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鐸聲有心
-
2 # 老家月季
可以遵循“系統化教育”,及“儒學為根,其餘為枝”這兩個原則,具體來說引導孩子主動地探尋傳統文化,及不定期地帶孩子來趟文化之旅很重要!
傳統文化的內容目前我們說要讓孩子學習傳統文化,大多是讓他們學習傳統蒙學讀物(《三字經》《弟子規》等)、古詩等文字性的東西。但這並不是傳統文化的全部!
傳統文化也稱國學,一般指鴉片戰爭之前的華夏文化,就是說它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古流傳下來的。它是一個宏大的體系,涵蓋古代社會的方方面面,不單是儒釋道典籍,還有經濟學、繪畫、音樂、舞蹈、書法、建築等。
傳統文化教育的原則儒學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所在,所以孩子學習傳統文化必須得誦讀儒家典籍——傳統蒙學讀物正是它的一部分。其它的方面可以作為愛好、專長、補充。其中文字性的東西是重點,但不能只讓孩子接觸文字性的東西!這就是“儒學為根,其餘為枝”原則。
說到文字性的東西——古籍,就會涉及到對它們的現代化闡釋。不能只讓孩子背文章,重要的是要把其中的道理、蘊含的真善美給他們講清楚——背就像穿古裝,僅是形式!
古籍的現代化闡釋要重意,要通達,不能照本宣科,糟粕的東西可以直接刪去,或者使之適應時代。需要告訴孩子:傳統文化並不都是好的!
系統化教育是說,不能讓孩子東邊學一點,西邊學一點,幼兒園學一點,三年級學一點,而是要將傳統文化根據年齡、難易、主次平均地、有計劃地、系統地灌輸給他們。這樣孩子才會對傳統文化有一個全面而清晰地認知。
具體的辦法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像無邊的森林,像浩瀚的星空,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透過引導讓孩子們主動地走進森林、飛向星空去探索呢?我想這會是一種別樣的體驗,期間的驚喜、震撼會進一步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這並不是說一定要讓孩子去查資料,也可以是透過一系列的為什麼,讓他們觸達問題的真相。
比方說在家裡,家長可以透過親戚及其稱謂,來引導孩子瞭解祠堂、家譜、伯仲叔季等;在學校,老師可以讓三五個學生組成一個小團隊,拋給他們一個問題,讓他們一起去尋找答案,如古詩中的楊柳為什麼會代表離別,哪些詩有這樣的意象等待。
不直接灌輸,而是激發孩子們的興趣、探索欲。
此外文化旅遊也是不錯的學習方式——讓傳統文化的課堂融入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刻意,順其自然!如到杜甫草堂遊玩,那就給孩子講杜甫的故事、詩歌、古建築;去泰山,就給孩子們講泰山的詩詞、神話……
傳統文化必有痕跡!它就在生活中,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正是它在此時此刻的傳承者、載體!這些痕跡都是課堂!
-
3 # 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現代的小學生生活環境和條件都比較好,也有很多興趣班,比如近年來就興起國學熱之類的,很多家長也慕名前去報名,但很多效果不好,也不理想,原因在於他們教的東西不是太過於“專業”就是太過於零散,東扯一點西湊一點,教材也是普遍公認的那幾篇,所以在小學生接觸傳統文化這方面,還是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的。
傳統文化內容很多,又龐雜,如果切入點不好,小學生的接受效果也不好,小學階段主要就是習字寫作,培養學習興趣和良好的習慣,並不能要求他們有多高的水平。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三字經》、《增廣賢文》、《千字文》、《百家姓》、《孝經》、《弟子規》這些書籍都是可以從認字,禮儀等方面去引導小學生的。
比如《弟子規》:這是中國傳統的啟蒙教材之一,原名《訓蒙文》,出自於《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本書除了總序外,分為七大部分,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文體方式編纂而成,讀起來朗朗上口,適合小學生記憶的節奏。
《三字經》:也是中國傳統的啟蒙書籍之一,讀書以三字一句的方式,在內容上敘述了一些廣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和普遍為古代社會所接受的道德觀念,比如孔融讓梨等故事,內容通俗易懂、順口易記,和《百家姓》、《千字文》同為中國古代私塾的初級入門課本,合稱“三百千”。
