓明朝越來越搞不定的滿清,一次性地就搞定了他。

    再直白一點講,被曹文昭追著打的李自成,被盧象升追著打的李自成,被洪承疇追著打的李自成,孫傳庭坐牢三年一出獄就揍得他滿地找牙的李自成,就像是明朝這個龐大宿主身上的寄生蟲。在他把宿主折騰垮了之後,自己也徹底失去了容身之地。所以,滿清打垮他一次,他就滅亡了。

  • 8 # 翻倍小螞蟻

    我們讀小學時候,課本的李自成,與本人後來讀的姚雪垠的《李自成》(整整十厚本)以及《明朝那些事兒》有很大不同,以歷史指點未來,現在讀李自成,看看我們從李自成的潰敗能得到什麼啟示。

    明末,當時的天下局勢可以說是三方纏鬥,大明朝廷、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張獻忠為主)、大清(滿清),就是一場三國殺。當時的大明朝廷,以一敵二,無奈英雄難敵四手,不管你把這個原因歸於氣候異常,還是崇禎皇帝個人急功近利,老是把手下當替罪羊等等,反正內憂外患終結了明朝。

    以當時各方軍隊戰鬥力或最終結果看,滿清強於大明倚重的關寧鐵騎,而關寧鐵騎又屢次險滅李自成,只是因為滿洲不時侵擾,崇禎往往等不及關寧鐵騎在剿滅李自成時畢其功於一役,就把軍隊調走了。而當時的農民起義軍對付那些普通郡縣守兵還比較容易,民心又在起義軍這邊,因此,李自成屢敗屢戰,很容易就又死灰復燃、捲土重來。

    到了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殺,可謂打破了當時的勢力均衡。起義軍進入北京後,軍紀敗壞,又急於大肆對當時的明朝廷官員拷掠追贓,大失民心,李自成“逮捕在北京的六品以上官吏嚴刑追贓~~~不料北京城和遠近士民不惟不拍手稱快,反而同我離心"。

    以軍事而言,當時李自成大順軍到北京的只有幾萬人,也無後續部隊,招安吳三桂失敗,面對當時傾巢而出的滿清,在山海關兵敗如山倒。滿清當時已經是看準時機,打著為大明皇帝報仇的口號,決意拼全力入主中原,對最主要的農民起義軍李自成,當然是一心趕緊趕盡殺絕。《李自成》第十卷,李自成從山海關敗回北京,退回長安,再到武昌 直至最後巨星隕落,真是一路被滿清追殺,敗得很慘,這中間在回長安之前,還自毀長城,錯殺要回河南給他經營根據地的李巖兄弟及紅娘子(紅娘子失蹤下落不明);最後關頭,不信大將白旺護駕,而僅帶幾百敗軍撤退,以致隕命鄉勇村夫。

    其實,去年讀那麼長篇的《李自成》,真實感覺,他就是一個暴發戶,或者說剛好在風口上的豬,即使攻入北京稱帝,卻依然只是一個流寇,沒有自己的根據地。眼看他高樓起,眼看樓塌了,一個暴發戶,時機一過,橫財一掃而光,就陷入困境,並無自己積讚的實力。李自成能當上農民起義軍的首領,闖王,個人魅力實力肯定是有的,只是相對於一國之君,無論是人才儲備、軍隊實力、深耕的地盤,這些都遠遠達不到標準。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有新的研究,說李自成的軍隊可能是因為走錯方向才最終到的北京,”福兮禍所伏”。

    學習歷史,今天的我們,無論是工作生活,很多時候要記得檢討自己的所得能否與自己的實力匹配,還是僅因為仕途一朝得勢,投資處於牛市。回顧我們短暫的人生,很多人因一時得意忘形而遭受的挫折,比起李自成稱帝后的迅速敗亡,普通得不值一提。而前人的血淚,今人沒有從中學習一二,又要讓人嗟嘆了。

  • 9 # 新知傳習閣

    李自成和明朝打仗失敗後都能崛起,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拜崇禎所賜,也是後金的功勞。

