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城庸人
-
2 # 賽麥大弘
項羽比劉邦會用人?從來沒有聽說過。你說項羽比劉邦人品好這個是事實,項羽之所以敗給劉邦就是剛愎自用,不會用人,人才都離他而去,他最後幾乎就成孤家寡人。一個亞父范增,被他送回老家抑鬱而終,他還能聽進誰的意見?
-
3 # 扶蘇有酒
恰恰相反,劉邦才是用人高手。項羽論行軍打仗牛,鉅鹿之戰破釜沉舟 ,彭城之戰三萬打敗50多萬劉邦聯軍,為什麼失敗了呢。
第一,他剛愎自用,自己仗著勇猛,聽不進別人意見,范增說的從來不聽。第二,不識人,不能任人為賢,韓信,陳平這麼好的人才都發現不了,韓信出身不行,進不了項羽的法眼,給個執戟郎中,更別提當將軍了,只好換劉邦陣營。第三,不知行賞,將士立功不捨得論功行賞。 比如一諾千金的季布,攻城拔寨立有大功,項羽什麼也不賞賜他。第四,政治志向太理想化,滅秦以後走分封老路,妄想恢復霸王政治。
看看劉邦用人之道1不拘一格,隊伍出身三教九流只要有才統統都有用,張良貴族,樊噲屠狗的,周勃是吹鼓手,彭越是強盜,蕭何師縣吏等等,各有其職,各自發揮自己的作用。
2不計前嫌,用人不疑
3從諫如流,坦誠相待
聽的進意見,比如,蕭何舉薦韓信當大將軍,馬上聽從。劉邦入關中投進美人鄉,聽的進樊噲,張良的意見,馬上還軍霸上。手下有什麼意見,劉邦絕不藏著掖著,坦誠相待。
劉邦可是把用人練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是個懂得領導藝術的典範。正是他會用人,才會把天下人才吸納到自己麾下,形成一個強大的組合,這樣奪的天下就是必然的了。
-
4 # 豬豬大師
流俗說項羽不能用人,而劉邦能用,不吝嗇封爵,不吝金錢離間項羽君臣,完全是不顧史實,這股風氣大概是百家講堂刮起來的。如今把項羽能用人的史料翻出來並講解。最後一點“用人秘訣”是史書難以直說的,一筆帶過,還是留下了蛛絲馬跡,只是某些人解讀不出而已。
不吝爵封
陳平以奇謀詭計著名,投靠劉邦後說:“項羽不信任人,所用的都是親愛之人,不是項氏就是妻子的兄弟,就算有特殊能力的人才也不用。把爵位封地看得很重,士人因此不依附他。”這話自相矛盾,因為陳平先是跟隨魏王魏咎,然後投靠項羽,封陳平為“爵卿”(禮尊而有俸祿,不任事)。殷王司馬卬反叛項羽,於是項羽又封陳平為信武君,率領魏王魏咎在楚國的門客攻打併降服殷王,並拜封陳平為都尉(略低於將軍),賞賜黃金二十溢(1鎰,20或24兩;秦1兩≈15.8克)。
“封陳平為信武君”是封君制,戰國時代各國均實行,魏國信陵君、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嘗君、楚國春申君稱戰國四公子,封君有自己的封地。秦和漢初有戰國遺風。“爵卿、封君、都尉”證明項羽用人並不吝嗇爵位、封地,更不吝嗇金錢。這不是孤證,蒯通是當時著名謀士,他勸韓信三分天下。安期生與他關係很好,雖然項羽不能用安期生的謀策,但還是想拜封他倆。
《史記·陳丞相世家》「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羽略地至河上,陳平往歸之,從入破秦,賜平爵卿……項羽乃以平為信武君,將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擊降殷王而還。項王使項悍拜平為都尉,賜金二十溢。」
《史記·田儋列傳》「太史公曰:……(蒯)通善齊人安期生,安期生嘗幹項羽,項羽不能用其筴。已而項羽欲封此兩人,兩人終不肯受,亡去。」
不封人唯親
除了項梁自號武信君,項羽自封西楚霸王,項氏家族沒有一個被項羽封王、侯、君的記載,項伯是左尹(副宰相)、項佗是柱國(僅次於宰相),項聲、項冠、項悍、項莊、項嬰最多是將領,無受封記載。而大將英布封九江王,曹咎為海春侯,司馬欣為塞王,楚懷王柱國共敖封為臨江王。司馬欣和曹咎有德於項梁並滅秦有功,他倆被漢軍打敗便割頸自殺,至死不背叛項羽。
《史記·高祖本紀》「四年,項羽乃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曰……」
《史記·項羽本紀》「大司馬咎、長史翳、塞王欣皆自剄汜水上。大司馬咎者,故蘄獄掾,長史欣亦故櫟陽獄吏,兩人嘗有德於項梁,是以項王信任之。」
善用謀士
韓信打敗並殺死項羽的大將龍且,拿下齊國。項羽馬上派謀士武涉遊說韓信,勸他三足鼎立。只是韓信不聽。
《史記·高祖本紀》「項羽聞龍且軍破,則恐,使盱臺人武涉往說韓信。韓信不聽。」
重視儒生
