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清明食俗是伴隨著清明祭祖活動而展開的。在清明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準備豐盛的食品前往自家祖墳上祭奠,青團就是這些食品之一。青團是怎麼做的?除了青團還吃什麼?
6
回覆列表
  • 1 # 光影隨夢

    清明節特色美食---青團

    青團是用艾草、鼠麴草或漿麥草的湯汁拌進糯米粉裡,再包裹進餡料,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來當作一種小吃。青團的種類和做法多種多樣,我今天分享的是家常做法,喜歡的就快快嘗試吧。。

    【所需食材】

    鼠麴草,糯米粉,大米粉,瘦肉沫,白肉末,竹筍,荸薺,蔥薑蒜等調料,餡料跟包子餡很類似,可根據自己口味而定。

    【方法步驟】

    步驟1,鼠麴草清洗後汆燙,燙至草體柔軟位置,水開後大約要煮3到5分鐘。汆燙好的鼠麴草放入涼水中清洗。

    汆燙鼠麴草

    入涼水清洗

    步驟2,清洗乾淨後用力擠幹多餘水分,捏成團狀,可以用這種方法多準備點鼠麴草,擠幹水分後放入冰箱冷凍儲存

    擠去多餘水分

    捏成團狀利於儲存

    步驟3,將鼠麴草放入料理機打碎,打碎前可以把鼠麴草稍微切細,打的越細越好。

    將鼠麴草打碎

    將鼠麴草打碎

    步驟4,將糯米粉和大米粉三比一或二比一混合均勻,邊揉麵邊加入鼠麴草。

    糯米粉和大米粉混合

    加入鼠麴草汁揉麵

    步驟5,接下來炒制餡料,把肥肉沫放入鍋中炒出油水

    熬製動物油

    步驟6,待肥肉沫稍稍焦黃時加入瘦肉沫。

    加入瘦肉沫

    步驟7,待瘦肉沫炒至變色後加入筍丁,馬蹄等,稍稍炒制,加入少許生抽醬油等調味。餡料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搭配。

    加入配菜炒制

    步驟8,取一個麵糰,捏成碗狀,加入餡料,慢慢收口包住,這個過程和包包子還是不一樣的,麵糰沒那麼勁道。

    包青團

    步驟9,包好的青團下面墊一片竹筍葉,放入熱鍋中蒸20分鐘左右即可出鍋

    蒸制青團

  • 2 # 老王一杯酒

    青團顧名思義是青色的糰子,在南方語境裡面,糰子就是圓圓的東東。

    青團是長江以南地區傳統特色小吃,傳說與太平天國有關,後來人們把青團作祭祀用,現在已經市場化了,祭祀功能已經淡化,南方市場和超市都能買到。

    正宗的青團綠綠的,顏色像菠菜汁。但是正宗的青團是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裡,再包裹進豆沙或者肉鬆蒸熟,吃起來糯糯的,總之有青草香氣。 北方人大概是吃不慣。

    拿上海的青團來說,大多采用漿麥草代替,2017年上海市郊區因為麥草生產量不夠,青團市場較往年下市很早。

    上海最著名的青團是杏花樓集團每年三月中旬到四月初做的青團採購活動,各種餡兒都有,上海著名的黃河路美食街,國際飯店對面,就是杏花樓黃河路店,今早人們第一天開始排隊購買青團。

    這樣一字排開,排個五六十米,上百米,瘋狂排隊購買青團和其他,而且不嫌貴,情願雨中打傘,前胸貼後背,無怨言的盛況,在上海鬧市區總會讓外地人和老外驚訝!

    此刻青團上市了,你吃嗎?

  • 3 # 桃園三叔

    青團,是我們江南一帶的傳統美食,有的用青艾,有的用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揉合,再以豆沙為餡而成。那麼,清明節為什麼要吃青團呢?

