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劉備在見到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便給了劉備一個“隆中對”的戰略規劃。這個規劃對今後的天下大勢進行了預測,重點是對劉備的發展方向進行了規劃。而後來的事實,部分印證了諸葛亮的預測和規劃的正確性。劉備後來真的佔據了益州,建立了以益州為根據地,以漢中和荊州和前沿突破口的發展態勢。

    不過,當關羽從荊州出發,北上攻打襄樊失敗,最終造成荊州丟失。而劉備又貿然發動了與東吳的夷陵之戰,接著又失敗,自身也遺憾身亡後。可以說,“隆中對”的規劃已經不適合蜀國的未來發展了。

    (諸葛亮與劉備)

    為什麼說“隆中對”已經不適合蜀國未來發展了呢?

    “隆中對”中講到,蜀漢北伐的條件是以益州為後盾,同時從荊州和漢中兩個地方北上,夾擊曹魏。同時,天下老百姓群起響應,跟隨劉皇叔殺到“舊都”,“救出”皇帝,從而實現一統天下的目的。

    但是在夷陵之戰後,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其一,荊州已經丟失,蜀漢要北伐,只能從漢中一條路北上。這樣就形成了孤軍深入的情況,不能對曹魏形成夾攻了。其二,就算是荊州還在,可以兩路夾攻,但已經沒有“上將軍”了,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相繼去世,蜀漢再也找不到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將領。其三,曹丕已經稱帝,曹丕稱帝是漢獻帝主動禪讓的,蜀漢北伐不再有之前想象的那種輿論氛圍。中原統一後,老百姓的生活相對安定下來,不可能再出現“簞食壺漿”迎接劉皇叔的場景。再說了,劉皇叔都沒了,還怎麼迎接!

    所以說,劉備去世,諸葛亮掌權以後,根本就不再適合北伐了。而諸葛亮卻還要繼續北伐,而且用窮盡一生的時間來北伐。因此,有些歷史研究者認為,諸葛亮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在“隆中對”裡做了規劃,他一直固執己見地要執行這個規劃,因此最終造成了蜀漢的滅亡。

    (影視中的劉備)

    那麼,真實情況是不是這樣的呢?

    我認為,恰恰相反,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以後的一系列操作,表面上看,是按照“隆中對”的套路來進行的,實際上完全不是。諸葛亮的做法,與“隆中對”時候的設計,已經完全背離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初期,諸葛亮北伐是為了集權。

    諸葛亮雖然獲得了劉備的託孤輔佐劉禪,但是當時他遇到的困難是很大的。一是他比較年輕,資歷比較淺,在朝中沒有絕對的威望。二是劉備雖然讓他託孤,但又不完全信任他。只讓他掌管政務,而軍權卻在李嚴的手裡。諸葛亮不掌控軍權,實際上什麼也做不了。三是有一大幫元老,包括魏延、李嚴、吳懿等人,都覺得劉備死後,自己應該當老大,因而不服諸葛亮。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想樹立絕對的權威,因此才立刻實施了北伐的行動。

    實際上,一開始諸葛亮並沒有發現軍事行動是可以集權的好方式。而是當他去了南方,平定了孟獲等少數民族的叛亂後,他發現了統兵的好處。本來,平定南方回來後,就該安定下來,但是他立刻就開始組織北伐。

    透過北伐,諸葛亮一方面完全把李嚴架空,李嚴成為一個只負責押送糧草的官員。另一方面,他打擊了魏延、吳懿等老將,把馬謖、馬岱、王平、姜維等將領重用起來,實現了在軍中換將的目的。而朝中,也因此換成了諸葛亮喜歡的蔣琬、費禕、董允等人。

    諸葛亮集權,並不是說他要奪權。而是他知道,在皇權社會,當君王闇弱的時候,只有透過集權,才能讓朝廷風清氣正,國內國泰民安。如果不打仗,呆在朝廷中,透過搞政治鬥爭來集權,這樣的目標是達不到的。

    (影視中的諸葛亮與劉禪)

    後期,諸葛亮北伐是為了求生存。

    有人可能會說,如果諸葛亮北伐只是為了集權的話,實際上透過一兩次北伐,這樣的目標就達到了。為什麼諸葛亮要一生都北伐呢?

