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初初1207

    三國時期,東吳大都督分別是周瑜、魯肅、陸遜、呂蒙。

    周瑜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貌美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少時與孫策交好,21歲追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赤壁之戰時,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15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魯肅字子敬,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並且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周瑜病逝後,魯肅接任了大都督之職。

    陸遜字伯言,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妻子為孫策長女。與呂蒙共同擊敗關羽、奪取荊州;夷陵之戰破劉備;石亭之戰敗曹休。建安八年入孫權幕府,受孫權賞識得以發揮卓越的軍事才能。孫權稱帝后,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後官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總領三公事務。後來捲入孫權孫和父子相爭中,終年63歲,追諡昭侯。

    呂蒙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少年時追隨孫策為將。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後進佔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掩護孫權逃生。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勳殊隆。不久後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 2 # 歷史檔案館

    正史中能找到的只有四人,分別是陸遜、全琮、施績、朱異。

    大都督實際指某場戰爭的主要指揮官,並不是正式的官位,屬於臨時軍職。《三國演義》對大都督的定義更偏近整個孫吳的軍事負責人,是長期性的官位。

    被提及擔任吳國大都督在正史中僅能找四人:

    《三國志·吳志·陸遜傳》:“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意思是黃武元年,劉備率大軍來攻吳,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賜假節,率眾將領五萬人迎敵。

    《三國志·吳志·張顧諸葛步傳》:“先是,譚弟承與張休俱北征壽春,全琮時為大都督,與魏將王淩戰於芍陂。”

    意思是譚弟承和張休率軍北征壽春,全琮為當時的大都督,和魏國將領王淩在芍陂交戰。

    《三國志·吳志·吳主五子傳》載裴注引《殷基通語》:“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宗事太子。”

    意思是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前行,去迎接太子。

    《三國志·吳志·朱然朱治呂範朱桓傳》:”太平二年,假節,為大都督,救壽春圍,不解。“

    意思是太平二年,賜假節與朱異,任命為大都督,去解救被圍困的壽春城。

    曾經擔任過吳國的大都督唯有陸遜、全琮、施績、朱異這四人。

    1、陸遜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因受孫權賞識得以發揮卓越的軍事才能,地位漸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

    蜀章武二年(222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敗劉備。吳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

    赤烏七年(244年)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總領三公事務,領武昌事。孫和、孫霸二宮之爭時捲入孫權父子相爭中,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諡“昭”。

    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統領吳國軍政二十餘年。其為人深謀遠慮,忠誠耿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

    2、全琮

    全琮(?-249年),字子璜,吳郡錢唐(今浙江杭州西)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

    全琮很有謀略,曾參與多場重要戰役的謀劃。其父全柔是孫氏宿將。當時中州士人避亂江南,依附全琮而居者數以百計,全琮輒爾傾家財以給濟,貧富與共,於是遠近顯名。

    後孫權以全琮為奮威校尉,授兵數千人,命其討山越。全琮募得精兵萬餘人,出屯牛渚,因功遷偏將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以上表獻策擒關羽、破襄樊功,封陽華亭侯。

    黃武元年(222年),魏國使曹休領舟軍大出洞口,孫權使呂範督諸將相拒,全琮常帶甲仗兵,伺候不休,並與徐盛擊破敵兵,殺魏將尹盧。因功遷為綏南將軍,進封錢唐侯。

    不久又與陸遜合擊曹休於石亭。當時,丹楊、吳郡、會稽郡山民起事,攻克屬縣,孫權分三郡險地設定東安郡,以全琮領太守。在任期間,明於賞罰,招誘降附,數年中收得萬餘人,境內遂安。

    後遷衛將軍、左護軍、徐州牧,尚公主孫魯班,自此一門顯貴。赤烏九年(246年),遷右大司馬、左軍師。

    全琮為人恭順,言辭未嘗忤人,既見親重,賜累千金,卻仍然謙虛接士,貌無驕色。赤烏十二年(249年)逝世,其子全懌嗣任。

    3、施績

    施績(?~270),字公緒,丹楊故鄣(今浙江省安吉縣)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左大司馬、當陽侯朱然之子,吳少帝孫亮登基後恢復本姓“施”。

