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被叫作黃老師的1948
-
2 # 吆呵天怎麼又亮了
都不該打,因為那不管用。
撒謊,不是什麼天大的事,也不說明孩子的本質,它只是一個表象。
撒謊是形式,不是目的。
孩子為什麼撒謊,誰又是“受害者”?
在這背後的是孩子的價值取向問題!
孩子為什麼選擇了這個方向?
孩子為了幫助別人而撒謊,那是好樣的
孩子為了自己的小利益撒謊,而損害別人,那必須幫他從根本上改變,否則,他一生的方向都會出現偏差。
打,能解決什麼?
-
3 # 莫伊影視
其實孩子撒謊是個小毛病,需要父母從小的教導,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師,把自己的孩子教好了,從小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孩子越長大會懂得父母小時候的良苦用心,更會做個好的孩子。當有些孩子遇到困難時,會想起自己父母對自己說的話,深深的藏在心裡。每個人都很清楚父母想要自己孩子過的更好,都會用激勵的話語開導孩子的大腦,讓他們有所收穫,信心滿滿。
-
4 # 沉魚羅妍
其實孩子的是非觀不明確,有時候撒謊是為了逃避懲罰,肯定是因為之前承認了錯誤被嚴勵懲罰,然後知道自己錯了不敢承認了吧!
-
5 # 麟州小李
最近剛讀過尹建莉的書,還有心理學教授張宏濤說:正因為家長給孩子壓力,所以孩子才會撒謊,讓家長滿意,自己不會受懲罰,只有民主和諧平等的親子關係,孩子才更少地撒謊。
-
6 # 格局3489
完全同意,家庭教育太重要了。有些孩子品行不端正,發現家長和孩子簡直一摸一樣。小孩子撒謊,父母居然幫著孩子說好話期欺瞞老師。孩子完全是父母的
-
7 # 久明教你管孩子
其實孩子所有問題,都歸因於家長的引導,這句話沒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處理孩子問題的方式直接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孩子撒謊,一個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誇讚,再一個 就是為了躲避父母的責罵,這說明孩子對父母不完全信任。
久明老師曾說過:
孩子在外面發生了什麼事兒,會不會首先想到回家,會不會第一時間選擇告訴父母?
這取決於Ta的背後是不是有一個沒有底線、永遠接納、支援Ta的地方!
如果有,那個地方才叫“家”!
-
8 # 上帝無言24555081
首先,撒謊是人類第二對染色體決定的,如果不會撒謊,那這個人肯定有毛病。
其次,撒謊和孩子周邊的環境有關,進墨者黑。
再次,不到不得已的時候,人是不會撒謊的,常言道“冷尿熱屁窮撒謊”,話糙理不糙,仔細想想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這條並不適應孩子,忽略。
家長有責任和義務教育孩子不去撒謊,然,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從根上說,基因傳承,有些孩子撒謊家長蒙羞,有些孩子撒謊,乃至小偷小摸,家長反而引以為傲,且這種人大有人在。對於這種家長,殺了都不為過。
所以,孩子撒謊和家長的關係很微妙,這是個人乃至家庭甚至家族的問題,不好定義。
-
9 # 雨露育兒
撒謊是逃避責罰,逃避責任追責,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這樣做的後果是沒有了責任擔當,對自己所做的事不考慮後果,只要做錯了就撒謊推責,是缺乏擔當的表現。
撒謊造成的惡果,成人後會成為嚴重阻礙自己發展的障礙。
所以說孩子撒謊不是小事,發現了必須立刻予以制止。
但要追根溯源的話,孩子為什麼會撒謊?是不是家長教育不當,責罰不當,造成了孩子的撒謊?
