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沉的經遠

    甲午戰爭時李鴻章手下的部隊分兩種,一是李鴻章直屬的部隊,二是戰時曾經歸屬李鴻章指揮的部隊。

    李鴻章的職務是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兼管北洋海防,因此他直屬的部隊主要是直隸的練軍、防軍,還有旅順、威海兩地的駐軍,外加一個北洋水師。

    練軍是原直隸綠營兵勇參照湘淮軍制改造而成。其額定編制大約在15000人左右,實際並不滿編,加上存在吃空餉的情況,因此具體人數難以考證。練軍主要是分散各地維持地方治安,因此戰時能抽調的兵力有限。比較有名的是葉志超和聶士成首批入朝部隊裡,就有正定練軍四營和古北口練軍右營。

    而李鴻章所屬的防軍則主要是改編自淮軍,包括李鴻章的親兵洋炮隊營、盛軍、銘軍、親慶軍、武毅軍、護軍、綏鞏軍等,此外還有少數非淮軍出身的部隊,比如宋慶的毅軍等。直隸的防軍大約有2萬多人,主要部署在直隸、旅順、威海等地。像盛軍就駐守天津小站,銘軍、親慶軍、毅軍則駐守旅順口。

    因此實際上李鴻章直屬的部隊數量並不是很多,不算北洋水師,總兵力也就在3萬多點。這主要也是因為清廷對於漢人督撫一直心存猜忌,李鴻章為了自保一直在陸續裁撤淮軍有一定關係。

    當然,戰時歸屬李鴻章指揮的部隊就不止這些了。

    以平壤之戰參戰的五個部隊為例,除了從牙山敗退回來的葉志超和聶士成部外,盛軍、毅軍兩部也是從李鴻章屬下抽調。而左寶貴的奉軍4026人、豐升阿的奉天練軍盛字營和吉林練軍1500人則是東北駐軍。由於平壤部隊都歸屬葉志超指揮,因此也可以把這兩視為是臨時調撥歸李鴻章指揮。

    但是也並非所有參戰部隊都歸屬李鴻章指揮,比如像鴨綠江之戰時,原北洋所屬部隊和奉天大部分軍隊都由宋慶指揮。但是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所部靖邊軍4000人則不在此列,由依克唐阿單獨指揮。還有後來湘軍參戰以後,李鴻章也是指揮不了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甲午戰爭時期清軍的指揮上其實是很混亂,必須一個個部隊去查驗是否歸屬李鴻章指揮。此外在戰爭期間由於兵力不足,清軍曾經多次臨時擴充,招募新兵參戰,這部分部隊實數有多少也很難說。

    因此要說戰爭期間李鴻章一共指揮過多少部隊,目前已經很難查清楚了。

  • 2 # 凌雲志

    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因此清朝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景象。

    清朝於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一個強大的海軍力量,但清朝並未像日本那樣變革國家制度,因此“中興”並未能使中國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

    此時清朝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

    甲午戰爭爆發之前的中國,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初見成效,開始得意輕敵。在與西方各國打交道的過程中,認為西方人“並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貿易上佔些便宜而已,於是放鬆了軍備意識。

    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遲緩。

    北洋水師有軍艦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的大沽口、威海衛和旅順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軍事變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裝備的低階階段,陸海軍總兵力雖多達80餘萬人,但編制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鬥力低下。1891年以後,北洋水師甚至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

  • 3 # 轉眼一生

    李鴻章初建的淮軍,有了14個營頭的建制(每營正勇505人,長夫180人,共685人)。李鴻章採用一系列招降納叛,兼收幷蓄的措施,擴充實力在掌握地方實權後,他在江蘇大力擴軍,使淮軍在2年內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萬人,成為清軍中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一支地方武裝。

  • 4 # 帝國中興

    甲午戰爭時期李鴻章手裡掌握了當時中國最為精銳的全部軍隊,這些軍隊包括北洋海軍以及淮軍,這兩支軍隊是維護清王朝統治以及抵禦外國侵略的主力。雖然當時清王朝全國的軍隊號稱有近百萬但是那些軍隊都是老式軍隊,主要是八旗和綠營,這兩支軍隊承平日久,雖然經過洋務運動裝備有所改變,面對國內叛亂還可堪一用,但是面對外國侵略者則是很少有什麼傲人的戰績,因此李鴻章在進入朝廷中樞以後把強軍作為頭等大事來做,可以這樣說他一輩子都在把強軍作為自己的主要目標,他明白國家想要發展必須要有一個穩定的內外部環境。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甲午戰爭時期李鴻章手裡的主要作戰力量。