    施績有將領之才,轉戰四處,是吳國中後期的大將,主要負責荊州重地的軍事,官至上大將軍、左大司馬(當時吳國最高的軍階)。

    施績年輕時,因為父親的關係而當上郎,後來擔任建忠都尉。叔父朱才死後,施績統領朱才的兵馬,跟隨太常潘濬征討五溪(荊州西南部山區)的蠻人,以膽量和勇力受人讚揚。後來施績任職偏將軍營下督,處理盜賊事件,執法公正嚴明。

    4、朱異

    朱異(?—257年),字季文,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前將軍、青州牧朱桓之子,驃騎將軍朱據之侄 。

    朱異幼時與張純、張儼皆因年幼有才而知名。初以父親軍功而任郎官。嘉禾六年(237年),升任騎都尉,代父掌管軍隊。次年,朱桓逝世,朱異襲爵嘉興侯。

    赤烏四年(241年),朱異獻計攻破吳國樊城外圍,回師後升任偏將軍。同年擊敗曹魏廬江太守文欽,升任揚武將軍。建興元年(252年),朱異升任鎮南將軍,同年擊敗魏將諸葛誕。

    太平二年(257年),諸葛誕在壽春反叛魏國,並派人請求吳國出兵援救。吳主孫亮任命朱異為假節、大都督,率軍援救諸葛誕。

    同年八月,朱異因軍中缺糧而引兵撤退,孫綝大怒將其殺害。

  • 3 # 中國顧女士

    在三國中,東吳的孫權是最讓小編覺得欽佩的人,因為相對於曹操和劉備來說,孫權其實是他們兒子輩的人,但是卻能夠和他們一起爭霸天下。而孫權之所以能夠建立吳國,其中除了他本身才能之外,還有東吳四位大都督的貢獻。但是很奇怪的是,東吳的四位大都督每一位雖然都功勳卓著,但是每一位都英年早逝。

    1、周瑜

    周瑜是東吳第一任大都督,個人認為也是四位大都督裡最出色的一位。周瑜自小和江東小霸王孫策一起長大,兩人的情誼深厚,在孫策起勢後,周瑜毅然決然跟隨孫策自立。後來孫策死後,將江東之主的位置禪讓給自己年僅19歲的弟弟孫權。這時候,一眾老臣老將們都非常不服氣。好在周瑜及時的趕回來,穩住了局面,幫助孫權坐穩了江東之主位置。

    後來更是在赤壁之戰中,大敗了曹操的80萬大兵,致使曹軍元氣大傷,為蜀吳兩國換來了休養生息的機會。但是很可惜的時候,36歲的周瑜,在為孫權制定了奪取荊州的措施後,重病不治身亡。而且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真正歷史上的周瑜文武雙全,心胸寬廣,絕對不是像小說裡一樣被諸葛亮氣死的。

    2、魯肅

    在周瑜死後,魯肅繼任了周瑜的大都督之位。在我們看《三國演義》的是,裡面的那個魯肅看起來有點傻,明明受孫權之命,去要回被劉備借走的荊州。但是卻被諸葛亮和劉備耍得團團轉,最後還是沒能夠把荊州要回來。但是實際上,能夠當上大都督的魯肅怎麼可能這麼笨呢?真正歷史上的魯肅,不僅文韜武略,而且很早的時候,就為孫權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設想。只是魯肅提出的三位霸主分別是,曹操,孫權還有劉表。而魯肅,也在46歲的時候因病去世。