一個孩子考了69分,回來卻告訴父母說考了96分。孩子撒了謊,父母能不生氣嗎?但孩子又怎麼能不撒謊呢?不撒謊,回來肯定要遭受皮肉之苦,各種各樣的罰肯定會堆加而來。
孩子是不可能無緣無故撒謊的,一定是有原因的。
如果孩子真的沒考好,我們不是去責罰孩子,而是幫孩子去找原因,錯在哪裡,為什麼錯。從孩子身上找,也從家長自己身上找。不要一味的要求孩子什麼都去考100分,只要你孩子去努力了,去爭取了,就應該被得到肯定。
有時候我們真的要反思我們的教育方法,是不是我們自身的錯?把孩子逼到了撒謊自衛的份上。
-
10 # 青木學ps
老師提前通知你寫一篇發言稿會在那天演講。可是你一直沒放在心上,後來你打電話給老師,告訴她你病了,讓她再找其他家長。
提醒:沒有嘗試就先退縮,孩子學會了把許諾拋之腦後,靠撒謊而使自己輕易推託。
-
11 # 鋼鏰缺錢
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左歪右斜。家長的任務就是幫孩子扶正,過程中有言語上的引導,也有體罰上的修正。孩子撒謊是父母在引導上出了問題,當自我修正在前,體罰孩子在後。
-
12 # 花小胖的私享空間
對於這個問題的提出者,我就要點一個贊。以前我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等到孩子有一次出現問題了,我才覺得孩子撒謊,該打的就應該是家長。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1、孩子為什麼要撒謊?
說到孩子撒謊要打的,應該是家長首先就要提到這個問題,孩子為什麼要撒謊?所有的孩子撒謊都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因,那就是因為怕遭到家長的責難和謾罵。我這件事情做錯了,我已經知道錯了,但是我回到家裡以後不敢和父母坦誠交代,因為我交代了以後父母責難,我會毆打我,會謾罵我。是孩子心裡面有忌憚,所以他才要撒謊,撒謊的目的就是想要保全自己。可能有的朋友會說你這叫狡辯,但是我想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你處在孩子的角度,以及他的年齡,你是不是也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2、反思我們自己,當孩子做錯了事情的時候,我們是怎麼處理的?
在中國的家庭裡,大多數父母都是站在很高的位置上去對孩子進行說教的,所以小孩子既不願意聽,心裡也對我們有反感。不會認為我在你們眼裡就是一無是處,我什麼事情都是做錯的,任何成績都做不出來,所以當他努力去做好,甚至當他真誠地向你說,我今天這件事情沒有做好,讓我做糟糕了。你的反應過激了,可能你會嚴格地批評他,或此時你的心情不好,你可能還會打他兩下。那麼以此給孩子帶來的結果就是他以後再也不會和你說了。或者就是題目上提到的,我換一個說法,欺騙你的目的達到讓你高興,你高興,但是我的內心是痛苦的。
3、孩子撒謊,罪魁禍首是父母
每個家長的內心都是特別虛榮的,想要孩子作誠,我們理想中的那個樣子,所以當孩子把這件事情做糟糕了的時候,會讓自己覺得很沒有面子。於是各種數落,各種責難都衝孩子去了。所以孩子受過傷以後就學會啊,長出刺來保護自己,甚至要撒謊那圓自己的這個夢。每個孩子的內心都很痛苦,不要看孩子撒謊,就覺得它欺騙了我們,其實他們的內心在做著激烈的鬥爭。而這個鬥爭的促使者就是我們做父母的。
因此題目說的孩子撒謊,罪魁禍首該打的就是我們做父母的。我們都不理智和衝動,導致了孩子去撒謊。當然了。孩子生長在什麼樣的家庭裡面,耳濡目染也會有很大的關係的。
-
13 # 威川日記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也要起到表率作用,做到以身作則。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模仿能力極強,父母的做事風格,都會被孩子學習。比如,在孩子小的時候經常告訴孩子,要趕緊睡覺,再不睡覺,一會就會有妖怪來抓你了。這看似是為了讓孩子睡覺,可當孩子再大一點,他就會知道,這些都是騙人的。父母都會用謊話騙自己,那自己為什麼不能說謊呢!所以,我們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儘量避免不必要的謊話!