    顯然,諸葛亮這樣做,是為了求生存。這裡的生存,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諸葛亮本人的生存,一是蜀國的生存。

    如果諸葛亮只進行一兩次北伐,就不再打下去了。等諸葛亮回朝後,他倒黴的時刻就來了。因為那時候,諸葛亮雖然集權了,但別人也想要權力。想要權力,自然會在劉禪面前說三道四。那樣的話,諸葛亮肯定會被劉禪打擊。再說了,他北伐又沒有成功,更加有被彈劾的理由。

    諸葛亮要不被彈劾,不受折磨,唯有一直打下去。

    另外,諸葛亮一直北伐,還有個目的是為了蜀漢的生存。

    蜀漢是一個偏遠小國,但是物質條件相對較好。如果不北伐,不發動戰爭。那麼,國內的人就會過得很安逸,過不了幾年,軍隊就不能打仗了。所以,諸葛亮必須始終磨礪軍隊,讓軍隊繃緊神經。如果機會適合,很可能還會取得北伐成功,實現統一。

    所以,於公於私,諸葛亮認為,他都必須北伐。

    (參考資料:《三國志》《華陽國志》等)

  • 2 # 小喵好詩詞

    真實的諸葛亮其實沒有那麼厲害,劉備在的時候,他主要是管理後勤的,軍隊打仗的時候,他負責排程糧草。真正登上歷史舞臺,是在劉備去世後,掌握了大權,開始去踐行先帝的遺志,六次北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在用自己的力量去做似乎不可能的事情。

    可悲!可敬!

  • 3 # 業餘歌手王培松

    諸葛亮的偉大願景和《隆中對》是一脈相承的,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即重整漢朝江山。第一步,取荊州,益州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第二步,待天下有變時再圖取中原和江東。三國鼎立之勢已完成,只是魏吳兩國的國事是蒸蒸日上,一天比一天好,沒有達到隆中對時的天下有變之條件。所以《隆中對》的戰略目的最終失敗的,到後期北伐中原明知不可為而為的軍事上的徹底失敗。

  • 4 # 9紫氣東來

    這道題看似平常,其實內涵極深,是的諸葛亮的隆中對與他的願望破滅有極大的關係,首先宣告本人沒有這麼高的水平來解答,情因太過深奧,這裡的啟發是看了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毛主席老人家的點評才略明白一點,隆中對曾經是諸葛亮出山時的得意之作,可見諸葛亮政治家的眼光,讓多少人拜讀誠服,當然這也就是諸葛一生的目標,給自己所定的座標,老人家講的大體意思是說,隆中對框架有不足之處,按諸葛的策略,佔荊州,奪守漢中,圖益州為大本營,看似較完美,但至命傷在於兵力過於分散,戰距太長,不能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而首尾不能相顧,關羽戰襄樊就是明顯的,遠水救不了近火,夷陵之戰也是這樣的,反被各個擊破。

    所以講諸葛亮是一位政治家,在軍事上並不是演義說的那樣,軍事不是諸葛的強,六出祁山的失利是最好的見證,那麼諸葛孔明不能實現出山時的理想,願望就迎刃而解了!

  • 5 # 關關8188

    諸葛亮的偉大願景破滅和《隆中對》的戰略方針是有關係的。諸葛亮《隆中對》中說,操擁兵百萬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操爭,孫權據江東三世國險民附,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你可先取荊州後取益州,外接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從荊州用兵,將軍可統率益州大軍打出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興矣!

