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透古今

    孔子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所講述的道義都是將個人得失放在首位的,都是為官紳貴族(君子)們著想的。他看不起最廣大的小人百姓,所以,他提出不交不如自己的普通百姓。也是官僚主義思想的集中表現。總之,孔子的學說不可學不可取。

  • 2 # 七月流火140400643

    孔子提醒的這幾點今天還有意義嗎?先把問題原圖搬過來。

    這是《論語》中的一篇。很顯然,題主這應是從某一《論語》教材中拍下來的。不得不說的是,教材對這段話的解釋只能算大體正確。細節上的錯誤卻不少。這些小錯誤的出現,使的今人對這段話的理解會產生很大偏差。比如:“威”的意思不是“威信”,應該是“威嚴”。今天的威信,側重於信。信是信任。信讓人生敬,而威令人生怕。

    固,這裡解為“寡聞”,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引申義,但固本來就是固執,穩定不變的意思。

    這段話中,子曰之後有五句話。這裡解釋為孔子提醒人的五個方面。這固然不錯。但這段話如果以五個方面來理解的話,就打破了孔子思想內在的統一性。把思想變成了碎片化知識。這樣做帶來一個嚴重後果就是對《論語》的斷章取義。因而產生許多矛盾和衝突。比如這段話中的“勿友不如已者”。如果單獨的理解,就會認為孔子不讓與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假如大家都持這種態度,那麼就不會有人交到朋友。這樣的理解如果成立,那孔子真正就成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了。如果我們把孔子這五句話聯絡起來解讀,弄清他思想內在的邏輯關係,就不會得出這種結論了。下面我們聯絡起來解讀一下。

    首先說明一下,孔子的話,大都是教人修身處世的道理。君子不重則不威,先說君子,君子人格,本質上就是領導者或主宰者的人格。重是莊重、穩重,與輕靈、靈動相對應。在一個系統裡,領導或主宰者,應莊重,不能毛毛燥燥的,否則的話,下邊人就不怕你。這是不重不威之意。舉例來說,夫妻雙方帶孩子,孩子一定要對其中的一方有所敬畏,也就是害怕之意。如果孩子蠻橫之時,家長不必以理服,而應以威壓。家庭如此,單位國家亦然。孔子是講王道的,但王道之中,雜以霸道,是為不重不威之意。威重令行,便是此意。

    學則不固,與不重不威有內在的聯絡。沒有莊丟重的態度,學習就不會紮實。不固是不重的另一個結果(前一個是不威)。如果把學則不固,單獨理解,意思就相反了,變成“勿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固了。不固執一端,就是不“寡聞”了。

    同樣,“主忠信”和“勿友不如己者”也有這種關係。怎樣才算是“不如己者”呢?顯然是沒有標準的。但加上一個前提“主忠信"就容易理解了。這裡的“不如已者”指的就是不主忠信的人。因此,這裡把“勿友不如已者”解釋為“不交往志不同道不合的人”是對的。

    過則無憚改,不必多解釋。具體到這一段,過指的就是君子不重,以及不主忠信的行為。如果沒做到位,就要勇於改正。

    如果你覺得孔子所說的有道理,則遵而行之,沒道理則拋而棄之。不必要求人人一致。有什麼樣的道德追求,就會形成什麼樣的人格特質。

  • 3 # 畫面英語

    對孔子這一段話的理解,最到位的恐怕要數曾國藩和諸葛亮。雖然他們並沒有明確解釋自己對孔子這段話的看法,但從他們對子女的教育和評價之中,他們對孔子這寥寥數語的重視,是顯而易見的!

    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這個重,不僅僅是莊重,還有慎重和滯重的意思。莊重立足於形色,慎重立足於辭語,滯重立足於行動。

    1、一個人在形象上要莊重。

    千萬不要嘻哈怪誕,沒點正經!自己不尊重自己,別人也不會尊重你。生活中常常見到一些假借幽默之名而行語言無下限之實的人,以醜為美,驚悚四座,博得眼球,痛快一時,但是最後又被大眾撻伐得體無完膚。這是典型的自取其辱。所以說輕慢佻浮之人很難得到別人發自內心的敬重!

    怎麼才能做到莊重?心懷莊重之事,辭必莊重之言,正所謂有內行諸外。如果心裡腌臢齷齪,自然語言粗鄙不經!成天惦記的都是飛鷹走兔,輕慢狎暱,根本沒有心思在學業上,“學則不固”豈不是很正常嗎?

    2、一個人在言辭上要慎重。

    所以,開口說話絕對不能嘴巴比腦子快!一定要三思而後行,謹言慎語。不管在什麼場合,還沒想周全就開口說話或者匆匆表態都是非常不可取的。

    諸葛亮和諸葛瑾兩兄弟的兒子在小時都很聰明。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能言善辯,被人譽為神童,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更因“諸葛子瑜之驢”這段掌故而名動四方。但諸葛亮對兩個孩子的表現不是欣喜而是擔憂!他在給諸葛瑾的信中明確表明自己擔心兒子諸葛瞻。擔心什麼?“恐非重器”!就是說擔心兒子不成器!

    諸葛亮這個話,很多人認為僅僅是表達了他自己對兒子前途的憂慮。但我認為他的這句話還有提醒哥哥諸葛瑾的意味在裡邊!因為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也是伶牙俐齒、聰明早慧。聰明、早慧的人有什麼特點?就是容易恃才傲物,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出口成章,口如利刃,反應快,傷人也快,這容易出事啊!

    諸葛亮、諸葛瑾兩兄弟作古後,官二代的諸葛瞻結局慘烈!他的堂兄弟諸葛恪更是因為囂張跋扈最後被滅族!

    古人知道“重”境難至,於是就只有退而求其次,試圖以“拙”來彌補。這個拙,近似於我們今天所講的“笨”。笨,你就反應不快,你就不會牙尖口利,你就會說話遲緩。所以,古人對這個“拙”青睞有加,時時強調“拙重立身”。魯肅文韜武略都不如周瑜,但周瑜的結局是英年早逝,魯肅卻是東吳危急時刻的國之柱石,很多大事業都是靠這種不起眼的拙重之人來完成的!老成謀國是因為大器晚成。大器為什麼晚成,因為拙!

    3、一個人在行動上要滯重。

    這個行動滯重表現在日常就是走路、進退之時,不能步履匆匆,連奔帶跑。有人認為走路容易,有腳就行,邁開腿就可以了。其實要把路走好不簡單。曾國藩在給兒子曾紀澤的家信中就經常關心、過問和指導兒子走路的問題,一針見血的指出兒子走路太急、太輕,並要求他“無論行坐,均需厚重。”

    作為晚晴一代權臣,曾國藩久歷官場,三教九流的人物看得多了去了。因此他的很多體會都是從他自己的閱歷中得來。在封建時代,朝臣因十萬火急的大事疾走跌跤、連滾帶爬,還有什麼威嚴可言?如果皇后在一急之下釵歪鐲落、張皇失措,又怎麼能母儀天下?

    曾國藩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微言大義落實到類似走路這樣一些生活日常中來,可謂功夫在詩外的傑出實踐者,也說明他把《論語》讀透了。大人物總是善於從細節著手,所謂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也許就是這個道理吧。

    孔子曾說“吾道一以貫之”,因此,他的很多話,看似即興點評,只在某一個點上,但實際上,牽一髮而動全身,是對應用層面各個方面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古人認為半部論語治天下,今天來看,那倒未必,但孔子的言論,平易之中見深刻,卻是毫無疑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試時經理說你不值錢,HR最後通知上班,你會去嗎?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