    每一次李自成和其他農民起義軍,被打得即將被滅亡的時候,都會因為關外戰事吃緊,領軍大將被調走。

    盧象升、洪承疇等人都是如此,他們在鎮壓農民起義軍的時候,都能得心應手。在面對滿族的騎兵時,會因為種種限制,處理起來很棘手,最終或死或降。

    只要能打的將領被撤走了,這就給了李自成們一線生機。就好像掀起了一塊大石頭,石頭下的草就瘋狂的生長。

    李自成們強大的對手走了,李自成的春天就來了。

    尤其是孫傳庭把李自成打得只剩下18個人,逃入了商洛山區。這時孫傳庭莫名其妙的被崇禎皇帝關到監獄中。

    當孫傳庭再次從監獄出來的時候,李自成軍隊應迅速發展到幾十萬人。凡是打不到的,都會變得更加強大。李自成同樣如此,最後也只能是孫傳庭戰死。

    傳庭死,大明亡。

    李自成的勝利,很大程度上都是崇禎皇帝瞎指揮的結果。

    崇禎皇帝的刻薄寡恩,讓大臣們對他非常不感興趣,也不願意為他賣命。

    大臣們認為,國家是你姓朱的國家,我們不過是打工的,大不了換一個地方去做事。

    正是在這樣的心態之下,北京城被攻破,崇禎皇帝自殺。

    大臣們開始歡天喜地的迎接李自成進京,希望李自成對他們能夠好一點,至少比崇禎皇帝要好。

    萬萬沒想到李自成卻把他們當成了聚寶盆,到處搜刮財富,拷問官員。到這時李自成把明朝的權貴和知識分子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

    當李自成兵敗山海關的時候,就遭到了清軍和地方權貴的圍追堵截。

    李自成的起義軍從來都不是鐵板一塊,他是有好幾支農民起義軍拼到一塊的。

    有好處的時候大家來了,當李自成兵敗的時候,大家就自然會走了。

    當明朝還存在的時候,後金滿清是李自成潛在的盟友,數次攻擊明朝救了李自成的命。

    當明朝滅亡的時候,李自成就變成了清朝的對手,也是追殺的物件。

    清兵入關是以替崇禎皇帝報仇的名義進來的,因此得到了廣大漢族權貴和知識分子的支援。他們共同聯合起來圍剿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基本上是全員戰爭,李自成陷入了圍追堵截之中。

    在四面進攻之中,李自成的失敗早就註定了。

  • 10 # 置身黑白的精彩

    當“替天行道”變成了“爭名逐利”

    已經失去了天時、地利,最後連人和也丟的一乾二淨的李自成,自然是面臨毀滅的結局

    從屢戰屢敗卻能一直闖下去的闖王,終於變成了倉促登基迅速敗亡的皇帝

    這一切,可以歸結於一句話——氣數

    也可以歸結於一個問題——格局

    李自成註定和項羽、陳友諒一樣,成為亂世之霸王、諸侯,卻不是改朝換代的帝王

    屢戰屢敗的李自成,盡得天時地利

    我們都知道,初期的民軍戰鬥力是很堪憂的,畢竟都是世代務農的老百姓,扛著鋤頭、鐮刀就上了戰場,還得拖家帶口,戰鬥力自然好不到哪裡去

    也正是這樣的戰鬥力,成就了關寧系名將曹文詔、土匪代表左良玉,和文官轉型的洪承疇。這些當時威震農民軍的將領,靠的就是訓練有素的軍隊和軍事能力卓越的腦瓜

    甚至像曹文詔,還有2000+的特種部隊(關寧鐵騎),一度曾將72家義軍打的還剩幾家,讓農民軍聞風喪膽不說,還幹掉了李自成的第一個老闆(王家胤)

    只是這些農民軍也有自己的優點——打不過就跑,跑不了就降,降了還可以再反嘛!於是反覆無常的民軍猶如打不死的小強,持續困擾明朝直至滅亡

    李自成卻是個異類!

