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彭華勇家庭教育
-
2 # 4399小評菓快樂育兒
孩子的叛逆期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學步期(2-3歲)、幼兒期(6-8歲)以及青春期(12-18歲)。
一些家長教育孩子有個不好的觀念:在孩子學步期和幼兒期(2-8歲),認為娃還小捨不得管,一味偏袒孩子。孩子犯錯,父母經常這樣說。
“孩子還小,長大後就會明白了 ”“孩子現在什麼都不懂,你就讓他吧 ”“跟小孩子爭什麼氣呢?他不懂事,你還不懂事嗎?”等到孩子青春期(12-18歲),父母發現自己想管已經管不動了。因為經常吃孩子的“閉門羹”:
“別管我,說了你也不懂。”“走開,我不想和你說話。”“不用你管。”擁有幾十年教育經驗的楊絳先生,在《走到人生邊上》一書中寫到,孩子接受家裡的管教,接受學校裡師長同學的薰陶,再加自己有靈性良心,能管制自己,以前在縱容下養成的種種劣根性,會有所改善。如果頑劣不受管教,或親人一味縱容,這孩子會變成壞孩子。
所以說,孩子需要管教!尤其是在孩子第1、2個叛逆期(2-8歲)的時候,家長該糾正就糾正,該打就要打,而不是一味的縱容。當孩子出現以下這3種行為,父母就該好好管教。
1、壞品格,要管
同事的兒子從小很叛逆,4歲的時候,還揮拳頭朝向媽媽的肚子,用腳踢媽媽的小腿,把媽媽都打淤青了。還放狠話,“我不要你了”“你算老幾?”
同事氣急,兒子這樣目無尊長,連媽媽都打,現在不好好教訓,長大了還得了。孩子一打她,她就及時制止,進行教育。並注意減少在孩子面前和老公吵架,儘量協商一致後再教育孩子。
因此,當孩子出現壞品格的苗頭,如自私、傲慢、急躁、不尊重長輩等,家長就要警惕,並及時糾正,避免讓孩子養成壞習慣,形成錯誤的三觀。
2、壞行為,要管
南韓綜藝《超人回來了》中,有一次威廉吃飯的時候,爽歪歪地將一隻腳翹在桌子上。爸爸sam看到後,就用食指和拇指彈他的小腳掌,並嚴厲地說:“吃飯的時候不能把腳翹在桌子上,這是不禮貌的行為”。
在爸爸sam的堅持教育下,最後威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後來弟弟本特利同樣在吃飯的時候,將腳翹在桌子上時,他還幫助爸爸一起教育本特利。
所以說,孩子因為不知道,出現的壞行為,家長要當下立即制止,向孩子解釋不能這麼做的理由,並堅持自己的教育原則,堅決糾正孩子的壞行為。
其他常見的壞行為,包括任性妄為、無緣無故發脾氣、隨便摔東西、打父母、撒謊、罵粗話等,孩子若犯,家長也要幫助改正。
3、壞習慣,要管
姑姑兒子特別愛玩遊戲,存的“黑記錄”可不少。平時為了打遊戲,週末不愛出去玩。好不容易聚一次,吃飯走路也是眼睛離不開手機,盯著玩得很專注,總是要別人提醒快吃飯,走路要看路。
甚至有1次,被鄰居同班同學告訴姑姑,他昨晚熬夜玩遊戲到12點。還有在家上網課時偷偷打遊戲,被老師隨機點名抓到,在群裡通報。
姑姑實在氣得不行,讓孩子面壁思過,打一頓。他才算消停一段時間。
如果孩子講不聽,屢教不改,父母為了他好,這些壞習慣,就算打一頓,也要幫他糾正。
綜上,孩子叛逆期出現的壞品格、壞行為、壞習慣,家長要及時制止,好好管教,不管將來難出息。
-
3 # 敏芷學堂B
而在叛逆期內,怎麼管教是大問題。
-1-
兩歲左右——寶寶叛逆期
兩歲左右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英語中有個專門的詞——Terrible Two,中文叫做可怕的兩歲。
不管是餵飯、穿衣還是洗臉刷牙,孩子都鬼哭狼嚎,稍有不滿意就摔東西,撒潑打滾。幾乎所有的媽媽都能在孩子2、3歲時,感受到這樣的煩惱。
朋友小A最近就深有體會,按她的原話說就是:“兒子最近越來越難帶了!”
