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呲牙哼

    首先,我們要明白,古代文人讀書是為了什麼?學而優則仕,讀書考試是下層人上升的唯一途徑。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古代文人除了四書五經是必讀之外的,史書也是必不可少的。讀史可以明鑑,知古可以鑑今。唐太宗李世民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足見史書在古代讀書人的地位。史書是古代文人必讀書。

    至於兵書,古代文人看的比較少。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墨義、帖經、策問、詩賦和經義。只有武舉對兵法有要求。況且,兵書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實用性。所以古代對於有些兵書是禁讀的。文人看兵書的是少數,這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南宋的辛棄疾,這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才。

  • 2 # 風雨中的梅雲

    這得看在古代什麼時候了。至少在漢朝以前(包括漢朝)窮人家的孩子是沒機會讀書的。在當時,讀書識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包括到民國開始的有些偏遠農村。有些家長就會說自己的閨女,女孩子長大了是要嫁人的,讀那麼多書做什麼?認識幾個字,會寫自己的名字就行了。當然了,隨著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人們不愁吃穿了,也有幾乎唸書學知識了。因為現在人們普遍的認識到,知識能改變命運。這是非常好的意識。新中國成立到現在,中國基本上已經沒有文盲了。但在古代,由於生活條件的限定,窮苦人家的孩子無論是現實條件還是思想意識裡,都不會要求讀書的。因為人們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們沒機會學習。大家可能說了,那古代匡衡不是還鑿壁偷光嗎?是呀,縱觀華夏幾千年,有幾個匡衡呀?大家要記住,物以稀為貴。只要是被當時的社會樹立為典範。那就絕對是鳳毛麟角。至於說有條件看史書和兵書的人,一個是取決於個人的好惡。另一個是有機會得到或接觸史書和兵書。人們不是有句話嗎?將門虎子。有條件看史書的人,他的周圍包括家人,肯定會有接觸過史書的人,在他們的引導下(茶餘飯後的閒談也是)對史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了。至於說兵書,條件就會苛刻一些了。要知道,將門並非都是虎子。只是將門後代中對軍事感興趣的子嗣才會被培養成將軍。這類人也有條件看兵書。當然了,還有一類人,祖上不是將軍。這類人不分貧富。他們有自己的軍事天性。就是所謂的千里馬,在碰到伯樂後,最終成為軍事將領。比如岳飛。他自幼家貧,在黃河決口後,他爹把他和他母親放在盆子裡沿河漂流(他父親淹死了),他們母子相依為命。在偶爾的機會里,陝西的周桐見到了岳飛,一番瞭解後,岳飛成了周桐的關門弟子。(周桐的弟子有武松,盧俊義,史文恭還有林沖等等等等)再看韓信,雖然很落魄,但韓信本身就是南韓的貴族子弟。雖然傳到他那一輩,南韓亡國了。但他的骨子裡知道讀書的重要性。所以,只要他心有所思,他自然會朝著他的人生目標前進的。還有一種人,屬於軍事天才。比如李雲龍。斗大的字不認識幾個,但對於打仗卻很門清。這類人只是沒有軍事理論,但他們的軍事經驗卻非常豐富。說白了,他們本身就是一部兵書。只是沒有線裝成冊而已。謝謝。

  • 3 # 般若自在

    古代文人史書,兵書大部分文人都會看,經史子集,文韜武略,只要是文字的東西,文人都會涉獵,那時講究的是學好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就是這個意思。很多私塾也是這樣教,所以古代文人看史書,兵書也是一種普遍現象,就是學到一定程度,才會固定到學文還是學武,跟現在分科差不多。

  • 4 # 烽火野史

    要準確計算古代多少文人讀史書、兵書這不可能。但可以說說大致情況,先說史書,宋以前的文人士大夫相對會全面一點,所學會雜一點,應該不少人都會讀史書,因為這時科舉制度還處在一個不斷完善的時期,考試內容不會太死板,就需要對各種書都有所瞭解。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內容限定《四書》《五經》範圍內,考試範圍越來越小,大多數文人都只是為考試而讀書,範圍有限,學的內容也少。當然任何時期都有例外的人,總有些人天資不凡或格外刻苦的人在四書五經之外對史學也會加以研習。

    但歷代讀兵書的人都是極少的,因為在中國古代兵書是禁書,並不像現在這樣可以隨便讀到的。曹操就曾下令“科禁內學、兵書”,唐代也把兵書與天文 、讖書等列為禁書,違法閱讀的要流放兩年。宋代歷任皇帝也是禁止民間“私藏天文 、兵法之禁”。明清時期對兵書的管理也很嚴格,不能隨意閱讀。

    古代禁止兵書主要原因是怕老百姓學習之後,萬一造反那就威脅王朝的統治了,所以一般都嚴格禁止。當然民間私下流傳的也會有,特別是宋以後隨著印刷技術發展,民間私下流傳範圍更廣。

  • 5 # 齊郎才盡話古今

    在古代,一般有條件看的起書的,應該說首先你要識字,要識字就要念過私塾,或者上過學堂。

    一般都是家庭條件有一點基礎的,才會在父母望子成龍,光宗耀祖的思想下,省吃儉用,供孩子上學。

    每一個有條件,有機會上的起學堂的孩子都要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詩經,等等開始,學習,這個學習的過程一場的艱辛,古語說,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知,最起碼這十年,他們是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去研究史書,兵書就更不用說。只有那些考試落榜,無心再考的秀才,才會在今後的生活中,吧注意力集中史書的認知上。

    只有你進入仕途,才真正有機會有條件的去了解歷史,其中也只有那些崇拜英雄的,心裡有極強社會責任的,內憂外患的愛華人士才會去看兵書。

    咱們中華五千年,能夠在殿試中,脫穎而出的獨中鰲頭的狀元郎,也就七百多人,進士在十萬左右,中舉的超不過150萬人,秀才是非常多的。

    有此可以推測出,在古代有條件看史書的上層精英,大概不會超過200萬人,按照古代千人取士的規則,秀才應該一億人左右。有條件看史書的,也就是這麼多人。

    喜歡研究兵書的,這裡所說的兵書不只是三十六計,包括在戰爭中的各種設想,人員配置,物資補給,各國的人文地理,政治地貌等等,不會超過百萬人。其實對於兵書最好的理解就是,亂世出梟雄!只有在戰爭中去了解戰爭,就是最好的兵書!

  • 6 # 食傷生財

    古代文人讀史書的很多,文史不分家嗎!例如:

    漢朝張良,收受黃石公的《太公兵法》,成為一代謀臣,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

    三國的諸葛亮,創作《兵法二十四篇》,建立很多陣法,例如他學習先人的老八卦陣,建立新的八卦陣。司馬懿也是深知兵法,最後三分歸晉。

    明朝的王陽明,26歲演習兵法,打了很多勝仗,平定寧王朱宸濠!江西剿匪,廣西平叛,充分體現了陽明兵法。明朝袁崇煥,成為大明守護神,使得後金軍不能前進半步。

    晚晴曾國藩就買了金裝版二十三史的故事,在最困難的時候花了全部的銀兩!精讀兩年之後參加科舉考試中了進士,同時曾國藩也讀兵書書,根據戚繼光的兵法,組建湘軍,平定太平軍,建立了赫赫戰功。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接收的外星文字是圓圈中的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