總之,當孩子說謊時,我們不應該用斥責的語氣使孩子害怕,而是需要平和的就現有的事實向孩子講解,使孩子懂得和感受到沒有必要對家長說謊。
-
14 # 西廨七叔
孩子為什麼撒謊?通常是兩個原因:1. 不信任,2. 害怕。如果家長得不得孩子的信任,家長首先該檢討自己為什麼失信於孩子。如果孩子怕自己,則家長該反省自己在孩子的心中是什麼形象。
-
15 # Oceandaddy海洋爸爸
其實我們只要耐心的深入瞭解一下,就不難發現,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是有原因的。我們只需多花一些心思找到問題所在, 才能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中做一名合格的領路人。
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為撒謊埋下種子
首先彤彤在要求媽媽給她買橡皮時,媽媽認為她已經有好幾塊了,就拒絕了她的無理要求。然而她卻並沒有和孩子進行深入的溝通交流,開啟孩子心結,進行有效的引導。
在孩子內心對某件事物的渴望找不到出口時,她往往會想到用其他的方式來滿足自己。 於是孩子便想到了去偷拿同學的橡皮。她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好的,在被發現後,為守住心中的自尊,往往都會用謊言來掩蓋。
這讓我想起了上小學時的一位同學。因為家裡條件不好,爸爸媽媽很少給他零用錢,每當看到別的同學在校門口買零食買玩具時,他都心生羨慕。但只要他和父母開口,他們總會一句話回絕,你能不能懂點事,家裡這麼窮,不好好學習,淨想著跟別人攀比。
直到有一天,他像發了“橫財”一樣,請好幾個同學到校門口買零食吃。我們問他哪裡來的錢,他說是自己撿的。後來才知道,他是趁父母不注意偷拿了家裡的錢。在被家長用掃帚打的屁股通紅時,還是咬牙不肯承認自己偷了錢。
害怕受責罵,維護自尊,隱藏事實
彤彤在偷了同學的橡皮被媽媽發現後,她選擇了逃避,向媽媽撒了謊。因為她知道一旦承認,必然少不了一頓責罵。
我們大多數人小時候都有撒謊的經歷,不小心打碎了花瓶,會在被父母發現後謊稱是家裡的小貓小狗乾的壞事;被問及在學校課堂上表現如何時,即使因為上課和同學聊天被老師點名批評,也會和爸媽說今天表現的很棒;期末考試沒及格,會私自塗改卷子上分數
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大人小孩皆是如此。
天性,大人小孩皆是如此。
嚴厲指責,
彤彤媽說:孩子有一次不小心用玩具把新買的沙發劃破了,被她發現後,硬是不承認,反而是把責任推給弟弟。她氣憤之下就打了孩子,還罰她在房間裡關了兩個小時。她始終想不明白,為什麼如此嚴厲的管教孩子,可孩子依然還是撒謊。
很多父母把孩子說謊看成一種非常壞的行為,只要發現,就會忍不住對孩子嚴厲批評,甚至還會用一些打罵的方式來懲罰。這樣對解決問題來說起不到任何實質性的效果,有時反而適得
父母的一味指責,只會讓孩子漸漸的對你關閉心門,一旦內心的需求得不到理解,就會在心中慢慢的築起一堵高牆,將你擋在外面。
理解,就會在心中慢慢的築起一堵高牆,將你擋在外面。
孩子在撒謊時,多數都是出於自我保護,家長只要找出癥結所在,耐心引導,孩子自然就會變得誠實。
首先滿足孩子的需求,其次才是教育引導
著名的教育學家張文質老師說過:“教育的正確次序,是先滿足,再引導。”
孩子內心的渴望得不到滿足時,往往就會陷入一個錯誤的迴圈。這裡並不是說家長要一味的滿足孩子的要求,而是視情況而定。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給予正確的引導,深入孩子的內心,找到真正的原因 ,然後耐心的指引孩子。