做電梯,自己踮起腳按樓層,要是誰幫他按了,就鬧彆扭;進家門,也非得要自己開門,而且誰都不能幫;吃飯的時候也不讓大人,非要自己拿著勺子......
總而言之,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字當頭,一哭二鬧,一意孤行,每天都在說著各種不要,而且有著莫名其妙的規則感和固執。
孩子的這些行為是因為孩子具有初步自主意識的,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他們的思維大多是單向的,不會變通,想一出是一出。
給父母的建議:
1.理解和耐心
對於這麼小的寶寶,首先父母要調整心態,理解孩子並非是故意跟大人做對,這只是他們成長的一個階段。
可以把這些行為理解成孩子想要自主,探索學習,代表著孩子在成長,所以收起脾氣,耐心一點。
2.讓孩子做選擇
多問孩子“你要這樣,還是那樣”。比如孩子不肯吃飯,你可以問他:你要現在吃還是一會吃?你要吃包子,還是要吃餃子?
別小瞧選擇的力量,每一個選擇,都意味著對孩子的尊重,孩子會有自己做主的感覺。
3.守住底線
2-4歲孩子已經會看父母的眼色了,有時候哭鬧常常帶著特殊的目的,來試探父母的底線。
這個時候,父母很容易走進兩個極端,要麼是順著孩子鬧,想要什麼就給什麼,要麼就是衝著孩子情緒失控。
其實最好的方法是,對於原則性的事情,家長還是要堅守底線。如果一直向孩子妥協,下次他還用這招治你。
比如孩子想多吃冰淇淋,不給就哭,像這種事情,父母更多是要冷靜,別心軟,等孩子哭完,抱抱他,再看著他的眼睛說:“冰淇淋不能多吃,哭也不能。”
-2-
七歲左右——兒童叛逆期
當孩子到了6歲之後,又開始迎來獨立意識飛速發展的一個時期,他們離開了幼兒園,開始了小學生活,新的環境,新的學習內容,孩子慢慢覺得自己長大了。
最重要的是,他的世界中心不再是爸爸媽媽,而是自己。
具體表現為唱反調、頂嘴,而且自尊心很強,很多事情想由著自己性子來,跟父母的衝突也開始多了起來。
比如吃不吃蔬菜、能不能出去玩、什麼時候做作業......一句話不對頭,壞脾氣馬上就來了。
這個階段的孩子,叛逆的源頭在於對父母設立的規則的不滿。
給父母的建議:
1.謹慎評價孩子
這個時期的孩子,雖然問題很多,但也很愛面子,開始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特別是父母的評價。
如果出現一些小毛病,闖一些小禍,父母就開始指責抱怨,甚至給孩子貼各種各樣的標籤,如:淘氣包、調皮鬼、闖禍精......孩子的表現也會隨著這些負面標籤變得越來越差。
所以這個時期,父母要懂得給孩子留面子,即使做錯了事情,批評也應該對事不對人。
2.信任孩子
這個時期的孩子,也格外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尊重,同時也很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價值。
所以爸爸媽媽要懂得適度放權給孩子。
讓孩子參與家中他能理解的事情的決策,比如出去玩,徵求孩子的意見;給孩子買文具,讓孩子自己挑選等等,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和信任。
3.客觀看待孩子頂嘴
6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會和大人頂嘴,很多大人覺得這是很不應該的,其實頂嘴的孩子並不完全是壞事,反而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標誌。
這是他們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我們要懂得從孩子的反駁中看到他的需求和感受。
-3-
12歲之後——青春叛逆期
如果三個叛逆期,一定要排個名,那麼青春期的叛逆,無疑是最令家長頭疼的。
“兒子越大越不著家,說幾句,就把房門關上,嫌我們嘮叨!”
