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們讀歷史
-
2 # 路衛兵
唐睿宗李旦三讓皇位,並非超然物外,只是把安全放在了第一位。他也不是不戀權,只是隱藏了慾望,這在第三次出讓中淋漓盡顯,咱們一會再說。先說前兩次。
李旦讓母親和讓哥哥實出無奈。武則天稱帝呼之欲出,毫無存在感的李旦不讓也沒得選——哥哥李賢和李顯的前車之鑑在那擺著呢,倒不如爭取主動;讓哥哥讓的是太子位,武則天想立武三思,狄仁傑等人反對,提出候選人李顯,李顯曾在李旦之前為帝,人氣和呼聲都比他高,最重要的是武則天后來也屬意李顯,不讓也得靠邊站,自己提出反能避免尷尬。
兩次主動出讓,李旦給世人留下了“安恬好讓”的美名。就連兒子李隆基對父親的評價,也一直停留在“性恬淡,不以代事嬰懷”的表層,沒能看到父親在保全策略中的精明和城府。而這些都在第三次讓位時凸顯出來。李旦二次登基沾了妹妹太平公主和兒子李隆基的光,二人聯合政變清除了韋后集團。太平公主還親手將侄子李重茂拽下龍椅,推哥哥上位。李旦得了這個人情,此後“公主所欲,上無不聽”,形成兄妹同臺的政治格局——其實此前二人一直是政治盟友。
大權在握的李旦不再“恬淡”,終於表現出了對權力的渴望。他的重點防範物件不是別人,正是他的三子李隆基。時為平王的李隆基掌控著禁軍,又因政變之功吸了不少死忠粉。迫於軍政雙重壓力,李旦先立其為太子,而後又讓他監國。但名為監國,李旦卻只給了他任命六品以下官員的人事權,以及徒刑以下的司法判定權,顯然存有戒心。後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因爭權勢同水火,本就缺乏安全感的李旦擔心成為第二個李淵,不顧太平公主阻攔——可見這哥們是有主見的,以彗星出現為由,主動將皇位讓給李隆基,自己退為太上皇。
從表面上看,這次李旦沿襲了他審時度勢的一貫作風,但實質上卻是以退為進的策略。這從他對李隆基的政治交代中就能看出:“朕雖傳位,豈忘家國!其軍國大事,當兼省之。”一句話,離位不離職,大事我做主。而二人的稱謂、辦公地點以及權力的分配也進一步驗證了這一事實:李旦仍稱“朕”,李隆基稱“予”;李旦在皇宮的正殿太極殿辦公,李隆基在武德殿辦公;李旦負責重大事項的裁定,以及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命,李隆基抓日常。這哪是退休啊,明明還是一把手。讓位顯然不是出自真心。
皇權受限的李隆基最終以討逆之名發動二次政變。豪不知情的李旦“登承天門樓”觀察形勢,已歸屬李隆基陣營的宰相郭元鎮淡定地告訴他,皇帝在執行你的命令誅殺逆賊。執行李旦的命令而李旦卻不知道,接下來要發生什麼不言而喻。安全第一的李旦再一次認清了局勢,主動交權、搬家,徹底告別了政治前臺。
回覆列表
如果沒有李旦的三次讓位,唐王朝的宮廷風暴,能不能這麼快結束,還真難說。正是因為有李旦的穿針引線,妙手轉陀螺,唐宮中雖然佈滿腥風血雨,但是,這種風雨還只是侷限在宮廷中,沒有太多禍害天下老百姓。而從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以來的良好社會風氣還一直延續著,最終迎來了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造就了輝煌強盛的大唐王朝。歷史學家在評價輝煌的延續時,一般會認為這是武則天的功勞,並且給這位中國第一女皇以極高的評價。不過,我想說的是,這只是表面的。真正讓唐宮不散架,不陷入唐末五代十國那樣的紛爭戰亂,保持國家的元氣,李旦的作用顯然是被嚴重低估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