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當代社會哥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越絕書》作秦平王,《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戰國時秦國國君,秦獻公之子,在位24年,諡號為孝。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 2 # 野史頻道

    戰國初期,秦國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都比其他六國要落後,因此被東方諸國看作夷狄。新興的魏國還不斷派兵政打秦國,搶佔了它河西大片土地。各國諸侯會盟,秦國也沒資格參加。內部的貧弱和外部的壓力,雖然迫使秦國不得不進行一些社會改革,但也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秦國的現狀。

    到秦孝公即位,秦國才發生巨大的變化。秦孝公是秦國曆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他決心繼承父業,奮發圖強,進行改革。

    為廣泛地收攬人才,秦孝公下了一道《求賢令》,招來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商鞅原是衛國的貴族,從小好“刑名之學”,曾受法家李悝、昊起的影響。當時他在魏惠的相國,公叔痤手下做小官,公叔痤見他很有才能,曾向魏惠王推薦,要魏惠王任他為相。

    公叔痤說,如果不紹商鞅就把他殺掉,不能讓他離開魏國。魏惠王認為公叔痤的話很愚昧,沒有理睬。後來,商鞅聽到秦孝公下令求賢的訊息,帶著李俚著的《法經》,前往秦國都城櫟陽。

    公元前361年,商鞅到了秦國,透過孝公的寵臣景監見了秦孝公,會見秦孝公時,商鞅就向秦孝公講述法家富國強兵之術,提出了變革政治的主張。秦孝公聽得津津有味,決定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為了統一思想,減少阻力,秦孝公決定在櫟陽宮召叢集臣,提出自己想變法圖強的主張,徵求群臣的意見。

    群臣均反對,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的決定,於是商鞅便與群臣展開了一場辯論戰。透過這場大論戰,商鞅論述了變法改革的重要性和意義,在思想上為變法掃清了障礙,從而使秦孝公堅定了從事變法的信心和決心。

    秦孝公當即任命商鞅為左庶長,掌握軍政大權,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公元前359年,商鞅根據孝公的指示,擬定了變法令,為使法令取信於民,行之有效。在法令公佈之前,商鞅搞了一次“南門徙木”的試驗。商鞅派人在櫟陽城南門樹起根三丈長木杆,並在旁邊掛了一幅佈告:誰能把這根木杆扛到北門口,賞予十金。

    訊息傳開,看熱鬧的人越圍越多,大家竊竊私議,疑惑不解,沒有一個人敢去扛。後來,佈告上的“賞予十金”改成“賞予五十金”。這時從人群中走出個大漢,大膽地打起木杆送到北門口。

    守門官吏,果然賞給他五十金。這次“言必信,行必果”的試驗,既從輿論上廣泛地宣傳和動員了群眾,又從行動上堅定了君臣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的決心。在此基礎上,商鞅於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接連進行了兩次變法,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廢除世卿世祿制,一律按軍功大小依次授爵,否定無功受祿的世襲制。第二:實行編戶制和連坐法,推行縣制,加強中央對地方政權的控制。第三:獎勵耕織,發展農業生產。

    第四:扶植個體小農,加固封建制經濟基礎。第五:廢井田,開阡陌,從法律上正式廢除井田制。第六,統一度量衡,制定秦律。商鞅的變法,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貴族,他們祖傳的高官厚爵、富貴榮華、世襲特權等都被剝奪了。

    奴隸主貴族不甘心自己的滅亡,必然瘋狂地進行反抗。當時泰孝公的兒子贏駟和他的兩個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都是守舊勢力的代表,他們以其位高爵顯,藐視國法,串聯上千人反對新法,誹謗商鞅。

    商鞅認為,不狠狠打擊這些守舊貴族勢力,新法就難以貫徹執行,於是他堅決依法辦事,給公子虔判處劓刑—一個割去鼻子;給公孫賈處以黥刑一一臉上刺字。同時在渭水河畔鎮壓了七百多破壞變法的舊貴族,還把一批舊貴族流放到邊遠地區。

    商鞅公正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堅決鎮壓舊貴族的反抗,表現了新興地主階級生氣勃的鬥爭精神,使變法改革的法令能夠順利地推行,這就是改革者應該具備的品質。

    商鞅的兩次變法,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貴族,壯大了新興地主階級,發展了封建經濟,增強了秦國的軍事實力,穩定了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各國變法中較為全面、徹底、成功的一次變法,它使貧窮落後的秦國,一躍而成為當時各諸侯國中最先進、最富強的國家,為以後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按語言學家的定義,客家話應屬“客贛方言”,並不屬粵方言,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