“女兒自從上了中學,就對我們沒話了。”
“今天和讀高中孩子吵起來,太生氣打了他,我現在該怎麼辦?”
更嚴重的還有一些孩子不學無術,聚在一起吃喝玩樂,喝酒抽菸。
可以說,十幾歲的孩子叛逆起來,最讓父母困惑和無助。
這個年紀的孩子,生理到心理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更加嚮往獨立和自由。
給父母的建議:
1.注重溝通的方式方法
青春期的孩子,最容易和父母關係變得僵化,他們常常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
電視劇《小別離》中朵朵一直聽話乖巧,卻在某天也開始對父母大喊大叫:“你們尊重過我嗎?在你們眼裡,除了成績還有什麼!出去!出去!”
其實,不是父母的愛錯了,而是我們表達上出了錯。過多的關注孩子的學業,很少聽孩子內心的聲音,於是他們漸漸關上心門,自然會拒絕管教。
所以孩子在青春期,更要與他保持良好親子關係。
其中,聽比說重要得多,放棄居高臨下的互動模式,多問問孩子怎麼想的,一定讓孩子明白,不管多大,爸爸媽媽永遠是最值得信賴的朋友。
2.尊重孩子,減少控制
在他們小的時候,你可以打,可以罵,用盡父母的權威,但當孩子大了,你會發現你打不哭他,嚇不到他,怎麼罵,他都低著頭不說話,然後用他最叛逆的方式去反抗你。
這個時期,越高壓,反而反彈的越厲害。
有個老友,兒子16歲那年說要和同學去旅行,這是兒子第一次遠行,妻子很擔心,怎麼都不同意,甚至和孩子吵起來。
但是老友聽完卻意外地答應了,甚至主動和孩子一起做攻略。
我問他;“你不擔心啊?”
朋友說:“擔心啊,不過我都打聽過了,路線和酒店都安全得很。這是他自己的決定,也沒什麼錯,孩子大了,父母能做的是支援,總是擋在他前面,他得不到成長,也會怨恨我們管得太多。”
是啊,叛逆期的孩子,你越管,孩子越反感。不妨在大原則下,多聽孩子怎麼說,發自內心的尊重、理解和支援孩子,減少對孩子的控制。
正如網上有段話所說:
我愛你
如果前方有一條我曾經跌得面目全非的路
而你卻執意想要去
我希望我愛你的方式不是拉住你、告訴你不能去
而是給你準備好最耐穿的鞋
備好雨傘
告訴你第二個路口地很滑
第五條街道有小偷
去吧
回來家裡有飯
-
4 # 百事可樂2089
孩子一般有3個叛逆期:2-4歲的反抗期,7-9歲的準大人期,12-16歲的青春叛逆期。作為家長應該怎樣和孩子相處並正確引導他(她),我認為有以下幾點:1、家長要看到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與他們建立一種親密的平等的朋友關係,並允許孩子也能參與家庭的管理。
2、家長要相信孩子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儘可能支援他們,在其遇到困難、失敗時,應鼓勵安慰,成功了應儘量給予表揚。
3、家長要有勇氣向孩子請教,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過失。
子女理解父母。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們大都視子女的幸福為自己的生命。他們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經驗的總結,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作為子女應經常向父母談談自己的思想和活動內容。當自己的選擇與父母的願望相違時,要透過商量來解決,要擺出事實,來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如果有其他的可以補充。
-
5 # 育兒兜
孩子的叛逆期:
2-3歲第一個叛逆期
