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小廚美食
-
2 # 村姑說村事
那段困難時期,農村人什麼沒嘗過?就連我們這些60後的尾巴,榆皮面的滋味至今記憶猶深,小時候早晚晚是米湯煮玉米圪塔,中午大都是高粱面攪和榆皮面吃擦圪鬥,想吃點兒白麵只有等過時過節了。
挖到蕨根以後,要用農家人專門兒的錘子搗碎,放入水中沉澱,才能得到蕨根粉。
這時候蕨根粉就應該叫芡粉了,加水調製,根據個人口味調稀稠,就跟咱們平時做涼粉那樣。然後把電餅擋裡放豬油,有人也放食用油,加熱就可以想烙餅子那樣烙蕨耙了!經過炒製成了黑色的蕨耙了,烙成的蕨粑切片,可以配其他食材炒著吃了!有人也用蒸的方式來製作蕨耙,這樣可以少吃一些油。
人們吃的最多的是蕨耙炒臘肉,蒜苗炒蕨耙非常勁道,是一種美味。蕨耙其實看起來有點像海帶,但味道卻不同,又軟又甜的,跟什麼一起炒,就跟著一種味兒了!
我也是經常聽老人說小時候沒什麼吃的,就會去山裡挖蕨根弄成蕨粑吃,叫我們現在要珍惜糧食。那時候是因為沒有飯吃,才去吃蕨粑,現在吃的人少了,變得比較新奇了。
蕨粑是由蕨根提煉而成,需經過無數次加工後,才能製作成蕨粉,蕨粑又是蕨粉製作而成,蕨粑你可能沒有吃過,那蕨根粉你一定吃過,很多酒店就有這麼一道冷盤,
但是你吃到的可能不是真正的蕨根粉,可能是紅薯粉,蕨粑的勁道堪比正宗的紅薯粉,
甚至比紅薯粉更勝一籌。今年在家時就聽過有人來收蕨粉,可以買到50~60元一斤,因為它的製作工序很繁瑣,幾十斤可能得才出一斤蕨粉!
現在我們就來說說它的製作流程:
1、挖蕨根:挖根是一個體力活也是一個技術活,蕨根分為兩種,一種蕨根瘦弱,折斷後截面呈黃色,這種蕨根出粉率低,粉質差,不宜挖掘製作澱粉,而且還勞心費神;另一種蕨根根系肥大,折斷後截面為粉白色,這樣的根一看就是出粉率高、質量上乘的優質根。
2、洗蕨根:把蕨根挖回家後,下一步就是清洗了,清洗越乾淨,所含泥沙就越少,吃起來口感就越好,無泥腥味,且入口無沙感。
3、打蕨根:就是打根取粉,這也是一個體力活,這需要把蕨根打到粉碎,蕨根打得越碎出粉率就越高,我們那邊是用打餈粑的工具來打的,俗稱“粑槽”,各個地方可能用的工具不一樣。
4、淘粉沉澱:這需要準備一口大缸,用紗布罩住缸口,將打好的蕨根放入大缸中,然後往大缸中加滿水攪拌過濾,這個動作需要反覆3~4次,淘粉的次數多少取決於缸的多少,更決定了蕨粉的質量。
5、曬粉熬粉:當蕨粉沉澱完全後,已經完全和水分離開,這時把水倒去就可以曬粉了,曬好的蕨粉就可以加工成蕨粑了,也可用袋子密封儲藏。熬粉,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燒開,用涼水和蕨粉調成糊狀(比例為2:1)。
當水開後,把調成糊狀的蕨粉倒入鍋裡不停的攪動,待蕨粉熟透,蕨粉由白色變為透明黑即可。最後出鍋冷卻,這樣蕨粑就製作好了。
6、蕨粑的吃法:我們那邊吃法主要有兩種,一種就是熬成蕨粑後,直接弄一小塊蘸著豆麵吃,還有一種就是用來做菜,我們那邊最經典的一道菜就是蕨粑炒臘肉,之前就做了一次,那味道現在都還回味無窮啊。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