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色小白兔子

    孫承宗挽救了大明的頹勢 不知道你為什麼對他有偏見 就連九千歲也不敢直面孫承宗 只因孫承宗沒有加入黨爭? 莫非樓主是東林後人?

  • 2 # 南巷暖史

    廣寧之戰後,東江毛文龍崛起,奴兒哈赤跟大明就南衛四城展開爭奪,從天啟二年到天啟五年整整三年多時間,雙方是你來我往,各有勝負。殘酷的事實證明,奴兒哈赤的水平實在一般,碰到稍微有點水平的對手就會歇菜。打不過自然又來老一套,他派出奸細王世傑入皮島,結果被參將唐堯卿活捉。奴兒哈赤發愁呀,為了造反,親弟弟舒爾哈齊反對,被他活活捶死,長子勸阻也被殺掉,可以說在成魔的路上下了血本,原以為打下遼陽就有舒坦日子過,結果出了個毛文龍,導致整個遼東根本消化不了。更要命的是,山海關那邊經過三年整頓,以大明的實力,若是傾力而來恐怕凶多吉少了。照理說確實是這樣,孫承宗若真是將才,一年練兵兩年準備三年多也該反攻了。

    一、大明在遼東投入近億兩,孫承宗卻讓十幾萬大軍坐食自困

    大明在遼東的投入非常大,山海軍團擁兵十二萬,每月耗費餉銀約二十六萬兩,三年時間就是九百多萬兩,這還不包括米豆草料以及各種損耗和運費,保守估計也超過一千萬兩了。這還不算完,修寧遠五城十二堡還花費了巨資,而且修這些城本身就是錯誤的戰略。從天啟二年開始,到崇禎十七年,關寧防線耗費接近億兩,大明大約就是這麼亡國的吧。當然,天啟五年的時候大明是還可以撐一撐的,就這樣,奴兒哈赤不來,孫承宗也不動,但他三年時間裡趕走一個經略,換了三個巡撫,總兵江應詔主守被孫承宗面斥驅逐,結果主戰的他自己三年沒出一兵,真是尷尬。且凡是孫承宗重用的馬世龍、孫元化、張春、袁崇煥等人,後來的下場一個比一個慘。

    朝廷裡也不全是吃乾飯的,你孫承宗到底要攻要守?十幾萬大軍坐食自困,真古今罕有,但是礙於天啟對孫承宗的信任,沒人能改變現狀。直到東林黨和魏忠賢交惡,孫承宗急於回朝,徹底得罪了魏忠賢,各種非議才開始充斥朝堂,天啟討論了孫承宗去留,但還是決定繼續信任。孫承宗的無能不但救不了東林黨,再不出兵怕是連自身都難保了。也真是想瞌睡就有人送枕頭,當時奴兒哈赤第四子在柳河附近的耀州城曬海水煮鹽,城內兵力只有幾百,又有遼人表態,只要大軍過河願當內應。孫承宗、馬世龍得到情報大喜,決定殺雞用牛刀,水陸並進一戰功成。

    尷尬的是出兵的訊息一出, 遼東軍團內部就開始炸毛了,孫承宗和馬世龍是什麼貨色,底下當兵的一清二楚,平日裡貪汙享樂,文恬武嬉,何時把練兵強軍放在心上,現在為了自己官位,要底下兵去送死。於是湖廣兵立馬發難,以馬豆缺三分為由,在營中鼓譟,還沒出師軍中就發生兵變了,這就是孫承宗經略三年的結果,還能指望他拯救大明嗎?帶兵打仗可並非是個人就能勝任的。兵變發生之後,孫承宗頓時驚慌失措六神無主,在奏摺裡哀呼川湖兵太難管理,這傢伙可真是個糊塗蛋,他連最起碼的公平都做不到,還指望別人為他拼命。遠在千里之外的王在晉一眼看出端倪,馬缺豆而死損失是公家的,當兵的不會放在心上,這是士兵不願打仗而找的藉口。