這是一個讓寶爸媽很疼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寶寶喜歡用哭鬧來表達自己,因為他們還不怎麼會語言表達自己,爸媽要慢慢引導寶寶如何表達自己,同時對孩子要耐心、理解,溫柔堅定地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平時多給寶寶讀一些適合這個年齡段的繪本。如果孩子什麼都聽不進,哭鬧厲害,這時候爸媽可以讓寶寶自己待一會,等情緒緩和了再去引導孩子。或者可以轉移他的注意力,等情緒平復了再去幫孩子回顧剛才的哭鬧。
7-8歲第二個叛逆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小心思,有自己的秘密,他們不再是那個很聽爸爸媽媽話的寶寶了,他們有主見,有一些事情有自己的看法。關於孩子自己的事,比如穿哪件衣服、去哪裡玩可以問問孩子聽取他們的意見。家裡制定一些規則,需要孩子參與進來,並徵求他們的意見。平時多帶孩子去親近大自然,緩解叛逆期帶來的不良情緒。
青春期為第三個叛逆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是進入成人的過渡期,他們內心已經把自己當成大人了,爸爸媽媽對孩子少一些管制嘮叨,對於男孩子,爸爸可以多抽出一些時間和孩子進行一些男人之間的談話或者帶孩子去旅行,做一些運動。
-
6 # 為父筆記
通常來說,孩子有三個叛逆期,一個在三歲左右,一個在七歲左右,另一個就是青春期。自初為人父以來,對於孩子在什麼時期會發生什麼事情,從一開始嗤之以鼻,到如今的深信不疑,老記真是被現實教育得服服帖帖。
三歲的叛逆。這第一次的叛逆,老記是從孩子把水杯砸地上時感受到的。具體原因不記得了,反正是沒滿足他的一個小要求。當時我和娃的媽都驚呆了——什麼時候脾氣變得這麼大了?作為一家之長,老記自然不能讓這小子給嚇住。稍微一愣神之後,抄起孩子往膝蓋上一放,給他屁股來了幾巴掌。當孩子恨恨地跑到一邊哭的時候,老記下意識地掏出手機查了一下,原來,是第一次叛逆期到了。
2、3歲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不再願意接受別人的支配,只想一心做自己想做事;一旦得不到滿足,便會透過發脾氣、故意作對等方式發洩。你能明顯感覺到他情緒的激烈。
對於這個情況,如果只是像老紀一樣把娃揍一頓,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後來,透過適當給予他“自由”,適當“冷處理”(任由他鬧,不理),也算是漸漸過了這一關。
七歲的叛逆。這次的叛逆倒不如第一次那樣,讓人感受強烈。畢竟孩子也長大了,不再蠻不講理、任性撒潑(經過幾年的教育,估計也不太敢了)。但是,他會用更高階一點的形式向老記挑戰。比如,讓他向左,他偏往右試探一下;讓他規規矩矩,他偏嘻嘻哈哈;做事之前總要問個“為什麼”(態度傲慢);解釋之後,會說“憑什麼”(意思是怎麼只有他要那樣);不愛吃的菜偷偷扔掉;不愛聽的話充耳不聞(直到老記提高音量,讓他感受到了“殺氣”)……
孩子到這個年紀,老記基本不再“暴力”執法了(僅僅偶有為之)。而講道理的效果也並不好,於是乎,老記唯一能做的,就是“小事不管”“做給他看”。比如,他好奇做的事,不再阻止,只告訴他要注意安全(當然得偷偷做好“策應”);他嘻嘻哈哈時,就冷眼看著他,看到他渾身不自在,主動放棄頑劣;讓他做什麼事之前,老記先做一遍,或者和他一起做(如背詩、看書、把碗舔得乾乾淨淨等)……當然了,這確實很“耗人”,很難堅持,但,誰讓咱是“偉大”的父母呢?咬咬牙吧。
青春期的叛逆。這是三個叛逆期中,最為關鍵的一個。它是孩子由少年向成年過度的階段,生理和心理都將發生巨大變化,因此而產生的困擾,自卑,不安,焦慮等情緒也會增多。這時候的孩子,除了“叛逆”的基本特徵之外,還會變得更加敏感、極端。
老記還沒體驗過這一時期做家長的滋味,但當年自己青春期時的感受,多少還是記得一些的。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更加平等地對待孩子,畢竟他們的翅膀很快就要硬了,要自己飛翔了。給他們指引好飛翔的方向,比拉著他們飛,更合適。
回覆列表
孩子叛逆,過去不多,因為過去都在農村,沒有手機沒有網際網路,現在就完全不一樣了,本質上,孩子青春期叛逆一些,和父母關係有矛盾,很多是正常過程,過了青春期一般相對就緩和了!