《千字文》:原名為《次韻王羲之書千字》,是用來教授兒童基本漢字的一首長韻文。該這本書是一篇由一千個不重複的漢字組成的文章,介紹了自然、天文、地理、倫理道德、歷史等方面的內容。 在識字方面是比較有好處的,千字文經過多次修訂,但始終保持千字左右,非常有利於小學生認字。
《禮記》:作為儒學經典,這本書內容豐富,行文流暢,有的用短小生動的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多稍微高年級的小學生應該是不錯的。
至於也有人提倡讓小學生學道德經,論語,詩經等,我想就算學這些也只是過目就忘而已,畢竟小學生對於連貫性,系統性的知識還是缺乏的,接受能力也沒那麼強。
既然約選了教材,那麼如何學是非常重要的,古人倡導言傳身教,所以不管是讓小孩去培訓班學還是家庭教學,最重要的是榜樣,什麼樣的榜樣呢?這就是父母的身體力行了,如果小孩看到的和父母做的不一樣,他們就會疑惑,就會跟著父母做,因為小孩的判別能力不強,就算書本寫得再好,他也還是會跟父母學,因為看到的動態比靜態更能夠讓人記憶深刻,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形象生動。比如說孝順,如果你家裡有老人,你又對老人不好的話,即使你讓小孩學孝經也沒用,他以問你為什麼不是那樣,你如何解釋都不能讓他們釋懷,所以只能越抹越黑,所以古人強調書香門第出讀書人不是沒有道理的,這是潛移默化的影響。
-
4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傳統文化已經被當代的所謂文化精英們矮化、踐踏和玷汙了,小學生接觸傳統文化就是接觸垃圾。證據:一,孔子說:”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這段話是解釋老子的”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的,其中的”樂天之命“ 已經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中無知而愚蠢的專家們玷汙了。二,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 中的”無為” 是規勸人們不要做超越道德底線的事,又被這些無知的專家扭曲為不做事,清靜無為,等著天上掉餡餅。這些無恥無義無知無畏的小人玷汙傳統文化的例子多如牛毛,已經將優秀的傳統文化玷汙為垃圾,因此,讓孩子接觸傳統文化就是接觸垃圾!!!
-
5 # 禿筆一支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是用不著古文的,但中小學教材上古文越來越多,學古文有什麼用呢?如果說古文裡蘊含著中國傳統文明,今天的中國是需要傳統文明還是更需要現代文明?近代以來,中國的很多知識分子一直把擺脫古代文化的影響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例如魯迅!他甚至要滅掉漢字。孩子該如何對待以古文為載體的傳統文化?富人子弟官宦子弟從小就移民外國,他們不受古文的薰陶,他們如何成人成才?
-
6 # user936373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小的時候,剛上幼兒園一定要發揮本能的天性,學的一些基本的常識,如參觀烈士陵園,交通的紅綠燈,好人壞人之間,如參觀工廠,城裡的小孩兒下農村要體驗一下等等,都是培養孩子思考思維和獨立觀。
-
7 # 老楊 Liven
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學習詩詞歌賦是比較好的切入點,但是不能靠死記硬背。要結合形象思維,最好是利用圖片和相應的繪畫作品,讓孩子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因為詩詞歌賦大都有固定的格律和平仄關係,靠死記硬背就會造成亂串的笑話。詩詞歌賦都是表現具體“情境”的,具有很強的“畫面感”。孩子如果結合畫面去讀背,就能培養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具備較強形象思維能力的人,才會具備創新能力。印象最深的是在我小的時候,家裡人給我買了一套《成語典故》系列小人書,每天百看不厭。到現在還記憶猶新,能清晰的給別人解釋很多成語的來龍去脈。確實是受益匪淺啊!還有就是當時發行的《文學期刊》和文學報紙,每一期都有一詩一畫。每幅畫都是傳下來的歷代名畫以及當代名家的配畫,意境甚是優美。不像現代的兒童出版物,魚龍混雜配圖極其醜陋沒有一點美感可言。
小孩子對文字沒有敏感度,邏輯性思維也不健全。形象的直觀感受比較強。所以接觸傳統文化,最好的辦法就是直觀性的感受和體驗。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做到事半功倍。
-
8 # 邱莫言