    他從不投降,也拒絕朝廷的詔安,無論他是當闖將,還是當闖王的時候,都是鐵骨錚錚的漢子,正是這個特點,導致他就算一敗塗地(只剩18個人),依然可以在闖字大旗打出的那一刻,一呼百應

    當然了,他之所以生存下來,也有天時和地利的幫助,先是後金一直不消停,導致明朝數次大敗李自成準備一窩端的時候,邊關告急,不得不撤兵回防,給了李自成喘息的機會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李自成擅長游擊戰,動不動就往山溝裡一鑽,搞得明朝軍隊很痛苦,找又找不到,撤又撤不得。深諳此道的還有張獻忠,甚至還寫打油詩調侃明朝最後一任名相楊嗣昌——好個楊閣部,離我三里路!

    就這樣,屢敗屢戰的李自成,就是沒能徹底被擊敗

    擁有最重要的人和,匹配合適的天時、地利,完成小霸

    李自成其人,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將才,因為他體恤將士,極具謀略。每當大戰之後,他都會親自巡營,順手照顧受傷計程車卒,並安慰疲憊的將士,待到大家全部休息之後,自己才入睡,正是這樣,闖王之名天下皆知,將士也願意為他賣命

    賞罰分明、體恤將士、一心為民著想——這就是李自成的人和

    而且,每每大戰之前,將領議事時,他總是一言不發,待到大家發言完畢,只留下一句“散會”就轉身而去,但隨後下達的決策卻都是近乎完美和正確的

    正是這樣,李自成才有了問鼎中原的機會

    他曾被孫傳庭打的一敗塗地,只剩下十八個人,但是崇禎皇帝錯誤的決策和朝中重臣的掣肘,讓死灰復燃的李自成重新拉起了一支幾十萬人的部隊,並徹底成長為完全體

    先是擊殺了重新起復卻無力迴天的孫傳庭,而後又突破榆林搞定了早已解甲歸田的孫承宗,終於,浩浩蕩蕩的大順軍開赴北京城下

    崇禎的決策失誤、主力部隊損失殆盡、將領在外不受控制,兩線作戰疲於奔命、內部大臣腐敗無能,這一系列的外部因素,是李自成的天時、地利

    他終於不再是那個屢敗屢戰的人了,他已經完成了滅亡明朝的偉大功績!但此時的闖王有些驕傲自滿,隨後農民軍暴露出的問題,徹底毀掉了李自成

    失去天時、失去地利、還失去了最重要的人和

    入京後,闖王頗有“明君”之風,先是以帝王之禮下葬崇禎,而後又收納明朝降臣,一系列的行為真有點改朝換代,完成工作交接的苗頭

    可是,問題出現了!

    驕傲自滿的將領們,開始無惡不作,尤其以劉宗敏最具代表性,先是嚴刑拷打搜刮民脂民膏,不僅讓明朝遺臣失望,更是失去了民心

    隨後他霸佔吳三桂心愛女人的事情,更是導致了吳三桂的怒而降清

    不得不說,李自成也想改變這樣的現狀,只是他由於之前未能將部隊進行良好的整頓,大量不受控制、沒有法紀的民軍根本不能被有效控制

    一如劉宗敏所說:“闖王,跟了你這麼多年,兄弟們吃苦受罪的,現在還不能放鬆一下,過點好日子了?”於是姦淫擄掠的現象在李自成的默許下,大肆的進行著。

    這一切都像是駱駝身上的稻草,直到最後一根壓下來——清朝準備入關了!