但這並不是說不存在問題!因為,叛逆是家庭問題的凸顯,孩子越叛逆,家庭內部問題越嚴重!
所以,問題如果沒有超越個人、家庭的自動調節能力範圍,那麼,它慢慢會緩和,因為個人、家庭都有一個承受、調節範圍。
那麼如何才能根本上轉變這種問題呢?
我曾經輔導的一位家長,她兒子讀初二了,厭學,在家玩遊戲,沉迷手機。不能多管、也不能多說,說多了就著急,惡語相加。
之後,有好幾次,老師反映孩子逃課,下午不上課,批評沒啥用,回家反思了一週。最後,還是家長求著老師,好說歹說,給他機會。
後來,聽學校小賣部的老闆說,她才知道兒子初一就抽菸了,經常買,而且煙癮比較大。這位媽媽不禁常吸一口涼氣。
自己從小對兒子管教比較嚴格,不準兒子嚼檳榔、吸菸,沒想到,兒子全乾了,而且自己還矇在鼓裡這麼久。
和兒子大吵一頓,差點就動手打起來,兒子摔門而去。這位媽媽好無助,自己一直辛辛苦苦帶著兒子,老公常年在外面工作,一年才回來一兩次,想不到兒子卻變成了這樣!
經過和這位媽媽的溝通,發現家庭關係存在比較大的矛盾。由於爸爸常年在外,媽媽一個人撫養孩子,對孩子期望又比較高。
所以,媽媽情緒波動比較大,從小對孩子要求也嚴格,而爸爸很少和孩子溝通。而且,夫妻關係也不太好,有些矛盾。
所以,解決孩子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調整家庭關係。
健康的家庭關係就像一個倒立的等邊三角形,彼此平衡穩定;孩子出現問題後,家庭關係就是銳角三角形,甚至是鈍角三角形了!
這個過程是最重要最關鍵的,因為每一個成員都需要調整,尤其是溝通方式,而這一切都需要不斷地學習。
其次,就是教育方法的調整。孩子之所以出現教育問題,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過去教育方式嚴重錯誤,所以全面學習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之前我也強調了孩子出問題,家長與其到處求醫問藥,不如先狠狠地看十本家庭教育書籍。比如正面管教細節、PET父母效能等。
最後,就是疏導釋放家庭的負面情緒。孩子教育出問題,很明顯的特徵就是這個家庭負面情緒爆棚,所以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有必要及時疏導釋放情緒。
這個家庭經過調整,一年後,孩子情況好多了,雖說成績一般,但和媽媽關係好了,家裡也沒那麼多矛盾了,學習也正常了,總體上是非常好的。
改變是困難的,尤其是成人,孩子改變的過程中其實最難的點就是大人的改變。家長有些是完全不知道,覺得孩子的問題就是孩子的問題。
有些是知道孩子的問題需要家庭改變,但認識不深刻。有些是明白,但永遠落實不到行動。沒有行動,改變就永遠不可能發生!
總而言之,有效才算重要,會愛才是真愛!迷路了,首先要知道路怎麼走,然後具體到行動上,怎麼走!最終才能走出重重迷霧!
我是彭華勇,心理諮詢師,分享家庭教育與心理學,專注教育問題、心理問題的諮詢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