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酒評網
-
2 # 貴州傳奇貴酒
真正的白酒品牌不止於“名酒”而是美酒!傳奇貴酒 -----大師精釀,相較於量產酒更關注於品質,相較於金錢更關注於價值,相較於世俗更關注於靈魂!
-
3 # 研酒院
回答酒的利潤有多高沒有任何意義,任何一個老闆或產品經理設計一款產品最終的目的一定是讓消費者掏錢,無論是用 比吐比,還是用 比吐C,還是吐B吐C,每一個環節設計合理利潤是必修課,說什麼廠家直供,酒廠直供大部分都是說說的。
第二,比酒利潤高的產品多了去了。
第三,現在商品越來越豐富,平臺也越來越多,產品價格也越來越透明化,稍微比對下,稍微掌握點知識,喝什麼自己心裡就有數了,貪圖便宜的人喝差酒的機率是比較大的,尤其是網上幾塊錢一瓶的葡萄酒,能不喝就儘量別喝了吧。
-
4 # 酒泉酒業袁超營
賣酒的渠道分流通、商超、餐飲、團購等等。
流通又分批發和菸酒店零售,名酒批發一般利潤控制在一箱10元—60元,普通價格不透明的酒利潤要高一點。菸酒店零售利潤和商超差不多兩瓶酒把一箱的成本收回來,不過有婚宴或是團購一箱的利潤也不大,基本一箱加價二三十塊錢也就出貨了,還要負責送貨和退貨(比如:婚姻用不完的酒)
商超由於有進場費、上櫃費、促銷費、壓帳等等,價格基本訂在一瓶或是二瓶把一箱的成本收回來,當然商超每天都有打堆頭做促銷的活動,利潤並不高,購買還是很划算的。
飯店屬於特除群體消費,一般都是吃飯的人必須要喝價格都會偏高一點,畢竟佔用場地和服務員等等服務。不過現在客人都是自己帶酒水飯店為了吸引客流價格也親民了不少,畢竟現在是市場經濟。
團購的利潤空間,我也只能呵呵了。畢竟中間人的費用是多少,只有天知地知你不知我也不知,只有誰做誰知道。。。
總體來說:我介紹的也不一定準確,現在是網路時代,價格忒透明,特別是名酒和不知名的酒利潤空間是不一樣的。名酒不用推銷客戶點名要,不知名的酒還要費勁口舌多加一點利潤也是合情合理的。畢竟現在做什麼行業都不容易,你說對麼?
-
5 # 社群義工
上次去我老姐那,大別山區,路邊有一個土蒸酒灶,我問他這酒好喝嗎?他說還行,全部賣給部隊的了,150斤稻穀蒸出的酒可以賣700元錢,150斤稻穀成本可能就200元錢吧,毛利500元,除去工錢也可以賺300左右。這麼算起來利潤只有一倍多一點,對農村人來說一年蒸酒賺一萬多塊錢不是難事。
2015年看了一下茅臺酒半年報,銷售額約157億元,成本7.6億元,這是毛利沒有完稅,從這中間可以看出成本幾乎可以勿略不計,150多億,成本也只是一個零頭,你說這利潤有多大?
現在茅臺酒更不得了,出廠價比以前提高好幾十元,這幾十元加價就是一個成本價,原來800多元幾乎是利潤,但是還得交稅。所以生產一瓶酒賺800,賣一瓶酒幾乎賺1000了,茅臺酒是奢侈品牌,賣這麼高還難買。
現在幾十塊錢的酒都是勾兌的,但是利潤並不低。春節快到了,適當喝一點應該,但是再好的酒也不能過量。預祝大家春節快樂!
-
6 # ♥ХЁЧй☆
酒,這個東西利潤空間是很大的,因為他真是的成本是很低的,真正的糧食酒很少了,很多便宜點的都是勾兌的,成本很低,以前去別人酒廠批發過,也明白很多道道,所以酒要少喝,為了身體能不喝就不喝,真正的糧食酒太少了,咱們也不捨的花很多的錢去研究買什麼酒是糧食酒,哪些是勾芡的酒,也根本分不清。
-
7 # 佛系屋企
酒的利潤到底有多高?個人感覺他不亞於毒品,而且承擔的法律風險還小,看看電影<鐵面無私>你就清楚了。多少人為了它而瘋狂,不惜鋌而走險。
回覆列表
最近有酒友私信酒評君,問:三斤糧食一斤酒,按當前的糧價,再考慮到人工、包裝等費用,一瓶純糧酒的成本不應該超過20元,為什麼市面上的白酒賣的那麼貴?賣得貴就一定是好酒嗎?在和酒友探討這個問題前,酒評君先和大家溫習一下唐詩,看看從唐詩中能否找到古代美酒的定價依據。
唐朝時酒賣多少錢?
