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青生涯原小青
-
2 # 談笑閣
首先定位一定要準確,能到更高一階的單位不要去下面基層。
在職業規劃上,技術路線和管理路線要同步進行。
技術上一定要拿得出手,但是如果你工作有時間,也要多做一些管理類的工作,比如說黨支部的委員,團支部的書記,工會委員等等,有利於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積累自己的職業基礎。
你最終走技術路線還是管理路線,這個是沒法判斷的,所以你不能一頭悶進去。
-
3 # 生涯規劃師李仕納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大,從面上看,並不能看清楚這位博士朋友想要解決什麼職業問題。
一般做職業規劃要明確解決的困惑是什麼,再去針對性探索或諮詢,效果會好一點。。困惑一般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蠟燭]職業選擇與定位
[蠟燭]職場適應
[蠟燭]職業能力探索
[蠟燭]職業決策
[蠟燭]職業方向重新定向
[蠟燭]職業倦怠
[蠟燭]職業晉升
[蠟燭]職業人機管理處理
[蠟燭]職場壓力面對
[蠟燭]工作與生活平衡
[蠟燭]其他
你可以參考一下,看看你是想解決哪方面的困惑。要是想了解職業規劃的內容那可以買書籍閱讀。
要是你想了解職業規劃的諮詢方向,一般就是從性格測評、興趣、價值觀和能力出發探索自己,再利用一些決策工具、訪談等內容組成。
-
4 # LaoHuang188
職業規劃對研究生來說非常重要,它不僅會為研究生階段設立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方向,還會讓研究生在未來發展中花更少的時間取得更多的成績。
既然題主已經入職到了國企,從事了具體的職業,那麼,如何做好職業規劃?
筆者建議按照如下兩個方面進行規劃:
一、選擇職業發展方式
有了目標職業後,要思考未來的職業發展。職業發展通常有四種方式,直線上升型、專家型、螺旋式上升型、暫時型。
職業發展通常四種方式:
直線上升型:是一種在體制內的不斷向更高的位置或者更有權力的位置晉級的方法;通常時間越長,就會有更大的權利和成就,比如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高校等工作。
專家型:一般是出於對職業的熱愛,專注於在某一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術的積累;沒有傳統的所謂職級上的提升,最大限度是從學徒到師傅。選擇從事這種職業的人需要具備某一種優勢技能,比如擅長寫作的撰稿人、高於平常人審美的攝影師等。
螺旋式的上升型:這是一種終身的上升方式。週期性地(通常是7-10年)從事跨行業、跨領域、跨專業的工作,在跨越之前,會用足夠的時間做到某一個行業或者某一個領域的很高或者很有競爭力的能力。選擇這種職業的人是希望有更高的創造性和有更強的個人能力。
暫時型:通常頻繁地(一般是3-5年)在不同的或不相關的領域內從事工作,是一種非傳統的從業方法。選擇這種從業方式的人是喜歡改變和獨立的。
二、學會做SWOT分析
做SWOT分析是認識自我的過程,它是指將Strength競爭優勢; Weakness競爭劣勢; Opportunity機會和Threat 威脅 一一列舉出來,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再比對目標職業,從中得出自己適合從事什麼職業的決定。
做SWOT分析有助於瞭解自己的劣勢和威脅,做相應的調整和改變,使自己更加有競爭力,更專注於如何準備好你的未來。
優勢和劣勢:總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保持優勢,規避或者提升劣勢。研究生階段是最適合頭懸梁錐刺股的時期。只要研究生階段不放鬆,你就可以順利地實現自己的目標。
不過,人往往會有意識的願意去做能放大自己優勢的事情,經常鍛鍊強項,往往就會忽略弱項,那強弱不均衡會越來越明顯。因此在訓練強項的同時也要注意鍛鍊弱項。多去思考那些能利用你的優勢並且增強優勢去為你創造機會的方法。
機會:讀書的時候,要學著從先於你畢業的前輩身上看看他們從事了什麼職業,他們的發展如何,他們從事的職業中是否有你的目標職業,他們是否取得了你預期的成績,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威脅:指的是那些可能會阻礙你實現職業規劃的不可控因素。對於研究生來說最大的威脅來自於不能順利畢業。
威脅是潛在的,甚至不好的身體狀況也是阻礙未來職業發展的一個因素。多思考思考那些可能對你未來的職業發展潛在的威脅,最大限度的遏制這些威脅。
鍛鍊能力
職業規劃的核心是能力規劃,在確定了目標職業和自我認知以後,下面一個步驟就是有計劃地為目標職業做訓練。
舉兩個例子,比如,以後你想從事科學研究,那你要訓練創新思維、寫作能力、閱讀能力、演講能力、專案管理能力、時間管理能力等。再比如,你想做律師,那你就要訓練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還要學習一些心理學的知識。為目標職業鍛鍊能力,這是職業規劃中最後一個環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分析完後,確定職業發展方式,付諸行動!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5 # 索菲婭的世界
這個問題問的不夠具體
首先,你的目標是什麼
其次,你的優勢是什麼
第三,你的興趣是什麼
第四,你現在所在的系統是否有滿足你優勢和興趣的職業方向?
回覆列表
不管是在哪類企業,職業發展的晉升路徑都有兩條:技術線和管理線。
博士的理論基礎比較高,走技術線比較順其自然。就是說,博士在一個企業,是以技術擔當的身份存在,承擔科研任務,從技術人員逐步成長為技術專家。
技術專家的頭銜一般最高是“總工程師”“總經濟師”“總會計師”“總稅務師”等,管的人可能不多,但以技術服人,影響力不小。
管理線就是逐步從個人承擔專案,過渡到企業的管理者。管理者與技術人員的最大區別,是開始帶團隊,當然不只限於帶技術團隊,如果個人綜合能力足夠,還會往其他方向發展,如負責營銷、市場、企業管理等。
實際工作中,以上兩條路線的呈現也可能是成為「技術型管理者」,或者「管理型技術專家」。前者是已被提拔為管理者,因為技術水平高,會在管理中對生產節點了然於胸,科學調配資源,更高層管理者更能對企業的技術發展方向有前瞻和規劃。
後者是作為企業的技術專家,但不再單打獨鬥,而是帶領研發團隊攻堅克難,激勵團隊成員共同取得技術進步。這個過程中,要有管理才能。
這兩種帶領者,都會幫助企業不斷在技術上更新換代,在市場上爭取更大份額。
所以,一個博士在企業裡(不論國企民企),要想好自己準備走技術線還是管理線,在什麼節點轉換,如何做好每一階段的工作任務,保持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