現代的教育,對於傳統文化這一塊兒,確實有些缺失。我覺得很有必要推行傳統文化教育,關於如何讓孩子能夠接受傳統教育,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1.從《三字經》、《弟子規》作為契入點,堅持讓孩子每天讀誦。小孩子這時候的理解能力較差,但是記憶力是最好的,這樣首先讓他把這些內容記在腦子裡。
2.對於這些傳統文化內容,可以要求孩子們讀誦的同時要抄寫,這樣更容易深刻的記住。在記憶的同時,也練習了手寫漢字的能力。因為現在電子產品普及的時代,人們手寫文字的能力在急劇下降,很有必要親自去寫一寫這些漢字。
3.孩子經過讀誦和書寫這些傳統文化內容,自然會有疑問。這樣他就會問家長,問老師,作為家長和老師給他認真的解答。孩子就會明白這些傳統文化的道理和內涵。
4.利用現在的技術,把這些傳統教育製作成影片短片和動畫片的形式,裡面有專業的解讀。在觀看的同時,寓教於樂,這樣孩子們就更容易接受了。
-
9 # 靜女小七
1.從小開始教
2.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
3.多帶孩子出門去見識,尤其是到文化底蘊深的地方
-
10 # 封劍莫名
這個要先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要了解孩子們對什麼感興趣 ?然後從這個點切入這個點太好找了 動漫 競技遊戲和體育專案等等 先是動漫近幾年出現了不少優秀的中國產動漫 其中不乏傳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作品 例如秦時明月系列 畫江湖之不良人 畫江湖之俠嵐 三國演義 鄭義門 還有中國唱詩班創作的一些作品(雖然短 但個個都是精品)等等 再挑出其中的一些精華告訴孩子們這些典故的出處 引導他們瞭解傳統文化從而喜歡傳統文化
-
11 # 唐刀走天下
謝邀。現在社會上傳統文化比較熱,不少家長也忙著給孩子報各種國學班 ,這背後的原因是有點複雜。閒話少說,書歸正傳。先要理清概念,什麼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個大筐子,裡面裝的東西可不少。一般我們理解的是上至甲骨文、《詩經》、孔孟諸賢,中到《唐詩三百首》,四大名著,下至《弟子規》《三字經》等等,其實,包括建築音樂繪畫戲曲服飾禮儀等等在內都屬於傳統文化,即便是老北京的吆喝聲也是傳統文化。下面談談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文化,無論是書籍畫作還是樓臺亭閣都是人的傑作,換言之,人,才是文化-傳統文化的最直觀,最綜合,最豐富的載體,所以,把人的事情做好了,許多問題就解決了。僅舉幾例:語言表達方面,孩子周圍的家長,親人,時刻都在向他傳達著文化的氣息,父母見了自己的長輩恭敬有禮,貌和言溫;吃飯時,先讓老人入座,先給老人盛飯,老人先動筷;寢不言食不語,粒米務盡,飯後自己收拾碗筷。另外,平時生活中多讀紙質書,談吐 讓人愉悅,體現出一定的文化修養;待人接物大方得體,人際關係較好,勤奮上進,沒有不良嗜好,這樣不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嗎?家風是最好的教材,報再多的國學班,讀了一些傳統文化的書籍,家風差,也不會培養出真正有傳統文化功底的孩子。
回覆列表
傳統文化可以學,怎麼學,從四書五經到詩經楚辭死記硬背即可。
傳統文化不需要小學生理解時代不同了,封建社會的農耕文明已經不復存在了,我們現在要建設現代化強國,所以很多傳統文化雖有指導意義,但已經沒有其現實基礎了。
小學生理解能力本來就差,所以妄圖讓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小學生去理解農耕社會的傳統文化,效果是十分一般。
傳統文化可以要學,死記硬背。社會始終在進步,文化一直在傳承,怎麼傳承,透過文字。
所以,記住文字是接觸傳統文化的前提。讓小學生死記硬背四書五經詩經楚辭不是為了讓他參加科舉考試,而是為了讓他熟悉中國文字,熟悉從古至今文字運用的規則,提高他的漢語詞彙量,增強他的語感。
所謂死記硬背也可理解為素讀。素讀”其實是一種讀書方法,就是不追求對內容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只是反覆有聲的朗讀,直到把誦讀的內容背誦得滾瓜爛熟為止,是一種很樸素的讀法。這是中國古代私塾裡常用的讀書法。日本人把這種方法定義為“素讀”法。國際右腦開發專家七田真博士有一系列關於“記憶”研究的專著,其中有大量闡述“素讀”的文字。
童年時期的死記硬背是為孩子儲存了大量的工具和材料,在他成年後,隨用隨取。
家長要量力而行家長做不到的不要逼迫孩子做,這是前提。
家長不要指望孩子背點東西就能脫胎換骨,
家長整天打牌賭九,出口成髒,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出口成章,不是緣木求魚麼?
所以,如果家長沒有能力幫助、輔助、監督孩子進行相關的傳統文化學習。
不必強求的,讓孩子學好現代文化,能安身立命,健康快樂也很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