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潮澎湃組合

    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傷害還不算大,如果我們自己人強大,也不會受影響,傳統文化是有使人們成為聖賢作用的,可是一直被錯解,我給你講個故事,說明當今文化之亂局。

    第二篇:是這樣的,在孔子時代,講法的聖人叫法師,法師是明白人,大眾是糊塗人,法師講法能讓我們糊塗人也變成明白人,也就是歸於聖賢之列。法師也有程度的不同,就叫大法師和小法師吧。還有一些人雖然不完全懂法師所講之法,但覺得好受益了,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和傳播經典等,這些人叫護法,護法呢,基本都是一些沒有記載的無名之輩,當時就有這麼一位護法,跟著大法師學習,進入了聖賢之列,沒有大法師那麼高的水平,雖不圓滿,但也尚可,他本來是做護法工作的,這時他法力夠大了,也傳出了一位大法師的一部經,因為他法力夠大,也為利益更多人,就把此經和別的大法師之法也就是現在的經典的一部分,讓人們認為是詩歌神話故事,經典本來是甚深難懂的,極難普及,他這樣一搞,經典就流通的非常好,直到現在,幾乎每個人都熟悉一些經典,比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的故事這都是經典,還有一些文字版的經典已經失傳了,但民間還有傳承,但是這樣做也有弊端,改變了人類的環境,大法師只有一半來度世,小法師雖然一直有,但都難有大的作為,由於經典容易傳播了,護法一脈由此興盛,抱著經典等法師講法,可是很少有法師出世,護法乾脆就開始講法了,可是護法雖然是慈悲心,可畢竟不是法師,不知道法師所講之法的意趣所在,這就造成了曲解經典的現象,開始護法講法他們自己也知道不懂,可是時間一長,歷史一點點忘記了,大聖那點東西幾乎就失傳了。就比如當今講國學的很多,但都幾乎都不是法師,也就是說他們根本就不明白,所講之法不具有讓人們成為聖賢的作用,所以現在護法們一直呼籲恢復傳統文化一直也恢復不過來就是這個原因。學習錯解的傳統文化,還不如不學,越學越傻,可以說近代屈辱的歷史就是錯解經典造成的,下次再說,五四運動雖然打倒孔家廟推翻傳統文化不對,但卻救了中國就是這個原因,當今學習傳統文化之人不可不慎啊,尤其是當今為了賺錢學術錯解經典的學者,他們自己都不一定認可他們錯講的,所以罪小,但是一個聽者要是在意了認可了,罪就大了。所以當今自己非聖的講法者要是明白自己是護法,講法也是為了傳播經典,這個護法的功勞就大了,若是認為自己真懂了,罪就大了,愚痴為罰。

  • 2 # 太興真人

    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五胡亂華是中國歷史的必然,中國從公元前二百年到公元后二百多年的和平發展,是中國農耕文明成熟的標誌。任何事物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或者是凝固了,不是內部矛盾鬥爭推動時代變革就是外部勢力推動變革,雖然東漢瓦解,三國紛爭,最後統一為西晉王朝,然而,西晉王朝只是短暫的統一,王朝在政治經濟方面沒有任何改革,最後王朝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爆發,導致中原又陷入混亂狀態,西晉王朝的統治基礎是豪強門閥階級,在漢朝時期,官員都是舉孝廉,任賢能,論戰功,封王侯。然而,到了西晉王朝,從朝庭到各地官僚都被門閥階級壟斷了,甚至士大夫階層都沒有進入統治階級,而是隱身山林了。八王之亂不過是內部矛盾爆發的導火索,西晉王朝貌似強大,其實內部虛弱不堪,從三國到曹魏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大量湧入長城以南,先是南匈奴進入晉北一帶遊牧,接著是羌人已經進入黃土高原一帶,甚至越過黃河到了晉南中條山一帶遊牧,被稱呼為氐羌。氐羌與洛陽只是一河之隔,羌族大部分在隴西一帶遊牧,對關中虎視眈眈。當漠北匈奴人西遁之後,漠北草原又一次被鮮卑部落佔領了,這些鮮卑部落雖然是分散的,但是因為分佈廣泛,人口眾多,從遼河流域向西到了河套地區,因此,當中原陷入混亂後,這些遊牧民族趁機湧入黃河中下游的農耕地帶,因為這些遊牧民族大部分還是原始部落或者奴隸社會狀態,燒殺搶掠在所難免,西晉王朝對突如其來的外敵入侵,沒有任何抵抗力,任由蠻族橫行,破壞力最大的是羯族和氐羌人,因為他們是西晉王朝的奴隸,因此他們為了報復,對中原漢人嗜殺成性,造成黃河下游一帶十室九空,土地荒蕪,哀鴻遍野。這些遊牧民族佔領華北後,先後建立了很多政權,這些政權在時間上都很短暫,有的只存在幾天時間,所謂城頭變幻大王旗。黃河中下游的混亂局面一直持續到南北朝時期,逐漸穩定下來,到了北魏時期,鮮卑人統一了黃河流域,鮮卑人因為是從部落時代過來的,因此沒有文字,官方語言是漢語,在政治方面北魏皇帝推行漢化政策,在經濟方面還是實行中原的農耕生產,這樣,到了公元六世紀初,華北平原逐漸恢復秩序。