    吳三桂選擇了投降清朝,並與李自成激戰中大獲全勝,大將劉宗敏受傷、軍隊潰敗。僅剩三萬人的李自成倉皇逃回了京城

    隨後,他氣急敗壞的殺死吳三桂全家,並倉皇稱帝后出逃。此時的李自成主力受損,已經無法完成逐鹿中原,建立政權了。

    經歷了疑心殺將之後,更是沉重的打擊了大順政權,數次輾轉後,李自成於九宮山遇害,自此大順起義徹底以失敗告終

    如果李自成能在進京後,嚴整軍紀,秋毫無犯。想必不會在於滿清作戰中成為人民、士族、知識分子子的對立面,自然也不會面對清軍一戰即潰

    如果李自成能約束手下將領,讓上面的情況和陳圓圓事件不發生,那麼吳三桂則有可能會選擇投奔大順而非投降滿清

    只是歷史沒有如果

    以逸待勞的滿清,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領著投降的明朝軍隊和將領,一舉擊潰了志得意滿、失去民心的李自成

  • 11 # 此心光明604

    因為李自成的部隊是流寇部隊。

    李自成為什麼與明朝戰爭,始終都能東山再起,重振雄風?原因有這麼幾點。

    第一,明末自然災害非常嚴重,水災,旱災,蝗災接連不斷,而且波及範圍非常廣。  

    1635年北旱南水,飛蝗遍野,多地大飢。山西十二月虎澗河結冰橋,河南開始黃河冰結如石。   

    1638年夏兩京大蝗。兩京及山東、山西、陝西、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海南,大旱、大蝗。江西、廣東、廣西、貴州 大水。湖南大寒大凍。   

    1639年,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浙江,大旱、大蝗、大飢。八月,白水,同宮、洛南、隴西諸邑,千里雨雹,半日乃止,損傷田禾。福建、廣東 大水。   

    1640年五月,兩京、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大旱、大蝗、大飢、大飢。浙江、三吳大飢。自淮而北至畿南,樹皮食盡。   

    1641年全國大旱、大蝗、大飢、大亂,人相食。   

    1642年旱、蝗、水、疫。   

    1643年大疫,南北數千裡,北至塞外,南逾黃河,十室鮮一脫者。山東、東上海、江蘇、安徽、冬多雷震。湖南、雲南大旱、廣東大水。(資料取自理論求是網)

    從以上幾組資料我們可以看到,崇禎年間各類自然災害頻發,而且全國各地都爆發災害。對於以農業為主的大明王朝,一系列的天災所引發不僅僅是糧食欠收,百姓餓死這麼簡單,而且造成一個潛在的巨大的社會危機。農民沒有糧食吃怎麼辦,要麼等死,要麼就是逃荒,最危險的就是造反。正在捱餓的農民希望有英雄或朝廷來救濟,朝廷不給救濟,那就只有跟著造反派混了,畢竟活命最重要,因此,李自成一進入河南,河南就有數十萬饑民響應,他每進入一地,都有大量的流民和饑民來投靠他,這些流民與饑民就是李自成源源不斷的兵源。而李自成雖然沒有文化,卻也知道籠絡人心,每攻克一城,必然將當地的糧食分發給軍隊和饑民,越來越多的饑民蠢蠢欲動,紛紛投靠李自成。所以,李自成的兵永遠打不完,因為糧食的號召力太強大了。由於崇禎年間的“三餉”以及各種苛捐雜稅使百姓負擔異常沉重,百姓對此深惡痛絕。而李自成卻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這個就對百姓來說具有極強的吸引力。況且,由於李巖的正確建議,李自成也逐漸變得不亂殺人了,懂得怎樣收買人心。綜上,李自成的後備兵源非常充足,天下饑民都在望風而動,所以他可以很快的重整旗鼓。

    第二,後金的屢屢入侵給予李自成死裡逃生的機會。明王朝好幾次都能置李自成於死地,但都因為邊關吃緊而失敗了。後金一入侵,朝廷就不得不把精銳部隊和的得力大將調走,這樣李自成就獲得了喘息之機。崇禎十年,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這時,恰巧清兵入寇,宣大總督盧象升戰死,朝廷立即把洪承疇,孫傳庭調往遼東,李自成因此逃過一劫。後來,隨著洪承疇降清,楊嗣昌自殺,孫傳庭戰死,朝廷再也無人能對付農民軍了。再加上崇禎多次臨陣換帥,胡亂指揮,對稍有失利者要麼殺,要麼關,致使剩餘將領明哲保身,無心效力。所以,李自成後來才一路北上,攻克北京的。