比如彤彤已經有好幾塊橡皮了,依然要媽媽給她買,這時媽媽不妨先滿足她,然後嘗試和孩子溝通,或是給孩子設定力所能及的小目標,完成任務後橡皮就可以作為獎勵。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沒有實現目標,得到獎勵,心裡也不至於太失落。因為她自己已經努力過了。
讓孩子明白坦誠錯誤的後果比撒謊更值得稱讚
有這樣一項心理學實驗:
研究人員把年齡在三到七歲的孩子單獨留在房間裡,事前告訴他們不可以偷看一個秘密玩具。研究人員不久後返回房間,給他們講述了一個《匹諾曹》《狼來了》的故事,然後問孩子們,是否偷看了藏起來的玩具。而另一個房間的孩子,研究人員給他們講了一個關於與《華盛頓和櫻桃樹》的故事,裡面提到,華盛頓承認自己看到了櫻桃樹,最後得到了原諒。結果是,被告知華盛頓故事的孩子與被告知撒謊有不良後果的孩子相比,願意承認撒謊的人數要高兩倍。還有一個有趣的變化,如果改了華盛頓故事的結尾,就是華盛頓最後不承認自己看到了櫻桃樹,而是撒謊說沒做,聽到這個版本故事的孩子,與聽到撒謊後有不良後果的孩子一樣,都不願承認自己偷看了玩具。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正面的認可要比恐嚇有用的多。讚許和鼓勵更容易讓孩子擁有敢於承認錯誤的勇氣。如果孩子認為誠實是一種優秀的品質,而不是擔心承認撒謊後就會有不良的後果,他們會更容易承認自己的錯誤。
發現孩子撒謊後一定不要急著責罵,讓孩子知道你永遠愛他
哲學家羅素說“孩子不誠實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
期刊《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嚴厲的懲罰威脅不僅會促使孩子撒謊,還可能造成孩子進一步的撒謊行為,為避免懲罰而學會繼續掩蓋事實真相的方法。另外研究者還發現如果孩子犯了錯誤,非懲罰性的環境可以讓兒童擁有保持誠實所需的安全感。
如果我們能意識到,即使我們曾經迷失,拐錯彎道,仍然有人在背後愛著我們,支援我們,我們便會更加容易承認自己的錯誤,想辦法做出彌補,重新獲取那些愛我們的人的信任。
父母以身作則,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心理學家Chelsea Hays和Leslie Carver曾經設計了一個實驗,驗證那些經常被大人欺騙的孩子是否更傾向於歪曲事實,實驗結果表明經常被大人欺騙的孩子中有88%的孩子有撒謊行為。
孩子都是一張白紙,他潛意識裡的行為都有著父母的影子,想要孩子誠實,父母必須要以身作則,對孩子承諾過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而不是欺騙敷衍。大人有時候也免不了犯錯,即使面對孩子,也要做到勇敢承認。
孩子都是在懵懵懂懂中成長,好奇的探尋著世界的樣子。父母則是孩子的導航儀,引領孩子在正確的軌道上行駛,有時駕駛員會不小心拐錯了彎道,只要身為父母的領路人肯不急不躁,找出原因,變換軌道,也一樣能夠到達期望的遠方。
回覆列表
從本質看,該打的的確應該是家長。因為孩子只是一個犯錯的受害者。
人之初性本善。說的是孩子原是一張白紙,誰在上面作圖繪畫?當然是社會人等,尤其是家長。
我們說: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在孩子一落地,就開始了。不管承認與否。
同時出生的發小,有的孩子成為人人誇的:別人家孩子。自己家孩子卻謊話連連。強調發小是因為他們,學校環境相同。
所以問題出在孩子身上,根源卻在家長的家教上。孩子是父母鏡子,父母照鏡子,發現臉上髒,該洗臉還是砸了鏡子?地球人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