叔孫通是秦的博士,漢朝的朝班制度禮樂就是他建立的,他曾經就服侍項羽,只到劉邦打下彭城,他才服侍漢王。項羽死後,劉邦攻打項羽的封地魯國,魯國死守,並且儒生們習讀禮樂詩書之音不絕。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叔孫通留事項王。漢二年,漢王從五諸侯入彭城,叔孫通降漢王。」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
《史記·儒林列傳》「及高皇帝誅項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絃歌之音不絕。」
聽從善諫
項羽在攻打外黃(今河南民權縣西北)的時候,連一個十三歲小孩的話都聽,因為有道理,這叫“不恥下聽”吧。外黃死守,幾天才投降。項羽發怒,命令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到城東集合,準備全部坑殺。而外黃縣令舍人的兒子才十三歲,對項羽說:“彭越攻劫外黃,大家害怕,所以才投降,等待大王的到來。而大王來了就要坑殺,老百姓哪裡還願意歸附大王呢?梁地十幾座城池的人都會害怕,都會不肯歸順。”項羽認為他說得很對,赦免了要坑殺的人,東到睢陽(今河南商丘市)一帶的人都爭著歸附項羽。
《史記·項羽本紀》「外黃不下。數日,已降,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詣城東,欲坑之。外黃令舍人兒年十三,往說項王曰:“彭越強劫外黃,外黃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豈有歸心?從此以東,梁地十餘城皆恐,莫肯下矣。”項王然其言,乃赦外黃當坑者。東至睢陽,聞之皆爭下項王。」
用人秘訣
韓信說:“項王震怒呵斥,千人懾服。但不能任用賢能的將領,只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有人生病,心疼流淚,分予自己的飲食;但有人立下戰功,該加封晉爵時,卻把封印玩得失去了稜角,還捨不得給人,這就是所說的婦人之仁。”
《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這話是否韓信所說值得懷疑,即算是,也有前提條件,此時韓信是從項羽那裡來投奔劉邦的,因為韓信沒有受到項羽重用,只給他“郎中”的職位,在秦、西漢掌執戟殿下、守衛宮殿門戶的近侍官,出謀劃策而項羽不用。
《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
這點不能證明項羽不能用人,他手下優秀將領眾多,龍且、蒲將軍、英布、周殷、周蘭、鍾離眜、蕭公角、桓楚、曹咎、薛公等等。組織一、二十萬的大軍打仗,難道都事必躬親?那會分身乏術。把韓信放在身邊,就是為了觀察他。如果給他兵馬,他背叛了又怎麼辦?獲取信任很重要。
劉邦也一樣。韓信投奔劉邦,最初職位是連敖(接待賓客),在夏侯嬰的推薦下為治粟都尉(主掌糧食、鹽鐵)。都沒有受到重用。直到蕭何多次推薦,還演出了“蕭何追韓信”一幕,才拜封為大將。蕭何沒有帶兵打仗的記錄,不知怎麼能知曉軍事?外行看熱鬧,判斷不出厲害關係。難道他比項羽、劉邦和其他將領更懂軍事?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在亂世,對優秀的人才放心任用的方法:1、忠心,絕不會背叛,但這取決於主觀判斷和對他的瞭解。2、能力比你弱,兵力不足以背叛。3、派遣信得過的人安置在他身邊,名為協助,實為監視。4、聯姻,形成利益共同體。5、扣押人質。耳熟能詳的《左傳·周鄭交質》;秦始皇的父親曾在趙國當人質。陳勝起事後就扣押了將領武臣的家人,武臣略地到了邯鄲,自立為趙王,陳涉雖然表面祝賀,但把他家人關押在宮中當作籌碼。武臣同樣也扣押手下的家人,他手下將領韓廣略地到了燕國,大家勸韓廣自立為燕王,但他母親和家屬在趙國,有所顧忌。
《史記·陳涉世家》「武臣到邯鄲,自立為趙王……陳王乃遣使者賀趙,而徙系武臣等家屬宮中。」「韓廣曰:廣母在趙,不可……韓廣以為然,乃自立為燕王。居數月,趙奉燕王母及家屬歸之燕。」
劉邦扣押人質更出色,蕭何是他同鄉,起事前就認識,起事後兢兢業業,且是文臣,主要搞行政和後勤,補充糧食和兵源。當劉邦和項羽在滎陽對峙,焦頭爛額時,他就懷疑蕭何了,於是有門客對蕭何說:“漢王在前方鏖戰,但多次派人慰問您,這是懷疑您啊,您不如派遣子孫兄弟到漢王身邊,就能取得漢王的信任。”蕭何照做,漢王很高興。平定天下後,大封功臣,蕭何排第一,原因之一就是:“其他人只派遣兩三個親屬,而蕭何把宗族幾十個人都放在我身邊。”名為遣送宗親協助,實為人質,以表“忠心”。