    3、呂蒙

    呂蒙曾經是周瑜的手下,雖然武藝突出,但是卻大字不識幾個,還被人嘲笑“吳下阿蒙。”幸得周瑜的點撥,學習了非常多的兵法策略。在魯肅去世之後,曾經的吳下阿蒙成為了東吳的大都督。呂蒙一生中最著名的一場戰役,就是奇襲荊州。最後逼的關羽敗走麥城,最後被呂蒙擒殺,成功的為東吳奪回了荊州。但是立下大功的呂蒙連孫權的賞賜都還沒領到,就已經生病去世了。

    4、陸遜

    呂蒙死後,東吳情況危急之下,和呂蒙一起奪取荊州的陸遜,接替了大都督的位置。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擔任大都督之職,讓許多人都沒有辦法信服。但是這個沒什麼名頭的年輕人,卻打破了諸葛亮的八陣圖,一把火燒掉了劉備的70萬大軍,燒傷了蜀漢的根本。這樣的壯舉讓陸遜名聲大噪,後來更是成為了東吳的宰相。但是最後因為捲入奪嫡,受孫權猜忌而死。

    大都督一職,其實是東漢末期設立的最高軍事統領的職位。由此看來,其實東吳的四位大都督,每一位都是非常優秀的。而且他們還為了東吳的事業,盡心盡力。如果不是這四位大都督的努力,孫權可能沒有辦法和曹操劉備兩位前輩爭鬥這麼多年。而這四位大都督,燃燒了自己的生命英年早逝,成全了孫權的霸業。

  • 4 # 南政昔風
    ▲參考小說《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該小說中大部分人物都是歷史上出現過的,其中吳國四代都督的故事更是讓人津津樂道。

    ▲江東周郎

    東吳的第一代都督是周瑜,周瑜智謀過人,韜略了得,在小說中堪稱是數一數二的人才。他早年與孫策結為朋友,隨著孫策一起戰鬥,給孫策幫了不的忙。周瑜輔佐孫策攻無不取戰無不克,出兵大戰劉瑤,又佔據廬江要地與荊州城立下赫赫戰功。後來孫策遭遇不測,孫權繼兄長之位成為江東之主,周瑜成為了吳國的重臣。好景不長,曹操實力逐漸增強,在北方形成了氣候,在挾天子令諸的情況充當正牌,於建安十三年率八十三萬虎狼之師南征孫權,對東吳有著極大的威脅。此時的吳國混亂不堪分成戰和兩派,東吳內亂怎能禦敵?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周瑜穩定了君心並在大敵的壓迫下被孫權封為大都督,以便統領全軍。曹操統一全國的計劃因龐統的連環計,黃蓋的詐降計下被周瑜一擊粉碎,奠定了後續時局的走向,周瑜也因此一戰成名。不過在赤壁之戰後的周瑜,因嫉妒屢次未害死的諸葛亮而十分憂慮,設下毒計軟禁諸葛亮的主公劉備,結果卻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屢次的憋氣和窩火讓周瑜倍加難受,最終氣不過一命嗚呼。

    ▲江東第二任大都督魯肅

    周瑜死後,魯肅從副手繼承東吳第二任大都督。魯肅上任之後大多忙於收復荊州,畢竟荊州是魯肅借出去的。在孫權看來荊州就是江東的門戶,如果不收,那麼蜀國遲早是個禍害,就算兩國聯姻,但一但魏國滅亡,遲早還是要撕破臉皮刀兵四起的。魯肅本著國家的利益五次三番的向關羽索要荊州,但西蜀國在諸葛亮的策略下以各式各樣的方法軟硬兼施,說什麼就是不給荊州。這種行為十分可惡,魯肅在實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設下幾百名伏兵,並派信使去荊州請關羽過江赴會。但讓人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關羽一人一舟單刀赴會,成功的逼著魯肅只能閒談而無法釋放伏兵,處於被動之中。之後暗氣暗憋的一代都督魯子敬,最終在討還荊州無果的情況下因病而終。