    首先就是海軍,甲午戰爭時期北洋海軍有十艘主力作戰艦艇,分別是:定遠艦,鎮遠艦,經遠艦,來遠艦,致遠艦,濟遠艦,平遠艦,超勇艦,揚威艦,總排水量29970噸,大小火炮共188門,平均航速15.9節(後期由於缺乏維護至戰前平均航速只有8節),船員2133人。輔助艦艇12艘,分別是:鎮東艦,鎮西艦,鎮南艦,鎮北艦,鎮中艦,鎮邊艦,康濟艦,威遠艦,泰安艦,鎮海艦,操江艦,湄雲艦,這些艦艇屬於炮船,總排水量6336噸,大小火炮71門,平均航速8.8節,船員1019人。其他的還有魚雷艇十五艘以及六艘水雷艇等。

    陸軍方面總共49營,分別是:盛軍18營,人數九千人,將領衛汝貴,駐地天津小站;銘軍12營,人數四千人,將領劉盛休,駐軍大連灣;毅軍十營,人數四千,將領宋慶,駐地旅順口;蘆防淮勇四營,人數兩千,將領葉志超(葉志超被稱為逃跑將軍,在平壤之戰中葉志超不戰而逃,致使清軍大亂,清軍在日軍的追擊下傷亡慘重),聶士成(聶士成曾參加抵禦八國聯軍的侵略戰爭,在戰爭中作戰英勇,在天津保衛戰中被敵人炮彈擊中身亡)駐地蘆臺北塘山海關;仁字虎勇五營,人數兩千五,將領聶士成,駐地營口;總人數21500人。

    這些軍隊構成了清軍在甲午戰爭時期抵禦日本入侵的主要作戰力量,也是李鴻章唯一可以直接調遣指揮的軍隊,淮軍在甲午戰爭中初期也取得一些勝利,隨著戰局的不斷惡化,淮軍也就失去了抵抗意志作鳥獸散,戰後清政府在天津組建新軍,袁世凱重新召集淮軍舊部,這支軍隊再次成為清軍主力,後來逐漸成為袁世凱的私人軍隊。北洋海軍覆滅以後清政府後來又花重金重新組建了北洋水師,但是實力已經大不如從前,在隨後的歲月中重建後的北洋水師再也沒有任何作為,1909年清政府改組國內海軍,北洋海軍被編入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自此北洋水師成為歷史!

  • 5 # 海鏡清

    李鴻章是直隸總督、幫辦北洋海防,所以他手下的部隊包括直隸練軍、北洋(海)防軍和北洋海軍。但很多防軍不在直隸境內,就屬於當地的督撫管轄,這樣算下來李鴻章能直接指揮的就不多了,所以主戰的光緒帝問李鴻章有多少軍隊、戰艦時,李鴻章無奈地回答,陸軍不過二萬,可戰之艦不過八艘(也就是俗話說的“八大遠”)。

    清代直隸省地盤很大,包括今天的北京郊區、天津、河北以及河南、山東、遼寧和內蒙古一部分,治安任務很重,因此李鴻章不敢抽太多練軍(練軍主要職責其實是捕盜——也就是警察)

    直隸練軍有一萬餘人,但練軍的前身是綠營,依然沿用了綠營兵力分散的特點,分佈於保定、正定、宣化、古北口、山海關、天津、大沽口、北塘、蘆臺等諸多要地,能夠機動的部隊很少,實際上戰時李鴻章把能抽的練軍都抽光了,也不過二三千人。

    李鴻章直接指揮的北洋防軍有二萬餘人,不過也很分散,因為防軍的主要職責是守衛各海防炮臺。

    為了應對海上威脅,李鴻章在渤海灣修建了大量炮臺,這麼多的炮臺得要大量兵力防守

    銘軍四千人防守大連灣的六個炮臺

    親慶軍三千人防守旅順口的八座炮臺

    毅軍四千人防守旅順口後路的十一座行營炮臺

    護軍一千人防守劉公島的四座炮臺

    綏鞏軍四千人防守威海衛和日島的十一座炮臺

    唯一的機動兵力只有盛軍六千人,雖然他們也要防守大沽口的後路——新城炮臺。

    所以面對皇帝和朝野的主戰浪潮,實際執行人李鴻章捉襟見肘,當初要入朝鎮壓東學黨,李鴻章已經把山海關(葉志超)和蘆臺(聶士成)的兵力抽光了。現在既要增援葉、聶,又要派大軍從奉天(遼寧)入朝,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在平壤、鴨綠江二次大戰後,李鴻章已經無法抽調更多兵力,只能招募新兵,這些沒經過訓練的新兵往往一觸即潰