    那麼為什麼李自成這麼快就被清王朝消滅了?上面已經說了,李自成的主力來自於饑民和流民,軍隊的戰鬥力實在很差,充其量也就人多,不怕死,可以發揮人海戰術的優勢。這樣的軍隊在連明軍的精銳都打不過,經常被圍殲,當他們遇到更加強悍的八旗軍時,自然一觸即潰。況且,由於李自成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流寇作風,打不過就跑,幹不過就開溜,所以,他的軍隊也是一支缺乏堅定意志的流寇大軍,這樣的軍隊一旦遇到八旗勁旅,除了跑還是跑,但問題是八旗的騎兵比他們跑的更快,而且就像打了雞血一樣一刻也不讓李自成喘息,一路窮追猛打,必欲除之而後快。所以,李自成的軍隊一敗再敗,根本無還手之力。此外,由於李自成滅了大明,並對士大夫施以嚴刑峻法,後來還把李巖殺死,這一系列的做法都使李自成喪失人心,他的政權遭到許多人的反抗與仇視,他最終也死在了地方武裝手中。

  • 12 # 滿樓書坊

    說李自成失敗一百次、然後又崛起一百次,當然是誇張了,不過也說明了一點:在明軍面前,李自成就是一隻打不死的小強。

    當然,這隻小強並不等於就是李自成一個人,其實除了李自成之外,還有很多人像他一樣的流軍,比如張獻忠、高迎祥等等。

    經過十幾年的流軍大戰後,最後李自成和張獻忠兩熊並立,一個東取京師,推翻明廷,號大順,另一個則攻取川西,號大西。

    那麼有人要問,為什麼明軍和李自成這種流軍打了十幾年,每次都剿滅不了他們呢?

    問題其實是這樣,並不是明軍剿滅不了李自成或張獻忠,而是流軍太多了。

    在明末這十幾年裡,英勇善戰的明軍剿滅的流軍其實很多,被斬殺的有名的流軍頭目也很多,只不過那些前輩的運氣沒李自成、張獻忠那樣好罷了。

    最終,李自成、張獻忠這兩位在那些前輩死光了後,最終笑到了最後,並輕輕一推,就把明廷給幹掉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英勇善戰的明軍其實還是比流軍要強那麼一點點的,畢竟他們也曾殺得流軍人頭滾滾,但問題是,國家亂了,流軍多如牛毛,你殺了張三又有李四,殺不完的!

    結果,明軍耗不起,明廷也耗不起啊。畢竟他們的成本要高得多!

    至於流軍這幫傢伙,蜂聚如蟻,散去如撒,吃喝靠搶靠殺,沒成本的啊。

    當然,有一點必須要說明,明軍之所以總是幹不掉那些流軍,很大程度上也是後金的八旗在關外搗亂。

    換句話說,明廷當時必須應付兩場戰爭,一場是國內的流軍大戰,一場是關外的八旗大戰。試想,一場戰爭都應付不了,如何能打兩場呢?

    最終,為了應付關外的八旗,明軍精銳都被調到關外交戰,於是乎主力盡喪,精銳全完。試想,這樣的明軍還有本事去剿滅流軍嗎?

    由此,在李自成這些流軍幹掉明廷後,八旗入關收拾舊河山也就理所當然了。道理很簡單,它是最後的強者,而且一直是最強者。

    再點破一句:你以為真是明廷真是李自成流軍推翻的嗎?錯了,那是因為八旗幫他們把明軍主力和精銳全消滅了,不然就憑這些流軍,憑什麼幹倒明軍、推翻明廷?

    於是乎,八旗入關後又順道收拾李自成張獻忠這種流軍及各種殘雜明軍,畢竟,流軍也好明軍也罷,在八旗面前都是渣,被收拾是遲早的事。

    拿破崙說:上帝站在強者的一邊!這就是天命!