    雖然五胡亂華持續了三百年之久,但是,從漢朝到西晉王朝的五百年時間,華夏文明已經根深蒂固,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歷朝歷代的文物典籍並沒用消失,而是在北魏王庭和民間傳播。那時候的黃河流域是胡漢混雜,到了北周時期,漢文化已經復甦,加上南朝的漢民族影響,隋朝取代北魏是中國歷史的必然趨勢。隋朝建立後,作為漢人的隋文帝楊堅,在汲取西晉王朝覆滅教訓的同時,為了恢復華夏典章制度,創立了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打破了門閥階級壟斷官僚機構,使基層平民百姓都可以進入國家管理機構,這一制度是當時世界上最進步的制度,所以就持續到近代。如果說秦始皇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行政管理國家,那麼隋文帝則發明科舉取士,進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權制度。這就是中國封建王朝之所以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原因。

  • 3 # 東東歷史

    對文化的傷害無非兩種,一種是實物的。如文獻、文物等,一種是非實物的,如手藝、習俗等。

    五胡亂華對著兩方面的傷害都是巨大的。永嘉之亂,使得文化政治中心的洛陽被焚。重鎮長安也成了只剩下百十戶人家的小村落。這樣的大動盪下,對實物來說是滅頂之災。北方的漢人十亡八九,那些口口相傳,言傳身教的東西,又怎麼可能儲存下來?

    可以說,五胡亂華對華夏文化的傷害是滅頂之災。

    隋朝的統一,南北實現了統一,帶來了和平,帶來了南北交流。這是文化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可惜隋朝時間太短,真正大發展還是得到了唐。

  • 4 # 鸞梟並棲

    五胡亂華對華夏文化傷害確實很大。首先,五胡亂華持續時間長,生活在北方的漢人基本上死了很多。

    雖說五胡十六國,可實際上各種政權交替,上演你方唱罷我登場,前前後後建立的政權不下一百個,而且其中很多匈奴、鮮卑建立的政權對華夏文化破壞很深,華夏文化在這種情況下得不到有效的傳承。

    過度頻繁的戰亂給華夏人民和文化都帶來致命的打擊,但是對於促進多民族的融合有很大的幫助。後來的南北朝又持續了160-170年,隨著隋朝的建立,分裂三百多年的局面終於結束了。

    隋文帝時百姓安居樂業,史稱“開皇之治”,政治上確立“三省六部”,加強中央集權,對於華夏文化的復興很有作用。

  • 5 # 夏天的蟲4

    五胡亂華其實和西漢末年的綠林軍、東漢末年的黃巾軍差不多,只是起義的主導者是被古代中國稱為‘戎狄’的部族。

    晉朝的時候,統治階層計程車人醉心於爭權奪利或者歸隱山林。相對於三國時期,晉朝的民生毫無改善,北方很多地方民不聊生,甚至還不如亂世的三國時期,很多北方人懷念曾經的漢朝。。。於是,匈奴人在趙地以‘漢’之名立國、氐人在成都以‘漢’立國,讓很多‘活不下去了’的晉人紛紛奔投,開始了‘五胡亂華’。