    ▲呂蒙白衣渡江

    魯肅之死換來呂蒙的上任,呂蒙自幼習武,在孫權的影響下熟知兵法韜略。他發誓要為魯肅報仇,擊敗關羽,奪回荊州,開始了他的輝煌之路。正在他一籌莫展之際,陸遜一語點醒了呂蒙,讓呂蒙瞭解關羽極易驕傲的弱點,針對他的弱點裝病在床,並獻禮去誇讚關羽,以亂其方寸。虎視眈眈的曹魏使得關羽急於進兵去攻征討,但有恐後顧之憂。關羽的心思在呂蒙的偽裝之下一消百了,順勢讓大隊人馬進攻曹魏。呂蒙這時才領兵雄起,趁其不備白衣渡江取了荊州,一雪前恥收復失地。雖關羽腹背受敵被東吳擒獲,但在殺掉關羽後呂蒙也不知為什麼患了重病,最終病故在江東。

    ▲陸遜火燒連營大破蜀軍

    呂蒙死後劉備震怒,率傾國之兵席捲江東,東吳內部又陷入了當年的僵局,赤壁的前奏好像又再次重演,可悲的是大敵當前公瑾已死,國破家亡眼看即到,孫權這時被打的節節敗退堪堪要完。俗話說:“物極必反”,正在東吳彌留之際,那位曾給呂蒙出謀劃策過的陸遜出現了,他在緊要關頭成為了江東第四任大都督,頂著內部和外部的壓力在夷陵之戰火燒劉備的八百里連營,一舉擊潰了奇勝不顧家的劉備軍隊,使其一蹶不振。孫權慶幸東吳未亡,大肆表彰了陸遜,又因陸遜型似周瑜,所以對陸遜十分看好,委以重任。晚年的孫權逐漸變的剛愎自用,誰都不信,與陸遜發生了口角。在此事不久後,陸遜憋氣而亡,可惜至極。

    ▲歷史中的三國鼎立

    從此在《三國演義》中,東吳四位大都督相繼去世,吳國也逐步走向了滅亡!

  • 5 # 醉飲一曲嘆往事

    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那麼這四位都督哪一位最厲害呢?我們按時間順序逐一分析下。

    1、周瑜

    首先說周瑜,周瑜是東吳的第一任大都督,當初孫策用玉璽跟袁術換取兵馬獨立後,與孫策稱兄道弟的周瑜率先領兵過來支援孫策的事業,孫策意外身亡之後,周瑜更是全心全意的輔助孫權,在那個最艱難的時期裡,孫權外事靠周瑜,內事問張昭,互相扶持,最終逐步穩定了局勢。可以說沒有周瑜,吳國絕對發展不起來,周瑜是吳國的重要奠基人,在促成東吳成立這一點上,其他三位都督都比不上週瑜。

    不過周瑜能夠擔任都督之位,並不是靠自己與孫策的關係,他也是非常有謀略的人,他不僅長相英俊,有“美周郎”之稱,而且善於籌策,思慮精密。同時更是三國水軍將領的一把手。其戰略思想是“兩分天下”,即鞏固江東、攻佔荊州、北伐中原。以長江為界,孫權和曹操南北對峙。

    赤壁之戰,周瑜一把大火燒不僅出了自己的名氣,更是把曹操的統一大夢燒滅了。之後的周瑜更打敗了曹仁,一時之間可謂雄姿英發,之後意圖西上取蜀,可惜周瑜返回駐地江陵,行至巴丘時,突然病卒。

    總得來說周瑜是吳國最鐵桿的鷹派人物,他治軍嚴明,敢於擔當,一心進取,可惜英年早逝,如果上天多給周瑜一些時間,或者三國的局勢會發送巨大改變,周瑜之後的吳國再也沒有那種雄姿英發的進取銳氣了。

    2、魯肅

    魯肅是一個標準的富二代,他的家裡非常有錢,但是他並不像其他富二代那樣貪財小氣,反而慷慨大方,當初他看到動亂給百姓帶來了災難,於是大發憐憫之情,施捨並幫助窮困的人,贏得很好鄉譽,後來由周瑜舉薦給孫權。