    吃青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朝。在周朝有一個“寒食節”,時間正好與現在的清明節相吻合。周朝法律規定,寒食節“寒食三日”,只准吃冷食,不準生火做飯。“寒食節”的時侯,也就是現在的清明時節,正是江南“麥漿草”嫩綠多汁的時侯。於是,江南老百姓就到田間揪一把“麥漿草”,回家搗爛壓汁,與晾乾的水磨糯米粉拌勻和好,包上豆沙餡兒,有的還要放一小塊豬油,團好入籠蒸熟。

    就這樣,事先把青團做好,到了“寒食節”就可以充飢了,不必再舉火為炊。

    現在雖然沒有“寒食節”了,但是吃青團的習俗卻流傳了下來。

  • 4 # 三分不易

    我先來說說清明節的由來 據說春秋時期,晉國的重耳在外面逃亡,生活非常不易,他的隨從介子推,為了重耳不受餓,毫不吝惜的把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上了皇帝,並且封賞了陪他一起流亡的隨從,只有介子推不要封賞,他帶著母親隱居綿山,當時重耳(晉文公)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出此下策,放火燒山,在他想來,介子推非常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沒有想到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也是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吃青團的來歷有兩個,一、據說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是因為有個傳說,清兵要抓捕太平天國大將陳太平,當他逃到一個村郊附近時,有一位農民發現了他,並幫助陳太平,把他打扮成與自己一樣幫他耕地。清兵在抓不到陳太平的情況下,於是在村裡增加了崗哨,只要有人出村就檢查,預防這些農民給陳太平帶吃的。這個農民在路上想著帶什麼東西能給陳太平吃呢?就在這個時候,一不小心踩到了艾草上,滑了一下,摔了一跤,爬起來後,發現身上都是綠顏色。他頓時想到挺像馬糞,我何不做個像馬糞的食物,於是趕快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與糯米粉揉到一起,做成綠色的米糰子。然後把做好的青糰子放在青草裡,混過村口檢查的清兵。陳太平吃過青團後,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後來,他逃回大本營。就告訴了李秀成當時的情況,李秀成於是下令太平軍必須學會做青糰子,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才得以流傳下來。

    二、還有一則傳說說的是:大禹為了治水,十三年沒有回家,然後水患得到了解決,為農作物的種植創造了有利條件,蘇州人非常感謝他。在節氣,清明時節用最好的物品祭拜大禹,據說蘇州有位年青人,用這麼好的物品祭拜,有點浪費,也不符合大禹生前節約的風格,覺得大禹在天之靈也不安心。清明節時正是冬小麥返青的時候,他與大家用麥葉汁水和糯米粉做成了青糰子,將青糰子供在大禹治水墓碑前。久而久之,相沿成習俗。

  • 5 # 露臺老菜農

    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會有自已特有的傳統和節日,中華民族自古就是偉大的文明古國,而清明節吃青團的習俗,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節日傳統。

    青團,是小時候過清明節時最盼望的美食。每當清明來臨,和姐姐一起,手提籃子,到田邊地頭採摘火草或艾草,媽媽再用糯米和它們混合揉捏,加上芝麻、花生和糖,精心製作成清明果,雲南普洱人叫“火草粑粑”和“香艾粑粑”,帶上粑粑,父母拉著孩子,上山掃墓,祭祀和踏青。一晃幾十年,父母也先後去了天堂,而這個溫馨的畫面,卻永遠定格在腦海裡。

    是呀,清明為什麼要吃青團呢?感謝悟空提出好問題,讓我翻資料,學歷史。中華民族清明吃青團居然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起源於周夏時期的寒食節,即清明前1、2日,禁菸火,吃冷食,後逐步和清明節合併,成為中華民族祭祀祖先,掃墓踏青的專用美食。青團的起源,無論是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的故事,還是金蘭知錯追悔的祭母故事,一個個都是那麼鮮活感人。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友愛,聰明智慧,忠孝禮儀!

