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叫我李白把丶

    很簡單的一個問題,也可以說很難,從三個方面來回答,

    第一,漢五虎和魏五虎都是陸軍或騎軍,而吳國呢,陸軍本就不強大,更別提騎軍了,吳國能湊齊一千騎軍就謝天謝地了。

    第二,軍制方面,漢和魏都是軍師+將軍來統帥大軍,而吳國卻是一個大都督節制所有軍隊,所以孫權後期明白大都督制度的缺點後就永久不設立大都督了,大都督制度把吳國所有軍隊都統帥於大都督帳下,而漢魏兩國都是軍師+將軍協調著來,不會出現大都督權柄過重的情況。

    第三,東吳世家力量太強大,北方或多或少都經歷了黃巾之亂,世家被削弱了不止一點半點。而東吳世家根本沒有被削弱過,導致東吳的軍隊、政府基本都在世家大族的掌控中,孫權都不敢正面與世家大族撕逼,頂多壓制一下,導致了寒門士子基本上沒有,全是世家大族的力量,該怎麼評出五虎,世家大族就那麼三四個,人才也不多,還禁止了寒門人才,評五虎都不夠人。

  • 2 # zzz1432192

    東吳據長江天險以拒曹魏,有蜀在時,曹魏是怕吳與蜀聯合,赤壁之戰不能忘。除劉備給關羽報仇,蜀好象沒有大舉與吳交戰。比較而言,吳的戰爭少些。打仗少可能虎將沒顯露出來。沒有多少虎將,戰鬥力相對差,可能是真實的,赤壁戰前就議是降是戰,蜀亡後,吳也明白不能戰曹魏。只可惜算計關羽時,忘了蜀亡吳也存不了。

  • 3 # 北門猿

    回答這個問題,先明確定義,何謂五虎將?

    這要從中國古代史書的一個傳統“以類相從”說起。正史記一整個朝代的事,人數肯定不少,如果每人都單獨開篇列傳的話,未免篇數太多。何況有些人事蹟有限,單拿出來也寫不了多少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把事蹟上有類似之處的人歸為一類,放到同一個列傳之中。拿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舉例,其中的《淮陰侯列傳》,《李將軍列傳》只寫了一個人,這是單傳。(按慣例,一個人和他的子孫後代往往在同一列傳裡,所以李將軍列傳雖然寫的不止一人,但還算是單獨列傳)《衛將軍驃騎列傳》寫了兩個人,衛青和霍去病,都是出擊匈奴有功的大功臣,事蹟相類,又有親戚關係,所以合在一起。人數再多的比如《刺客列傳》,寫了四個,都是抓住他們作為刺客身份的記載點。這樣的就是類傳。

    說回三國志,陳壽此人惜墨如金,全書裡只有兩個人能享受單獨立傳的待遇: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陸遜。其他人只好將就將就,和老兄弟們一起住集體公寓。具體到蜀國,陳壽把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這五個人合併到一起(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那意思很明顯,這五位是蜀國第一檔次的武將。

    魏延能不能擠進這個行列可以討論,但在三國志裡,魏延因為下場不好(說他叛亂是假的,但很大原因上也歸咎於他自己作死),被陳壽扔去政治犯列傳裡面(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所以能相提並論的,最後也只有關張馬黃趙這五個人了。民間傳說雖然喜歡盡情發揮想象力,但總是以歷史事實為依託的,所以後來的民間故事都往這五個人身上附會,漸漸形成一個人氣組合,得名“五虎上將”。

    所以歷史上沒有蜀國五虎將這個稱呼,但卻也不全是憑空虛構,而是在事實基礎上的二次藝術加工。

    魏國這邊情況也類似。曹操用人,分為宗室武將和外姓武將兩大系統。宗親武將放到一類(魏書九·諸夏侯曹傳,嚴格地說這裡面不全是武將),外姓武將裡面五個人放到一類: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魏書十七·張樂於張徐傳)。和蜀國情況一樣:外姓武將裡面,這五個是第一檔次的。不過魏國的組合有官方名稱,叫做“五子良將”(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不像蜀國是民間粉絲自發抬上去的。

    接下來就該說到吳國了,江東這邊,有沒有類似的情況——第一檔次武將合傳——寫在吳書裡呢?有,那就是《吳書十·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

    相信你已經發現了問題,這個組合人太多了,足足有十二個……

    對東吳組合,我們其實也有個習慣性的稱呼,叫做“江表十二虎臣”(凡此諸將,皆江表之虎臣,孫氏之所厚待也),或者你願意叫江東十二虎臣、東吳十二虎臣什麼的也可以。但我們知道,一個組合人數越多,越不利於突出重點,也不利於粉絲集中注意力,所以造成的後果就是特點不鮮明,熱度上不去,所以也就沒多少人知道他們了。

    你看東吳四都督的名氣不就高多了嘛……

  • 4 # 孫博士侃歷史

    提起三國,五虎上將之名絕對是家喻戶曉的。憑藉文學鉅著《三國演義》,劉備麾下的五虎大將威名傳遍天下。其實歷史上並沒有五虎之說,但因為陳壽在《三國志》一書中,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等五位當世猛將列在了同一列傳中,於是,便成為了小說中五虎上將的雛形。比照蜀國的五虎,因為陳壽又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等五位魏國猛將合列在同一列傳中,並稱贊這五人“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於是,民間就又有了五子良將之說。然而,與魏蜀兩國鼎足而立的吳國,卻從來沒有“五虎將”的說法,這又是為什麼呢?