    在不少人的眼中,魯肅似乎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老好人,但其實歷史上的魯肅眼光深遠,在赤壁之戰時,他和周瑜一樣力主孫權抗衡曹操,拒絕投降。魯肅也曾提出三分天下,不過當初的設想是孫權、劉表、曹操,後來形式改變,劉表變為了劉備。

    魯肅終其一生都在努力維護和蜀的同盟,魯肅用南郡之地結好劉備,將蜀漢推到防禦曹魏的前線,減少東吳的防禦壓力,同時又使曹操不能全力進攻任何一家,一旦北方有變,兩家可以互為策應,併力北向,曹魏首尾難顧,大事可期,我個人認為這是非常高明的策略,也是魯肅最高明的地方

    孫權對於魯肅也是極為的看重,當初周瑜病逝時,孫權的表現是“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 等待魯肅亡,“權為舉哀,又臨其葬。”甚至蜀國的諸葛亮亦為發哀。

    3、呂蒙

    呂蒙最耀眼的功績無疑是“白衣渡江”配合魏國,一舉擊敗了當時威震華夏的關羽,這也是他人生最巔峰的時刻了。但是整個計劃裡,陸遜的功績可以說不遜於呂蒙,呂蒙算武將自學成才的極限,有氣魄,又是孫權一手培養的心腹,與其他三位都督大不相同,他之所以能夠當上大都督,更多是在於他足夠聽話忠誠,呂蒙可以說是孫權的忠實鷹犬,能力方面比其他三位差了些。

    4、陸遜

    當呂蒙病逝時,他向孫權推薦了年輕的陸遜擔任大都督,陸遜可以說是出道就巔峰的人。吳國的兩把大火分別燒燬了曹操和劉備的夢想,燒燬曹操的大火是周瑜放的,而燒燬劉備夢想的大火則是陸遜放的。夷陵之戰的大火將劉備多年的精兵全部剿滅,自此蜀國再無統一天下的希望。

    縱觀陸遜的軍旅生涯,他擅長的戰爭型別較全面(東吳極度缺乏這種人才)、沉穩老練但不失大膽(參考不救孫桓、進攻南鄉)、多智略(參考哄騙關羽、夷陵之戰等等),陸遜透過江陵之戰和夷陵之戰穩定動盪十餘年的荊州局勢後,又在石亭嚇得魏軍此後二十多年不敢進犯揚州,甚至可以說吳國北部防線由陸遜一人承擔十餘年,可謂吳國的擎天之柱。他的軍事能力或許是這四位裡最強的,但是整個格局比周瑜、魯肅等人小了一點,成有餘,進取不足,缺少了進取的銳氣。

    總的來說,周瑜國士無雙,魯肅王佐之才,呂蒙英彭之壯,陸遜厚重少文。如果說周瑜是胸懷天下,那麼魯肅是胸懷國家、陸遜則是胸懷家族、呂蒙在意個人的建功立業,個人認為這四位都督綜合實力周瑜>魯肅>陸遜>呂蒙

    參考資料:《三國志》

  • 6 # 蕭子北反彈琵琶

    《三國演義》裡面,蜀漢有“五虎大將”,魏國有“五子良將”,而吳國最有名的就是四大都督了,又稱為“東吳四英才”,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這四人先後任東吳的大都督。

    周瑜

    周瑜21歲開始就輔助孫策平定江東,並和孫策一起分別娶了大小喬兩姐妹,周瑜是個大帥哥,而且精通音律,吳地稱“曲有誤,周郎顧”。孫策死後,和張昭一起輔助孫權。赤壁之戰,用火攻擊敗曹操,從此東吳水軍威震天下。後來又在南郡大破曹仁。

