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6
回覆列表
  • 1 # 故紙堆裡翻出來的字

    據說,公主的名稱是從春秋戰國時開始的。《公羊傳》記載:天子嫁女於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

    周天子女兒出嫁,天子自己不主婚,而是由同姓的諸侯主婚。當時諸侯國的君主都稱為“公”,公主就是由“公”主持婚禮的意思。這是普天之下除了天子之外禮儀最隆重,規格最頂級的婚禮,豪強商賈不敢奢望,達官貴人不敢攀比。我們常說錢不是萬能的,沒錢是萬萬不能,而這種規格的婚禮,有錢又有權的諸侯或朝廷重臣也是不可企及的,是等級嚴格的禮樂制度決定的,一旦越線就是僭越,就如天子葬九鼎八簋,諸侯只能用七鼎六簋一樣的道理。因為這種獨特的形制只有天子的女兒可以享受,故天子的女兒就被稱為公主。後來周王朝式微,禮崩樂壞,歷經多個朝代之後,公主這個仍然尊貴的稱呼已經很是隨意,她穿越於民間閭巷、深院別墅,以至於到今天我們都可以到夜總會約會公主了。

    古時候,公主者有封邑,由皇帝賜給甲第,還有山莊園林,允許設府自置官吏。公主封號主要有三種,封以國名,如寧國公主、霍國公主;封以郡名,如新城公主、長樂公主;封以美名,如安樂公主、太平公主。

    公主的封號為什麼封國名?這主要決取皇帝的器重程度,公主這個封“國”和國家的國有本質的不同,封國號或封郡號可能和食邑的豐厚有關,也就是出反映其地位等級的尊貴程度。

  • 2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分封制的規矩。

    所謂“封號”,就是封給你的名號,其源流是跟分封制掛鉤的。所謂分封制,就是把一塊土地分給諸侯,令其世代統治,而諸侯們的稱號,就由封地的地名和自己的爵位組成,比如齊國國君是侯爵,即為齊侯。

    後世的封號其實都脫胎於分封制,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的封號,地名在前多為主流,美稱只是後來出現的新玩意,始終沒能取代地名,只不過在具體實施方面,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規矩。

    《公羊傳》載:天子嫁女子於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

    根據《春秋》記載,周天子的女兒被稱作王姬,王姬出嫁當有同姓諸侯主婚,《春秋》作為魯國史書,詳細記載了許多次魯國國君給王姬主婚的事件,而在魯國國內,國君被尊崇為公,在臣民的眼中,這就是“公主”的婚事,久而久之,就有了用公主來指代周天子女兒的慣例。

    到了戰國時期,周天子已經不被諸侯放在眼裡了,就連國君的女兒也被稱為公主,《史記·吳起列傳》記載:“公叔為相,尚魏公主。

    不過戰國時期似乎沒有給公主封地的傳統,也可能是沒有流傳,畢竟戰國時期出名的公主並不多。秦朝壓根就不實行分封制,秦始皇自然沒給女兒封地,而且崇尚男女平等的秦二世上位後,把一幫哥哥姐姐全都處死了,秦朝公主也沒有露臉的機會。

    第一位比較有名的公主是漢高祖劉邦的女兒魯元公主,她的封地(或稱食邑)是從他的哥哥齊王劉肥的封地裡割出來的,應是魯地,至於“元”,應該是她的諡號。

    《史記·呂太后本紀》載:“(高後元年四月)魯元公主薨,賜諡為魯元太后。

    漢朝公主多以一縣之地為封邑,比如漢文帝的女兒館陶公主就是以館陶縣為封邑,當然,這是很富裕的一個縣。不過西漢公主出嫁後,如果丈夫也有爵位的話,其封號會隨丈夫的封地而變,館陶公主嫁給了堂邑侯陳午,又稱堂邑公主。

    有的時候,更出名的可能並非公主本來的封地,而是丈夫的封地,比如漢景帝的女兒平陽公主,她的食邑是陽信,嫁給平陽侯曹壽後才改稱。

    這一點被東吳給學到了,孫權的兩個女兒,一個稱全公主(丈夫全琮),一個稱朱公主(丈夫朱據)。

    從西晉開始,由於新設的郡越來越多,一個郡管轄的面積大大縮小,有些甚至還沒以前的縣大,公主的封號就開始有郡名了,比如晉惠帝的女兒弘農公主。

    南北朝後期,由於男性爵位出現了國公這一等級,相應的,公主封號也出現了國公主,除了本朝國號不封外,其餘國家按歷史上的強弱進行分裂,強者地位高,弱者地位低,但都屬於公主中地位最高一列。

    唐朝以後,國公主成為潮流,被當作公主封號的最高階,宋朝還搞出一套升級流程,開始封美稱,比如昭慶、延慶、福康、德康等,出嫁的時候晉封國公主,一般是弱國,後面可以晉封強國。

  • 3 # 四川達州人

    不是如此。

    簡單說,公主的意思是:周天子的女兒出嫁需要同姓的公爵主持婚禮,所以稱為公主。後世也就借公主來稱呼皇帝女兒或者姐妹。某些時候也會用其他名義,如宋代的帝姬,清代初期的格格(比如努爾哈赤女兒東果格格)來稱呼君主的女兒。

    公主既然是皇帝女兒,也就逐步具備了等級區分,如國公主,郡公主,縣公主,鄉公主等不同的封號。

    所以漢族王朝公主的最高等級是國公主,通常以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命名。郡公主則以秦漢時期的郡命名。

    國公主位同親王待遇,皇帝嫡女或皇帝同產姐妹才能獲得,而大多數公主是得不到國公主封號的,幾乎一輩子都別想。

  • 4 # 經典守望者

    首先是確定公主湯沐邑的地區和大小,公主的封號不僅僅是頭銜,它也標誌了封地的貧富,人口的多少和物產的多寡。一般來說唐代之前的公主基本上都是享有一縣之地,位比列侯,比如西漢的平陽公主和東漢的湖陽公主,她們的封地就在平陽縣和湖陽縣,按照國家的規定她們可以享有縣邑當中的產出,並且可以獲得一定數量的人頭稅。而一般公主的封地都會在比較富庶的地區,而且是皇帝的轄地,公主的湯沐邑一般不會出現在王國的境內。

    到了唐代之後,公主的封號基本上就多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國名為封號。這主要是因為皇帝對公主的寵愛程度而決定的。比如宋仁宗的兗國公主,據資料記載:

    “寶元二年,封福康公主。嘉佑二年,進封兗國公主,下嫁駙馬都尉李瑋。七年三月,降沂國公主。十一月,復岐國公主。治平四年五月,進楚國大長公主。熙寧三年薨,諡莊孝,追封秦國大長公主。徽宗初,加周、陳國大長公主。”

    如此眾多的國名可以看出高低上下,基本上戰國時期的七國國號比較尊貴,其他春秋時期的小國號相對較低。而如果沒有國號則要更低一等,這主要還是為了標註高低上下和尊卑待遇而出現的。與之相配套的是親王的封號,也是第一等為戰國七雄名,如齊王,楚王等。第二等是地方上的州郡名,比如任城王,淮陽王。第三是位於敵國境內的地名,比如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所封的燕王、涼王等爵位就比較低。

    公主的封號也直接和待遇與等級有關。在封號上加以區別是最直接的手段。比如上述的兗國公主後來被降為沂國公主,與之相伴隨的就是待遇的下降和削減。所以,公主是否得以封國號,還是與皇帝的寵愛程度有直接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上幾點釣魚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