    長期質子於洛陽的劉淵回到部族,以‘漢’之名建國,祭祀漢高祖劉邦,立志反晉復漢,很多晉人紛紛奔投。有晉朝將領奔投劉淵,告訴劉淵洛陽空虛,勸劉淵攻打洛陽。一次戰役後,漢國俘虜了三萬晉朝的民壯,統軍將領以過河不便為由,把三萬民壯投入黃河。劉淵得知後大怒,痛斥統軍將領:‘做此天怨人怒之事還有何面目見我?吾欲殺者司馬氏,細民何罪?’但是在那個時代,小民就是罪。

    劉淵父子死後,漢國的新皇帝上臺就說:‘劉淵以漢為國號,只是為了籠絡漢人,我們的先祖不是劉邦,而是冒頓單于。’於是改‘漢’為趙,緊接著匈奴漢國分裂為前趙和後趙,後趙是以羯人為主導的隊伍。冉閔就是被羯人收養的孤兒,出生於被羯人收編的‘乞活軍’。冉閔的‘殺胡令’之後,北方的義軍不得把胡漢分編改為胡漢混編。促使胡漢更加融合,這大概就是‘殺胡令’的影響吧。

    義軍的力量很強大,迫使晉朝東遷,變成東晉。東晉害怕南方的百姓也奔投‘五胡’,編造了很多‘胡人吃人’的故事。這些‘吃人’的戰前動員,流傳了上千年。事實上,北方人除了向南逃之外,還有向北逃,奔投北方諸國的。據史料記載,北方諸國為了安置難民,不得不重設郡縣。大量的漢人甚至迫使鮮卑人不得不說漢語,用漢字,否則無法指揮打仗和行使政令。。。當然學習鮮卑語言的漢人也不少,比如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鮮卑姓名叫做‘普六茹堅’。

    若問隋朝對華夏發展的影響,除了開運河溝通南北之外,,,隋朝和親的義成公主先後嫁給了父子兄弟四代突厥可汗,是突厥的掌權太后。你可以百度一下‘義成公主’的經歷,我覺得她是人類歷史上最傳奇的公主:三代突厥可汗都願意為她衝鋒陷陣而死,她為隋朝盡心盡力。隋朝滅亡後,她卻為父兄報仇而反唐。她的對手常常是忠於唐朝的突厥人。。。義成公主最後死於唐朝名將李靖的刀下,,,讓人嘆惜的公主。

    把近代百年恥辱期間形成的民族觀,強加到古代中國歷史上,你會完全看不懂中國歷史。。。這種‘進步’會讓中國歷史不可解讀。

  • 6 # 滄桑短笛

    與其說五胡亂華對中華文化的傷害,不如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凋零對中華大地的傷害。五胡亂華只是表象,深層次的原因是執政的合法性、合理性問題。

    一、彼可取而代也

    《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在楚國項氏的眼裡,秦始皇是奮鬥目標的存在,“彼可取而代也”是項籍給項羽的人生奮鬥目標。不過,直到秦始皇死亡,項籍、項羽也沒敢動手“取而代之”。是胡亥繼位胡作非為,屠殺贏氏宗族導致贏秦執政集團幾乎死亡殆盡,屠殺文臣武將導致秦國廟堂一片黑暗之後,楚國項氏才公然反秦的。客觀上,項羽“彼可取而代也”的理想目標是秦始皇,但實際執行目標是秦二世胡亥。面對秦始皇,項羽雖然想卻不敢;面對秦二世胡亥,項羽出手了。

    這種差異的根本,是執政的合法性、合理性。同為贏秦宗族,秦始皇執政時期,國家正氣凜然,經濟、社會、建設蓬勃發展,官吏無私高效,百姓或富足安寧、或奮鬥有路。反秦、"彼可取而代也."都是違背民意,根本不可能的。楚國項氏只能把“彼可取而代也”隱藏在心裡,不敢輕舉妄動。胡亥執政期間,贏秦氏族的力量基本被屠殺殆盡,廟堂文臣武將或身死、或心死。如此,社會必然混亂、百姓生活必然困苦。此時的贏秦氏族的執政,已經失去了合法性、合理性,章邯的刑徒軍,只不過是秦始皇時期執政輝煌餘光而已,終究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所以,普遍性的戰爭、混亂,唯一導致的可能,就是皇族執政合法性、合理性的失去。

