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跟著馬總走要啥啥都有
-
2 # 劉工43359401
演義,本身就是歷史杜撰的,有很多內容來源於生活,百姓之間互相傳頌!華人是崇拜偉人的,偉人成神。 這些來自於民間的傳說,被作者連貫起來,不合歷史,卻又符合歷史。三國演義,被人抨擊,無非就是三國的地位不可撼動。三國內容之精彩,文學水平之高,不得不佩服。 作為同樣為是演義的,比如封神演義,隋唐演義,這些作品的文學水平差的不是一點點。為何人們不去抨擊這些書而恰恰要抨擊三國呢? 老百姓喜歡談三國,喜歡三國的英雄,這些英雄人物被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性格鮮明,民間崇拜者比比皆是,而且對於人物的爭論也無休無止,作者又褒劉抑曹,對民間造成很多的影響。就像我小時候,總說劉備是好人,曹操是壞人一樣,以至於後來人們對三國抨擊更重,但是無論如何,都難以改變的是三國的文學價值及百姓的喜愛不會改變
-
3 # reymist
首先,要明確一點,《三國演義》不是文人獨立創作的,在其成書之前,很多經典的故事與書中某些立場就已經出現,譬如蘇軾的《東坡志林》:‘’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而蘇軾還有一篇《古風》則提到了劉玄德馬躍檀溪的典故,可見《三國演義》的很多情節,最晚在宋代便已經有所提及。
為什麼宋代會有很多三國故事呢?因為在宋代有一種藝術形式 名喚講史。宋代的講史類似於近代說書,主要面對平民百姓,士大夫們在閒暇之餘也會聽一聽,譬如蘇軾。到了元末明初,一些文人才開始以正史與民間講史為藍本,創作了三國演義,水滸傳等著作。
那麼,三國的意義在哪裡呢?既然講到了它的形成,我們可以發現,三國故事實際上是通俗讀物,它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它能夠廣泛流傳,正是因為它代表了大量平民百姓對於三國曆史的理解,它是經過了藝術加工的大眾讀物。雖然與正史多有不合,但是對於很多沒有接受過太多教育,既不瞭解訓詁學也不想了解枯燥乏味的考據訓詁的市民來說,三國演義裡的三國代表了他們理想中的三國。這就是《三國演義》的價值,也是《隋唐演義》,《東周列國志》,《說岳全傳》等一批歷史小說存在的價值。他們的產生是人民的選擇,他們的流傳自然也是順理成章。
-
4 # 我可以75494980
《三國演義》是一本小說,供人欣賞的文學作品。小說的成書與他的歷史背景有關,每一個朝代的更替幾乎都有一個類似於半仙的人物存在。例如,武王伐紂的姜子牙,楚漢相爭的張良,三國的諸葛亮,隋唐的徐茂公,明朝的劉伯溫。每一個想要圖謀天下的君王基本上都打著“順應天命”的口號,因此都有一個被神化的半仙人物,從而提升自己的號召力。
《三國演義》裡面的人物有的被貶低有的被抬高,劉禪的昏庸無能,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意在即使君主無能也要盡心盡力輔佐,要以諸葛亮為榜樣,不要老想著造反。演義主要是在塑造人物而非歷史,在不改變歷史大局的境況下進行改編。其實就相當我們在看古俠小說差不多,塑造幾個人物供人欣賞模仿。
《三國演義》被列為名著,因為寫得確實好,裡面所涉及到的謀略不是一般人能比擬的。但不要把他當成歷史看待,可以把它當小說,看著欣賞圖個樂;當教科書,學習裡面人物的做人做事的一些智慧。切莫與歷史混淆。
-
5 # 飛62129061
正史與演義肯定是有區別的。古人叫三國演義的小說。其實跟我們現在人說去看三國電影一樣。只是現代人不能去理解而已。看過小說的都知道三國演義絕對是上乘之作。三國志只是簡政史,而三國演義卻是蕩氣迴腸的英雄傳。如劉關張三人都是有缺點有優點,人性血肉,而且三人都因死於自身的缺陷。但演義就是演義,正如電影就是電影一樣。不能當史實看,卻也反應了史時。諸葛亮就真的那麼厲害,硬生生的把一強,分為三強。在世時曹魏也只有防守的份。關羽就是有萬軍之中直取大將頭顱的本事。
-
6 # 龍之怒2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原是張士誠手下謀士。在張士誠兵敗後,不甘心其一生之韜略被埋沒,故而著成了這本另類兵法。毛主席就曾表示過,他打仗的方法大部分都是出自二本書。一為《孫子兵法》,二就是《三國演義》。另外滿清入關時,也曾將此書列為,每個將領必須人手一本的軍事“教材”。其實“四大名著”各有所長,實在難說誰比誰更好。
我還看過西遊記,感覺跟西遊記差遠了。至少吳承恩借書批評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說到這我不得不說現在大多數人認為的經典電視劇西遊記。這個和三國演義一樣,也把我噁心了!明明是糟蹋西遊記原著還說是經典。三國演義是糟蹋歷史。
回覆列表
呵呵,敢問你什麼文化程度。看過幾本歷史書!三國志平話通俗演義,是民間文學集大成者,而非官方史書,現在各種穿越小說,歷史網路小說,抗日神劇才是糟蹋歷史,有人說過,沒有人比羅貫中更懂三國,只是羅貫中本身就是根據話本整理編輯的,三國志正史就可信麼?唐書新唐書都不靠譜!四大名著既然有了這個定義,你不服氣可以寫個第五部出來,我們大家都沒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