    二、孫承宗主動出兵,卻迎來柳河之敗,其流毒遺禍大明

    當然了,有反抗的就有老實的,天啟五年九月二十一日,先鋒營總兵魯之甲從右屯出發,匯合錦州駐防參將李承先,於二十五日抵達三岔河。此時約好匯合的水軍金冠卻未能到達,原本是騎兵突襲,現在連過河都成問題,魯李二將無奈,只得用小漁船六艘擺渡,每船隻可坐七八人,折騰三天三夜,二十八日才到達耀州城下。結果明軍剛到城下,對方就伏兵四起,李承先也不愧是王在晉的愛將,他絕地反擊,殺傷相等而死,魯之甲退兵自溺而亡。千里之外的王在晉聞報,痛心不已。水兵依賴風向,行期不定,馬世龍如此用兵焉能不敗,再說耀州非緊要之地,即便攻下也不能堅守。孫承宗拿兵家大事作為政治投機,軍國大計簡直兒戲,怎不讓人氣憤。而且出兵如此大事,孫承宗竟然沒有親自帶兵,馬世龍也是死道友不死貧道,到了前線就是不過河,遼東的主官真是一個不如一個。

    這次柳河之敗造成了很嚴重的後果。無能之人往往是狡辯之徒,孫承宗把責任一股腦推給魯之甲,明明是主動過河挑釁說成是巡哨意外墜河,反正死人又不會說話,責任當然需要有人負,遼東巡撫愈安性罷官,這已經是第三個被老孫趕走的巡撫了,先前的閻鳴泰就自嘲是個多餘的人。山海關彈丸之地,不光有孫承宗、馬世龍,還有兵備道張春,他號稱孫承宗乾兒子,也就是後來大淩河被俘,還幫後金求和的傢伙,凡事哪裡還輪得到遼東巡撫做主,之所以設這位置,就是有事了拿來背鍋的。

    至於鋪天蓋地對馬世龍的批評,孫承宗更是信口雌黃,把馬世龍說成是當年臨危受命,挽救遼東敗局的英雄人物,百般維護。馬世龍也很會來事,拿錢收買輿論,繼而突然拿蒙古人開刀,砍了好多個腦袋報功,做大明的鄰居有時也挺無辜。就這樣馬世龍奇蹟般的啥事也沒有。倒是天啟總算明白自己的老師孫承宗是啥樣貨色了,終於將其召回城。後來繼任的遼東經略高第重新清點關內人馬,只剩五萬八千。當年楊稿出兵,三路敗績也只損失了四萬五千八百,今日孫承宗令六萬多兵力平白無故蒸發,真是該死,可事實是,孫承宗不但沒死,也沒有回籍,天啟還讓他當了吏部尚書,還是百官之首,這天下也是沒公理了。

    結束語

    柳河之敗的惡劣後果體現在了數個方面,並不僅僅是軍士逃亡這麼簡單。首先孫承宗看不起蒙古朵顏三衛,認為林丹汗勢力大,才值得團結,這也為後來後金繞道入關埋了個定時炸彈。其二孫承宗強調重將權,給武將賜尚方寶劍,這在大明朝可是破天荒的,後果也很嚴重,明末武將跋扈、軍閥林立由此開頭。

    其三,柳河之敗後,天啟對文臣失望透頂,六中使並出,從此太監掌軍成晚明一大奇景。其四,遼東屢敗之後,不但沒有大破大立,反而經孫承宗折騰三年,培養了一大批既得利益集團,關寧這一坨惡瘤再也沒有人能夠切除。孫承宗雖然下臺了,卻流毒禍害大明不淺,而且非常長遠。清修明史給孫承宗單獨列傳,看來乾隆倒還是比較厚道,作為滿清入關第一功臣, 這點待遇真不為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遇上極其討厭的小領導,你們一般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