    二、家天下是痴人說夢

    與秦始皇的中央集權郡縣制、統一文字車軌度量衡、修建長城河渠馳道等等相反,劉邦以白馬之盟,非劉氏不能封王(皇帝自然更不用想了)的“契約”執掌漢朝,顯然是很幼稚、反人類。西漢一朝一直瘸腿,只是漢武帝劉徹執政期間,以前後幾代皇帝的代價,“奮起”了一時。西漢從漢武帝之後直接走上了下坡路,直至被東漢劉秀所滅。西漢所以淪落如此,根本在於西漢的政權更迭,沒有政治制度的創新,劉漢氏族執政,沒有合法性、合理性的基礎,本身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西漢劉邦號稱繼承秦朝,東漢改朝換代直接在國號上都繼承了西漢,但是,繼承本身就並不合法、也不合理。拿繼承說,官二代、星二代、富二代何曾是褒義詞?西漢對秦朝的繼承、東漢對西漢的繼承,都是貶義,都無法改變執政缺乏合法性、合理性的客觀事實。

    劉邦的"白馬之盟"家天下,劉徹和董仲舒搞出“君權神授”、“天子”等等,無疑是痴人說夢。執政的合法性、合理性,豈是小陰謀、小伎倆就能得到的?

    三、五胡亂華,分封的餘毒

    西晉司馬氏獲得執政權,比漢高祖劉邦又低了一個等級。曹操在位,司馬氏只能裝傻充愣以圖存活。曹操的“望梅止渴、畫餅充飢”不失為一種駕馭人才的手段,至少比周公的周易要更加靠譜。可惜,此時已是公元后,以歷史發展的角度審視,“望梅止渴、畫餅充飢”只能忽悠人一時、實在不能忽悠人一世。曹魏被司馬氏取而代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而已。誰也不必誰更高明,誰對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都沒有什麼明顯的貢獻。先進性找不到,政治制度創新更不可企及。

    司馬氏不甘心等死。一如漢武帝劉徹採納“君權神授”、“天子”,企圖以天命、天意延續漢朝一樣,司馬氏撿起了分封的古老辦法。結果,反而導致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加速了晉朝的死亡 ,五胡亂華本質上是晉朝極端衰落而已。統一的國家、中央集權郡縣制的社會,連一群亂七八糟的武力割據,都無能為力?勢力永遠是此消彼長。五胡亂華(後世有五代十國)這樣的一片亂象的背後,核心還是執政者合法性、合理性的缺失。

    四、執政的合法性、合理性

    什麼是執政的合法性、合理性貌似一個很高深的概念,但說白了卻非常簡單:優勝劣汰。

    腐儒總哪國祚長短說事,實際是盲人摸象。獅子吃羊吃了幾千年,至今也絲毫沒有獅子被羊吃的可能。那個朝代的統治者能統治幾千年、上萬年,而且顯然可以一直統治下去?很顯然,這個跟時間長短無關,優勝劣汰才是規律所在。

    以秦朝為例。若非秦始皇好大喜功、過度超前。只要秦始皇有十分之一、二維護贏秦統治的思想,就不可能遲遲不確立繼承人,就不可能始終在全國各地巡查。坐鎮京師,歷來是維護統治的寶典之一。以中央集權郡縣制的先進性(在中華大地一舉施行了2000多年),以各種統一的巨大貢獻,以不殺一個文臣武將的個人品德,千百個項羽也只能默默白頭,至死不敢輕舉妄動。陳勝、吳廣之類,更不在話下。

    優勝劣汰是大自然的規律,這才是真正的天意。先進的政治制度,優秀的執政,就是執政的合法性、合理性。制度跟隨社會發展而不斷完善、執政永遠以優勝劣汰為標準,合法性、合理性就永遠存在。