    沒辦法,還得拆東牆補西牆。李鴻章把北塘炮臺的守軍抽去走海路增援葉、聶,然後調盛軍全部和毅軍三千,與奉天部隊一起走陸路。後來因為陸路補給線漫長,又抽銘軍去北韓。再後來因為平壤戰敗,退守鴨綠江,又把最後一千毅軍派上去了。

    所以當鴨綠江戰敗以後,李鴻章對戰局已經沒有任何辦法了。為什麼後來日軍打旅順口那麼輕鬆,就是因為老兵基本上都被調走了,全都是臨時招募的新兵填補,根本沒多少戰鬥力。

    宋慶在甲午戰爭前只是一個小軍頭,所以為了維持存在還得寄人籬下(他並不是淮軍)。但甲午之後他已經擁兵上萬,成為中央四大主力之一(其他三個是聶士成、袁世凱、董福祥),可見其“審時度勢”的功力。毅軍靠這手本事一直混到了民國二十年代,可謂軍界常青樹

    同樣需要注意的是,當時兵為將有的問題已經比較突出,李鴻章調兵遣將也得商量,不能硬來(北洋海軍除外,因為提督丁汝昌老實聽話)。例如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為什麼直隸和奉天的防軍都快抽光了,山東的卻完全沒動。因為李鴻章曾經和綏鞏軍的統領戴宗騫商量,能不能抽他的部隊去北韓,戴宗騫一口否決了,李鴻章也拿他沒辦法。而毅軍之所以願意上前線,也是因為統領宋慶提了條件——把毅軍擴充到四十營二萬人,李鴻章為了戰局考慮也只有答應了,然而宋慶除了在鴨綠江賣力外,後面就開始出工不出力,因為他知道有部隊才有榮華富貴,部隊沒了就啥都沒了。

  • 6 # 薩沙

    你說李鴻章多少部隊,這就難以統計了。

    只能這麼說。

    甲午戰爭,滿清總兵力是63萬人,日軍是24萬人。

    滿清63萬人並沒有都趕赴戰場,日軍也是一樣。

    滿清用於甲午戰爭的只有24萬,日軍則是17萬人。

    但日本比較精銳,滿清則是大雜燴部隊,而且分散在各地。

    清軍比較精銳的野戰部隊(裝備西洋先進武器,受過粗淺的西洋訓練),只有約4萬人。

    其中隨時可以出動的,主要是直隸的衛汝貴部盛軍為骨幹的練勇各部11384人、直隸練軍葉志超、聶士成部10357人、奉軍左寶貴部3879人,總兵力大概2萬5000人。

    而先期開入北韓的僅有葉志超2000人,後期平壤戰鬥城內清軍也不過1萬多人,而日軍也有1萬多人。雙方兵力沒有差距,日軍火力還佔優。

    然而,這1萬多清軍已經是機動精銳兵力的大部分了。

    這邊,清軍雖然兵力很多,但為了防止叛亂駐守在各地。當時中國沒有鐵路,兵力根本無法及時集中。

    日軍進攻遼東兵力不到5萬人,清軍調集的援軍先後有十幾萬人。

    但清軍是添油一樣逐步趕到,不能形成兵力優勢。加上清軍體系龐雜、多頭指揮、互相觀望、各不相救,根本不是日軍的對手。

    日軍殺入中國境內以後,一路直接從海上經過花園口登陸,運輸了2.4萬軍隊,花費了15天的時間。

    而清軍兵力來不及集中,加上前線清軍恐懼戰鬥逃走,日軍迅速完成集結,勢如破竹的佔領旅順。

    清政府經營20多年,耗銀數千萬兩的重要軍事基地旅順陷於敵手,大量船隻、武器、裝備、糧食被敵繳獲。

    要知道,若干年後在同一個地方,俄軍在旅順做出頑強抵抗,造成日軍極大傷亡,又大大拖延了時間。

    清軍則什麼也沒做到!