    周瑜在攻打曹仁的戰鬥中受了箭傷,一直沒有痊癒,後來想進攻益州,走到半路,在巴丘(今湖南嶽陽)病逝,時年36歲,英年早逝。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三國演義》說周瑜非常小氣,廈門大學的易教授對此頗為不平,說周大帥哥其實氣量高雅,並非一個小氣的人,而且跟諸葛亮接觸並不多,根本不存在三氣周瑜的事情。

    魯肅

    魯肅家裡是大財主,周瑜為居巢長時,曾經到魯肅家裡借糧食,魯肅非常大方,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和周瑜變成了好朋友。後來魯肅帶領族人投奔孫權,並且提出鼎立江東的戰略規劃(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規劃要早),受到孫權的重視。

    赤壁之戰前,張昭等老臣力主投降,遭到魯肅的激烈反對。並且對孫權說,我們這些做臣子的都可以投降曹操,但是你不能投降呀,我們投降了還可以繼續做官,你投降了,就不能當主公嘍,所以張昭這些人是為自己做打算的。由此堅定了孫權抵抗曹操的信心,最終在周瑜的率領下擊敗了曹操,三國鼎立局面成型。

    周瑜死後,魯肅替代周瑜成為江東大都督,關羽鎮守荊州不敢相逼。而且魯肅執行的是跟劉備友好的政策,所以魯肅當都督的時候,是孫劉關係最好的時候。大家也稱魯肅有長者之風。但是經過《三國演義》的編排,魯肅長者變成老者了,完成變成老年痴呆的老人任由諸葛亮拿捏了,其實魯肅死的時候才46歲而已,總算比周瑜多活了10年了。

    呂蒙

    呂蒙在孫策的時候就來了,也是東吳的老臣了,但是開始只是一個小將,後來孫權上臺後,呂蒙逐漸受到重視,逐漸變成大將,這時候軍中文書逐漸多起來。但是呂蒙作為一個大老粗,沒法處理,孫權要求呂蒙多學習,但是呂蒙總是以軍務繁忙作為推脫。

    孫權就說:“又不是讓你奮發學習做大文學家,只是簡單的文書處理而已,哪有那麼忙的。”

    由此呂蒙開始讀書,過了一段時間後,孫權和呂蒙聊天,發現見識明顯不一樣了,認為並非當初的“吳下阿蒙”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就是講的呂蒙讀書的故事。

    周瑜,魯肅相繼早逝,還算年輕的呂蒙替代魯肅的位置。當初赤壁之戰時,主要是周瑜的功勞(《三國演義》說成主要是諸葛亮的功勞),而東吳費錢費糧,荊州地盤被劉備借去了,而且是借了就不還了,東吳上下憋了一口氣,魯肅在的時候,主張孫劉聯盟,沒有發生事情,但是呂蒙上去以後,鷹派人物來了。就要奪取荊州。這就是著名的“呂子明白衣渡江,關雲長大意失荊州”的橋段。

    呂蒙在陸遜的協助下,終於奪得荊州,實現了東吳“全據長江”的夙願,可惜,奪取荊州後,呂蒙就因病去世了,享年42歲。比周瑜多活了6年。

    陸遜

    三大統帥相繼英年早逝,東吳的統帥級人物開始進入青黃不接的斷層時代。這個時候劉備為了給二弟關羽報仇,起兵攻打東吳,劉備的哀兵瘋狂進攻,東吳眾多將領一時無人抵擋。而且任孫權求和,送還妹妹也無濟於事,劉備不把東吳消滅誓不罷休。

    關鍵時刻,書生拜大將,東吳最厲害的統帥陸遜出來了,前面協助呂蒙白衣渡江,輕取荊州,後來夷陵大戰又一把火燒了劉備800裡連營,奠定了自己吳軍統帥的地位,而劉備自此大敗後,也在永安一病不起,很快駕崩了。

    陸遜在夷陵擊敗劉備後,後來又在石亭擊敗魏國大司馬曹休。孫權稱帝后,拜陸遜為大將軍輔助太子駐守陪都武昌。後來又做了丞相,出將入相就是如此吧。晚年陸遜捲入孫權的太子之爭,被孫權派人多次譴責,陸遜活活憂憤而死。享年63歲,總算打破了東吳統帥英年早逝的慣例。