    五、隋朝,科舉制、大運河

    隋朝結束了三國的戰亂,但隋朝同樣是一個新瓶裝舊酒的朝代。漢朝及其以後的朝代,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先天性就缺乏執政的合法性、合理性。不過,隋朝建立的科舉制,建設的大運河,卻是不能無視的。

    科舉制是取代舉孝廉而誕生的。【《舉孝廉》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儒家發明的舉孝廉,骯髒的罄竹難書。隋朝建立了科舉制並一直延續了下來。科舉制施行的歷史上殺了不少儒家學子,甚至不乏誅家、滅族的。但是,科舉制考試的內容,基本全是儒家理論,科舉制真正流傳下來的是這個制度,具體內容早已面目全非了。但凡以能力為準的選拔制度,一定會受到儒家“儒以文亂法”的侵蝕。古代的科舉制如是,現代的高考同樣受到威脅。諸如道德品質引入高考,校長舉薦與高考並行等等,雜音從來不乏。

    大運河比科舉制要幸運的多。大運河客觀上溝通了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水上交通,而水上交通又是那個時代最高效的運輸方式。以歷史性的眼光看,大運河甚至比今天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一點也不遜色。阿里巴巴都牛叉到全世界了。但是,若沒有高速鐵路、高速公路作為時代背景,一萬個馬雲,也會統統死在沙灘上。唐朝、宋朝、甚至明朝的GDP,根本上還是得益於與隋煬帝楊廣的大運河。

    翻看中國古代歷史(不包括現代),

    統一文字是中華文化上最偉大的成就;

    中央集權郡縣制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制度;

    大運河則是後世中國GDP的最根本基石。

    秦始皇、隋煬帝,是我們永遠應該記住的、兩個大寫的名字。

  • 7 # 化雨堂

    作為一個歷史唯物主義者、一個正在寫五胡亂華這段歷史的自媒體作者,我以為說傷害有多大是不合適的,說影響有多大可能更靠譜。

    如果你聽網路暴民的YY,你心裡一定有很多不滿;但如果你去讀真實的歷史,你會發現,無論匈奴、鮮卑、羯、氐、羌中的任何一族,他們在北方建立的一個個國家,大抵都是崇敬漢家文化的。但各自在漢化程度上會略有差異。

    至於說隋朝,史書中找不到楊堅有五胡血脈的證據,但其子楊廣的確有鮮卑血脈;之後的唐朝,鮮卑血脈濃度甚至超越隋朝皇帝。

    客觀來說,五胡亂華對華夏文明的影響是巨大的,他們不是被同化,而是被融合。主體依然是繼承了華夏文明,但也難眼今天我們的習俗、文化沒有他們的影子。

  • 8 # 李紅周看世界

    雖然沒有受邀,但我還是想分享一下我的觀點。五胡亂華是華夏民族的第一場災難,整個北方的漢民族死的死,逃的逃,屍骨遍野城池荒廢,活著的婦女被當成雙腳羊,晚上被蹂躪,白天當口糧。而且持續時間較長,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民,遭受了多麼痛的煎熬,我想是無法用文字描寫的!

    當然五胡亂華促使了,先進的北方華夏民族衣冠南渡,把先進的文化、技術等帶到了南方,使南方得到了有效開發,為後世的繁榮穩定打下了基礎。再者五胡的入侵也是華夏民族同其他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融合。從此我們漢民族的血脈裡,崇文尚武熱愛和平的基因更加強大了。

    至於隋朝的建立,雖然他像秦朝一樣短命,但他們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首先他結束了門閥士族政治體制,使封建專制高度集中,政令有效暢通,百姓安居樂業。其次設定三省六部,開創科舉,為後世中國開創了制度典範,儲備了人才,使發展更有勁力。最後開疆拓土尤其三江源被正式納入版圖,還有京杭大運河的開通等等,其實這些都是功和利於後世,罵名留隋朝的事。

    總之那段歷史是沉重的,但不屈不撓的華夏民族,在苦難中沒有喪失信心,從黑暗中走向了光明!

  • 9 # 御臨老叟

    五胡亂華導致北方漢人幾近滅絕,衣冠南渡又客觀上促進了長江以南地區的開發。隋朝的建立結束了漢人的悲慘命運,對於中華民族的人文傳續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餐飲行業如何藉助場景打造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