  • 6 # 朱子月

    故事都湮沒在歷史的風塵中,那些滿含著善良的食物卻為節日增加了不同的標識,華人的每一個節日都與食物同行,不管是清明的青團,端午的粽子,還是中秋的月餅,甚至於重陽節的菊花酒,體現了中華民族民以食為天的理念,和大地融合,善於因地取材,因時而用的特點,春天的麥汁的鮮嫩多汁和糯米的粘糯以及豆沙餡的香甜組成了舌尖上的的美味,這些美味伴隨著節日的氣氛,被人們永遠的記在心裡,清明節來臨了,人們不但記住祭掃,也會用食物犒勞自己,而且賦予它神聖的意義,這就是祖先們聰明智慧的再現,每一個節日既有垂直性,有各有特色,過這樣的日子增加了與平日不同的意義,也有了和別日不同的特徵,應為青團只有清明節才會吃,我們會應為清明去吃青團,也會應為青團記住清明,這些冷食表達了對先人的懷念,一一種情懷的寄託。

    古人可能也會忘記這個節日,但是季節和食物總能喚醒我們。

  • 7 # 東家APP

    桃芳菲,桐始華。紅杏開時,雨潤郊原,草木柔綠。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明而潔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前後,漫山遍野的青翠宣告著春天的來臨。人們三三兩兩,結隊出門踏青。萬物繽紛綠為先,春之盛勢不可抗拒。在這生機萌發的春天,清明的習俗卻是祭祖掃墓。

    於有生之時追憶逝去,於無生之處嚮往新生。生死的交接,就這樣不知不覺開始。古老的東方智慧,讓人歎為觀止。

    一夜春風吹透,野地裡的艾青泛出最鮮最嫩的綠色,眼下正是做青團的最好時候。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肥而不腴。

    油綠的青色,清苦的艾香,淡淡的青草味。無論從色、香、味哪個角度,青團都把整個春天鎖在萌萌的一團之中。

    青團,也叫清明果、艾米果、艾粑粑。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裡這樣記載:

    “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寥寥幾字,便將青團的製法描繪的一清二楚。新鮮艾草煮軟後,搗爛為汁,混合糯米粉,裹上各色內餡兒,便做成了這清明時令點心。

    據考證,“青團”之稱大約始於唐代,至今已有 1000 多年曆史,每逢清明,江南幾乎家家戶戶蒸青團,古時候人們做青團主要用作祭祀。

    “相傳百五禁菸廚,紅藕青團各祭先。”這首《吳門竹枝詞》說的就是人們在清明節吃冷食青團,並用紅藕、青團祭祀祖先。清代《清嘉錄》對青團有更明確的解釋:“市上賣青團熟藕,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雖然青團流傳千百年形制未變,但現在人們更多的是時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如今,那一個個透著艾草清香、甜甜糯糯的青團,雖形制未變,卻早已從當初的祭祀點心,轉變成人們在春天時令嚐鮮之美食。

    這是春天專屬的青綠氣息。

    去年開始,肉鬆青團悄然走紅。青團內餡的鹹甜之爭,再次成為大家議論的熱點。

    傳統青團內餡兒,有甜口亦有鹹口,豆沙、芝麻、肉餡兒,各地口味不一,但都恰恰抓住了不期而遇的春之味覺。

    艾草平喘、利膽、消火、抗菌、驅寒、除溼。整個春天,吃上一顆青團。都能夠去油解膩、消食降火,同時還能起到美容的作用。

    小小青團,散發著芳草的香味,透著兒時的回憶,蘊含著家的味道,交疊著各種懷舊情感的美味。特殊的食物總有著特殊的力量,親手製作也好,商店購買也好,倘若哪一年吃不上一個,整個人便會耿耿於懷。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已經讓人很難再踏踏實實地親手做上一顆青團。但四季更替、適時而食,這是食物給予人們最好的儀式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60米外有公共wfif要怎麼無線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