    日軍殘忍地進行屠城,旅順數萬軍民被殺害,全城僅有36人倖免於難。

    誇張的是,此時大部分清軍還在行軍中。

    廣東提督唐仁廉部,1895年12月16日從山海關出發,走了19天才到達瀋陽。

    在今天用綠皮車,這段路也就是幾個小時的事情。

    同樣道理,1895年1月29日日軍3萬多人從海上強渡山東榮成。

    當時日軍兵力並不多,只要山東榮成附近有足夠的的清軍,完全可以將日軍趕下海去。

    然而,當時山東僅有清軍2萬人,前線只有1.2萬人,還分別駐守威海、煙臺、登州等地。

    而趕到戰場的部隊,因河北和瀋陽戰況危急,都已經北上救命去了。

    此時就算讓他們回來,也是根本來不及的。

    清軍拼了老命,從南方調來的20營兵應急。但其中5營兵剛從徐州出發,有10營兵還未到淮安,有5營兵還未到鎮江,距離山東都還很遠。

    這邊,日軍僅僅4天就完成登入,以2.5萬泰山壓頂擊潰威海的數千清軍,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整個甲午戰爭中,表面上清軍使用軍隊規模也有20多萬,但都是分各路先後趕到戰場。

    大部分軍隊趕到時,日軍主力已經四面進攻,清軍敗局已定,難以扭轉。

    同時,這些清軍分各路趕到,所以區域性作戰兵力往往少於日軍,一觸即潰。

    在這場雙方出動30萬以上兵力的作戰中,面對裝備先進軍艦、西洋大炮、歐美先進輕武器的清軍,日軍因戰鬥死傷人數僅為964人,1658人死於疾病,25人死於自殺。

    稍後,日軍面對拿著土槍土炮甚至大刀長矛的臺灣民軍,戰鬥死傷人數達4600人以上。

  • 7 # 玄坤文史

    1894年,北韓爆發了東學黨起義,北韓政府請求清軍幫助鎮壓,李鴻章派清軍1500人前往北韓,同時早已覬覦北韓的日本,也立刻出兵8000人趕往北韓,中國是北韓的宗主國,日本此舉立刻激化了中日矛盾,於是中國再度增兵北韓,1894年7月25日,日寇突然襲擊中國運兵船,就此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北韓東學黨這個時候清朝駐紮在北韓的大臣,正是李鴻章的學生袁世凱,戰爭爆發後,駐朝事務基本上全權由李鴻章負責,雖然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朝總共動員了兵力六十萬,但是這些軍隊並不是全權由李鴻章指揮的,並且也不是全部投入了戰場。李鴻章手下主要是北洋水師和直隸部隊,陸軍總共也只有兩萬多人,北洋水師在最初的戰鬥中出動了12艘主力戰艦,這些是歸李鴻章統領的,可搭載的乘員也不過才兩千多人。

    甲午海戰時的李鴻章

    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日本總計動員了兵力二十萬,海軍和北洋水師一樣,動員了主力艦艇12艘,如果我們就此看來,清軍在海上和日本可以說是勢均力敵的,在陸地上是絕對佔據優勢的,然而戰爭並不是看資料就能說明白的,清軍入北韓的部隊,從一開始就面領著一個問題,以少打多,部隊分散。

    甲午戰爭爆發後,清軍和日軍首次交火是在牙山戰役中,在這場戰役中清軍的投入兵力3000多人和日軍4000千多人交戰,清軍傷亡兩百多人後戰敗。後來到了在北韓戰場比較重要的平壤戰役,這一場戰役清軍彙集了進入北韓的所有主力,在這場戰役中,清軍加上外圍的兵力達到了1.6萬人,日軍集結了2萬部隊進攻平壤,在經過了進兩個月的防守後,清軍傷亡兩千多人,平壤失守,清軍撤回中國,所有陸地上能讓李鴻章指揮的軍隊真的非常有限。

    平壤戰役

    我們在來看看甲午海戰,在黃海海戰時,北洋水師重創了日軍多艘軍艦,日本軍艦也重創了揚威、超勇二艘艦艇,可以說打了個勢均力敵。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10艘軍艦,8艘附屬艦艇,再次和日本聯合艦隊交戰,北洋艦隊"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被毀,數千名士兵陣亡,清政府慈禧為首的一黨主張和談,李鴻章和翁同龢交惡,也導致北洋水師沒有得到任何增援,李鴻章誤判形勢命令北洋水師入威海衛港內,結果日軍登陸成功後,北洋水師腹背受敵,全軍覆沒。

    甲午中日海戰

    所以在李鴻章手下直轄的軍隊非常有限的,除了整個北洋水師之外,能動用的陸軍只有不到兩萬人,並且一直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而放到整場甲午中日戰爭之中,清軍從全國調兵後,最多時投入戰鬥的軍隊也不過才二十餘萬,但是由於兵力分散,荒於訓練,最後仍然被日軍擊潰了。

    威海衛炮臺佈防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傅介子計斬樓蘭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