    縱觀三國東吳四大統帥,周瑜和司馬懿其實是同一年出生的,周瑜去世的時候,司馬懿才剛剛出山。如果東吳四英才都能像司馬懿一樣長壽,估計東吳也大有可為,不會困守江東一隅了。只可惜,東吳自從孫堅孫策父子一來,英才之輩都是壯年而逝。開創之輩相繼去逝,只留下孫權陸遜兩個保守之輩三分天下了。

  • 7 # Arax

    三國中吳國大都督分別由程普、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擔任過。這五人中以周瑜和陸遜最知名。下面簡單介紹一下五人

    程普:程普在東吳諸將中年歲最長,被人們尊稱為“程公”,在“江表之虎臣”中位列第一位,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周瑜分任左右督。

    周瑜:周瑜主要的戰績是赤壁之戰,可謂是一戰成名,周瑜真人並不像三國中所描寫的氣度狹小,被諸葛亮三氣而死,周瑜不僅軍事才能出眾而且精通音律,史書記載“曲有誤,周郎顧”,後世有蘇軾詩文讚美“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可以看出周瑜不僅在當時還是歷史中還是影響很大的,這幾個人里名氣最大的可以說就是周瑜了,周瑜不敢說是在這四位裡邊能力最強的,但是影響肯定是最大的,參加三國的三國三大戰役之一的赤壁之戰,在就是周瑜是屬於開國的人物,與孫策一起奠定了吳國開疆拓土,為三分天下的吳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都知道開國的人物往往影響力是後來者很難超過的。

    魯肅:魯肅出場較早,前期一直是個輔助式的人物,在三國演義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借荊州給劉備,以及和諸葛亮草船借箭。在周瑜去世後,擔任大都督,做事幹練果斷,魯肅可以說是吳國最好的戰略家與內政家。在任期間與蜀國交好,促進吳國穩步發展。

    呂蒙:呂蒙前期名不見經傳,不過從士別三日刮目相待的成語中,可以看出,呂蒙學習能力很強。他的最著名的戰役是白衣渡江,收荊州,擒關羽。

    陸遜:陸遜是最後一位大都督,參加了三大戰役之一夷陵之戰,是孫權心目中唯一一個能與周瑜相提並論的人物,陸遜的也是非常有能力,不過影響力不及周瑜,後期亂入吳皇室鬥爭,結局不太好。

  • 8 # 日照海釣王船長

    正史中能找到的只有四人,分別是陸遜、全琮、施績、朱異。

    大都督實際指某場戰爭的主要指揮官,並不是正式的官位,屬於臨時軍職。《三國演義》對大都督的定義更偏近整個孫吳的軍事負責人,是長期性的官位。

    被提及擔任吳國大都督在正史中僅能找四人:

    《三國志·吳志·陸遜傳》:“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意思是黃武元年,劉備率大軍來攻吳,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賜假節,率眾將領五萬人迎敵。

    《三國志·吳志·張顧諸葛步傳》:“先是,譚弟承與張休俱北征壽春,全琮時為大都督,與魏將王淩戰於芍陂。”

    意思是譚弟承和張休率軍北征壽春,全琮為當時的大都督,和魏國將領王淩在芍陂交戰。

    《三國志·吳志·吳主五子傳》載裴注引《殷基通語》:“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宗事太子。”

    意思是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前行,去迎接太子。

    《三國志·吳志·朱然朱治呂範朱桓傳》:”太平二年,假節,為大都督,救壽春圍,不解。“

    意思是太平二年,賜假節與朱異,任命為大都督,去解救被圍困的壽春城。

    曾經擔任過吳國的大都督唯有陸遜、全琮、施績、朱異這四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有些30多一點的女生,談戀愛不主動,不拒絕是什麼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