    (圖)五虎上將VS五子良將

    其實,在陳壽的《三國志》中,也將吳國的一些著名武將合列在了同一列傳中,包括程普、黃蓋等12名猛將,陳壽稱讚這12位將軍為“江表之虎臣”,於是,後世就有了“江表十二虎臣”的說法。那麼,為何陳壽在列傳時,不參照吳蜀傳記的格式也弄出五名東吳猛將的列傳呢?是吳國的猛將實在太多了,以至於選不出五位功勞最大者嗎?還是魏蜀兩國軍事人才捉襟見肘,只能選出五人呢?顯然兩種情況都不是。

    (圖)東吳“江表十二虎臣”

    一、“江表十二虎臣”缺乏開疆擴土的實績

    魏蜀兩國能征慣戰者或勇冠三軍者都不只有五虎而已,而他們之所以被陳壽同列一傳,最主要的依據還是功勞。那麼體現武將功勞最好的方式是什麼呢?那就是開疆擴土、攻城略地。而基於這一點,無論是魏國的五子,還是蜀國的五虎都是有拿的出手的戰績的。比如魏國的樂進、蜀國的黃忠,在當時都有“先登”的美名,也就是能率領軍隊最先攻破敵人的城池,這自然是武將最為重要的榮譽。而如關羽、張飛、張遼、張郃這些人,都是當時的名將,他們的功勞也都是巨大的。在魏蜀兩國這十名虎將中,履歷最差的可能就算是趙雲了,但即便是陳壽對趙雲的記述著墨不多,也有趙雲在劉備平定益州的過程中建功的表述。而如果裴松之引述的《雲別傳》中的記錄屬實,那麼趙雲的功績也是不比其他幾人差的。

    以此為對比,我們再看看吳國的江表十二將,這時我們就會發現,他們幾乎沒有開疆擴土的功勞!為何會這樣?因為吳國與魏蜀兩國的情況有很大不同。曹操平定北方,自然多得五子良將的助力,而劉備進益州也離不開五虎將的扶持。與這兩家相比,孫氏一族佔據江東,最主要的依靠則是孫策。小霸王孫策以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卻在短短三年的時間裡就佔據了整個江南。在這一過程中,除了程普、黃蓋、韓當等孫策老爸孫堅的舊部之外,其他“虎臣”們或是沒有投靠孫策,或是還過於年輕職位不高。而即便如程普等三位老將,他們在整個平定江東的戰鬥中也遠不如孫策出彩。可以說,是一個過於優秀的孫策,掩蓋了江東眾將的光芒。江東平定後,孫氏集團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平定內亂和守禦國土了。而唯一的一次擴張,最大的功臣卻是呂蒙和陸遜。於是,也就很難在“江表十二虎臣”身上找到開疆擴土的戰績了。

    (圖)東吳bug一樣的存在——孫策

    二、“江表十二虎臣”缺乏單獨領兵的實績

    相比與魏蜀兩國的五虎將們,東吳的“江表十二虎臣”幾乎都沒有獨自領兵作戰的經歷。五虎將或五子良將與典韋、許褚這樣的猛將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他們除了勇武過人,也都深諳兵法韜略。也就是說,五虎和五子既是將才,也是帥才。比如於禁、樂進、徐晃都曾經獨自領兵與關羽交戰;黃忠曾經在漢中揚威;張遼則以八百士卒抗拒孫權十萬大軍;張飛曾經在劉備平定益州的戰役中大顯神威,還曾經在宕渠擊敗張郃;而張郃則在諸葛亮北伐時成為魏國西北的守護神。

    說到這裡,又需要用趙雲做一個參照了。並非小編有意貶低趙雲,而是《三國志》中趙雲的事蹟確實不多。然而,即便如此,在寥寥百字的描寫中,卻也有趙雲兩次單獨領兵的記錄。一次是在攻略益州的戰役中,趙雲曾經“從外水上江陽,與亮(諸葛亮)會於成都”;另一次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兩次單獨領兵作戰,趙雲的表現都不算出彩,但相比與吳國的“江表十二虎臣”,趙雲起碼還是有表現的機會的。

    那麼,為什麼江東的虎將們幾乎沒有單獨領兵參加戰役的機會呢?這是由東吳的兵制決定的。東吳採用私兵制度,每位將領都有自己的武裝,到有戰事時,由國家任命戰時都督,節制各支部隊,協同作戰。因此這些武將們大多時候只能聽命于都督,依照指令行事,卻無法自己指揮某一場戰役。在東吳的江表十二虎臣中,只有程普和周泰曾經擔任過都督一職,但並沒有太出彩的表現。譬如程普,誰會記得他在赤壁之戰中與周瑜同為都督的功績呢?

    (圖)東吳四大都督

    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東吳的“十二虎臣”與蜀國的五虎上將、魏國的五子良將相比,確實有很大不同,所以後世也就很難依照《三國志》的記載形成東吳五虎將的說法了。不過如果我們硬要穿鑿附會一下,從東吳的“十二虎臣”中選出五虎大將,那麼在我心中這五位猛將則應該是周泰、甘寧、淩統、徐盛、丁奉。不知道大家心中,誰能擔當江東的五虎大將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婆心不在我身上了突然有了二胎老婆吵著要打掉離婚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