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獨孤一狼

    胡琴不是二胡。

    元代文獻稱其為胡琴。漢語直譯為勺形胡琴,也稱馬尾胡琴。歷史悠久,形制獨特,音色柔和渾厚,富有草原風味。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各地,尤以東部科爾沁、昭烏達盟一帶最為盛行。

    胡琴是北韓族人民喜歡使用的一處弓弦樂器,相傳是中國宋代東北一帶的奚部族創造的,故面得名。胡琴能機動靈活地演奏各種樂曲,聲音抑揚頓挫,連續自如,能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特別用其演奏出的滑音,幾乎就是語言聲腔的再現。

    胡琴的製作工世非常講究,逐漸用梧桐木代替刺楸木做振動面板,胡琴琴絃的兩頭各固定在琴頭和琴尾,在琴頭有弦枕。13根琴絃用碼子支柱,琴頭可以左右移動,調節音階。伽??琴富有表演力,是善於表達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間樂器。

  • 2 # 龍泉居士

    這個命題值得商榷?

    “胡琴”是所有拉絃樂器的總稱;

    比如,京胡、板胡、四胡、墜胡、椰胡等,二胡只是拉絃樂器的其中一種樂器。

    比方說紅木;

    它是所有高檔、貴重木材的總稱。

    比如:檀木、(檀木大致分大葉檀、小葉檀,細分有很多種類,是皇家專用高檔貴重木材)

    產自越南和中國的海南,廣西、福建的黃花梨、產自湖南、湖北、四傳的金絲楠木、產自亞熱帶,中國雲南、四川的烏木、非洲雞翅木等這些高檔貴重的木材是製作樂器的首選木材。

  • 3 # 劉石球16

    二胡為什麼叫胡琴?在樂隊中,二胡作用很大,既能獨奏,適合合奏。有豐富的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我喜歡無錫民間藝人阿炳創作的(二泉映月,,是中國著名二胡曲。這首樂曲飽含作者悲傷的命運和內心的痴苦與希望,具有強列感染力。二胡是唐代由西域胡人傳來的絃樂器,來自北方奚部落,又稱胡琴。胡琴發展出二胡,中胡,京胡,墜胡,板胡等十幾個品種。

  • 4 # 麻辣鮮詩

    胡琴始於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它最早發源於中國古代北部的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宋陳暘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岑參所載“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已開始流傳。

    宋代,又將胡琴取名為“嵇琴”。宋學者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這樣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沈括在《補筆談·樂律》中記載:“熙寧中,宮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說明在北宋時已有很高演奏水平。徐衍為皇帝以及臣工演奏”嵇琴”時,斷了一弦,用另一根弦演奏.說明技藝已經很嫻熟。後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又記載“馬尾胡琴隨漢東,曲聲猶自怨單于”說明北宋時已有了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禮樂志》所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顧龍首,二絃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進一步講述了胡琴的製作工藝及原理。到了明清時候胡琴已傳遍華夏大地,開始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多種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器樂。

    到了近代,胡琴才改名字為二胡。將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繁盛時期。劉天華先生是現代派的創始人,他借鑑了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藝,大膽、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併發明瞭二胡揉弦,從而擴充了二胡的音域範圍,豐富了表現力,確立了新的和更加多樣性的藝術內涵。從此,二胡從民間伴奏中脫穎出來,成為獨特的獨奏樂器,也為以後走進大雅之堂的音樂廳和音樂院校奠定了基礎。

    宋元明清時,隨著曲藝的發展,民間樂器隨著“勾欄”“瓦舍”的興起而發展了自己的伴奏器樂。其中最主要的樂器是源自蒙古、西域的馬尾胡琴(又稱二絃琴),經與前朝留下的嵇琴、軋箏融合,創制出別具一格的胡琴。這一樂器充分標誌中國弓弦樂器走向更加成熟的一步。

    由於地方戲唱腔風格需要,胡琴又逐漸細化和進一步分化,出現板胡、京胡、墜胡、高胡、椰胡、大筒、四胡、蓋板子、四弦、枕頭琴、牛腿琴、馬骨琴、二股弦等等弓弦樂器。綜合以上,二胡實際上是一種弓弦樂器,它的命名遠遠晚於胡琴。

  • 5 # 十鑑

    胡琴不是二胡。

    元代文獻稱其為胡琴。漢語直譯為勺形胡琴,也稱馬尾胡琴。歷史悠久,形制獨特,音色柔和渾厚,富有草原風味。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各地,尤以東部科爾沁、昭烏達盟一帶最為盛行。

  • 6 # 詩詞分享與學習

    二胡是中國古老的民族拉絃樂器之一,在歷史上,它被稱為胡琴。而二胡的稱謂則出現較晚。

    它的起源,有‘’西胡說‘’與‘’東胡說‘’兩種。西胡說,據傳是由錫蘭的一個國王發明了一種絃樂器——拉萬斯特朗,這種和二胡很像的樂器由士兵、商人傳入波斯和阿拉伯地區,再傳向世界各地。各地根據自身的文化和審美,對其進行了改造,使其有了不同的稱謂,據此,有人認為胡琴的形成也是這種弓弦樂器演變的結果。

    東胡說,有部分學者認為,胡琴起源於中國東胡地區的少數民族,他們生活在草原上,發明了一種擦絃樂器——奚琴。宋代陳暘在《樂書》中有關於奚琴的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出於弦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 之,至今民間用焉。”奚琴在演奏模式上與二胡一致,是在古代彈絃樂器弦鼗的基礎上演變發展而成。奚部起源於東胡,西漢初,東胡被匈奴所敗,分化為烏桓和鮮卑。東漢末年,曹操擊敗烏桓於柳城,烏桓從此一蹶不振,殘留下來的人居住在舊地,至隋唐時被稱為奚人,至唐末,因不堪契丹奴役,一部奚人沿長城西遷,到達媯州時定居下來。遷徙後的奚人不斷與漢、契丹融合,奚琴遂傳至中原,融入漢文化。

    宋時,奚琴又稱嵇琴,沈括在《補筆談·樂律》中記載:“熙寧中,宮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從這則典故可以看出,在當時,演奏嵇琴者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時,斷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沒有嫻熟的技藝根本做不到。沈括還在《夢溪筆談》中記載“馬尾胡琴隨漢東,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去中雁,歸雁如今不寄出。”說明在北宋時已有了使用馬尾作為琴弓的胡琴。

    《元史·禮樂志》則有關於胡琴的描述文字:“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絃,有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而明代尤子求《麟堂秋宴圖》所繪的胡琴圖與現在的二胡很相似,即卷頸龍首,二絃,用馬尾拉奏,並置有千斤。明清時代,胡琴傳遍大江南北,在地域方面又有板胡,高胡等,成為伴奏和合奏的重要樂器。

    近代,胡琴才正式更名為二胡。著名二胡演奏家劉天華先生,借鑑西方樂器演奏手法和技巧,將二胡科學地定出五個把位,增大了二胡的音域範圍,增強了表現力。從此,二胡從伴奏合奏領域脫穎而出,成為了可以獨奏的樂器,深受人民喜愛。

    著名的二胡琴曲,如華彥鈞的《二泉印月》,劉天華《良宵》、《空山鳥語》、《月夜》、《光明行》等,其他的還有《賽馬》、《江河水》等,均是膾炙人口的佳作,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準備徹底消滅魚缸內的黑毛藻,不計較魚和草的前提下什麼方法最好?