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學史館
-
2 # 史爭朝夕
武帝=諡號 武宗=廟號
而從唐高宗李治開始。
唐高宗李治的諡號=天皇大帝、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廟號=高宗
唐太宗死後,武則天向唐高宗建議唐文帝不足以顯示唐太宗的偉大,於是在上元元年,李治給自己父親加諡號為“文武聖皇帝”。在李治死後,武則天又給自己丈夫加諡號為“天皇大帝、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武則天自己死後,在遺詔中親自定了自己的諡號“則天大聖皇帝”或者說“則天大聖皇后”。自此唐朝後代皇帝把加諡號這一傳統發揚光大,甚至不斷為前代皇帝諡號裡面加好看好聽意境好的字。更為了方便在史書上記載,所以自唐朝開始廟號擔任皇帝的稱謂。
到後來諡號裡面的字越多,越說明這個皇帝功德大,身份尊崇。比如康熙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明清兩代由於年號的固定,也會用年號來稱呼皇帝,比如嘉靖、康熙。(史書記載一般還是用廟號)
還有值得一提的,一般開國皇帝廟號會用祖,比如宋太祖、明太祖,可是即位皇帝能把太祖事業立即發揚光大廟號裡面也可以加祖,比如明成祖、清聖祖。
武宗、文宗都是有著讚揚的意思在裡面的,明朝出了一個明武宗朱厚照,明武宗雖然沒什麼壞心眼,但是愛折騰。自己給自己起了個名叫朱壽,自己給自己封了個官,叫威武大將軍。到清朝,老師教皇子們讀書,皇子不好好聽,老是都說說一句:你想學朱厚照嗎?自此武宗這個諡號一落千丈。
-
3 # 星辰百事通
一個是武帝,一個武宗。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螢火怎能與皓月爭輝?兩人完全不能同日而語,如果硬要找出明武宗能和漢武帝對比的地方,應該就是都養男寵吧!
漢武帝 明武宗
漢武帝是劉徹,劉徹的廟號是漢世宗。諡號為孝武皇帝。
明武宗是朱厚照,廟號就是明武宗,諡號是毅皇帝。也就是說可以稱為明毅帝。
漢朝的時候重新恢復了秦朝廢掉的諡號,所以漢朝之後皇帝都會被追加諡。隋朝之前廟號不是每個皇帝都有的,必須是有大功的先皇才有廟號。唐之後,基本上每個皇帝都能獲得一個諡號了。
如果說一個皇帝死後諡號被尊為武或文,那這位皇帝生前一定很有作為,列如漢文帝劉恆(漢太宗)、漢武帝劉徹、晉武帝司馬炎等。如果說一個皇帝死後廟號被追加為武或文,那這個皇帝就很一般甚至有些荒誕了。
我們就拿明武宗來說,在廟號中武不是一個好字,有明褒暗貶的含義。在看歷史上的武宗,有唐武宗、元武宗和明武宗。這三位皇帝生前並不是毫無作為,甚至可以說頗有一番作為,列如一生痛恨佛教的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間還開創了會昌中興,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也曾大力推行改革,明武宗朱厚照雖然荒誕異常,但在位期間誅滅劉瑾,平定安化王和寧王的叛亂,大敗蒙古小王子,多次賑災減免百姓賦稅。
那為什麼後世皇帝還給他們上廟號為武呢?
即便如此,明武宗朱厚照對比漢武帝劉徹也是小巫見大巫。說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王朝最有作為的一位皇帝也不過分,在位期間推行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打擊商賈、振興農業、改革幣制、開創絲綢之路、創立年號、興立太學、東並北韓、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等。即使晚年昏聵(巫蠱之亂)。但在這些功績面前也不過是白玉上的一點瑕疵罷了,可能因為窮兵黷武導致人口減少才是漢武帝最大的汙點。
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諮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漢書》
回覆列表
其實,這“文”“武”都是君主、帝王的號。皇帝死後,新繼位的皇帝和大臣們根據死者生前的品德和行為,按照古代諡法的規定,給予死者稱號,這就是諡號。諡號有褒善貶惡的意思,可以分為表揚、批評和同情三類。
“文”和“武”都屬於表揚的諡號。古代諡法中規定:“經緯天地曰文”“威強睿德曰武”。意思是說,善於治理國家的帝王,其諡號可以稱“文”;聲威強盛而又明智的帝王可諡為“武”。這就是中國古代為什麼總有“文帝”“武帝”的原因。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能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