    咱們看一下《隆中對》中的戰略方針,第一不和曹操爭霸,也不可圖江東之地。第二應聯合孫權共同據操,拿下荊州佔據益州。第三待天下有變,荊州益州共同用兵,則霸業可成!

    諸葛亮當時的戰略方針很好,只可惜後面事態的發展和當初不一樣,關羽守荊州時諸葛亮告訴他北據曹操南聯孫權。可惜關羽恃才自傲,不聽諸葛亮的話,不但得罪了孫權還和曹操開戰,最終戰敗被呂蒙殺死。同時劉備為給關羽報仇,不聽諸葛亮的話,起兵伐吳,結果不但張飛被部下殺死,自己也兵敗死在白帝城。這兩種結果導致了《隆中對》戰略方針的無法實現!

    後面諸葛亮為了劉備的遺願,還有匡復漢室,數次北伐,只能走崎嶇的山路,從斜谷傭兵。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大軍勞師遠征後勤運糧相當困難,諸葛亮自己都說,如果當時不丟荊州的話水陸並進,北伐肯定會成功!

  • 6 # 夜狼文史工作室

    隆中對的戰略方針主要是三個層次

    第一、弱弱聯合,聯合東吳對抗曹操,這個層次的戰略方針是得到完美實現的,後來曹操南下,劉備孫權弱弱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一舉奠定了三國的政治格局。

    第二、立足荊州,進取益州,獲取安身立命的資本,這一點也是得到了部分實現,赤壁之戰後,劉備從孫權處“借”到了荊州四郡,劉璋又引狼入室,讓劉備空手套白狼博得了益州。

    如果時間節點到公元215年劉備佔據益州來看,隆中對的戰略方針幾乎是完美的,剩下的是靜候天下有變,派兩上將,揮師北上,統一中原。

    諸葛亮不是神,他和紫霞仙子一樣,看得到開頭,料不到結局。

    因為隆中對始終沒有解決的一個問題是佔據荊益做大如何不和結好孫權這兩個基本國策相矛盾。

    荊州這塊蛋糕東吳也流了很久的口水,對抗曹操力我東吳出大頭,憑什麼好處讓你個賣草鞋的給全佔了。

    所以當劉備擁有荊益二州,原本看似牢固的孫劉聯盟更發生了動搖,關羽又錯誤的發動了北上爭奪襄樊的戰役,結果被東吳背後捅了刀子,於是便有了蜀吳大打出手,讓劉備大敗丟了老命的夷陵之戰。

    故而隆中對戰略方針,也不能簡單武斷的認為是失敗的和不可取的。

  • 7 # 胡先生北京2018

    戰略沒問題,當時這也許是劉備集團的唯一出路。三國相爭,兩家出局一家勝出是歷史的必然。荊州雖是赤壁之戰後孫劉兩家必爭之地,只可惜孫劉沒有形成共抗曹操的共識和同盟,反而為爭奪荊州結了仇。三家的後代都無能,而司馬氏集團卻根深蒂固,人才輩出,天下有變主要變在這裡!

  • 8 # 牧羊人223585603

    首先肯定一點,隆中對的戰略部署絕對是劉備軍事集團的唯一出路。如果沒有諸葛亮的戰略決策,劉備勢力將永遠是一隻流浪軍。但是,執行了這一戰略計劃,也就意味著曹魏勢力的日益壯大,以後將壓制的吳蜀抬不起頭。諸葛亮所謂的待天下有變,再出師北上,不過是一廂情願而已。天下何時能變?恐怕諸葛亮心裡一點底也沒有吧!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一直在努力北伐,因為他不想蜀國被魏國落下太遠,儘管這並不是他所說的天下大亂的時機,他只是盡人事,聽天命,以報劉備知遇之恩。可惜,人算終抵不過天命。

  • 9 # 易玩三品

    【問題】有人說諸葛亮的偉大願景破滅,和《隆中對》戰略方針真的有關係嗎?

