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蓬蒿石頭康

    前幾天看了別人做的一個影片,就是討論一個輿論的力量的,總體意思來說,就是任何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從來都是喜歡照顧弱者的,如果弱者群體有機結合,就會形成一股很強有力的力量,例如這兩天的羅志祥事件,羅志祥作為公眾人物,首先從力量上講,他收入多,多到頂得上幾個上市公司之和,其次他的影響力大,大到整個亞洲,再者他的人氣高,高到人設坍塌還有一眾三觀不正的人出來替他辯解:男女之間,你情我願……!臺灣的一個彈丸之地出來的這麼一個紅到多棲領域成績斐然,甚至到了出書都能熱銷的這麼一個藝人,已經到了快光天化日之下,眾目睽睽之下脫褲子就能白嫖的這麼一個境地了,他的母親和他得團隊還在替他辯解,著實令人髮指!如果套用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的話,是蓋不過光大吃瓜群眾對他的厭惡的,因為他這種人是不能接受原諒的,如果套用這句話來說他,那正好恰恰符合了他母親和一干為他辯護的那些人的聲音,因為這句話就是他們這類人現在對社會的一個訴求。而拿周揚青來說,不管她是受害者,還是她迎合輿論譁眾取寵,她是站在了一個弱者的地位,而這個社會就是保護弱者的,而她又正好迎合了那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因為她花了九年的時間陪伴左右,而一則分手信經過團隊操刀,寫的和老太太裹腳布一般冗長,目的很明瞭,就是告訴眾人,羅志祥的斑斑劣跡罄竹難書……所以有些話仔細品味,都是老前輩們智慧的結晶,一個人往往都是羸弱了,大家才會去可憐她,才會去關懷她……另外這個話語上邊,不單單是大家表達的意思,還有一個執行力,和大家附加在上邊的意志,比如像華人經常說的一句話: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 2 # 遇見最棒的你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要看你從哪一方面去認知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說的就是可憐的人不僅僅是有可憐的地方,人們不能僅僅因為他可憐就忽略他可恨的地方。比如說在街上乞討的人,大家看他可不可憐。無兒無女,無家可歸。老無所依,是不是很可憐呢?一定是可憐的啊,他們給我們展現出的樣子是食不飽腹,衣不遮體的樣子。而事實上很大一部分人都不是表面看上去那麼可憐大,他們只是在消費我們的同情心。你們說是不是可恨的呢!

    更有甚者有一些人為了金錢,而去拐賣小孩給乞丐頭頭。乞丐頭頭把孩子從小就弄成殘疾,讓他們擺出可憐的樣子然後上街乞討。是什麼導致他們這麼做的?是因為潛在的利益,是利益迫害了這些孩子們。所以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 3 # 時間的文藝客

    憐是一顆心給予的態度,恨是一顆心呈現的現實,先有恨就沒有憐的處境,先有憐就有恨的出處。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是憐憫的角度又另外恆生了無恨以恨感慨。

    憐是關心的動詞,恨是餘下的點睛,比如那些可憐的人,若有自食其力的自我,卻不願意付出腳踏實地,造成了悲劇,憐之眼就浮現恨鐵不成鋼。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這是心恨的態度又張開了憐成為可憐的存在。

    恨是決絕的動詞,憐是角度的傷口,比如那些本來一起成長一起努力的人,若出現了中途各自告別的擇選,釀成了悲慘,恨之意也鮮明瞭憐之沉重。

    可憐之人不一定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也不一定有可憐之處,可憐與可恨本就有分道揚鑣。

    可憐是現實造就的狀態,哪有可恨之處,只有遠離可憐之處,比如那些遭遇天災人禍的殘疾人,失去了健康的身體尤其可憐,可身殘志不殘,那可憐之處也熠熠生輝,讓那些健康的人都稱讚不已。

    可恨是情感因素造就的結論,沒有可憐之處,只有遠離可恨之人,比如那些爭吵造成的傷害有無法挽回的局面,比如那些相處形成的現實有不能撐起的事業有成,比如那些認知攜帶的距離有彼此無法接近的成長,可恨也消失可恨,若有可憐也是一時的逆境颳了低谷,但沒有可憐之處。

    可憐與可恨就是正反兩面蝴蝶,擁有彼此的角度,也躍出可憐與可恨的毫釐之分,也分成兩種情況下有若即若離也會有不是彼此。

    可憐之人一定有可憐之處,可恨之人一定有可恨之處。可憐可恨了,可恨也可憐。

    可憐是現實有的關心,可恨是現實有的波動,比如看見了可憐的人,不由自主就有了可憐之意,心也伸出了溫暖,可發現這可憐竟是可以輕而易舉消失的可憐,可憐之處也多了更可憐的路,可恨反而高了高意義。

    可憐是情思有的態度,可恨是精神有的角度,比如遇見了可恨的人,就多兩眼可憐的心風,不由自主遠離了可恨之人,發現可憐之處也是多餘的有恨之初,這恨也是萬般沒有自知之明而已,可憐也可憐,可恨也可恨,可也無恨無可憐。

    可憐是心底起了善良的漣漪,可恨是內心發生了明確的定位。可憐之處是對現實的認知,可恨之人是對路途的改變。

    以自力更生的眼光看現實,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憐之人也未必有可恨之處。以自強不息的思維看路途,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可恨之人也未必有可憐之處。

    凡是可以消失的可憐,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凡是可以失去的可恨,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可憐是遭遇,可恨是翻閱。可恨是發生,可憐是經歷。

    可憐是看見,可恨是發現。可恨是意識,可憐是思維。

    不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而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是精神世界攜帶的現實觀點。

  • 4 # 心理學博士生聶秀清

    從心理學角度,可憐之人、可恨之人其實都很可憐,他們的成長曆程中都存在沒有和解的情緒和創傷。

    可憐之人,缺乏自信、擔當和掌控力,內心匱乏,往往做出可憐的事情。

    有些人有了不足就會多一份覺察,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也就有了能力,不再讓人生憐。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

    但有些人明知道自己有問題,卻依然沉迷不前,寧願躲在在可憐中哭,也不願突破自己的短板,他們靠搏得外界的憐憫而生存,爛泥扶不上牆,讓人生恨。

    可恨之人之所以可恨,是因為他的成長曆程中遭遇過非人的對待,或者心中有被嚴重壓抑過的情緒,比如憤怒、焦慮、恐懼等等造成他們的人格扭曲,導致行為怪異,從而做出傷害人畜、違背法理、不守道義和倫理之類的事情,讓人感覺可恨。然而,可恨之人往往對自己做過的壞事不以為然 ,甚至對那些令人生恨的事情並不一定有覺察。

    作為身邊的受害人或旁觀者,想想那些可恨之人和可憐之人,他們成長中遭遇過的苦難和情緒,再想想他如今愚痴麻木或者偏激的樣子,又覺得特別可憐。

    最好的心態就是住平等舍發菩提心,用善巧智慧的行為去想那些可憐可恨之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款遊戲是以“真武俠”為設計理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