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之易風水之家

    一、尚書

    《尚書》又稱《書》、《書經》,為一部上古皇室檔案彙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室文獻。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公之於眾的(古代)皇家文件”、“解密的皇家卷宗”之意。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

    《尚書》,最早書名為《書》,約成書於前五世紀,傳統《尚書》由伏生傳下來。考證為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尚書》列為重要核心儒家經典之一, “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它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尚書·大禹謨》記載十六個字的 中華心法。內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即中國文化傳統中著名的“十六字心傳”,中華民族的文化核心與靈魂。

    自漢初以來,有今文、古文兩種不同的傳本。《漢書·藝文志》說,《尚書》原有100篇,孔子編纂併為之作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頒佈《焚書令》,秦代的焚書給《尚書》的流傳帶來毀滅性打擊,原有的《尚書》抄本幾乎全部被焚燬。漢代重新重視儒學,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漢代通行文字隸書寫的《尚書》,共28篇,人們稱之為今文《尚書》。西漢時期,相傳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了另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的字型書寫的,人們稱之為古文《尚書》。古文《尚書》經過孔子後人孔安國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書》多16篇。

    二、尚書體裁有三種分類法:

    1、四種說:典、訓誥、誓、命;這部書的寫作和編輯年代、作者已很難確定,但在漢代以前就已有了定本。

    2、六種說:典、謨、訓、誥、誓、命;來自“可能是孔安國所撰”的古文尚書序。

    3、十種說:典、謨、訓、誥、誓、命、徵、貢、歌、範;來自孔穎達監修的尚書正義。

    三、尚書簡介

    《書》或《書經》,在後世習慣稱之為《尚書》。先秦著作中的“書曰”云云,皆指《尚書》而言。除去徵引“書”之外,先秦著作也徵引“傳”。例如,《孟子》就有“於《傳》有之”的文字。“書”與“傳”的區別,可能在於前者為正式的文獻,而後者為傳說或者為後代所謂的“野史”。是一部多體裁文獻彙編,長期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但是清華簡證明傳世的《尚書》部分(偽《古文尚書》部分)為偽書。該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內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員或賞賜諸侯時釋出的政令。可能由於《書》與《傳》的關係相當密切,或者由於有些《傳》的內容混入《書》中,漢代學者有通稱《書》為《書傳》之例。比如,《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又稱“故《書傳》、《禮記》自孔子”。兩“《書傳》”均指《書》而言,與後代稱《尚書》之註解為“書傳”者不可混為一談。稱“書”為“書經”,當是後世儒家尊之為經典之後的稱謂。 “尚書”之名,最早見諸《墨子·明鬼下》:“故尚書夏書,其次商周之書。”因何而成為後世儒家的通稱,原因不明。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墨子學術出自史官,而“書”為史官所掌,故墨子對“書”的稱謂不僅來歷分明,而且具有權威性,從而被普遍接受。

    四、尚書內容

    尚書三十三篇真古文的內容大致如下:

    1、《虞書》四篇所記,為上古唐、虞時代的歷史傳說,包括唐堯禪位予虞舜、虞舜的政績、虞舜與其臣禹、皋陶等的政治對話。四篇皆以虞舜為中心,故稱為《虞書》。

    2、《夏書》之《禹貢》記載禹治水之後的地理狀況,《夏書》之《甘誓》記載禹之子啟征討諸侯有扈氏時之誓師辭,皆為夏代初期之事。據傳說,夏代經歷四百年有奇,這兩篇所涉及者,不過其九牛一毛而已。

    如今學術界普遍認為《虞書》與《夏書》皆非虞、夏兩代當時的歷史文獻,而是戰國末期甚至晚至秦代之作。其中《甘誓》一篇,《墨子》引作“禹誓”,而文字略有出入,可見這一篇的來源不會晚於戰國前期。不過,是否的確為夏後啟的誓師辭,則未能確斷。《虞書》四篇中的少量字句也為春秋、戰國時期人引用過,至於全篇文字的真實性如何,亦難以斷定。《禹貢》一篇的內容,未曾見諸先秦任何著作,出現的時代可能最晚。不過,《禹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綜述全國地理狀況的文獻,因而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3、《商書》七篇,除首篇《湯誓》記載商湯討伐夏桀之事外,其餘六篇皆屬商代後半期的史料。其中《盤庚》三篇為盤庚遷都於殷之際對臣民的訓話。其餘三篇皆記載商代末年之事,其中兩篇均有關商紂王,與《周書》前一部分的內容相銜接。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湯誓》為後人的追述,而其餘六篇則皆為當時的檔案文獻。

    4、《周書》二十篇可分為上下兩輯。上輯包括從《牧誓》至《立政》的十四篇。這一輯集中報道了周之滅商與周人如何鞏固對商人的統治,內容最為豐富,乃《尚書》精華之所在。其主要情節有:武王伐紂、周公攝政、周公與成王再度東征以徹底征服商人以及東方其他諸國、周公為鎮壓商人反叛而作的政治安排、周公與召公的對話、周公還政於成王等。下輯包括自《顧命》以下的六篇,其中《顧命》與《康王之誥》就性質、內容、文字來看,本當為一篇,故所謂六篇,其實也可以視為五篇。五篇的性質與時代各不相同,時代早者屬於西周前期,時代晚者屬於春秋中葉。前三篇是周朝廷的檔案,後兩篇分屬秦與魯兩諸侯國。除去《洪範》一篇之外,《周書》大體為可靠的檔案文獻。《洪範》記錄箕子與武王的對話,內容全系五行,可能是戰國五行家興起之後的作品。不過,五行的起源也可能甚早,《洪範》即其淵源也說不定。總之,撇開這一篇不談,其餘十九篇實為研究周代歷史的重要原始資料。

    綜合全書內容而言,可以歸納為三組。第一組為關於堯、舜、禹、皋陶、啟等上古帝王的傳說;第二組是有關周代建國的重要文獻,突出反映了周公旦的政治活動;第三組為分屬不同時期的、零散而孤立的檔案。

    說這些吧,希望有點幫助!

  • 2 # 坐照入神

    查了一下相關資料,一般都引用這個“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洛書,在東序。”

    實際《尚書》原文是“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尚書通篇查了一下,只有這段關於河圖的記載,根本沒有洛書的詞出現!!!這就看出《尚書》是記載了河圖而沒記載洛書,上一段記載在《尚書·顧命》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一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包心貢丸是怎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