    有本事,打贏了再說。

  • 13 # 日月重回

    說來都是淚。文官士大夫集團包括崇禎皇帝本人,對農民起義軍本質是同情的,有負罪感,總是認為政府沒做好,皇帝不修德,才導致農民造反,能招安就招安,能收降就收降,正像崇禎說的(流賊亦赤子也),都是自己人,怎麼都好說,不像關外建奴,外族也,一定死磕到底。也有的官員提出,非常時期要用非常之法,對流賊趕盡殺絕,才能以絕後患。但是這樣的言論被滿朝文武痛斥。所以農民軍只要投降就立刻允許。明朝政府總是有社會責任感的,要維持社會治安,投降的農民軍要給錢糧,給土地,受災的地方要撥款撥糧賑災。但河南,河北,山西,陝西連年旱災,七八年不下雨,原先富足的生活導致膨脹的人口,瞬間瀕臨死亡邊緣,再加上明政府財稅體制的不合理,不能有效利用國家的財富資源,(農業稅率過低,士紳特權大量隱藏土地,受災省份的免稅,不收商稅,海關稅,等等)政府窮的一塌糊塗,應付滿清的戰爭與搶劫,捉襟見肘,不能及時賑災。明軍總是以少勝多,多次消滅農民軍,但是一旦放下武器就是平民了,殺平民就是殺良冒功了,李自成的軍隊確實只是烏合之眾,戰鬥力並不強,只是人多。松山戰敗後,1643年有經歷一次滿清入關搶劫,明朝非常虛弱,這時候又偏偏遇到大旱,李自成又揭竿而起,人數比之前多出好多倍,孫傳庭戰敗後,京畿附近又遭遇瘟疫,北京守軍死傷逃亡大半,失去戰鬥力。人口膨脹,饑荒,瘟疫,農民軍與滿清一南一北沒有一刻給明朝喘息的機會,就這麼斷送了華夏的前程。但是滿洲入關就不一樣了,就像1631年,1633年,1636年,1638年,1643年入關搶劫一樣,燒殺搶掠,能帶走的財物全部帶走,帶不走的全部燒掉,老人小孩全部殺掉,男丁綁過去做田莊奴隸,年輕女子掠過去做性奴。1644年入關,手段更高明瞭,收稅,不管士農工商一律收重稅。明神宗想收商稅(礦稅)來緩解財政危機,官員不肯幹,讓太監去收,卻被罵的狗血噴頭。滿清入關可不一樣,所到之處全部收重稅,不交稅就殺,即使收重稅老百姓也能承擔的起,但是他們還跑馬圈地,擄掠漢人做奴隸,入關了還是想搞關外的一套奴隸制,不服氣就殺,北方漢人數量幾乎清零。農民都沒有了,農民軍哪來還有兵源?滿清就是一群強盜,還會管受害人的死活?總結起來就幾條:第一,殺人,沒人了,也省下了口糧,也杜絕了造反的可能;第二:收重稅,明朝不是養不起兵嗎,徵稅不是收到從上到下反對嗎,可是滿清用刀逼著你交稅,這樣滿清就有錢養兵了;第三,滿清都是身經百戰殺人如麻,農民軍烏合之眾,只為一口糧食,怎麼敵的過虎狼;第四,用漢奸,漢人總不缺乏漢奸,可恨至極。清末陳天華寫的《猛回頭,警世鐘》通俗易懂,將這個到底說的明明白白。

  • 14 # 蕭欽鈞

    關鍵是李自成沒失敗,只是明朝官員不敢說真話。明朝完全無法分辨起義軍和老百姓的頭顱,明軍根本無法自證自己沒有殺良冒功。計算真戰果,只能統計有名有姓的大小頭目。李自成手下幾十個有名有姓的大小頭目,有幾個被明軍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家的2歲多的小孩會天天念要去幼兒園嗎?2歲上幼兒園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