    有關係,而且關係極大!對劉備的霸業而言,生死攸關。可以這麼說,劉備三分天下的霸業,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下面就用《隆中對》原文,對諸葛亮在隆中對就爭霸天下的全盤戰略進行分析,察看其中的得失利弊。

    【隆中對】:

    『備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1)諸葛亮首先分析了漢末自董卓之亂以來,天下群雄並起,時勢造英雄,誰都欲想要割據一方而稱王稱霸。我今天在隆中草廬中向你獻計,也就包含你劉備也具備這個條件。

    (2)接著諸葛亮又分析了曹操在名微眾寡的狀況下卻以弱勝強,戰勝了袁紹,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此時兵多將廣,更要命的是曹操他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勢,站到讓其他人無法企及的道德治高點上。

    此時此刻,你劉備根本不具備與曹操正面交鋒的基礎實力和基本條件。

    (3)然後諸葛亮又分析了孫權集團的狀況,孫權佔有地形之優勢,據大江之險阻,歷父兄子三世經營,且選賢用能,吏治清平,老百姓大多順從依附其管理,基礎已經牢固。對孫權集團只能作為自己的援助力量去聯合利用,而不能去圖謀攻佔它,亦就是著名的『聯吳抗曹』戰略。

    (4)對於北據漢水、沔水,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的荊州,諸葛亮作出瞭如下分析,由於荊州刺史劉表羸弱無能,肯定不能守得住荊州,是上天資助給你劉備作為根據地的,難道你不想要得到荊州這個『此用武之國』麼?這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判斷。如此重要的地方,諸葛亮為何沒有說明要劉備以此為集團發展的中心,的確百思不得其解?

    (5)諸葛亮對於益州的分析,基本上都合乎事實情理,但是犯了一個本末倒置的致命錯誤,即佔據荊州和益州後,劉備集團的大本營,不是放在荊州,而是放在益州。不管是從政治、經濟、地理、人文諸方面來說,荊州的位置比益州的位置更重要。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以定調了大策:“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劉備集團將中心放益州,遠離中原,進出皆受山川險阻,爾後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糧草運輸不及,終成大問題。殊不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可見諸葛亮對益州地理缺乏真正的瞭解,才能倒致將劉備集團中心放在益州。而將荊州處於次等位置,只派關羽鎮守。(諸葛亮在劉備拿下益州前,也留在荊州,由於龐統戰死,諸葛亮入川,荊州便只剩關羽,再未易人,值致丟失荊州。)荊州一失,劉備集團統一天下的基礎沒有了,諸葛亮的偉大願景便灰飛煙滅。

    結論:諸葛亮欲統一天下的偉大願景,表面上看似以關羽走麥城失荊州而宣告破滅,實際是在《隆中對》中就犯下了大錯,劉備集團不以荊州為中心,而是以益州為中心,就註定了劉備失去統一天下的戰略先機。諸葛亮不是神仙,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歷史以成定局,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而非人力可為。

    下面用五行生剋方位簡論蜀漢、魏、吳三國鼎立之態勢,前提是劉備集團中心在荊州,而非益州,故且稱為『荊漢、魏、吳』三國吧。方位:魏處北方,五行屬水,吳處東方,屬木,荊漢處南方,屬火。先從三國相生關係看:水生木,魏生吳,木生火,吳生荊漢,荊漢劉處相生頂端,欣欣向榮之象,一統天下之兆。

    次從三國相剋關係看:水克火,魏克荊漢,劉曹水火不容,為死敵,吳不克荊漢,反而生,兩家關係合乎諸葛亮隆中對中“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之聯合戰略目標。劉備大本營據荊州,決無東吳偷襲荊州之事,更無火燒彝林之戰,劉備敗走白帝城悲情之大戲了。此為事後戲言,僅供娛樂而已,且莫當真。

    2010.12.20.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臉上發黑就是得了肝病嗎?肝病面容到底是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