酒可以激發詩人的靈感,詩人也可以借酒澆胸中的塊壘,所以唐人有“斗酒詩百篇”和“乞酒緩愁腸”之說。由於詩人與酒的關係極為密切,唐代詩歌中不但寫到了酒,還寫到了酒價。
杜甫詩中所謂的“三百青銅錢”之說,來自於前人的典故。北齊盧思道曾說過:“長安酒錢,鬥價三百”,所以王嗣奭在《杜臆》中指出,杜甫詩歌中“‘酒價苦貴’乃實語,‘三百青錢’,不過襲用成語耳。”
唐代寫到酒價的絕不只有杜甫,許多詩人都在詩中寫到了酒價問題。如李白“金樽美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王維“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崔國輔“與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錢”;白居易“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陸龜蒙“若得奉君飲,十千沽一斗”。這些詩人雖然分佈於盛唐、中唐和晚唐各個時期,但他們的詩歌卻普遍地說到唐代的酒價乃每鬥十千錢。
由此可見,唐詩中記載的酒價不足採信,更不能以詩為史,用詩歌中的記載作為考證歷史上美酒的定價依據。
現代白酒價格是如何形成的?
現如今,社會生產力水平、白酒的消費量和生產量都遠非唐代時期所能比擬,但從購買力角度看,現代白酒卻一點不比當時的酒便宜。這是為什麼呢?賣得貴就一定是好酒嗎?
一般情況下,一瓶白酒的價格由白酒的生產成本、窖藏成本、包裝成本、物流成本、營銷成本、稅收成本,以及流通渠道中各個環節的利潤共同構成。在這些成本中,決定白酒品質的生產成本和窖藏成本其實在白酒的總成本中佔比並不大。也就是說,當前電商價1500塊錢左右的飛天茅臺在生產成本上和茅臺鎮其他酒廠相比,並沒有高多少。
眾所周知,原酒也就是常說的原漿酒或者基酒,生產成本並不高。根據釀造工藝和產量不同,原酒的價格基本在15-30元/斤,度數一般在60-70度左右,即便把窖藏成本考慮進去(如醬香酒至少儲存三年才能上市),成本一般也不會超過40元/斤。
面子消費也是普遍需求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酒類品牌在酒質上投入成本並不大,在產品包裝、市場營銷方面卻一擲千金,其實就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這種心理需求。因此,即便我們知道茅臺酒的生產成本不高,卻也不能譴責飛天茅臺的“天價”,畢竟面子消費也是一種普遍需求。
渠道利潤直接推高酒價
事實上,除了鉅額的營銷成本和不菲的包裝成本推高了白酒的價格,另外一種因素也直接導致了白酒的高價,那就是渠道利潤。
蛋糕太小,誰都想分一塊
我們假設一瓶從出廠到消費者手中,需要經過省級經銷商、市級經銷商、區縣級經銷商、終端零售商四個環節。因為零售不能走量,所以終端零售商正常需要得到30%-50%利潤,而區縣級經銷商、市級、省級經銷商正常也要各自獲得10-15%的毛利。
也就是說,400元零售價需要中間環節利潤大約為400元*(30%+10%+10%+10%)=240元,加上稅收400元*17%=68元,那麼渠道利潤加上稅收就需要308元(240元+68元)的利潤空間才能撐起這款400元的價格,實際出廠價也就是92元左右。
這92元的價格包含了包裝費、廣告費、生產成本和廠家利潤。零售價400元的白酒,包裝費便宜不了,一個瓶子不能太普通,量少需要7-20元不等,量大需要4-20元。包裝盒也不能太普通,太普通消費者不認可,那也得需要12-25元。還有廣告費按照出廠價正常10%計算廣告費是合理的,有的甚至達到了20%以上,也就是說酒水本身含生產成本在內大約65元左右。
人工及裝置折舊費每斤大約2-5元,原酒勾調成本大概需要0.5-8元(根據調味酒的窖齡或調味酒的產量以及酒廠對調味酒的管理成本等),還有其他運費、企業管理成本、企業利潤等等在裡面,那麼實際這瓶酒的成本在40元是合理的。
綜上所述,酒水看似暴利,實則微利,所有利潤要對整個產業鏈進行分配。對於品牌不是很強勢的酒廠來說,還得靠量取勝。
事實上,不光酒行業,很多行業比如服裝,醫藥,生鮮等,都存在類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