《史記·蕭相國世家》「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說。」「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
他還扣押諸侯之子,諸侯兩等,諸侯王、列侯,在劉邦兵敗彭城之際,立了劉盈為太子,率領諸侯子守衛關中櫟陽。漢五年(前202),項羽被消滅,天下一統,遣部分軍人回家。諸侯子在關中並繼續做人質的免去十二年稅務和徭役,回家的諸侯子免去六年稅務和徭役,並由朝廷供養一年。《漢書》記載那年後九月(閏九月)又把諸侯子遷到關中。諸侯子女不和各地諸侯在一起,而在朝廷的地盤……
《史記·高祖本紀》「令太子守櫟陽,諸侯子在關中者皆集櫟陽為衛。」「五年……五月,兵皆罷歸家。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其歸者復之六歲,食之一歲。」
《漢書·高帝紀下》「五年……後九月,徙諸侯子關中。」
至於韓信為劉邦所用,而不鼎足而立。除了在韓信身邊安插了人,是否扣押了他的家人,史書沒有一個字交代。根據劉邦的不良記錄,推測應該扣押了,不然韓信難以就範。至少可以反推出韓信叛項歸漢時,項羽沒扣押和殺害他的家人,因為後來韓信被夷滅三族(父母、兄弟、妻子)。項羽除了捕獲劉邦的父親妻子和王陵的母親(敵方人質),另有一處記載:因為英布叛變,使項伯收九江兵(英布的封地),殺盡英布的妻兒。從上文,殺的地點在“九江”。
《史記·高祖本紀》「春,淮陰侯韓信謀反關中,夷三族。」
《史記·黥布列傳》「楚已使項伯收九江兵,盡殺布妻子。」
回覆列表
《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01知彼知己
在戰場上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用人同樣也要知彼知己,才能知人善任。
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就是最大的聰明,劉邦這一點做得非常好。
劉邦很清楚自己是農民出身,他有自己的天花板,無論他怎麼努力,都不可能像秦始皇那樣雄才大略,統一諸侯!
當初劉邦遇到張良的時候,他內心非常清楚張良這個人,正是劉邦集團最需要的人才!
可是張良家族在南韓是五代相韓,劉邦使盡各種手段,韓王都不肯放人。
被逼無奈的劉邦耍起了無賴,找韓王借了3年,實際上就是霸佔,一借不還,從此張良成了劉邦的貼身謀士!
所以一定知道自己缺什麼,找什麼樣的人來補齊,把他放在什麼位置。
02收買人心
《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向利倍義乎!”
這段史料是楚漢相爭後期,項羽派使臣來遊說韓信背棄劉邦的時候,韓信親口說的。這個時候韓信所處的位置非常微妙。
如果選擇劉邦,劉邦贏;選擇項羽,項羽贏;如果選自己,那就肯定三分天下了。
可是韓信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劉邦!
因為劉邦在意識到韓信的才能以後,開始對他極其重視,直接將沒有任何戰功的韓信封為大元帥。
不僅如此,還把自己的車給韓信開,自己的衣服給韓信穿,自己吃的飯給韓信吃。
所以收買人心,這是必須的!
韓信對劉邦一直都是死心塌地
03賞罰分明
《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東漢末年的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重點強調過:在集團內部一定要建立公平、合理、一致的賞罰機制。
人性是會變化的,尤其是在榮譽和賞賜面前,大家都喜歡誇大自己的功勞,一旦出現賞罰不明的情況下,很可能導致原來收買的人心瞬間散掉。
人性是永遠靠不住的,靠得住的永遠都是制度,要學會用制度去管理人。
04掌控大局
建立漢朝以後,淮南王黥布造反,劉邦御駕親征,這個時候蕭何在國內是宰相,國家的二把手。
劉邦會定期派使者詢問蕭何國內的情況,還派人四處打探蕭何說的是真是假。
雖說用人不疑,但是該防的時候還是得防著。
不管韓信有沒有造反的想法,只要他有造反的才能就要想辦法把韓信辦了;而被他尊稱為老師的張良,既然不想要功名,想要雲遊天下,那就隨他去吧。
所以一定要學會掌控大局,不然就很有可能被架空。
第一,知彼知己;第二,收買人心;第三,賞罰分明;第四,掌控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